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了解青云谱区蚊密度季节消长和侵害状况,为蚊虫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诱蚊灯法。结果全年共捕获成蚊1 885只,以致倦库蚊为主,占94.9%,成蚊成季节消长,5~10月为高峰期,占总数的97.03%。结论初步了解了辖区蚊虫种群构成、密度和消长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广安市蚊类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规律,为防制虫媒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诱蚊灯法进行监测,将诱集的成蚊用乙醚麻醉后进行分类鉴定和统计。结果成蚊密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比2011年上升了30.57%,平均密度达到了17.34只/灯·h。7月蚊密度最高,2012年7月成蚊密度达61.81只/灯·h;致倦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为广安市优势蚊种;农村牲畜棚为成蚊主要栖息繁殖场所。结论开展蚊类防制应以环境治理为主,并结合种群特点和季节消长规律进行科学防制。  相似文献   

3.
台州市城区2006年蚊密度季节消长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了解本市城区入侵人房的蚊种及蚊群季节消长情况,为进一步开展灭蚊和防治蚊媒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灯诱法开展监测。结果共诱获成蚊4种1976只,其中致倦库蚊占95.50%,蚊群季节消长曲线呈单峰型,密度高峰出现于7月份。结论致倦库蚊是城区入侵人房的优势种,防制致倦库蚊的重点是处理其孳生地。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东莞市病媒生物鼠、蚊、蝇、蜚蠊、伊蚊的本底和种群季节消长,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2006年在城区及郊区选点,分别用笼夜法、诱蚊灯法、诱蝇笼法、粘捕盒法、诱蚊诱卵器法监测鼠、蚊、蝇、蜚蠊、伊蚊密度.结果 鼠类以小家鼠为优势种,占43.10%;蚊类以致倦库蚊为优势种,占99.70%;蝇类以家蝇为优势种,占64.29%:蜚蠊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97.64%.年平均密度分别为6.01%、27.4只/灯、0.87只/笼、1.29只/盒.鼠、蚊、蜚蠊全年有活动,出现两个明显的活动高峰,分别在5月、8月;5月、12月和7月、11月.蝇的活动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密度季节消长不明显,波动较大.伊蚊全部为白纹伊蚊,年平均密度为2.33%.活动高峰在7月和10月.结论 掌握本市病媒鼠、蚊、蝇、蜚蠊、伊蚊的本底情况,应在病媒密度高峰前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制措施,降低病媒密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了解郴州市登革热媒介伊蚊种类与季节消长.方法 采用诱蚊灯诱蚊法对居民区、公园、医院的蚊虫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主要调查到5种蚊虫,分别为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和中华按蚊,其中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43.79%.从生态观察点共捕获2 263只蚊虫,雌雄比例为2.73∶1.平均密度为3.49只/(灯·h),不同环境蚊密度为公园>医院>居民区.密度呈单峰曲线,7月下旬密度最高,达到7.67只/(灯·h).结论 初步掌握了郴州市蚊虫的种类与季节消长,为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南宁机场口岸蚊类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为开展口岸医学媒介生物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成蚊调查采用灭蚊磁CO2诱蚊法,蚊幼调查采用诱卵器法、幼虫吸管法和勺捕法,调查周期为1年。结果共捕获成蚊12 575只,蚊卵、幼虫、蛹共计1 701只。经鉴定为1目1科3亚科5属13种;其中三带喙库蚊为优势种群,占成蚊捕获总数的82.51%;成蚊平均密度为9.36只/h,8月为高峰期,密度为28.88只/h,2月最低,密度为0.52只/h;平均诱蚊诱卵指数为22.71%,诱蚊密度指数为5.99只/个。结论南宁机场口岸适合蚊类孳生繁殖,应加强蚊类监测与控制,有效降低蚊类密度,防止蚊媒传染病在口岸发生传播。