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胺碘酮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之一,目前已成为心律失常,特别是危及生命的恶性心律失常治疗的常用药。但是胺碘酮对器官的毒性作用也不容忽视,引起显性甲状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及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已有不少报道。而引起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亚临床甲亢)则很少报道。本文回顾分析胺碘酮致亚临床甲亢32例患者临床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其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
80年代国际抗高血压会议将抗高血压药分为老四类和新四类。老四类系指:①中枢性降压药,如可乐宁、甲基多巴等。②作用于神经节的降压药,如美加明、潘必定、六甲溴胺等。③作用于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的降压药,如利血平、胍乙啶、优降宁等。④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降压药,如肼苯哒嗪和地巴唑等。上述的老四类降压药,大多致以其疗效差和不良反应较多,而主张逐步摒弃或淘汰。其中最有争议的是利血平和肼苯哒嗪。对利血平的争议如下:①利血平的一般反应较多,如鼻塞、胃肠不适,促进胃液分泌而不利于胃溃疡等。②严重者可引起抑郁症,  相似文献   

3.
表1药物对血液(全血,血清或血浆)试验结果的影响 药‘物试验项目~—一-一一一——一—药理作用的影响千扰试验程序血清醛缩酶升高降低乙醇,麻醉性镇痛药,氨基己酸,氢瑰泊被甘草次酸,‘安妥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l一2‘促皮质素丙丁酚(probueol),二全抗球蛋白试验阳性青露素G,氨  相似文献   

4.
药物致晕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晕厥是某些疾病的一种症状,如心脏疾患、脑血管的功能障碍或疾病、低血糖等均可引起晕厥发作。某些药物使用不当亦可引起晕厥。临床可致晕厥的常用药物有:①血管扩张药及降压药:如酚妥拉明、酚苄明、哌唑嗪、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②中枢抑制药:如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丙咪嗪、去甲替林、苯乙肼、吗啡、哌替啶等;③抗快速心律失常药:如奎尼丁、普鲁帕酮、利多卡因、维拉帕米、胺碘酮等;  相似文献   

5.
胺碘酮是目前 类抗心律失常药中唯一无逆频率依赖现象 (reverse use- dependence phenom enon)的药物。笔者从1993年 1月至今随机单盲对照观察 110例用胺碘酮、普罗帕酮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发作的疗效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经体格检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 (Holter)确定为阵发性心房颤动并持续 2天以上共 110例 ,其中男 6 2例 ,女 48例 ;年龄 32~ 76 ,平均 (5 4± 11)岁。有心力衰竭、甲亢性心脏病、房室传导阻滞、严重肝、肾、肺疾病者均不入选。1.2 方法 入选患者随机分为 3组 ,安慰剂组 30例 ;胺碘酮组 4…  相似文献   

6.
<正>——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决定限制线性钆对比剂的使用誗脑部钆沉积现象已通过质谱和脑组织信号增强得到确认誗体外研究和非临床研究均显示,线性钆对比剂中的钆从配体分子游离的倾向远远大于大环状钆对比剂誗在欧盟范围内,撤销静脉用线性对比剂钆双胺、钆弗塞胺,以及钆喷酸葡胺静脉剂型的上市许可誗由于钆塞酸二钠,钆贝葡胺的部分肝代谢,这两种静脉用线性钆对比剂可继续用于肝脏扫描誗由于用药剂量很小,钆喷酸葡胺的关节内剂型可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7.
1病历摘要男,46岁。因发作性胸闷、心悸2个月,加重2 h就诊。心电图示:快速心房纤颤,门诊以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颤动于2007-12-06T8:30收入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史,有磺胺药过敏史。入院查体:P 108次/min,BP 130/80 mm Hg,双肺呼吸音清,HR 124次/min,心音强弱不等,快慢不一,无杂音。入院后给予胺碘酮200 mg口服,3次/d(商品名:可达龙,杭州赛诺菲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并加用阿司匹林、西地兰等药物治疗,第2天转为窦性心律,但患者双臀对称出现红斑并高出皮肤,明显瘙痒,身体其他部位未出现皮疹无其他不适,立即停用胺碘酮并给予10%葡萄糖酸钙20 ml+10%葡萄糖20 ml静滴,1次/d,2 d后皮疹完全消退。未引起患者的注意。2008-06-21再次出现胸闷、心悸加重。心电图示:快速心房纤颤,又给予胺碘酮200 mg,3次/d。第2天在相同的部位出现同样的红斑。立即停用胺碘酮并给予静脉应用10%葡萄糖酸钙后皮疹完全消退。2讨论胺碘酮作为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主要作用机制是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还有一定的阻断α和β受体的性能,从而发挥较强的抗心...  相似文献   

8.
唑来膦酸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膦酸盐类药物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类新药,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有显著作用,现在人工合成的双膦酸盐类药物有10多种已进入或正在进入临床,用来治疗多种因素引起的骨溶解性病变。二膦酸盐类药物大致分为3代:第1代有羟乙基双膦酸盐、氯甲双膦酸盐、氨羟双膦酸等;第2代二膦酸盐类药物有帕米膦酸钠、阿仑膦酸钠、替鲁膦酸钠和伊班膦酸钠;第3代二膦酸盐类药物的代表药为唑来膦酸。  相似文献   

