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患侧上肢出现疼痛、血管功能障碍、营养障碍、水肿及上肢活动功能受限等。根据Darts等的统计,其发生率约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12.5%,张淑云等更认为我国脑卒中后SHS的发生率可高达30%以上。Subbarao等报道125例SHS患者仅23%能完全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远远低于脑卒中后不伴SHS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治疗相关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 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患侧上肢出现疼痛、血管功能障碍、营养障碍、水肿及上肢活动功能受限等[1].根据Darts等[2]的统计,其发生率约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12.5%,张淑云等[3]更认为我国脑卒中后SHS的发生率可高达30% 以上.Subbarao等[4]报道125例SHS患者仅23% 能完全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远远低于脑卒中后不伴SHS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现代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I期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脑卒中后并发SH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分别采用电针结合现代康复疗法、单纯电针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活动程度,疼痛程度及功能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选择高于对照组的70.0%(P0.01):治疗后治疗组上肢疼痛、肩关节活动度及FMA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现代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SHS可有效改善关节活动度,促进患肢运动功能恢复,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其临床特点包括患侧上肢的疼痛、水肿、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运动失调及营养改变,严重者可出现关节僵直、皮肤及肌肉萎缩或痉挛,严重影响了患者瘫痪上肢的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外均无治疗本病的特效疗法。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采用针灸康复疗法对43例SHS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分期辨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疗效;方法以康复训练治疗SHS为对照组,以分期辨治+康复训练为治疗组,治疗观察198例SHS患者;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0%,对照组总有效率66.3%,两组疗效比较P〈0.01;结论分期辨治SHS有确切疗效,可有效缓解其疼痛,浮肿等症,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从而消除SHS给脑卒中康复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以肩部疼痛性运动障碍及同侧手、腕疼痛和肢体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早期预防和治疗SHS具有重要意义。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具有温阳益气通络、活血化瘀止痛之功,尤其适用于气虚血瘀证。笔者在西医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温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SHS患者30例,并与常规针刺疗法相比较,现总  相似文献   

7.
任锟  魏桂梅  程红  韩磊 《新中医》2020,52(16):62-65
目的:观察中药药蜡热熨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除基础治疗外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促通技术及神经肌肉本体感觉疗法),观察组在基础治疗时配合中药药蜡热熨,热熨后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同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水肿、关节活动度积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评定法(FMA)评分,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疼痛、水肿、关节活动度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疼痛、水肿、关节活动度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FMA、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药药蜡热熨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SHS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安全可靠,经济实用,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8.
<正>肩手综合征(SHS)又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高达12%-74.1%~([1])。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者肩关节半脱位,肩及手部疼痛以及关节活动受限等,是严重影响上肢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采用微波结合电针治疗SHS患者,与单用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SHSⅠ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联合Bobath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Bobath技术治疗;两组均每次治疗30 min, 1次/d,每周5次,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比较两组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手肿胀评分、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UE)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手肿胀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FMA-UE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在改善患者患肢灵活性、疼痛水平及手肿胀程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后SHSⅠ期患者的治疗效果确切,能够有效缓解患侧肩、肘、手部关节肌肉疼痛和肿胀,提高患...  相似文献   

10.
<正>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又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为患侧上肢水肿、肩手疼痛、肩关节脱位及关节活动受限等。肩手综合征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患侧上肢功能的恢复,也可使其残存功能或恢复的功能再次丧失。近年来,综合治疗SHS取得较大进展,现综述如下。1发病机制目前认为,SHS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交感神经作用、周围神经损伤、神经源性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骨刺消痛液热敷联合中频电及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肩痛的疗效。方法将卒中后偏瘫伴肩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在采用电脑中频加运动疗法治疗基础上加用骨刺消痛液热敷治疗,对照组采用电脑中频加运动疗法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通过Fugl-Meyer关节活动评定分量表和Fugl-Meyer运动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在减轻疼痛、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增加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骨刺消痛液热敷联合中频电及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肩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36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采用电针以疏密波刺激患侧肌群受力大、易于损伤的部位,以求更有效改善水肿、疼痛及关节活动障碍。结果连续治疗8周后,治愈2例,显效18例,好转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22%。结论电针刺激患侧肌群特殊部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思路新颖,效果显著,有效提高了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光明中医》2021,36(13)
目的 观察中药熏蒸结合手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疗效。方法 选择210例2016年6月—2019年6月于洪洞县人民医院康复科就诊的脑卒中后SHS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05例)、对照组(105例)。对照组接受手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中药熏蒸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后的主要证候评分、血浆细胞因子水平、肿胀、手指运动功能及疼痛情况。结果 治疗后,2组肩部疼痛、舌淡苔薄、半身不遂、感觉减退、脉象弦滑、肿胀、疼痛评分及血清ET-1、BK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 05); 2组手指运动功能评分及血清NO、CGRP水平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中药熏蒸结合手法治疗脑卒中后SHS可降低血清ET-1、BK水平,升高血清NO、CGRP水平,抑制病情进展,有效缓解患者主要证候、肿胀、手指运动功能及疼痛情况。  相似文献   

14.
肩手综合征(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D),是指脑卒中后3个月内并发的以肩部疼痛运动障碍及同侧手痛和肢体运动障碍为表现的症候群,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至今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赵素萍 《河南中医》2014,(9):1823-1825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有效率为92.5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程度(VAS评分)明显降低,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能够减轻患者疼痛,恢复患者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正>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1]。临床主要表现为偏瘫侧肩痛、手肿胀、疼痛,严重影响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笔者采用中药内外并用方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总结如下。一般资料观察病例来源于2013年1月—2014年3月在我院脑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共78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两组一般资料及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被动活动结合MOTOmed改善脑卒中后患侧下肢痛风的疗效。方法:将60例痛风发作1天以内的脑卒中患者按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治疗组(常规康复治疗+被动活动结合MOTOmed介入)和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各30例,治疗5天后观察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和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5天后,治疗组VAS评分、关节活动度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痛风患者在治疗中增加被动活动及MOTOmed训练,能显著改善患侧下肢的痛风症状,减少痛风对脑卒中后患侧下肢功能恢复进程的干扰。  相似文献   

18.
正肩手综合征(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是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手部肿胀、疼痛,肩部疼痛,在运动时受限明显,往往影响肢体功能恢复的时间和效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病情严重者产生精神抑郁,加重家庭和社会的负担。SHS的早期治疗,对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尤为重要~([1])。中医中风证型多种,今仅观察痰瘀阻络型脑卒中后SHS患者,服用化痰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蜂针结合康复疗法与单纯蜂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蜂针结合康复训练组(蜂康组)、蜂针组、康复组各30例。采用上肢运动功能、疼痛、关节活动度等指标判断其28d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蜂康组总有效率为96.55%,明显优于蜂针组的67.86%和康复组的73.33%(P<0.05);蜂针结合康复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上肢疼痛及关节活动度,与单纯蜂针和单纯康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蜂针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可有效缓解肢体疼痛症状,促进患侧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袁威  赵振 《国医论坛》2010,25(6):27-28
<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是指在脑出血或脑梗塞后患侧上肢的肩胛带和手的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血管运动性改变,晚期皮肤和肌肉明显萎缩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患肢肩手疼痛,运动受限,伴同侧手(包括腕、手指)疼痛、肿胀及血管舒缩的变化(血流增加,皮肤温度上升、发红),手指屈曲受限,被动屈曲时引起剧烈疼痛,最终致关节挛缩,活动受限,从而严重影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自2008年12月—2010年6月,我们运用场效应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