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5年8月于本院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并获得随访的23例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估手术疗效,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对腰椎功能进行评估,并计算JOA改善率,术后1年改良Mac 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40~85 min,平均55 min;出血量5~25 ml,平均10 ml;住院时间3~14 d,平均7 d。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前VAS评分为(7.13±0.54)分,术后3 d为(2.05±0.34)分,末次随访为(1.41±0.28)分。术前与术后3 d、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JOA评分为(9.89±0.53)分,出院当天评分为(18.23±2.25)分,末次随访评分为(28.41±2.34)分,术前与出院时、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JOA评分标准计算改善率,优18例,良3例,可1例,差1例;术后1年优良率为91.3%。[结论]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性疾病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9):1745-1748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1月~2015年9月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5例,均为单侧侧隐窝狭窄,均行症状侧侧方椎间孔入路,L4、5节段24例,L5S1节段11例。平均病程23.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6.5个月。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d、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行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估,对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X线片、CT和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临床资料。[结果]腰痛VAS评分从术前(7.21±0.22)降至术后1 d、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1.97±0.19)分、(1.35±0.24)分、(1.13±0.25)分;腿痛VAS评分从术前(8.54±0.22)分降至术后1 d、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2.08±0.28)分、(1.11±0.16)分、(1.06±0.33)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ODI评分分别从术前(75.89±2.61)分降至(23.22±3.09)分、(15.17±1.42)分、(13.85±1.26)分。末次随访时,依据改良的Mac Nab标准评估,优良率达91.4%。[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早期可有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使神经根在侧隐窝处得到及时彻底减压及松解,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35例腰椎管狭窄症。结果随访4~9个月,腿痛VAS评分:术前(8.7±1.0)分,术后7 d(2.6±1.2)分,末次随访(2.0±1.0)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20例,良11例,可4例,优良率88.6%。结论采用系列环锯行经皮行椎间孔扩大成形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简单,安全和有效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扩大减压结合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dody fusion,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长期疗效,探讨该术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10月~2009年1月应用经椎间孔扩大减压结合改良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5例.观察术后及随访时患者腰背痛VAS和JOA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最终22例患者获得超过3年的随访,随访时间(37.3±1.3)个月.术后2周腰背痛VAS评分(1.32±1.04)分,随访末期腰背痛VAS评分(0.64±0.79)分,均较术前的(4.44±1.23)分显著降低(P=0.000);末次随访JOA评分(27.4±2.3)分较术前(12.4±2.8)分显著改善(P =0.000),改善率91.8%±10.8%,优良率100%.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椎间孔扩大减压结合改良TLIF是一种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患者可获得长期的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经皮内镜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方法]2013年6月~2015年8月对23例诊断为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经椎间孔经皮内镜进行椎管扩大成形+腰椎间盘摘除术+神经根管减压术,采用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改良Macnab疗效标准评价早期疗效。[结果]22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因疼痛、不能长时间俯卧转为开放手术。手术时间50~125 min,术中透视次数4~16次,术中出血量5~20 ml。2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50±5.25)个月(10~25个月)。术前腰痛VAS评分为(5.90±1.21)分,术后即刻腰痛VAS评分为(2.81±1.10)分,术后3个月为(2.63±0.91)分,术后1年随访时为(2.36±0.83)分,与术前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腿痛VAS评分为(5.73±1.54)分,术后即刻腿痛VAS评分为(2.61±1.02)、术后3个月为(2.43±0.80)分,术后1年随访时为(2.30±0.6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术前为(70.86±15.27)%,术后即刻为(29.66±12.45)%、术后3个月为(28.64±10.26)%、术后1年随访时为(20.56±5.72)%,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8例,良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1.00%。1例(4.80%)患者术后3个月行开放手术。[结论]经椎间孔经皮内镜治疗中央型腰椎腰椎管狭窄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康复快等优势,近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3—2016-07采用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臭氧治疗的5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术前、术后3周、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JOA评分。结果本组55例获得6~18个月随访,平均12个月。术前VAS评分为(7.29±0.05)分,术后3周为(2.68±0.05)分,术后6个月为(1.98±0.07)分;术后3周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且术后6个月VAS评分较术后3周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JOA评分为(15.88±0.09)分,术后3周为(24.18±0.03)分,术后6个月为(25.96±0.10)分;术后3周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且术后6个月JOA评分较术后3周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疼痛缓解迅速、腰椎功能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统计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通过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及椎间孔狭窄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患者78例。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评估疼痛程度,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JOA)评估腰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腰痛VAS评分从术前的(7.25±1.56)分下降到(2.16±1.57)分,JOA评分术前为(10.06±3.25)分,随访终末评分为(24.15±2.80)分,手术优良率91.2%。结论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有比较广泛的临床适应证,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的优点,和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疗效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9):1811-1813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后纵韧带骨化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伴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共计10例,均行经皮侧方椎间孔镜技术进行治疗。