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出生体重及分娩方式对小学生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影响,为预防儿童肥胖提供依据。  方法  依托广州市中小学生常规体检,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3所小学3 361名学生,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分娩方式、出生体重与学生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关系。应用相乘交互项和Delta法探讨交互作用。  结果  广州市小学生的超重肥胖率为21.33%,腹型肥胖率为12.08%。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与顺产的学生相比,经剖宫产者的超重肥胖风险增加了44%(OR=1.44,95%CI=1.16~1.80);高出生体重的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较正常体重者增加62%(OR=1.62,95%CI=1.09~2.42)。调整多因素后,未观察到出生体重和出生方式与学生腹型肥胖之间的关联性(P值均>0.05)。经剖宫产出生与父母肥胖对学生的超重肥胖(RERI=0.33,95%CI=0.02~0.65)和腹型肥胖(RERI=0.39,95%CI=0.12~0.65)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结论  剖宫产及高出生体重与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增高有关联。剖宫产出生方式与父母肥胖可能协同促进儿童肥胖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安徽省中小学生含糖饮料摄入情况及不同类型含糖饮料与超重肥胖的关联,为相关部门制定适宜的防控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0年10—11月,在安徽省34个县区内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51 069名中小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含糖饮料的偏好模式,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含糖饮料偏好模式与超重肥胖的关联。  结果  调查的学生中,67.75%报告在过去1周曾摄入含糖饮料,含乳饮料为学生摄入最频繁的饮料,39.91%的学生摄入≥1次/周。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4种含糖饮料摄入偏好模式,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后模式1(碳酸饮料、茶饮料和功能性饮料)、模式4(咖啡饮料)与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增加相关(OR模式1=1.09,95%CI=1.07~1.11;OR模式4=1.04, 95%CI=1.02~1.05)、模式3(含乳饮料)与风险降低相关(OR=0.97,95%CI=0.95~0.99)(P值均 < 0.05)。  结论  安徽省中小学生含糖饮料摄入频率较高,多种类型含糖饮料与超重肥胖风险增加相关。建议相关部门采取适宜的有效措施减少中小学生含糖饮料的摄入。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辽宁省沈阳市主城区小学生超重/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小学生超重/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沈阳市8个主城区14所小学的小学生14 376人,对其超重/肥胖现状进行调查;再从14所小学中随机选取3所,每个年级随机选取1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结果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为43.10%,高于女生的35.70%(P0.001);不同年龄组之间超重/肥胖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共抽取620人参加问卷调查,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父亲超重/肥胖(OR=1.660,95%CI:1.185~2.326)、母亲超重/肥胖(OR=1.675,95%CI:1.183~2.374)、9岁(OR=1.619,95%CI:1.003~2.611)、每天睡眠时间≤6 h(OR=2.613,95%CI:1.016~6.725)是小学生超重/肥胖危险因素(P0.05),1周锻炼时间3~4h(OR=0.606,95%CI:0.382~0.962)是小学生超重/肥胖保护因素(P0.05)。结论沈阳市主城区小学生超重/肥胖率较高,应针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科学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医科院校大学生的营养状况、食物摄入、饮食行为和体力活动水平,并探究与膳食行为的关联,为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营养干预和营养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9年10—12月,分层随机抽取广州市某医科院校26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体格测量,采用χ2检验、Wilcoxon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对象消瘦、超重及肥胖的影响因素。  结果  大学生消瘦检出率为25.5%,超重及肥胖率为11.8%。不同性别学生谷薯类、水果类、蛋类、禽畜类、油炸食品、碳酸饮料的摄入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3 278.00,5 224.50,5 981.00,6 663.00,5 460.00,3 873.00,P值均<0.05)。不同年级大学生总体力活动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 239.5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蛋类摄入较多与消瘦呈负向关联(OR=0.20);挑食偏食与消瘦呈正向关联(OR=2.96);进食速度快与超重及肥胖正向关联(OR=5.35)(P值均<0.05)。  结论  该校大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较高,膳食行为与消瘦、超重及肥胖关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描述北京、东京3~5岁幼儿的超重肥胖现状,比较两地幼儿肥胖特征及其与生活方式的关系,为促进幼儿肥胖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法,于2019年10—11月选取北京、东京共444名3~5岁幼儿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及生活方式调查,对两地幼儿的超重、肥胖现状及与生活方式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北京幼儿的体质量指数(BMI)水平及超重肥胖率(25.28%)高于东京幼儿(18.44%),北京与东京幼儿超重肥胖率在早饭前是否身体活动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9.14,31.18,P值均 < 0.05)。北京与东京幼儿超重肥胖率在晚饭后不同零食频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4.72,21.93,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北京幼儿早饭前不进行身体活动与发生超重或肥胖呈正相关(OR=1.45, 95%CI=1.10~2.68),晚饭后经常吃零食(OR=2.56,95%CI=1.44~3.57)和有时吃零食(OR=1.72,95%CI=1.21~2.72)的北京幼儿与超重或肥胖的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北京幼儿的超重、肥胖现象高于东京幼儿,早饭前不进行身体活动、晚饭后有时吃零食、晚饭后经常吃零食与北京幼儿超重或肥胖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河北省6~17岁儿童青少年在外就餐现状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指导儿童青少年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遏制肥胖流行趋势提供参考。  方法  调查数据来自2016—2017年中国儿童与乳母营养健康状况监测,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河北省12个监测点3 330名6~17岁儿童青少年最近1周的就餐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和体检信息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的方法,对调查对象在外就餐情况,在外就餐影响因素及与超重肥胖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  河北省6~17岁儿童青少年在外就餐率为16.19%,超重肥胖率为29.