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目的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的结果,了解先天性听力损失的发病率及其可能的高危因素,探讨早期筛查、诊断、随访干预的可行性办法。方法新生儿出生3d后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进行初筛;未通过及有听损伤高危因素的儿童42d后,转至市妇儿保健中心用DPOAE和快速脑干反应(ABR)进行复筛,并跟踪追访。结果初筛时未通过率占6.11%,具有听损伤高危因素儿为27.94%。结论先天性听损伤在其他先天性疾患中发病率最高,开展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势在必行,通过筛查可及早发现先天性听力障碍儿童,及早干预,有利于婴幼儿言语-语言心理行为健康发育。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石家庄地区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河北省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方法,了解河北省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病状况,以便制定适合河北省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实施方案,提出听力损失的婴幼儿的早期干预措施。方法;应用畸变诱发性耳声发射(DPOAE)对4 229例出生后2~4天的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者于生后6周复筛,对复筛未通过者,于生后3个月左右采用多频稳态听觉诱发反应(ASSR)测听技术进行听力学诊断。对有听损失高危因素者于6个月~3岁之间每半年监测1次听力变化。结果:自2003年10月~2005年11月,两家医院可供听力筛查的新生儿数为4 552例,实际接受初筛查4 229例,新生儿初筛率为92.9%;初筛通过3 685例,需复筛的共544例,实际复筛人数516例,通过477例,门诊复筛率为94.85%。复筛未通过例数39例。确诊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23例。由本组资料显示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在筛查儿中的发病率为5.44‰(单耳和双耳)。单耳听力损失在筛查儿中的发病率为3.08‰,双耳听力损失在筛查儿中的发病率为2.36‰。初筛的阳性率为12.86%。假阳性率为12.38%,两步筛查后的阳性率为0.92%,假阳性率为0.38%。本组未发现假阴性病例。结论;通过应用畸变产物诱发耳声发射技术(DPOAE)、ASSR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以及听力学诊断,可早期发现有听力损失的新生儿,及早提出医学意见,并早期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3.
闫瑰娟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7):3817-3819
目的:了解新生儿先天性听力障碍发病率,探讨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影响因素及有效的听力健康管理。方法:正常新生儿生后48h利用耳声发射进行初筛,未通过者42天后复筛;高危儿生后42天初筛,未通过者1个月后复筛;正常新生儿及高危儿两次均未通过者,进行脑干听力诱发电位测试明确诊断。结果:正常新生儿听力初筛率99.27%,复筛率98.26%;高危儿初筛率98.25%,复筛率90.47%。正常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阳性率9.79%,复筛阳性率6.24;高危儿听力初筛阳性率18.84%,复筛阳性率15.29%。24822例进行听力筛查的新生儿中听力障碍发病率2.78%,干预率62.00%。结论: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和干预是一个系统工程,早发现、早干预可降低因聋致残。重点随访高危儿、定期追踪、有效的管理可提高复筛率与干预率。但应注意听力筛查的假阴性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6 387例新生儿听力筛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索适合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策略,获得新生儿听力损失发病的基本资料.方法应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技术(DPOAE)对2002年7月~2003年10月在本院分娩的新生儿6 460例进行听力普遍筛查.对复筛未通过者,于生后3个月左右采用听性脑干反应(ABR)和40 Hz听性相关电位(40 Hz-AERP)技术诊断.结果实际筛查6 387例,筛查率为98.9%.初筛通过5 881例(92.1%).需复筛的506例,实际复筛504例,复筛率为99.6%.复筛通过491例,复筛通过率97.4%.14例复查ABR中确诊"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13例,1例假阳性.本组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的发病率为2.03‰,初筛假阳性率为7.62%,两步筛查后的假阳性率为0.015%.结论新生儿听力普查十分必要.耳声发射是一种快速而行之有效的新生儿听力初筛方法,两步筛查法可及早发现听力损失,为尽早进行干预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的运行结果,探索新生儿听力筛查临床策略。方法:采用美国GSI70型便携式全自动新生儿耳声发射仪,对新生儿进行诱发畸变产物发射法检查和脑干诱发电位技术诊断并跟踪随访。结果:2005年常州市武进区可供听力筛查的新生儿12978名,筛查率为64.84%,初筛通过率为80.86%;第1次阳性应复筛1611名,通过率为85.50%,第2次阳性应复筛181名,通过率为77.63%。确诊先天性听力损失4名,先天性听力损失在筛查儿中的发病率为0.48‰。结论:新生儿听力筛查十分必要,耳声发射技术是适用于临床的一种快速可行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新生儿听力损失可通过筛查及早发现,有利于婴幼儿语言发育。  相似文献   

6.