9.
老年低血糖症误诊为脑卒中32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我院2001-06/2008-06收治的首诊被误诊为脑卒中的老年低血糖症32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55~83岁。有明确糖尿病史29例,伴有高血压病史11例,冠心病史8例,脑梗死病史4例;糖尿病患者中服消渴丸5例,优降糖3例,优降糖联合二甲双胍5例,格列吡嗪联合二甲双胍8例,格列喹酮联合二甲双胍4例,注射胰岛素4例;发病时饮食不正常6例,合并发热4例,急性胃肠炎3例。  相似文献   

10.
四嗪是一类四氮杂苯化合物,一般都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目前唯一作为药品上市的替莫唑胺(temozolomide)是一种咪唑四嗪类口服抗肿瘤药,属于不对称四嗪类化合物.四嗪二甲酰胺(ZGDHu-1)化学名称为N,N'-二(间甲苯基)-3,6-二甲基-1,4二氢-1,2,4,5-四嗪-1,4-二甲酰胺,属对称四嗪类化合物,是由本课题组胡惟孝等[1-2]合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新型的四嗪化合物.该化合物是从多种结构修饰的3,6-二甲基-1,4二氢-1,2,4,5-四嗪类化合物中,经药物构效学筛选出来的,证实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3],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抗癌药.为了研究ZGDHu-1抗血液肿瘤的作用及其作用途径,我们以白血病细胞株Kasumi-1细胞为对象,体外观察了ZGDHu-1抑制Kasumi-1细胞增殖、诱导分化和凋亡的作用,并从抑制蛋白酶体的角度探讨其对Kasumi-1细胞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心理行为疾病的治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直至20世纪50年代氯丙嗪的问世,心理行为疾病的治疗才迈入了现代科学发展道路,奠定了此类疾病治疗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新一代非典型精神药物的开发和推出,使心理行为疾病的治疗又迈上了新台阶。文内对心理行为疾病的治疗药物包括抗抑郁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抗焦虑药(苯二氮类药物、丁螺环酮)、情感稳定剂(锂盐、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妥泰)、抗精神病药(传统抗精神病药、不典型抗精神病药)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2.
刘涛  石琰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4):2784-2784
米非司酮是一种新型的抗孕激素药物,化学名称11p[4(N,N-二甲氨基)]苯基-17β-羟基-17a-(1-丙炔基)-雌甾-4,9-二烯-3-酮。具有明显的终止早孕、中孕、抗着床、诱发闭经等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终止早孕、紧急避孕和引产等。随着研究的深入,利用米非司酮的抗孕激素活性治疗子宫肌瘤和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已初具成效。  相似文献   

