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了解肿瘤医院常见患者的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耐药播散趋势,可针对性选择防止医院感染的有效药物。目前依据医院感染病原菌结构及其药敏性,大多数使用青霉素 酶抑制剂,第二代头孢菌素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联合用药。对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等肠杆菌感染通常对青霉素 酶抑制剂,第四代头孢菌素和碳青霉素烯类抗生素敏感。氟喹诺酮类药物为备选用药。若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或氟喹诺酮类药物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用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与头孢他啶、铜绿假单胞菌联用,用相加或协同作用,抗菌活性明显增加。本文对革兰氏阴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治疗以及对医院感染的联合用药方法和预防问题做简单评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尿培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特点,了解磷霉素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并与其他种抗菌药物进行比较。方法:从菌株库复苏2010-2014年尿培养大肠埃希菌821株,使用ESBLs的表型确认实验筛选产ESBLs菌株,用K-B法测定磷霉素等15种抗菌药物对其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821株大肠埃希菌中465株产ESBLs,对亚胺培南敏感性较高(91.4%),其次是磷霉素(88.0%),然而对左氧氟沙星、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敏感性较差。结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依然是敏感率最高的药物,磷霉素对尿培养产ESBLs大肠埃希菌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118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住院患者的病原学及药敏情况,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方法对因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需要住院的118例患者的痰培养和药敏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18例痰培养68例阳性,阳性率为57.6%,其中革兰阴性菌66株,占97.0%,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铜绿假单孢菌,对第三、四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结论支气管扩张患者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尤其铜绿假单孢菌感染。在药敏结果未报告前,可经验选择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或氨基糖甙类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4.
用10种抗生素对39例致泌尿系混合感染的大肠埃希氏菌细菌型伴L型(B+L)分别作了体外抗生素敏感试验,并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的标准分析标准菌株,质控符合NCCLS。结果表明对丁胺卡那霉素的耐药率最低(<5.13%),对三种氟喹诺酮药物的耐药率较低(均为7.69%),对某些青霉素类的耐药率最高(>87.18%)。实验证实,可用K-B法做大肠埃希氏菌L型的抗生素敏感试验,并提示氨基甙类尤其是丁胺卡那霉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是治疗泌尿系混合感染的大肠埃希氏菌(B+L)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5.
曹敏  黄林 《浙江医学》2017,39(15):1277-1279
目的评价磷霉素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作用。方法收集3家医院2012年1月到2014年6月非重复分离的150株肠杆菌科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粘质沙雷菌各50株,其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粘质沙雷菌各包括25株碳青霉烯敏感株和25株碳青霉烯耐药株,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磷霉素药敏。结果150株肠杆菌科细菌对磷霉素的耐药率为25.3%,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粘质沙雷菌对磷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2.0%、48.0%、26.0%;大肠埃希菌中碳青霉烯敏感株与碳青霉烯耐药株磷霉素耐药率分别为4.0%和0%,肺炎克雷伯菌中碳青霉烯敏感株与碳青霉烯耐药株磷霉素耐药率分别为0%和56.0%,粘质沙雷菌中碳青霉烯敏感株与碳青霉烯耐药株磷霉素耐药率分别为20.0%和24.0%。结论磷霉素对肠杆菌科细菌体外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呼吸道感染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耐药状况,为l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471株革兰氏阴性杆菌进行药敏试验(MIC法),同时对肺炎克雷伯氏杆菌、大肠埃希氏菌进行超广谱争内酰胺酶(ESBLs)确认实验。结果:分离菌株主要是铜绿假单胞菌(106株,22.5%)、肺炎克雷伯杆菌(87株,18.5%)、阴沟肠杆菌(56株,11.9%)、鲍曼不动杆菌(56株,1.9%)、大肠埃希菌(20株,4.2%)。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硫霉素最敏感。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是产诱导型p内酰胺酶(IB)的主要菌,对丁胺卡那酶素、亚胺硫霉素较敏感。阴沟肠杆菌的产酶株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四代头孢菌素、氨基糖甙类、磺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低于非产酶株组。肺炎克雷伯杆菌与大肠埃希菌是产ESBLs的主要菌,两者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氨基糖甙类、碳青霉烯类较敏感,而对头孢菌素酶特别是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较高,且产酶株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株。结论:呼吸道感染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其耐药率普遍较高,并有较高的多重耐药率,临床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本地区产ESBLs菌的比例及耐药特征,为临床医师治疗选药时提供参考。方法按NCCLS推荐的ESBLs确证试验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进行ESBLs检测并用ATBExpression细菌鉴定及药敏智能系统进行耐药性的测定。结果在179株大肠埃希菌、90株肺炎克雷伯菌中ESBLs的检出率为31%、27%;产ESBLs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表现为很高的耐药性,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磺胺类药物交叉耐药,但对含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和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结论治疗ESBLs菌引起的感染应以含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和碳青霉烯类为首选。  相似文献   

8.