6387例新生儿听力筛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索适合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策略,获得新生儿听力损失发病的基本资料。方法:应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技术(DPOAE)对2002年7月~2003年10月在本院分娩的新生儿6460例进行听力普遍筛查。对复筛未通过者,于生后3个月左右采用听性脑干反应(ABR)和40Hz听性相关电位(40Hz-AERP)技术诊断。结果:实际筛查6387例,筛查率为98.9%。初筛通过5881例(92.1%)。需复筛的506例,实际复筛504例,复筛率为99.6%。复筛通过491例,复筛通过率97.4%。14例复查ABR中确诊“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13例,1例假阳性。本组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的发病率为2.03‰,初筛假阳性率为7.62%,两步筛查后的假阳性率为0.015%。结论:新生儿听力普查十分必要。耳声发射是一种快速而行之有效的新生儿听力初筛方法,两步筛查法可及早发现听力损失,为尽早进行干预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桂林市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方法和模式.方法 应用丹麦产Madsen Capeila耳声发射仪对我院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选取1 200例同时运用瞬态耳声发射(TEOAE)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出生3~5天初筛,其中一种方法未通过者42天两种方法同时复筛,复筛未通过者3个月脑干诱发电位(ABR)诊断,异常者在6个月时再次复查ABR,两次ABR未通过者为听力损失.结果 1 200例中初筛时有978例两种方法同时通过,有148例同时未通过,有36例仅TEOAE未通过,有38例仅DPOAE未通过;复筛时有188例两种方法同时通过,有25例同时未通过,有5例仅TEOAE未通过,有4例仅DPOAE未通过;有7例3个月内ABR未通过,至6个月时再次复查ABR,最后确诊不同程度听力损失3例,听力损失发病率2.5‰.结论 耳声发射是适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一种快速、无创、简便的方法,瞬态耳声发射(TEOAE)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筛查通过率无显著差异,可早期发现听力损失新生儿,早期干预,其适宜时机为出生后3~5天,42天复筛有利于降低筛查假阳性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早期发现新生儿听力损伤,以便进行早期诊断和干预,促进其正常的言语发育。方法: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仪器,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未通过初筛者,42天进行听力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3个月在听力诊断中心进行阻抗、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的诊断性检查,确诊为听损失者再进行相关的医学干预。结果:新生儿听力筛查2729例,初筛通过率93%(2538/2729),216例需复筛,实复筛100例,复筛通过率为88%(88/100),最后4例确诊为听损伤。分娩方式、耳别、性别对初筛通过率无明显影响,孕36周、37周初筛通过率明显低于孕38周、39周、40周。结论:呼和浩特地区新生儿听损伤的发病率为1.5‰。  相似文献   

9.
7040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评价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获得新生儿听力损失发病的初步资料。方法 :新生儿出生 3~ 4天及出生 4 2天分别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仪 (DPOAE)进行普遍听力初筛复筛 ,复筛未通过者脑干诱发电位 (ABR)诊断 ,异常者在 6个月时再次复查 ABR,两次 ABR未通过者为听力损失。结果 :住院期间筛查新生儿 70 4 0例 ,1次通过 5 76 7例 ,通过率 81.9% ,4 2天再次复查 5 731例 ,通过 5 6 0 4例 ,通过率 97.8%。未通过者 3个月内 ABR检查 114例 ,有 4 8例未通过 ,至 6个月时再次复查 ABR,有 36例转为正常 ,最后确诊不同程度听力损失 12例 ,听力损失发病率 1.70‰。结论 :DPOAE是目前新生儿听力筛查理想的检测方法 ,住院期间普遍听力初筛和出生4 2天普遍复筛有利降低筛查假阴性和假阳性 ,两次 ABR确诊有利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对0~1岁小儿进行听力筛查,以便尽早发现小儿听力障碍,早期干预.方法 应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对就诊于西安市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和新生儿科的1 704例婴儿进行听力筛查,对筛查2次未通过者,利用听性脑干反应进行确诊,并按照有无听损伤高危因素分为高危儿组与非高危儿组进行听力检查结果 分析.结果 1 704例婴儿初次听力筛查通过率为 95.01%,未通过率为4.99%(121例);121例复筛通过率为87.65%,未通过率为12.35%,复筛未通过且听性脑干反应检查异常者12例(21耳),听力损失发生率为7.04‰(12/1 704).听力障碍儿以高危儿为主,高危儿中听力异常检出率为22.1‰,非高危儿听力异常检出率为2.2‰,前者明显高于后者,有统计学意义(χ2=35.198,P<0.01).