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柳州市城区蚊、蝇类季节消长规律及种群构成,为制订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蚊密度监测用人工小时法,蝇密度监测用诱蝇笼法。结果蚊在第二、四季度出现密度高峰,致倦库蚊为优势种群;蝇类密度2008年分别在2、7月出现高峰,2009年则在4、6、8、9月出现高峰,以丝光绿蝇、大头金蝇和巨尾阿丽蝇为优势种群。结论柳州市区蚊蝇密度较高,应在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制策略基础上,结合种群和密度消长等生态学特点科学开展防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明桓台县白纹伊蚊孳生习性、成蚊季节消长规律,为防制工作提供科学方法。方法幼虫调查采用勺计数法;成蚊调查采用紫外线灯诱捕法和认账诱捕法。结果幼虫调查显示,城乡结合部、居民区和医院蚊密度较高,公园密度较低,7~9月为高峰;成蚊密度以公园和城乡结合部较高。季节消长明显,峰值出现在8月,呈单峰型。结论桓台县白纹伊蚊在不同环境中均可存在,但密度不同;密度高峰与温度和降雨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安康中心城区2010与2012年蚊类种群密度季节消长规律,为制订蚊类综合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0与2012年4~10月在不同的孳生场所采用诱蚊灯法,将捕获的蚊类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共捕获蚊类4属7种,其中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骚扰阿蚊、致倦库蚊、中华按蚊分别占捕蚊总数的45.33%、35.75%、9.42%、4.95%、4.49%,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2010与2012年蚊类季节消长趋势基本相同,4月初开始出现,密度高峰期在5月下旬~8月上旬,5月下旬~7月上旬为密度最高峰,从8月上旬~10月底蚊类季节消长曲线基本呈下降趋势;以医院、畜圈棚的蚊类密度最高,分别为3.82、3.39只/灯.h;2012年与2010年相比,2012年每旬密度都较低;2010年、2012年蚊类种群不同季节、不同孳生场所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安康中心城区蚊虫密度仍较高,应进一步建立以孳生地治理为主,辅以生物、物理、化学防制的综合防制措施体系。长期、连续、系统地开展蚊类监测和灭蚊药品抗性试验,为预防控制蚊类和蚊传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掌握东莞市蚊媒的种类、不同生境密度分布、季节消长及携带病毒情况,为本市蚊及蚊媒传染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每月定时、定点选定1个生境进行为期两年的调查,采用成蚊诱蚊灯收集法监测蚊媒种类密度及伊蚊成蚊,蚊诱卵器调查法监测伊蚊幼蚊,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伊蚊携带登革热病毒情况,利用Excell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东莞市2016—2017年蚊媒种类以致倦库蚊为优势种,共捕获415只,占捕获总数的79.35%,捕获白纹伊蚊95只(18.16%),三带喙库蚊6只(1.15%),微小按蚊7只(1.34%),蚊媒密度2.51只/灯。2016—2017年伊蚊成虫平均密度指数为2.78,平均密度为0.03(只/灯),每年5—9月伊蚊诱蚊指数较高。伊蚊幼虫监测平均布雷图指数(BI)为2.73,每月的BI<5,不具备登革热在城市流行传播的条件。平均容器指数(CI)为3.88,最高峰为6.83,超出了安全警戒线。结论 本次调查获得较为详细的东莞市蚊媒本底资料及伊蚊季节消长规律,伊蚊核酸检测未检出登革热病毒不代表东莞市伊蚊没有传播登革热疾病的可能,今后应建立东莞市蚊媒监测常态化,更科学地做好防蚊灭蚊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了解海口市居民人房成蚊密度季节消长情况。 方法 在海口市区内设东南西北中 5个方位 ,每个方位选择 4间人房作为监测点 ,定时、定人、定点采用手持电动吸蚊器捕捉成蚊 ,按人工小时计算密度 (只 /人·h)。 结果  1992~ 1999年监测共捕获成蚊 2 5 5 66只 ,隶属 4属 10种 ,其中库蚊属的致倦库蚊 2 45 73只 ,占总成蚊的96 11% ,为海口市的优势蚊种 ,其季节消长有两个高峰期 ,分别在 3月及 10月 ,第一峰值比第二峰值高 ,平均密度分别为 2 5 2只及 17 7只 ,平均密度最低为 8月份 ( 11 5只 )。 结论 密度消长与气温及降雨量有密切关系 ,如能在成蚊密度高峰 ( 3月、10月 )前采取控制措施 ,将有效降低成蚊密度  相似文献   

12.