徐桂霞  安科颖  于玲  费腾  申莹莹 《黑龙江医学》2012,36(5):329-331,341
目的了解我院自2005年以来,近6年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变化情况,从而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指导。方法对2005~2010年,6年间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共计619株菌进行药敏分析,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ESBLs筛选试验及确认试验按照美国CLSI相关标准进行,结果用WHONET 5.4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6年来,大肠埃希菌产ESBLs阳性率从45.5%上升至68.4%。6年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合计产ESBLs率为56.1%。产ESBLs株对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等常用抗生素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株,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所有大肠埃希菌中耐药率呈增长趋势。结论 6年来,大肠埃希菌中ESBLs阳性率逐年升高,并呈现出多重耐药性,对产ESBLs菌株的治疗应首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药物。虽然这次监测没有发现耐碳青霉烯类的菌株,但是也应引起重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所有大肠埃希菌中耐药率呈增长趋势,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是否有新的耐药机制存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我院自2005年以来,近6年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变化情况,从而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指导.方法 对2005~2010年,6年间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共计619株菌进行药敏分析,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ESBLs筛选试验及确认试验按照美国CLSI相关标准进行,结果用WHONET 5.4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6年来,大肠埃希菌产ESBLs阳性率从45.5%上升至68.4%.6年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合计产ESBLs率为56.1%.产ESBLs株对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等常用抗生素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株,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所有大肠埃希菌中耐药率呈增长趋势.结论 6年来,大肠埃希菌中ESBLs阳性率逐年升高,并呈现出多重耐药性,对产ESBLs菌株的治疗应首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药物.虽然这次监测没有发现耐碳青霉烯类的菌株,但是也应引起重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所有大肠埃希菌中耐药率呈增长趋势,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是否有新的耐药机制存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限制三代头孢菌素使用对临床常见分离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奇异变形杆菌产 超广谱β- 内酰胺酶菌株比例的影响,为下一步实施更为有效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2 年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针对住院患者采取限制三代头孢菌素使用策略,分别统计2011 ~ 2015 年青霉素类、 一二代头孢菌素、三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及喹诺酮类、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类,以及氨基糖苷类的抗菌药物 使用强度;统计5 年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奇异变形杆菌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菌株比例。结果 三 代头孢菌素使用强度从26.1 下降到8.23,喹诺酮类以及氨基糖苷类药物使用强度也有所下降,一二代头孢菌素 和碳青霉烯类使用强度上升;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变化不大,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 菌阶段性下降,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变形杆菌持续稳定下降,且与三代头孢菌素用量减少相关。结论 限制三 代头孢菌素可降低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和变形杆菌的比例,该效应有一定的延时,如果采取 更为全面的抗菌药物控制策略,而不仅是限制某一类抗菌药物,则可避免“挤气球效应”,造成其他药物的使 用量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头孢曲松/他唑巴坦复方(CRO/TAZ)对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抗菌活性(MIC)、抗生素后效应(PAE)、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后效应(PLIE)和抗生素亚抑菌浓度后效应(PASME).方法 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CRO/TAZ和CRO对产4种酶型β-内酰胺酶E.coli菌株的MIC;以微量接种菌落计数法测定菌落形成单位(CFU),绘制细菌生长曲线,并计算PAE、PLIE和PASME.