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若斐  夏文绮  崔保松  李帅 《中草药》2018,49(7):1513-1519
目的研究四季青Ilex chinensis中的三萜类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通过核磁、质谱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四季青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β,23-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quadranoside Ⅳ(2)、玉叶金花苷R(3)、monepaloside F(4)、冬青苷XXⅦ(5)、冬青苷XXXⅦ(6)、冬青苷XXXⅧ(7)、冬青苷XLI(8)、niga-ichigoside F1(9)、kalidiumoside D(10)、竹节参苷Ⅳa(11)、长圆果冬青苷M(12)、23-羟基-白桦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3)。结论化合物1、10、13为首次从冬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8、11、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大花胡麻草环烯醚萜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廖立平  张紫佳  胡之璧  侴桂新  王峥涛 《中草药》2012,43(12):2369-2371
目的 研究大花胡麻草Centranthera grandiflora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硅胶柱色谱方法及制备液相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大花胡麻草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环烯醚萜苷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桃叶珊瑚苷(1)、玉叶金花苷(2)、8-表番木鳖碱(3)、8-表番木鳖酸(4)、玉叶金花酸(5)、梓醇(6)、栀子新苷甲酯(7)、京尼平苷酸(8)、6-O-methylaucubin (9).结论 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胡麻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苑祥  张莉  赵建强  梅丽娟  陶燕铎 《中草药》2015,46(10):1437-1440
目的研究短管兔耳草Lagotis brevitub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溶剂萃取、反复硅胶柱、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核磁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短管兔耳草醋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arveninⅠ(1)、3,4-二羟基苯乙醇(2)、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3)、大车前苷(4)、甘露醇(5)、没食子酸乙酯(6)、原儿茶酸乙酯(7)、邻苯二甲酸二丁酯(8)、β-谷甾醇(9)、毛蕊花糖苷(10)、玉叶金花苷酸(11)。结论化合物1~3、6、7为首次从兔耳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4、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轮叶马先蒿的环烯醚萜苷成分及其抗补体活性。方法:通过溶血实验,以抗补体活性为导向分离手段,对轮叶马先蒿各部位进行抗补体活性测试,采用各种色谱法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确定化合物的抗补体活性成分。结果:轮叶马先蒿正丁醇部位抗补体活性较强,从中分离鉴定了12个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分别为:玉叶金花苷酸甲酯(1)、小米草苷(2)、龙船花苷(3)、桃叶珊瑚苷(4)、玉叶金花苷酸(5)、山栀苷甲酯(6)、京尼平苷(7)、7-去氧栀子新苷(8)、乙基胡桃苷(9)、乙基表桃叶珊瑚苷(10)、7-去氧-8-表番木鳖酸(11)、kankanoside A(12)。化合物5、6、11对经典途径的补体激活具有抑制作用。结论:其中,化合物7、8、12为首次从马先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6、9、10、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显示出较强的抗补体活性,50%抑制溶血浓度(CH_(50))为164μg/mL,可作为今后开发天然补体抑制剂的候选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中药材》2016,(12)
目的:研究帽蕊木茎皮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ODS、Sephadex LH-20及RP-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综合运用~1H-NMR、~(13)C-NMR及MS等波谱学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帽蕊木茎皮中分离得到8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β)-3-(β-D-quinovopyranosyloxy)pyrocincholic acidβ-D-glucopyranosyl ester(1)、3-O-β-D-葡萄糖喹诺酸(2)、喹诺酸(3)、3-O-β-6-deoxyglucopyranosyl-quinovic acid28-O-β-glucopyranosyl ester(4)、3-O-β-6-deoxyglucopyranosyl-cincholic acid 28-O-β-glucopyranosyl ester(5)、3-O-β-Dglucopyranosyl-pyrocincholate(6)、3β,19α-dihydroxy-6-oxo-olean-12-en-28-oic acid(7)、6β,19α-dihydroxy-3-oxo-24-norurs-12-en-28-oic acid(8)。结论:其中,化合物1、5~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光皮木瓜的化学成分Ⅱ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继续研究光皮木瓜枝条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方法对光皮木瓜枝条部位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成分分离,根据物理化学性质和波谱学手段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又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羽扇-20(29)烯-3β,24,28-三醇(1),2α-羟基乌索酸(2),2α,3α,19α-三羟基乌索-12-烯-28-酸(3),2α,3β,19α-羟基乌索-12-烯-28-酸(4),lyoniresinol-9′-O-β-D-吡喃葡萄糖苷(5),广寄生苷(6),(-)表儿茶素(7)。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木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北洋金花中木脂素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明北洋金花的化学成分,并与南洋金花进行直接比较,为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并对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及光谱解析技术从北洋金花中分离鉴定了3个木脂素类化合物,依次为(+)-pinoresinol-O-β-D-diglucopyranoside(1)、(+)-pinoresinol-O-β-D-glucopyranoside(2)和(+)-isolariciresinol(3),3个化合物均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8.
鸡矢藤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喻晓雁 《中草药》2011,42(4):661-663
目的追踪分离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的化学成分,并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活性测试。方法以95%乙醇回流提取,采用各种色谱技术对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确定所得单体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鸡矢藤中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β,13β-二羟基-乌索-11-烯-28-油酸(1)、2α,3β,13β-三羟基-乌索-11-烯-28-油酸(2)、乌索酸(3)、2α-羟基乌索酸(4)、α-亚麻酸(5)、二十三碳酸(6)、棕榈酸(7)、β-胡萝卜苷(8)、β-谷甾醇(9)。结论化合物1、2、4、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牛膝中一个新的阿魏酰胺苷(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牛膝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硅胶、ODS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运用NMR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牛膝中分离并鉴定了2个阿魏酰胺苷和7个皂苷类化合物:N-trans-feruloyl-3-methoxytyramine-4′-O-β-D-glucopyranoside(1),N-trans-feruloyl-3-methoxytyramine-4-O-β-D-glucopyranoside(2),PJS-1(3),chikusetsusaponinIVa(4),oleanolicacid3-O-[β-D-glucuronopyranoside-6-O-methylester]-28-O-β-D-glucopyranoside(5),oleanolicacid3-O-[β-D-glucuronopyranoside-6-O-ethylester]-28-O-β-D-glucopyranoside(6),oleanolicacid3-O-[β-D-glucurono-pyranoside-6-O-butylester]-28-O-β-D-glucopyranoside(7),ginsenosideR0(8)和hederagenin-28-O-β-D-glucopyranosylester(9)。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和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中药材》2015,(8)
目的:研究大叶冬青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技术从大叶冬青叶中分离纯化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大叶冬青叶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β,13β-dihydroxy-urs-11-en-28-oic acid-13-lactone(1)、β-谷甾醇(2)、3-羟基-11-羰基-乌苏烷-12-烯(3)、(20S,24S)-epoxydammarane-3β,25-diol(4)、25-deuteriostigmasterol(5)、α-香树脂醇(6)、foliasalacin A4(7)、23-羟基乌苏酸(8)、反式对羟基肉桂酸(9)、β-胡萝卜苷(10)。结论:其中,化合物1、3~5、7、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