杜波平  何兆池 《医学动物防制》2012,(11):1205-1206,1209
目的为了解顺德区蚊虫的种群、密度分布和季节消长规律,为制订蚊虫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07-2011年在不同的生态环境采用诱蚊灯法,将捕获的蚊虫进行分类统计。结果以致倦库蚊为优势种,4~5、11~12月为蚊虫活动高峰期,以农户的蚊虫密度最高。结论长期连续、系统地监测蚊虫的种群、密度分布及季节变化等,为预测、预报蚊虫传染病流行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积累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掌握海南省2017—2021年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的密度变化和季节性消长规律,为当地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布雷图指数法监测伊蚊幼虫,检查记录室内外所有小型积水容器及其幼蚊孳生情况;采用双层叠帐法和诱蚊灯法监测成蚊。 结果 海南省2017—2021年共捕获白纹伊蚊雌蚊成蚊1 962只,占捕获蚊虫总数的2.17%。不同年份不同生境蚊种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2.258,P<0.01)。2017年牲畜棚的蚊密度最高,平均为9.71只/(灯·夜),但白纹伊蚊的构成比最低,为1.29%;2020年医院的蚊密度最低,为2.22只/(灯·夜),2019年居民区和医院的白纹伊蚊占全部蚊虫构成比最高,平均为3.27%。不同生境下蚊密度均在2020年最低;2017—2021年居民区和牲畜棚的白纹伊蚊构成比呈上升趋势,其余生境呈现明显的波动性,其中医院的构成比在2020年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2017—2021年监测的平均蚊密度分别为5.97、4.26、3.82、3.39、3.68只/(灯·夜),除2021年外,呈逐年递减趋势;帐诱指数除2019年外,也呈递减趋势,平均值为1.5只/(小时·顶),呈逐年递减趋势;2017—2021年海南省白纹伊蚊年平均密度为0.09只/(灯·夜),呈现较为明显的季节性波动;2017—2021年的布雷图指数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较为缓慢,且每年的高峰在6—8月之间,均比成蚊密度高峰晚1~2个月。结论 海南省白纹伊蚊种群密度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应根据蚊虫季节性特点开展蚊虫防治活动,以降低登革热等传染病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和评价云南民间常用植物驱蚊剂蒿芝、按树枝叶对现场驱蚊虫效果。方法在人房以植物燃烧熏蚊后,采用诱蚊灯观察人房蚊虫种群密度。结果经过36d的现场植物驱避蚊虫驱避测试,蒿芝植物组以诱蚊灯捕获蚊虫6属30种4377只,其中中华按蚊占9、53%、微小按蚊占3.72%,三带喙库蚊46.15%、棕头库蚊15.95%、霜背库蚊9.71%,其中测试组,捕获蚊虫1343只,平均蚊虫密度为37.31只/夜。空白、阴性对照2个组,平均蚊虫密度分别为40.50只/夜、43.78只/夜;按树植物组以捕获蚊虫6属32种2378只,中华按蚊5.43%、微小按蚊2.52%、三带喙库蚊54.92%、棕头库蚊12.32%、霜背库蚊8.58%,其中,测试组捕获蚊虫752只,平均蚊虫密度为20.88只/夜;空白、阴性对照2个组,平均蚊虫密度分别为24.11只/夜、21.06只/夜。结论蒿芝、按树植物通过现场效果测试观察,结果显示两植物对蚊虫有一定的驱避作用,蚊虫密度测试组和对照组有所差别下降,但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邯郸市蚊类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诱蚊灯法。2007年5~10月,2008年5~10月,每月调查2次,从日落20min后开始,连续诱捕6h,对诱捕成蚊分类鉴定。