结果 CRO/TAZ复方对产β-内酰胺酶菌株的MIC较CRO单方降低都在8倍以上;无论CRO单方还是CRO/TAZ复方均无长的PAE(-0.59~0.85 h);PLIE和PASME随着菌株β-内酰胺酶酶型的不同而不同,相同酶型的菌株PLIE和PASME很接近;PLIE(0.62~3.22 h)和大多数PASME(0.12~5.61 h)都较其PAE长,而且对CRO单方MIC较小的菌株,其PAE、PLIE和PASME较长.结论 PLIE和PASME的长短可能与β-内酰胺酶酶型有关.对于有较长PLIE和PASME的菌株,在制定临床给药方案时可适当延长给药间隔;PAE、PLIE和PASME理论为研究抗菌药物药效学和设计合理给药方案、优化给药模式提供重要参考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The in vitro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19 antimicrobial agents against 40 strains of P aeruginosa was studied. The 19 antimicrobial agents included 7 semisynthetic penicillins, 6 third generation cephalosporins, 5 aminoglycosides and l quinolone agent. The minimal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s (MIGs) were measured by the serial dilution on solid agar. Ceftazidime was the most active in 19 antimicrobial agents again P aeruginosa (MIC50: I pg / ml, MIC90: 2 /ig / ml) Amikacin and ofloxaxin followed it in activity. Acylureido-penicillins, such as azlocillin, fur- benicillin and piperacillin were highly active against P aeruginosa, which could inhibit, 92.5%, 90% and 85% of these strains at a concentration of 8 µg/ml. Cefsulodine and cefoperazone were also active against the same strains, inhibiting 92.5% and 99% of the strains at a concentration of 8 µg / ml. The potency of the agents mentioned above against P.aeruginosa was similar to that of aminoglycosides. The drug susceptibility of 10 strains isolated in our hospital w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29 strains of other hospitals in Beijing. The MICS of 5 penicillins and 3 cephalosporins against the isolates of our hospi- tal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hospitals, suggesting that the susceptibility of β-lactam antibiotics against isolates of our hospital was lower. The effects of combined use of azlocillin with oxacillin and piperacillin with ofloxacin against 4 strains of carbenicillin-resistant P aeruginosa was studied using check-board testing. The synergy and partial synergy were observed in both combination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甲磺酸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采用微生物分析仪的光密度法测定。结果:环丙沙星和甲磺酸左氧氟沙星对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均能产生较明显的PAE,且随着浓度增大而逐渐延长,呈显著的浓度依赖性。甲磺酸左氧氟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的PAE明显长于环丙沙星。结论:在设计左氧氟沙星的临床给药方案时,可适当延长给药间隔,可以采取1次/天给药方案,仍能维持良好的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磷霉素与其它9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分别联合应用对47株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痰标本中分离出的不动杆菌47株,将磷霉素与其它9种抗菌药物在体外单独以及联合应用,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评价磷霉素与其它9种抗菌药物分别联合应用的体外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尿标本中常见分离细菌的磷霉素药物抗菌活性及其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610株中段尿标本分离的细菌进行鉴定及耐药表型分析,同时应用标准琼脂稀释法进行磷霉素药物敏感性检测,包括大肠埃希菌150株、肺炎克雷伯菌150株、阴沟肠杆菌100株、鲍曼不动杆菌5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60株、屎肠球菌50株和粪肠球菌50株。结果不同细菌及其耐药表型之间磷霉素敏感性及最小抑菌浓度(MIC)折点存在差异。磷霉素对大肠埃希菌有很高的抗菌活性,敏感率达98%,但对肺炎克雷伯菌与阴沟肠杆菌的敏感率(分别为90%、85%)均低于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MIC值分布略高于粪肠球菌;磷霉素对金黄色葡萄菌也有很好的抗菌活性,敏感率达90%,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MIC值分布水平更高;而所有鲍曼不动杆菌的磷霉素MIC值均维持在高水平。结论磷霉素对常见泌尿系统感染细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临床使用时要考虑不同细菌及耐药表型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磷霉素耐药志贺菌中检测质粒介导的磷霉素耐药基因fosA、fosA3和fosC2,并分析其传播方式。方法
