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检测血清中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LIFR、IL-1α、TNF-α水平,评估其对早期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异位妊娠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正常宫内妊娠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血清LTF、LIFR、IL-1α、TNF-α水平。结果:①血清LIF水平在异位妊娠组及正常早孕组分别为(5·26±0·51)pg/ml及(5·88±0·26)pg/ml;血清LIFR水平在异位妊娠组及正常早孕组分别为(3·82±1·6)pg/ml及(2·95±1·70)pg/ml。异位妊娠组与正常早孕组血清LIF及LIFR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位妊娠组血LIF较正常早孕组低,而LIFR则较正常早孕高。②血清TNF-α水平在异位妊娠组及正常早孕组分别为(66·71±9·31)pg/ml及(54·4±8·36)pg/ml;血清IL-1α水平在异位妊娠组及正常早孕组分别为(0·29±0·20)pg/ml及(0·28±0·13)pg/ml。异位妊娠组与正常早孕组血清TNF-α及IL-1α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位妊娠组血TNF-α、IL-1α较正常早孕组高。结论:检测血清LIF水平有助于鉴别异常宫内妊娠与异位妊娠;联合检测LIF、LIFR、TNF-α、IL-1α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异位妊娠高效、有力、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的血清、蜕膜和绒毛组织中IL-2、IL-10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探讨其免疫学机制,为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的IL-2、IL-10含量,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IL-2、IL-10在绒毛和蜕膜组织中的局部表达。结果: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组血清中IL-2的浓度为(12.31±2.64)pg/ml明显高于正常早孕组的(5.74±1.2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IL-10的浓度为(7.97±3.02)pg/ml与正常早孕组的(17.6±5.12)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IL-10/IL-2比值为(0.71±0.39)与正常早孕组的比值(3.37±1.4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两种细胞因子浓度与复发性流产组中不同流产次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在复发性流产组蜕膜细胞胞浆和绒毛滋养叶细胞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早孕组(P<0.05),IL-10在复发性流产组蜕膜细胞胞浆和绒毛滋养叶细胞中的表达均低于正常早孕组(P<0.05)。结论:IL-10有利于妊娠的顺利进行,而IL-2增多可能对妊娠有害。Th1/Th2细胞平衡向IL-2偏移时可能导致流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反复不明原因自然流产孕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lncRNA NEAT1和TLR2表达。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5月-2018年3月本院就诊的孕妇临床资料,选取97例不明原因自然流产患者(自然流产组)、50例正常妊娠要求人工流产孕妇(正常早孕组)、54例健康非孕妇女(健康非孕组),检测外周血PBMC中lncRNA NEAT1和TLR2mRNA表达水平,TLR2蛋白表达,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反复自然流产患者lncRNA NEAT1与TLR2 mRNA、TNF-α、IL-1β、IL-6相关性,ROC曲线分析lncRNA NEAT1与TLR2mRNA对反复自然流产的诊断价值,logisitic回归分析反复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健康非孕组和正常早孕组比,自然流产组患者外周血PBMC中lncRNA NEAT1、TLR2mRNA和蛋白、血清TNF-α(19.73±4.47pg/ml、9.31±2.57pg/ml、10.24±3.15pg/ml)、IL-1β(7.51±1.01pg/ml、2.39±0.54pg/ml、2.58±0.59pg/ml)和IL-6表达水平(25.39±5.47pg/ml、12.15±3.54pg/ml、13.52±3.76pg/ml)均升高(P0.05)。反复自然流产患者lncRNA NEAT1与TLR2mRNA、TNF-α、IL-1β、IL-6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lncRNA NEAT1和TLR2均是反复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的影响因素,联合诊断时灵敏度(93.6%)、特异度(90.4%)和曲线下面积(0.906)最高(P0.05)。结论:lncRNA NEAT1可能通过调控TLR2信号通路下游相关炎性因子表达参与反复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的发生,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4.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血清TNF-α、IL-10含量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0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56例SIRS患儿及20例正常新生儿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L-10的含量.结果SIRS患儿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含量(43.17±19.36 pg/ml)较正常对照组儿童(30.75±6.39pg/ml)增高(P<0.05),IL-10的含量(9.15±3.74 pg/ml)较正常对照组(5.03±1.24pg/ml)明显增高(P<0.01).结论SIRS患儿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0增高说明小儿免疫功能低下的特点,与细胞因子的释放相关密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0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 吸附试验(ELISA)检测56例SIRS患儿及20例正常新生儿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L-10的含量。结果:SIRS患儿血清中细 胞因子TNF-α含量(43.17±19.36 pg/ml)较正常对照组儿童(30.75±6.39 pg/ml)增高(P<0.05),IL-10的含量(9.15± 3.74 pg/ml)较正常对照组(5.03+1.24 pg/ml)明显增高(P<0.01)。结论:SIRS患儿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0增高说 明小儿免疫功能低下的特点,与细胞因子的释放相关密切。  相似文献   

6.