结论 存在有高危因素的婴儿易于发生听力障碍, 应及时进行相关的听力筛查、综合性听阈评估,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检查能早期发现婴儿听力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耳声发射技术在基层医院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应用和意义。方法自2007年5月~2010年12月应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对我院产科出生的5620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于出生后1~7d初筛,初筛未通过者在出生后42天行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于生后3个月时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进行诊断。结果初筛通过率为93.4%(5250/5620),初筛未通过率6.6%(370/5620),复筛率72.7%(269/370),复筛通过率98.1%(264/269),复筛未通过率1.9%(5/269),经ABR诊断为听损伤者3例。结论耳声发射技术是快捷灵敏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工具,可广泛应用于基层医院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对早期发现新生儿听力损失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6387例新生儿听力筛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适合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策略 ,获得新生儿听力损失发病的基本资料。方法 :应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技术 ( DPOAE)对 2 0 0 2年 7月~ 2 0 0 3年 10月在本院分娩的新生儿 6 4 6 0例进行听力普遍筛查。对复筛未通过者 ,于生后 3个月左右采用听性脑干反应 ( ABR)和 4 0 Hz听性相关电位 ( 4 0 Hz- AERP)技术诊断。结果 :实际筛查 6 387例 ,筛查率为 98.9%。初筛通过 5 881例 ( 92 .1% )。需复筛的 5 0 6例 ,实际复筛 5 0 4例 ,复筛率为 99.6 %。复筛通过 4 91例 ,复筛通过率 97.4 %。 14例复查 ABR中确诊“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 13例 ,1例假阳性。本组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的发病率为 2 .0 3‰ ,初筛假阳性率为7.6 2 % ,两步筛查后的假阳性率为 0 .0 15 %。结论 :新生儿听力普查十分必要。耳声发射是一种快速而行之有效的新生儿听力初筛方法 ,两步筛查法可及早发现听力损失 ,为尽早进行干预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黄秀花  吴起武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7):4223-4224
目的:探讨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生情况,以便早期干预、治疗。方法:采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对在广东医学院附属陈星海医院出生的新生儿2 234例进行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者于42天复查,复筛未通过者转诊儿童听力诊断指导中心使用听性脑干反应(ABR)进行听力损失诊断。结果:应接受听力筛查新生儿2 550例,实际筛查2 234例,其中正常组2 137例,高危组97例,初筛率87.61%(2 234/2 550),初筛通过率93.2%(2 082/2 234),复筛通过率97.67%(2 182/2 234),比较正常组与高危组的初筛通过率和复筛通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确诊先天性双耳听力损失2例,检出率为0.94‰(2/2 137),占筛查新生儿总数的0.89‰(2/2 234)。结论:新兴工商业镇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率及转诊率低,先天性听力损失检出率低可能同初筛率低和转诊率低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嘉兴市新生儿听力筛查情况分析,为完善早期诊断、干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辖区内201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出生的全部活产新生儿为听力筛查对象,听筛相关资料通过筛查机构,市(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和市级新生儿听力筛查管理中心收集。采用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EOAE),高危新生儿采用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技术进行初筛,未通过者在满月时进行复筛,复筛异常者及时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等检查评估。结果 2013-2017年中共有活产新生儿268 187 例,其中266 802例新生儿进行了听力筛查,初筛率为99.48%(266 802/268 187);初筛未通过率8.91%(23 776/268 187)。实际复筛22 561 例,复筛率为94.89% (22 561/23 776),应转诊2 269 例,实际2 167 例接受了听力学诊断,转诊率95.50%(2 167/2 269),确诊听力损失715例,听力损失检出率为2.68 ‰,其中轻度听力损失202例,中度听力损失372 例,重度听力损失127例及极重度听力损失57 例。结论 嘉兴市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复筛、转诊率逐渐上升,对婴幼儿听力障碍的早期诊断、随访、干预有极大地帮助。  相似文献   

15.