平均病程26.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2个月。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d、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行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估,对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X线片、CT和MRI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并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资料。[结果]腰痛VAS评分从术前的(8.46±0.23)降至末次随访的(1.12±0.19)分;腿痛VAS评分从术前的(8.68±0.22)分降至末次随访的(1.05±0.25)分;ODI评分分别从术前(81.25±2.86)分降至末次随访的(13.25±1.38)分。末次随访时,依据改良的Mac Nab标准评估,优良率达90%。[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可有效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伴后纵韧带骨化,使神经根得到及时彻底减压及松解,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共收治了23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TLIF技术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JOA评分、改善率和VAS评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术后随访23个月,术前JOA评分(6.62±1.38)分,术后(26.03±1.12),术前VAS评分为(7.3±1.51)分,术后为(2.3±1.1)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硬膜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缓解了术前症状,疗效好;操作空间安全、减压有效、固定可靠,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3):1179-1183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及近期疗效观察。[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33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性21例,女性12例;年龄25~64岁,平均39.8岁,L_4、516例,L_5S_114例,L_4、5和L_5S_1双节段3例。复发时间为初次手术术后7~92个月,平均27.9个月。均应用局麻+监护C型臂X线机透视下靶向穿刺技术,经皮椎间孔镜下行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腰椎JOA功能评分(29分法)和改良的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手术时间54~85 min,平均65.1 min,出血量较少未记,33例均随访12~22个月,平均18.5个月。术前VAS评分(6.22±0.97)分,术后3 d VAS评分与术前、术后3个月VAS评分与术后3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的VAS评分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JOA评分(13.44±3.09)分,术后3个月与术前JOA评分、术后1年与术后3个月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90.9%。[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有效避开原手术入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时间较短,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可靠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后路环周融合治疗老年人重度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后路环周腰椎融合在老年人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应用和效果。[方法]2001年11月~2004年5月,采用后路腰椎间融合(PLIF)联合后外侧融合(PLF)的环周融合术治疗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83例。随访18~42个月,观察术后并发症,采用JOA评分评估治疗效果,X线片和CT判定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12~14 d即可下地行走,3例出现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10例腰腿痛一过性加重。末次随访腰腿痛明显缓解,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3.6±3.8)分改善至(22.3±4.6)分。椎间植骨均获骨性融合。[结论]后路环周融合术是治疗老年人重度腰椎管狭窄的安全、有效、合理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侧路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6年以上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6月通过侧路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随访6年以上的42例患者。男24例,女18例,平均年龄(48.56±6.34)岁,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腰椎管狭窄症5例。均行俯卧位单节段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手术治疗。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直腿抬高试验角度、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McNab优良率;影像观察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和节段稳定性。[结果]本组病例均顺利手术,术中无硬膜撕裂、神经根损伤发生,术后无感染发生。随访75~93个月,平均(82.75±5.52)个月。2例患者(4.76%)接受了翻修术,均在术后3个月内;1例YESS患者因腿痛缓解不满意,行同节段椎间孔镜TESSYS翻修;另1例患者因复发并腰痛行手术节段及下位节段腰椎融合术。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42例患者直腿抬高试验角度显著增加(P0.05),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腰椎JOA评分显著提高(P0.05),ODI评分显著减少(P0.05)。按McNab标准,临床优良率术后6个月为83.33%,末次随访时为85.71%。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为术前的(84.52±5.66)%,动力位影像未见腰椎不稳征象。[结论]侧路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不仅术后6个月时的近期疗效良好,6年以上随访的中期疗效亦保持良好。术后6年以上虽有椎间隙高度轻度下降,但无手术节段失稳征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ISEE技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本院2017年1月~2018年5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ISEE技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29例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VAS评分和OD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良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术中发生硬膜撕裂,无神经血管损伤、椎间隙感染、症状性髓核残留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55~95 min,平均(72.29±11.52) min;术后住院时间2~6 d,平均(3.75±1.04) d;29例患者获得13~25个月随访,平均(18.76±3.92)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术后各时间点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定优良率为89.66%。[结论]经皮椎间孔镜TESSYS-ISEE技术能安全、有效地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直视下小切口术式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本院自2004年3月~ 2010年9月采用开放式小切口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445例.男性277例,女性168例;年龄22~58岁(平均46.7岁).随访时间16 ~ 83个月(平均65.1个月),采用腰痛VAS评分及JOA评分.[结果]所有随访对象均无丢失,术前JOA(15分法)评分平均3.12分,末次随访JOA评分平均13.97分;术前VAS腰痛评分平均7.32分,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平均1.59分;术前腿痛VAS评分平均8.74,末次随访腿痛VAS评分平均1.12分;改善率为91.32%,优良率100%.