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喉血管、神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喉的血管、神经的走行、分布和变异。方法:在40具(80例)成人头颈部标本上解剖测量喉的血管和神经。结果:喉上动脉的人喉点在甲状软骨上角前下方左侧(14.71±3.92)mm、右侧(15.86±3.86)mm(15.86±3.86)mm;喉上神经的入喉点在甲状软骨上角前下方左侧(12.59±4.52)mm、右侧(12.88±3.71)mm;喉下神经人喉点距离甲状骨下角左侧(5.50±1.4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甲状腺手术避免神经损伤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 解剖观测 12 0例 (左右各 60例 )成人防腐固定标本。结果 喉上神经外支在平甲状软骨上缘与甲状腺侧叶上极上方约 1 2cm处之间 ,两者距离很近 ,其横径为 0 6± 0 2mm。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交叉处横径为 1 4± 0 4mm ,其入喉点至环甲关节 (甲状软骨下角尖 )的距离为 5 2± 1 6mm。喉返神经行于甲状腺下动脉前方者右侧稍多于左侧。左侧沿气管食管沟上行 ,右侧与气管食管沟之夹角为 17 8°± 8 2°。结论 喉上神经外支与甲状腺上动脉关系密切 ,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呈交叉或交织关系 ,显露神经的术式 ,术中以气管食管沟、甲状软骨下角等为标志 ,是显露喉返神经简便、安全、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避免和减少颈部手术对喉返神经损伤,本文利用尸体解剖探讨喉返神经走向与分布以及与周围组织的相关性.方法 将20具用甲醛固定的成年尸体标本喉返神经(40侧)及其分支解剖;肉眼观察其与甲状腺、 甲状腺下动脉和Berry's韧带相关性;测量喉返神经入喉点与甲状软骨下角的距离,以及甲状软骨下角至锁骨中点与胸骨柄上端的距离.结果 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交叉比例为96%,交叉点在甲状腺下极平面之上占88%,喉返神经位于甲状腺下动脉及其分支的前方与后方分别为22%与50%,经过Berry's韧带后方占95%,喉返神经入喉点至甲状软骨下角的距离(8.2±2.5)mm.结论 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和甲状腺韧带关系复杂,甲状软骨下角可作为喉返神经定位标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修复甲状腺术后损伤喉返神经的手术技巧.方法喉返神经修复术9例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喉返神经解剖三角入路容易犯的错误是解剖层次不够深,由于甲状腺下动脉的起源和走向变异较大,或伴非典型喉返神经、喉不返神经出现,实际应用时常遇到较多困难;甲状软骨下角入路,喉返神经位置恒定在甲状软骨下角下方0.5cm处入喉,稍作纵向分离即可找到入喉的喉返神经;气管食管沟入路,在甲状腺峡部水平,喉返神经者紧贴食管气管沟,很少偏离,寻找较为容易.结论解剖三角入路在寻找横断的神经近端最为适用,甲状软骨下角入路成为最常用的入路,食管气管沟入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喉返神经修复术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修复甲状腺术后损伤喉返神经的手术技巧.方法喉返神经修复术9例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喉返神经解剖三角入路容易犯的错误是解剖层次不够深,由于甲状腺下动脉的起源和走向变异较大,或伴非典型喉返神经、喉不返神经出现,实际应用时常遇到较多困难;甲状软骨下角入路,喉返神经位置恒定在甲状软骨下角下方0.5cm处入喉,稍作纵向分离即可找到入喉的喉返神经;气管食管沟入路,在甲状腺峡部水平,喉返神经者紧贴食管气管沟,很少偏离,寻找较为容易.结论解剖三角入路在寻找横断的神经近端最为适用,甲状软骨下角入路成为最常用的入路,食管气管沟入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以甲状软骨下角为标志,非常规暴露喉返神经甲状腺切除方法,并应用于215例276次甲状腺病例,除8例因行颈淋巴清扫而暴露喉返神经外,97%手术中无需暴露喉返神经。除1例术后出现轻度甲状腺功能不足外,未发生与本手术方法有关的任何并发症。本文探讨甲状软骨下角、喉返神经、侧韧带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喉返神经浅层解剖结构,从而确立本手术方法的理论依据。本文所测数据亦证实紧靠甲状腺体切断侧韧带极为安全,而无需常规暴露喉返神经。  相似文献   