孙磊  郭玲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0):1608-1610
目的:分析听力筛查未通过的新生儿听力损失的高危因素。方法:对43 568例新生儿出生后3~5天用耳声发射仪进行初筛,初筛未通过者在出生后42天内进行复筛,复筛未通过者在出生后3月内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仪、声导抗、诊断型耳声发射进行听力障碍的诊断。结果:43 568例新生儿复筛未通过者802例,进行初次诊断者660例,占全部听力筛查儿的1.51%,其中256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含分泌性中耳炎导致的传导性听力损失),重度聋在听力筛查儿中的发生率为1.45‰。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在听力损失组与听力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0.01)。1∶1配对的病例对照多因素分析显示听力损失家族史是听力损失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听力筛查未通过的新生儿中,约一半听力损失伴有分泌性中耳炎,听力损失家族史是新生儿听力损失高危因素,应加强妇幼保健宣传教育,针对迟发性听力损失,应重视随访。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15 24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的运行结果,探索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策略。【方法】应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技术(transient evoked otoacustic emission,TEOAE)对新生儿进行听力普遍筛查,未通过者在满月至生后6周用同样技术进行复查,对复筛未通过者,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技术诊断,并跟踪随访。【结果】自2003年4月~2006年7月,可供听力筛查的新生儿数为16 321例,实际筛查15 247例(总体新生儿初筛率为93.42%);初筛通过率为94.87%;需门诊复筛的共1656例,实际复筛人数1292例,通过1 227例,门诊复筛率为78.02%,复筛通过率为94.97%。确诊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41例(58只耳),由本组资料显示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在筛查儿中的发病率为2.69‰(单耳和双耳)。双耳听力损失在筛查儿中的发病率为1.11‰。初筛的假阳性率为10.62%,两步筛查后的假阳性率为0.16%。【结论】新生儿听力筛查十分必要,耳声发射技术是适合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快速可行的新生儿听力初筛方法。新生儿听损伤可通过筛查及早发现,有利于婴幼儿语言发育。  相似文献   

17.
正常产4439例新生儿听力筛查临床应用及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常产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应用及重要性,对患有听力障碍的婴幼儿进行早期干预康复治疗。方法:采用瞬态耳声发射技术,对正常产新生儿进行听力普遍筛查。对初筛未通过者42天复筛,生后3个月仍未通过者行听力学综合评估(包括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中潜伏期诱发电位、声导抗、多频稳态诱发电位)予以诊断。结果:2007年1~12月可供听力筛查的正常产新生儿4 452人,实际接受4 439人,初筛率99.7%(4 439/4 452);初筛未通过人数161人,初筛阳性率3.6%(161/4 439);实际复筛132人,复筛率81.9%(132/161),复筛未通过人数32人,阳性率24.2%(32/132);最后确诊正常产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6人(共11耳),发病率0.14%。结论: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先天畸形新生儿听力效果筛查及先天畸形对听力损失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98例先天畸形新生儿为观察组,同期选择306例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对两组新生儿均采用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 AABR)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法(DPOAE),对比其听力效果筛查及听力损失的情况。结果第1次筛查利用DPOAE方法共筛查出306例正常新生儿,检测耳数共612只,通过率为94.77%;共筛查出198例先天畸形新生儿,检测耳数共396只,通过率为53.54%,两组通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5,P0.01);利用DPOAE方法对198例先天畸形新生儿进行初次筛查,通过的有12例共24只耳,通过率为6.06%率,利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法进行复筛的通过率明显高于初筛(χ~2=18.53,P0.01)。进行第2次筛查的有378只耳,通过的共有202耳,通过率为53.44%。利用AABR方法进行第1次筛查达到标准的有23例共46只耳,通过率为11.62%;进行第2次筛查的有388只耳,通过的共有212只耳,通过率为54.64%。利用自动听性脑干反应法复筛的通过率明显高于初筛(χ~2=15.96,P0.01)。结论先天畸形新生儿听力效果筛查较差,可综合运用自动听性脑干反应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法以提高听力效果筛查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早期发现新生儿听力损伤,以便进行早期诊断和干预,促进正常的语言发育。方法: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仪器,在新生儿出生后3~5天进行初筛,未通过初次筛查者,在出生42天进行复筛,仍未通过者,在3个月左右进行脑干诱发电位诊断性检查,确诊为听力损伤的患儿,建议家长及时到医院的耳鼻喉科进行相应的诊断治疗。结果:新生儿听力筛查4 260例,听力损失发生率为1.41‰,6例诊断为听力障碍。结论: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听力筛查方法简便安全、准确性高,通过筛查,新生儿听力损失可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30 641例新生儿的听力筛查结果,了解厦门市先天性听力损失的发病情况。方法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出生于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的30 641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对于听力筛查未通过者,42天行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3.5个月行再次复筛。第二次复筛仍未通过者于半岁前行ABR、ASSR、声导抗等全面听力学评估及跟踪随访。结果接受听力筛查的30 641例新生儿中,初筛通过26 431例(86.26%)、未通过4210例(13.74%);42天复筛未通过553例(1.81%);3.5月龄第二次复筛未通过220例(0.70%)。2010-2012年筛查的新生儿中,最终确诊不同程度听力损失(包括单侧耳聋)的共有127例,发病率为0.41%。结论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和干预是一个系统工程,可早发现、早干预。重点随访高危儿、定期追踪、有效的管理可提高复筛率与干预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