[结论]实行小切口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此种手术方法创伤小,安全有效,可到达微创的效果,与现应用的椎间盘微创治疗技术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08-2015-01,共有21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我院行经皮穿刺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腰腿疼痛缓解情况进行评价,采用ODI功能评分及改良Mac 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5~125 min,平均85 min,住院时间3~6 d,平均4 d,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平均随访18个月,手术前腰腿痛VAS评分术前为(8.6±2.5)分,术后当天为(2.0±1.1)分,末次随访(1.8±0.8)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ODI为(65.4±21.8),末次随访为(12.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例患者出现感觉异常;1例出现髓核残留,另有1例术后9个月复发,均行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翻修后症状缓解。按照Macnab标准评定,其优良率为9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一种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棘突间撑开融合固定术(ISDFF)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短期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0月采用ISDFF治疗的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龄52~88岁,平均(66.37±9.16)岁。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JOA)评价临床疗效,并通过影像测量手术节段椎间盘后缘高度及椎间孔高度。[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0.32±6.09) min,平均出血量(52.42±8.54) ml,平均住院时间(8.23±1.24) d。随访时间13~30个月,平均(20.27±4.26)个月。VAS评分从术前的(6.37±1.44)分降低至末次随访的(1.37±0.84)分,ODI由术前(71.27±11.35)%降低至末次随访的(28.63±5.44)%,JOA评分由术前(11.47±2.49)分增加至末次随访的(24.02±2.11)分,上述指标两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像学疗效评价方面,PDH由术前的(0.72±0.16) cm增加至末次随访的(0.87±0.18) cm,FH由术前的(2.07±0.32) cm增加至末次随访的(2.20±0.34)cm,两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SDFF作为一种脊柱内牵引器,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简单安全,近期疗效良好,是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靶向穿刺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4年4月~2016年12月,采用靶向穿刺椎间孔镜治疗单节段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31例,其中男90例,女41例,年龄18~44岁,平均(33.50±7.55)岁。采用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MRI测量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本组1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血管、内脏损伤等并发症,虽发生4例硬膜损伤,但无不良后果。手术时间平均(112.84±26.26)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1.87±26.33) ml。随访12~28个月,平均(17.41±6.20)个月。腿痛VAS评分由术前(5.89±1.06)减少至术后12个月(1.02±0.75)分;腰痛VAS评分由术前(3.17±1.51)减少至术后12个月(0.99±0.90)分;ODI评分由术前(55.15±10.86)减少至术后12个月(10.76±6.78)分,而JOA评分由术前(8.91±4.10)分增加至术后12个月(26.29±2.29)分,上述指标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MacNab评价标准,术后1个月优良率98.47%,术后6个月优良率94.66%,术后12个月优良率91.60%。本组131例中,原间隙复发5例,复发率为3.82%。[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靶向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可靠,靶向穿刺是手术成功的首要前提和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TED)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优势.方法 前瞻性分析确诊为单、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28例(31个椎间盘)行侧后路经皮THESSYS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减压手术.结果 术前VAS评分为(6.54±0.65)分,术后1 d VAS评分为(0.80 ±0.87)分,术后3 d VAS评分为(1.30±0.95)分,术后1周为(0.85±0.90)分、术后1、3、6个月的腰腿痛VAS评分均为0~2分,术后不同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疗效按MacNab标准评定:优20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2.85%.结论 采用PTED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短期内效果可靠,其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3):1153-1157
[目的]通过对腰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相关资料分析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愈后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同济医院骨科及周边兄弟医院骨科收治的2007年6月2010年10月术前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605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并随访,2006年6月2010年10月术前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605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并随访,2006年6月2009年10月已诊断并行相应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710例患者病例进行分析并随访,按照RDQ功能障碍评分(Roland-morris指数)、腰痛JOA评分及VAS疼痛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所有病例,手术治疗占67%,保守治疗占33%,随访82009年10月已诊断并行相应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710例患者病例进行分析并随访,按照RDQ功能障碍评分(Roland-morris指数)、腰痛JOA评分及VAS疼痛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所有病例,手术治疗占67%,保守治疗占33%,随访824个月(平均14.6个月)并按RDQ功能障碍评分、腰痛JOA评分及VAS疼痛评分标准进行近期效果评估。前瞻性研究的病例,RDQ评分患者由治疗前的(18.3±1.4)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8.1±1.5)分;腰痛JOA评分由治疗前的(8.5±1.3)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24.5±1.6)分。治疗前与末次随访时相比两个评分均有大幅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VAS疼痛主观评分治疗前与末次随访时也有明显改善。回顾性研究的病例表明RDQ评分患者由治疗前的(16.3±1.5)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9.8±1.4)分;腰痛JOA评分由治疗前的(9.3±1.7)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20.2±1.4)分。治疗前与末次随访时相比两个评分均有改善,VAS疼痛主观评分治疗前与末次随访时也有明显改善。但早期干预患者(前瞻性研究)与未干预患者(回顾性研究)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功能恢复方面有差异。[结论]早期干预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来说,比未干预患者功能改善率高,治疗后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有限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09年8月,采取有限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且资料完整的患者41例,男16例,女25例;年龄44~72岁,平均57岁;病史6个月~10年,平均18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 15分法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与自觉症状进行评估,计算改善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15~32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3个月优良率为82.9%,术后26个月随访时优良率80.5% (P>0.05).比较术前,术后腰腿痛VAS评分明显减少(P<0.01),JOA评分明显改善(P<0.01),术后26个月与术后3个月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有限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可靠术式,把握好手术适应证与减压范围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