  琼脂倍比稀释法测定志贺菌对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在磷霉素耐药菌株中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其质粒介导的磷霉素耐药基因fosA、fosA3和fosC2。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并对阳性菌株进行接合试验,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测定接合子对12种抗菌药物的MIC值, PCR法检测接合子质粒介导磷霉素耐药基因,肠杆菌科基因间的重复序列PCR( ERIC-PCR)法对阳性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263株志贺菌中磷霉素耐药25株、中介7株,耐药率为9.5%。 PCR结果显示18株磷霉素耐药志贺菌fosA3阳性(基因登录号为KJ716852),阳性率为6.8%,未检出fo-sA和fosC2。18株fosA3阳性株中,13株结合成功,与受体菌相比,结合子对磷霉素的MIC值明显提高, ERIC-PCR法证实部分fosA3阳性志贺菌具有同源性。结论首次在临床分离的志贺菌中检测到质粒介导的磷霉素耐药基因fosA3,虽然目前检出率不高,但其传播可造成磷霉素耐药性的扩散,需要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7.
培氟沙星的抗生素后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喹诺酮类药物培氟沙星(Pefloxacin,PFLX)的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应用AVANTAGE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的光密度法测定培氟沙星的抗生素后效应。结果:PFLX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产生明显的PAE,PAE随抗菌药物浓度增大而延长,除在4×MIC与8×MIC时,PFLX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药物浓度间的PAE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呈浓度依赖性关系。结论:PFLX均产生明显的PAE,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对于临床合理应用PFLX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赵福兰  周明华  王谦 《四川医学》2013,(10):1549-1551
目的 研究夫西地酸对临床分离的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作用,为夫西地酸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夫西地酸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夫西地酸的MIC为基础,根据抗生素后效应理论,应用光密度法测定了夫西地酸对1株ATCC 29213、2株表面葡萄球菌和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2株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2株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PAE.结果 87.7%的葡萄球菌对夫西地酸敏感,耐药菌主要为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夫西地酸对上述7株葡萄球菌的抗生素后效应(PAE)的范围为0.14~1.54 h.结论 夫西地酸对各种葡萄球菌,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夫西地酸对葡萄球菌具有较短的PAE,且随药物浓度的不同,PAE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替加环素分别联合磷霉素等多种抗菌药物对耐碳青霉烯的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作用。方法:采用E-test法测定替加环素分别联用不同机制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的CRKP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结果:替加环素和复方新诺明对CRKP显示是敏感,其余耐药。替加环素联合复方新诺明,在体外复方新诺明对替加环素的抗菌作用表现出局部协同作用,替加环素其他联合方案对CRKP显示无相关作用。结论:替加环素联合复方新诺明在体外对CRKP具有一定抗菌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六安市2008年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菌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国际标准平皿琼脂对倍稀释法,对2008年9月从六安市3家医院临床分离的非重复的102株革兰阴性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测定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并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2008年的标准,计算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中介率和耐药率。结果:102株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27株,鲍曼不动杆菌25株,铜绿假单胞菌23株,肺炎克雷伯菌18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7株,其他2株;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最敏感,对哌拉西林/三唑巴坦(73.5%)也较敏感,其次较敏感的药物为阿米卡星(67.6%)、磷霉素(62.7%);耐药性高的药物依次是氨苄西林(96.1%)、头孢西丁(83.3%)、氨曲南(81.4%),对头孢哌酮/舒巴坦(51.0%)及头孢吡肟也有明显耐药性(39.4%)。结论:临床上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指征地使用抗菌药物并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以防止细菌耐药性的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