吴佩蔚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0):1644-1646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其中I~II期患者44例,III~IV期患者56例,随机选取同期住院治疗的检查确诊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以放射免疫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IL-6及TNF-α水平变化。结果:IL-6与TNF-α检测水平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分别为(94.28±23.43)pg/ml、(1.43±0.41)ng/ml,对照组分别为(36.92±4.82)pg/ml、(0.84±0.07)ng/ml,子宫内膜异位症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IL-6与TNF-α检测水平I~II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68.53±12.67)pg/ml、(0.94±0.04)ng/ml,III~IV期为(120.41±18.83)pg/ml、(1.76±0.11)ng/ml,III~IV期检测值明显高于I~II期,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组患者血清IL-6与TNF-α间存在线性正相关(r=0.96,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血清IL-6与TNF-α均明显升高,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并且IL-6与TNF-α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现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杨杰  杨默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0):1225-1226
目的:探讨血小板生成调控因子对早产儿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我们测定了33例早产儿脐血血小板计数,并用放射免疫法(ELISA)检测了早产儿脐血中血小板生成调控因子,包括血小板生成素(TPO)、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3(IL-3)、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水平,并与33例正常新生儿比较。结果:与正常新生儿比较,早产儿脐血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足月组(早产儿对足月儿:167.4±55.6×109/L对366.7±49.1×109/L,P<0.01;);早产儿脐血TPO、IL-6、IL-1β水平均显著性高于足月组,分别为(早产儿对足月儿,TPO:118.9±78.4pg/ml对63.9±42.8pg/ml,P=0.04;IL-6∶55.5±49.3pg/ml对2.2±2.4pg/ml,P=0.001;IL-1β∶4.4±3.7pg/ml对1.6±2.7pg/ml,P=0.04);而两组血浆IL-3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早产儿对足月儿:25.1±10.5mg/ml对22.7±13.4pg/ml,P>0.05)。结论:早产儿娩出时同样存在血小板-细胞因子的反馈调节机制,血小板计数降低反馈性引起脐血中TPO、IL-6、IL-1β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严重感染新生儿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IL-10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27例严重感染新生儿及10例正常新生儿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L-1、IL-10含量。结果:严重感染新生儿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含量(43.17±19.36)pg/m l,较正常对照组新生儿(30.75±6.39)pg/m l增高(P<0.05);IL-1含量(30.55±7.17)pg/m l,较正常对照组含量(7.16±1.39)pg/m l明显增高(P<0.005);IL-10的含量(9.15±3.74)pg/m l较正常对照组(5.03±1.24)pg/m l明显增高(P<0.01)。结论:严重感染新生儿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IL-10增高。说明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与细胞因子释放相关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严重程度与患者外周血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内皮素(ET)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关系,探讨ECP、ET与TNF-α在儿童变应性鼻炎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1年3月急性发作期的变应性鼻炎患儿13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症状与体征情况分为轻度组93例与重度组43例,另外选取4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使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对照组、轻度组、重度组中ECP、ET与TNF-α的水平。结果:对照组、轻度组与重度组中的ECP水平分别为(12.85±1.94)pg/ml、(25.86±3.07)pg/ml、(30.82±3.25)pg/ml;ET水平分别为(53.28±10.12)pg/ml、(82.44±22.43)pg/ml、(99.28±30.16)pg/ml;TNF-α的水平分别为(18.79±4.96)pg/ml、(31.87±9.86)pg/ml、(51.26±11.14)pg/ml。与对照组相比,轻度组与重度组的ECP、ET与TNF-α水平均明显偏高(P<0.05)。与轻度组相比,重度组的ET与TNF-α水平均偏高(P<0.05),重度组的ECP水平也高于轻度组,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外周血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内皮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在儿童变应性鼻炎的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果果  陈虹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2):1831-1833