7.
许玲娟  李思忠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9):4016-4018
目的:为颈前部手术提供相关血管、神经的形态学依据。方法:在16具(32侧)成人头颈部标本上解剖观测颈前部血管和神经的走行及分布。结果:甲状腺左叶平均长度为(49.5±8.2)mm,右叶平均长度为(50.1±7.8)mm,有锥形叶者7例,占44%;16例中有1例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最下动脉出现率为6%;甲状腺上动脉与喉上神经伴行,甲状腺下动脉与喉返神经相交叉。喉上动脉入喉处在甲状软骨上角的前下方左侧为(13.91±2.83)mm,右侧为(14.96±2.56)mm,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5,P<0.01);喉上神经喉内支入喉处在甲状软骨上角前下方左侧为(11.80±3.42)mm,右侧为(12.24±2.68)mm;喉下神经在甲状软骨下角后下方入喉,距离甲状软骨下角左侧(5.38±1.56)mm,右侧(5.69±1.77)mm,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8,P<0.05)。结论:本研究对颈前部手术有一定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寻找甲状腺手术中识别喉返神经的有效解剖标志.方法:将355例行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为分3组,术中以甲状软骨下角为解剖标志显露喉返神经(甲状软骨下角组)119例,共解剖喉返神经158条;以甲状腺下动脉为解剖标志显露喉返神经(甲状腺下动脉组)118例,共解剖喉返神经155条;以气管食管沟为解剖标志显露喉返神经(气管食管沟组)118例,共解剖喉返神经167条.结果:甲状软骨组喉返神经损伤12条,损伤率为7.59%;动脉组喉返神经损伤8条,损伤率为5.16%;气管食管沟组喉返神经损伤2例,损伤率为1.20%.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气管食管沟为解剖标志识别喉返神经可以有效地降低喉返神经的损伤率.  相似文献   

9.
刘先富  韩福生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0):1328-1329,1332
目的: 比较甲状腺手术中采用甲状腺下动脉区显露法和甲状软骨下角区显露法显露喉返神经的效果。方法: 120例甲状腺手术中, 根据术中显露喉返神经的方式不同分为甲状腺下动脉区显露组65例(99条次)和甲状软骨下角区显露组55例(57条次)。分别比较2组寻找喉返神经时间(即游离好甲状腺开始寻找喉返神经至找到的时间)、术中出血量(即寻找喉返神经时的出血量)及术后声音嘶哑发生率。结果: 2种方法寻找喉返神经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一过性声音嘶哑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甲状腺下动脉区显露法和甲状软骨下角区显露法显露喉返神经均能简便、有效地寻找到喉返神经, 并能够有效保护喉返神经不受损伤, 术中应根据实际情况, 在直视下灵活采用2种方式解剖、寻找喉返神经。  相似文献   

10.
喉返神经及其分支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颈部手术中喉返神经的定位和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30具(60侧)成人颈部尸体标本,对喉返神经及其分支进行定位观测,并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喉返神经横径为(1.92±0.35)mm。(2)喉返神经行于气管食管沟内,但也有少部分离开一定距离斜行人沟内,尤以右侧常见。(3)87.0%喉返神经分支形态呈树枝状;13.0%喉返神经分支与分支或分支与交感神经间吻合成袢状。(4)喉返神经在喉外一般有2-5条分支,以3、4支型多见,占71.7%。(5)93.3%喉返神经的喉支在距甲状软骨下角尖端(16.5±7.2)mm处分为前、后支,喉外支多在其下10.5~70.2mm范围内发出。前、后支可在甲状软骨下角尖端的前下、后下和直接下方入喉。(6)61.7%喉返神经分支发出部位在甲状腺下极平面以上,距甲状腺下极(10.2±7.1)mm;4.0%分支发出部位与甲状腺下极相平齐;31.7%在其平面以下,与之距离为(8.5±5.6)mm。(7)喉返神经位于甲状腺下动脉主干之后者为多见,占46.7%;但左右有明显差异,左侧神经位于动脉之后的多见,而右侧神经位于动脉之前的多见。结论在颈部手术中应注意喉返神经的各种变异,通过显露和辨认喉返神经防止其损伤。  相似文献   