结果共发现1科4属5种蚊种,淡色库蚊现为全市的主要优势种,2007、2008年蚊虫全年密度消长均呈单峰型变化,在7~8月为活动的高峰期。不同的生境类型蚊种构成比不尽相同,居民区、公园和医院是以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农户和牛棚则以三带喙库蚊为主。在5种不同的生境类型中,牛棚和居民区蚊数量明显高于其它场所。结论通过两年的调查,基本摸清邯郸市蚊类的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等情况。搞好媒介生物控制工作的关键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媒介生物的特点,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控制蚊密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开展黄河三角洲不同生态环境中华按蚊监测,探明中华按蚊的生态习性,为防治工作提供生态依据。方法不同的生境采用紫外线灯诱捕法、人帐诱捕法和勺舀法分别对成蚊和幼蚊开始连续性密度监测。结果调查发现,草地积水和水稻田沟渠中幼虫密度较高。成蚊季节消长以7、8月份密度最高。结论中华按蚊在本地不是优势种群,但有明显的季节消长规律,且不同生态环境其发生量不一,以水稻田和草地密度最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云南省重点地区2017年蚊虫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及不同栖息地蚊虫密度,为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诱蚊灯法于流行性乙型脑炎高发季节进行成蚊密度监测,监测结果使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2017年共捕获蚊虫2亚科4属5亚属9种16 173只,平均蚊密度为7.02只/(灯·小时)。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57.03%,其次为中华按蚊,占捕获数的33.50%,各地三带喙库蚊捕获数量的中位数为158只。蚊种香农-威纳指数H=1.40;三带喙库蚊赫尔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6 022.80;5月为三带喙库蚊活动最高峰,8月为次高峰,不同栖息地中三带喙库蚊分布差异明显(P=0.00)。结论 云南省蚊虫仍具有多样性,三带喙库蚊密度在流行季节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存在乙脑暴发流行风险,4月起即应进行乙脑防控应对。  相似文献   

18.
吴军  阴伟雄  潘波 《热带医学杂志》2007,7(9):907-908,919
目的了解广州市某地下仓库一年中蚊虫的消长情况。方法应用诱蚊灯每周定时收集地库中的蚊虫样本。结果共收集致倦库蚊38808只,白纹伊蚊711只。蚊的数量高峰期分布于夏秋季节。蚊数量变化与其环境温度变化呈正相关关系。结论2006年多次台风的影响使广州夏季没有出现高温,蚊虫活动适温期延长,没有明显的双高峰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单县蚊虫种类及生态习性等情况,为蚊媒的有效防制提供依据。方法在单县选择城区及周边五个乡镇(单县政府、李新庄镇、郭村镇、黄冈镇、张集镇),每个乡镇分别选4个点进行调查。成蚊采用人饵帐诱捕蚊法、人房和畜房的蚊虫采用人工小时法、室外栖息场所采用帐扣法进行调查;幼虫采用幼虫勺或采集网从各类孳生地捞取带回室内进行种类鉴定。结果共捕获成蚊7 556只,经鉴定为5属11种,其中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的密度高居前三位。从不同区域捕获的成蚊来看,在黄冈镇捕获的成蚊种类和数量最多,尤其是中华按蚊,占捕获该蚊总数的56.42%。从不同栖息场所的成蚊种群构成来看,野外栖息的成蚊种类及数量最多,畜房内栖息的三带喙库蚊比例最高,占33.69%。结论单县蚊虫种类繁多,不同区域的蚊媒种群分布不同,制定蚊媒防治措施应做到因地制宜,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