目的:通过测定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其受体P75在早期自然流产和正常早孕绒毛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自然流产病例30例作为研究组和正常早孕人工流产病例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两步法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GF及其受体P75在早期自然流产绒毛组织与正常早孕绒毛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P75在绒毛组织中的染色阳性标本平均染色分值研究组(4.03±2.220)高于对照组(2.33±1.88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GF在绒毛组织中的染色阳性标本平均染色分值研究组(2.83±2.019)低于对照组(4.30±2.200),两组间平均染色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GF及其受体P75在自然流产绒毛组织中异常表达可能与自然流产的发病机理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正常早孕和不明原因早期复发性流产血清、绒毛和蜕膜中的表达水平及在不明原因早期复发性流产(UERS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8年1~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计划生育科因不明原因早期复发性流产就诊的患者30例(UERSA组)以及同孕龄正常早孕妇女30例(正常早孕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两组外周血清中MIF的浓度,并采用实时荧光RT-PCR检测两组绒毛、蜕膜组织中MIF-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UERSA组血清MIF水平(10.98±3.02ng/ml)低于正常早孕组(17.53±5.34ng/ml),绒毛、蜕膜组织中MIF-mRNA的2-△△CT值(0.022±0.001;0.97±0.58)均较正常早孕组(1.290±1.110;1.20±0.85)显著降低。经过相关分析,血清MIF水平与绒毛、蜕膜组织中MIF-mRNA的水平呈正相关(r=0.69,0.71)。结论:妊娠期母胎界面MIF表达降低,可能在不明原因早期复发性流产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关系,以及应用B族维生素和叶酸对复发性流产者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复发性流产组48例,正常妊娠组30例,正常育龄妇女组30例,采用循环酶法分别检测各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反复流产早孕组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和正常育龄妇女组(P〈0.05);反复流产中孕组与正常妊娠组比较,Hcy水平有明显降低趋势(P〈0.01);复发流产早孕组经过治疗后,Hcy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复发性流产发病有相关性,实施合理的干预后可减少复发性流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透明带抗体(AzpAb)与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用ELISA间接法测定197例自然流产妇女血清中AzpAb,其中162例为早期流产,35例为中期流产。47例正常妊娠妇女做对照。结果:162例早期自然流产妇女中阳性者9例,阳性率为5.56%;35例中期流产者阳性2例,阳性率5.71%;47例对照组阳性1例,阳性率为2.13%。早期自然流产组与对照组比较P>0.5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中期自然流产组与对照组比较P>0.2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早期自然流产组与中期自然流产组比较P>0.5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zpAb与自然流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母胎界面MCP-1表达异常与不明原因早期复发性流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绒毛、蜕膜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异常与不明原因早期复发性流产(UERSA)的关系。方法:选取UERSA患者30例(UERSA组)以及同孕龄正常早孕妇女30例(正常早孕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两组绒毛、蜕膜组织中MCP-1mRNA的表达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两组血清中MCP-1蛋白的含量。结果:早孕绒毛、蜕膜组织均有MCP-1mRNA的表达;UERSA组绒毛、蜕膜组织中MCP-1mRNA的表达量(1.96±0.39,3.67±0.98)均较正常早孕组(1.42±0.28,1.90±0.85)显著升高(P<0.01);UERSA组血清MCP-1蛋白含量为85.74±12.31pg/ml,较正常早孕组(59.41±9.70pg/ml)显著升高(P<0.01);血清MCP-1蛋白的含量与绒毛、蜕膜组织中MCP-1mRNA的水平分别呈正相关(r=0.595,0.655)。