11.
甲状腺手术中喉上神经外支损伤导致患者术后发声改变的情况并不少见,但相较喉返神经,喉上神经外支的术中识别和保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喉上神经外支纤细且解剖变异多样,导致术中肉眼识别喉上神经外支十分困难。术中神经监测技术被认为能够高效、可靠且安全地识别神经,已被逐渐应用于甲状腺手术对喉上神经外支的术中监测,有效降低了术后喉上神经外支的损伤率及患者发声改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甲状腺术中观察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探讨避免因显露而造成医源性喉返神经损伤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与甲状腺外科1998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同时显露双侧喉返神经的1642例甲状腺手术的病历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显露双侧喉返神经,发现右侧2条“非返性喉返神经”。左侧喉返神经主干位于甲状腺下动脉之前、之后和动脉分叉之间的比例分别为27.2%(446/1642)、41.7%(684/1642)和31.2%(512/1642);右侧分别为20.2%(331/1642)、43.4%(712/1642)和36.4%(597/1642)。医源性损伤8例,永久性损伤3例,暂时性损伤5例。神经减压11例,半年内神经功能恢复7例。结论尽管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不恒定,但经验丰富、熟悉喉返神经解剖特点的医师,术中耐心的显露辨认和保护可避免喉返神经的医源性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探讨避免因显露而造成喉返神经医源性损伤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研究我科收治的1345例显露喉返神经的甲状腺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共显露喉返神经1988条,左侧874条、右侧1114条(2条为“非返性喉返神经”).左侧喉返神经主干位于甲状腺下动脉之前、之后和动脉分叉之间的比例分别为32.8%、26.7%和41.6%;右侧分别为36.2%、28.2%和35.3%.医源性损伤6例,暂时性损伤4例,永久性损伤2例.结论尽管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不恒定,但经验丰富、熟悉喉返神经解剖特点的医师,术中耐心的显露和辨认可以避免喉返神经的医源性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保护喉返神经的方法。方法:术前经B超证实36例甲状腺疾病患者病变部位、范围及性质,术中依靠一些解剖标志寻找和识别喉返神经并加以保护。结果:36例患者术后32例无声带并发症,4例术后声嘶,随访3~6个月,2~6个月声嘶恢复正常。结论:手术中解剖喉返神经必须遵循规范化操作原则,首先在甲状腺下极甲状腺下动脉周围寻找喉返神经,若有困难可在喉返神经入喉处,亦可在颈动脉鞘迷走神经附近寻找。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术中喉返神经的观察与测量为甲状腺手术术中喉返神经的定位和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通过术中观察和测量接受甲状腺手术病人的喉返神经的解剖特点及其"区域解剖变异",总结预防喉返神经损伤的措施及保护技巧。结果勾绕动脉后上行的喉返神经多数(62.54%)位于气管外侧缘中下1/3的深面;左侧喉返神经与气管侧壁距离为(5.63±0.58)mm;右侧喉返神经距离为(6.47±0.98)mm。走行于甲状腺背侧叶的喉返神经大部分(63.96%)位于左右侧叶中内2/5。喉返神经分叉大部分(67.14%)位于甲状腺下极的后外下方与甲状腺下极水平距为(0.624±0.021)cm。结论熟悉喉返神经的解剖特点,有选择的进行喉返神经显露,掌握喉返神经的显露技巧,能够有效的预防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甲状腺手术避免损伤喉返神经的方法及经验。方法回顾218例良性甲状腺疾病手术的临床资料,分析喉返神经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术中均解剖暴露喉返神经(包括喉不返神经1例)并加以保护。结果 218例甲状腺良性疾病中,甲状腺腺瘤2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87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1例,桥本甲状腺炎2例;全组无喉返神经损伤。结论在甲状腺良性病变手术中,要熟悉喉返神经的解剖结构、走行方向及其与周围器官的解剖关系,术中仔细寻找并显露好喉返神经,避免损伤。  相似文献   

17.
叶果  周晓红  陈瑜 《重庆医学》2012,41(1):49-50
目的探讨从甲状腺腺体下方气管食管沟寻找解剖喉返神经在甲状腺手术中防止喉返神经损伤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在甲状腺手术中从腺叶侧背面寻找解剖喉返神经91例(A组)和甲状腺腺体下方气管食管沟寻找解剖喉返神经104例(B组),观察两组喉返神经损伤情况。结果 B组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解剖喉返神经所需时间、出血量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在行甲状腺手术中从腺体下方气管食管沟寻找解剖喉返神经是更安全、简便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