13.
二膦酸盐类药物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类新药,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有显著作用,现在人工合成的双膦酸盐类药物有10多种已进入或正在进入临床,用来治疗多种因素引起的骨溶解性病变.二膦酸盐类药物大致分为3代:第1代有羟乙基双膦酸盐、氯甲双膦酸盐、氨羟双膦酸等;第2代二膦酸盐类药物有帕米膦酸钠、阿仑膦酸钠、替鲁膦酸钠和伊班膦酸钠;第3代二膦酸盐类药物的代表药为唑来膦酸.……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慢性暴露于高糖和高游离脂肪酸的大鼠离体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大鼠离体胰岛细胞培养于5.5-16.7 mmol/L葡萄糖或5.5 mmol/L软脂酸中48 h,再加入不同浓度二甲双胍(0-5 mg/L)培养24 h。收集各组胰岛细胞,加入5.5-16.7 mmol/L葡萄糖刺激培养1 h。收集培养液,用放免法测定其基础及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GSIS)水平。结果:低糖组(5.5 mmol/L葡萄糖)用不同浓度二甲双胍(0-5 mg/L)处理后的β细胞基础及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糖(16.7 mmol/L葡萄糖)及高脂(0.5 mmol/L棕榈酸)组β细胞基础胰岛素分泌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GSIS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用2.5-5 mg/L二甲双胍干预后,高糖及高脂组β细胞基础胰岛素分泌较未治疗组明显降低(P〈0.01),GSIS较未治疗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低糖环境下,二甲双胍对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无明显影响;慢性高糖及高脂可致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而2.5-5 mg/L二甲双胍能改善糖脂毒性所致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异常。提示二甲双胍降糖效果除了其外周作用外,可能对糖脂中毒的β细胞具有直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低分子植物成分,具有C6-C3-C6基本构型,为植物体多酚类代谢物,主要成分为黄酮及黄酮醇类、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黄烷醇类、异黄酮及二氢黄酮类、双黄酮类以及查尔酮、花色苷等[1]。黄酮类化合物已被认为是中蒙药材中对降低罹患癌症风险率潜在有益的一种成分。这种化合物被报道有抗氧化特性、诱导细胞凋亡及抑制细胞增殖、血管再生的功能[2]。槲皮素是一种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诸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降低血压、扩张冠状血管、抗炎、抗肿瘤以及抗血小板聚集等。目前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其抗肿瘤及抗氧化方面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睾酮对3T3-L1脂肪细胞糖脂代谢的影响及胰岛素增敏剂的干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3T3-L1前脂肪细胞,并诱导其分化成熟,研究睾酮对脂肪细胞葡萄糖消耗量及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和甘油(Gly)等指标的影响及胰岛素增敏剂的干预作用。结果 5×10-7mol/L的睾酮刺激组葡萄糖消耗量明显降低,二甲双胍及吡格列酮处理组较睾酮组葡萄糖消耗量有所增加,睾酮刺激组较对照组TG增高,而Gly和FFA降低,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处理后,可使TG降低及Gly和FFA升高。结论环境中存在一定浓度的睾酮对脂肪细胞的糖脂代谢都有着不利的影响,而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吡格列酮可以改善这种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脂联素(Apm)对体外培养人肝脏细胞乙醛氧化酶1(AOX1)分泌的影响。方法采用基因芯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AOX1 mRNA的表达,用免疫印迹试验分析Apm、5-氨基咪唑4-氨基甲酰胺(AICAR)、二甲双胍、非诺贝特酸(FBA)、棕榈酸及瘦素对体外培养细胞分泌AOX1的影响及AOX1在大鼠脂肪肝中的表达情况。结果Apm、FBA能降低人肝细胞中AOX1 mRNA及其蛋白质的水平,而二甲双胍、AICAR、棕榈酸及瘦素对AOX1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FBA能降低AOX1活性达35%,而二甲双胍对其活性基本没有影响。大鼠脂肪肝肝细胞中Apm分泌明显减少,AOX1的表达明显增多。结论AOX1与肝脏脂肪化有关,Apm能抑制体外培养的人肝脏细胞分泌AOX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在下咽癌细胞增殖与凋亡中的作用,以及p27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α)蛋白在该调节机制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下咽癌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基础。方法以0、5、10 mmol/L二甲双胍干预体外培养人下咽癌Fadu细胞24 h,5 mmol/L组再干预至48 h,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p27和HIF-1α蛋白的表达。下咽癌移植瘤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不予二甲双胍干预),低剂量二甲双胍治疗组(met 40组,每日40 mg/kg),高剂量二甲双胍治疗组(met 200组,每日200 mg/kg),各5只,腹腔注射给药28 d后,取移植瘤测量肿瘤体积,计算抑瘤率;HE染色观察肿瘤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p27和HIF-1α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体外培养的Fadu细胞p27蛋白表达随二甲双胍干预浓度的增加及干预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均0.05),而HIF-1α蛋白表达随二甲双胍干预浓度的增加及干预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均0.05)。下咽癌移植瘤裸鼠药物干预后,met 40组和met 200组移植瘤体积均较对照组缩小(P均0.05);移植瘤标本p27蛋白表达随给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HIF-1α蛋白表达随给药浓度增加而降低(P均0.05)。结论二甲双胍可有效抑制下咽癌细胞体内、体外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为临床治疗下咽癌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赖水青  李延兵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6):2657-2659
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自从2005年Evans等[1]研究者首次发现二甲双胍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后,近7年越来越多研究者关注二甲双胍的抑制恶性肿瘤作用. 1 二甲双胍抑制恶性肿瘤作用的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提示在糖尿病患者服用二甲双胍与恶性肿瘤发生和预后存在密切的关系.Lee等[2]通过前瞻性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可以降低结直肠癌、肝癌及胰腺癌等恶性肿瘤发生率.Bowler等[3]通过基于人群的大型回顾性研究提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使用二甲双胍降糖的患者恶性肿瘤死亡率低于使用磺脲类及胰岛素降糖的患者.Landman等[4]于1998-1999年间入组了1 353位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289为患者服用二甲双胍,1 064位患者不服用二甲双胍),平均随访了9.6年,研究结果提示使用二甲双胍可以降低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且这种抗恶性肿瘤作用是剂量依赖性的.Jiralerspong等[5]发现在早期乳腺癌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使用二甲双胍作为新辅助化疗药物可以提高乳腺癌化疗的病理完全缓解率.最近的一项荟萃[6]分析提示糖尿病患者服用二甲双胍可以使肿瘤发生率或死亡率降低31%.  相似文献   

20.
心理行为疾病的药物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勇贵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1):3157-3158,3171
心理行为疾病的治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直至20世纪50年代氯丙嗪的问世,心理行为疾病的治疗才迈入了现代科学发展道路,奠定了此类疾病治疗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新一代非典型精神药物的开发和推出,使心理行为疾病的治疗又迈上了新台阶,文内对心理行为疾病的治疗药物包括抗抑郁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抗焦虑药(苯二氮卓类药物,丁螺环酮),情感稳定剂(锂盐,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妥泰),抗精神病药(传统抗精神病药,不典型抗精神病药)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