结论MCP-1表达于早孕母胎界面,绒毛、蜕膜组织MCP-1mRNA高表达可能与UERSA的发病机制有关,提示血清MCP-1升高在胚胎停育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联合静脉点滴小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经临床筛查确诊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72例,分为观察组(47例,采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联合静脉点滴小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和对照组(25例,采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观察妊娠结局。结果:妊娠成功率观察组(89.36%)高于对照组(68.00%)(P<0.05)。结论:淋巴细胞主动免疫联合静脉点滴小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复发性流产成功率较高,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STR-2和E-cad在蜕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RSA)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0例URSA患者蜕膜组织中SSTR-2和E-cad的表达与分布,并以30例正常早孕妇女为对照。结果:①对照组蜕膜组织中SSTR-2和E-cad均呈阳性表达,阳性染色分别位于蜕膜细胞的胞浆和胞膜,胞核多数无明显着色。②SSTR-2:蜕膜组织中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URSA组为(79.45±1.19),对照组为(59.77±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E-cad:蜕膜组织中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URSA组为(64.05±1.78),对照组为(73.72±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正常早孕组妇女蜕膜组织中SSTR-2、E-cad表达水平成正相关性(P0.01),URSA组妇女蜕膜组织中SSTR-2、E-cad表达水平成负相关性(P0.01)。结论:SSTR-2在URSA组中的高表达和E-cad在URSA组中的低表达,可能是UR-SA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VEGF在复发性流产患者绒毛及蜕膜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复发性流产(RSA)患者绒毛及蜕膜中的表达。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20例复发性流产(RSA)患者绒毛及蜕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及分布,并以20例正常早孕妇女作为对照组。结果:RSA患者绒毛及蜕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早孕组(P<0.05)。结论:VEGF在早期妊娠的维持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水平降低可能与RSA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自然流产绒毛胚胎血红蛋白ε-珠蛋白基因突变情况,探索此基因突变与流产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研究组20例自然流产妇女,对照组15例要求行人工流产术的正常妊娠妇女。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分别特异扩增胚胎血红蛋白ε-珠蛋白基因编码区和调控区的基因片段,基因测序,所测结果与正常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发现在自然流产患者标本的5'端调控区两个新的多态性位点。结论:自然流产患者的胚胎血红蛋白ε-珠蛋白基因可能存在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因不明性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在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治疗前后Th1/Th2型细胞因子和NK细胞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被动免疫25例和主动免疫38例原因不明性反复自然流产者进行治疗前后Th1/Th2型细胞因子和NK细胞含量的检测比较,同时以20例正常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结果:在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Th2型细胞因子IL-10显著下降,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治疗后,Th1型细胞因子IFN-γ和NK细胞含量明显下调。结论:原因不明性反复自然流产患者经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治疗后,Th1/Th2型细胞因子和NK细胞含量有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主动免疫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效果。方法:选择年龄21~42岁、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封闭抗体阴性患者57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就诊、年龄相当、原因不明性习惯性流产、封闭抗体阴性患者32例为对照组。对观察组进行淋巴细胞注射及常规保胎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保胎治疗。结果:观察组妊娠成功率为89.47%,对照组为4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免疫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