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初中生:OR=1.36,高中生OR=3.57,P值均<0.05)和家庭人均收入高的儿童青少年(1~<2万元:OR=1.48,≥2万元:OR=2.93,P值均<0.05)在外就餐的可能性更高;居住地为农村(OR=0.20)、非独生子女(OR=0.76)、走读生(OR=0.21)以及主要抚养人为老人的儿童青少年(OR=0.69)在外就餐的可能性更低(P值均<0.05)。在外就餐与超重肥胖风险增高存在统计学关联(OR=1.31,P<0.01)。  结论  河北省6~17岁儿童青少年在外就餐现象较为普遍。居住地、年龄段、人均年收入、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住校、主要抚养人是在外就餐的相关因素,在外就餐可能会增加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视屏和睡眠状况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保持健康体型提供参考和借鉴。  方法  2019年11月借助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参考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指南对京津冀地区4 262名中小学生进行体力活动、睡眠状况、视屏时间调查,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超重肥胖之间存在的关联。  结果  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为22.03%;其中超重检出率12.01%,肥胖检出率10.02%。男生(26.09%)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生(1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7,P < 0.01);城市(24.09%)和汉族(22.74%)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乡村(21.05%)和少数民族(17.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00,7.63,P值均 < 0.05)。体力活动时间合格率为24.85%,视屏时间合格率为38.69%,睡眠时间合格率为57.09%。体力活动时间、视屏时间、睡眠时间3项均不合格的比例为21.68%,1项合格和2项合格分别占42.80%和28.77%,3项均合格的仅占6.7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时间合格与超重肥胖发生的风险呈负相关(OR=0.72,95%CI=0.52~0.98);与睡眠时间和视屏时间均未合格者相比,2项合格与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OR=0.57,95%CI=0.36~0.87)。  结论  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时间合格率较低,保障睡眠时间将对超重肥胖的发生起到保护作用。应注重睡眠时间和视屏时间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并在以后的防控和干预中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人群中辛辣食物摄入与超重和肥胖的关系,为肥胖膳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CKB)哈尔滨市2004—2008年的横断面人群,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纳入57 555名30~79岁(男性23 254人,女性34 301人)研究对象。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获得人口学信息及吸烟、饮酒等生活习惯信息,采用食物频率问卷获取各类食物包括辛辣食物摄入信息,体格检查获得身高、体重等指标,并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辛辣食物摄入及其与偏爱肉食/素食膳食习惯的交互作用对超重与肥胖风险的影响。结果与摄入辛辣食物频率低的人群相比,摄入辛辣食物频率高的人群超重和肥胖的风险在男性中增加了29%(OR=1.285,95%CI 1.251~1.319,P<0.001),在女性中增加了33%(OR=1.329,95%CI 1.294~1.364,P<0.001)。与摄入微辣食物的人群相比,摄入极辣食物人群男女超重和肥胖的风险分别增加了20%(OR=1.198, 95%CI 1.137~1.259,P=0.011)和19%(OR=1.194, 95%CI 1.141~1.247,P=0.003)。在男性人群中,偏好肉食,且辛辣食物摄入频率及程度高的人群,超重和肥胖的风险最高,偏好肉食/素食的膳食习惯与辛辣食物摄入两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P<0.001)。结论辛辣食物的摄入可能增加超重和肥胖的风险,同时减少辛辣食物和肉食的摄入可能能够更有效地预防超重和肥胖。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江西省大学生外卖食品消费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为预防和控制大学生超重肥胖以及规范和管理当前外卖食品现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8年5—6月在江西省上饶市随机选取某高校2 610名大学生,对消费外卖食品的频率、食品类型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大学生消费外卖频率和类型对超重肥胖的影响。  结果  大学生超重肥胖的检出率男生(7.7%)高于女生(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2,P < 0.01);不同学院之间大学生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4,P < 0.01);在大学生自评家庭经济条件方面,来自于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8.8%)高于其他组别。与最近1周内未点外卖和快餐便当的大学生相比,点过外卖和快餐便当的大学生与超重肥胖的发生正性相关(OR值分别为1.80,1.59,P值均 < 0.05)。  结论  大学生经常性外卖消费和外卖类型为“快餐便当”增加超重肥胖发生的风险。应强化大学生对外卖的正确认知,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外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河南省中小学生身体素质、超重肥胖现状,探讨身体素质的相关因素,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供参考。  方法  利用2019年河南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分析7~18岁学生身体素质指数(PFI)、体质量指数(BMI)等相关指标,利用χ2检验比较男女、城乡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利用秩和检验比较各年龄组学生PFI差异,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FI的影响因素。  结果  多数学生的PFI在-5~5,0~ < 5组占比最多(46.8%),其次是-5~ < 0组(44.0%),最少的是≥5组;超重、肥胖检出率均表现为男生(16.8%,12.3%)高于女生(12.8%,7.6%)、城市(16.1%,11.8%)高于乡村(13.3%,7.9%)(χ2值分别为124.78,245.43;62.52,166.23,P值均 < 0.01)。PFI与BMI呈负相关(r=-0.23,P < 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1)、城乡(乡OR=1.21)、性别(女OR=1.11)、超重(OR=1.94)、肥胖(OR=4.85)是身体素质的影响因素(P值均 < 0.05)。  结论  年龄、城乡、性别、超重、肥胖是身体素质的正向影响因素,控制超重肥胖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内蒙古地区学生肥胖现状及其与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的关系,为制定该地区学生肥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内蒙古自治区全部12个盟市、103个旗县区的186 649名学生。按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对调查对象进行分组,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肥胖有关因素。  结果  学生总体肥胖率为18.54%,男生肥胖率为22.04%,女生为14.9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监测点(OR=0.79)、性别(OR=0.61)、每日吃油炸食品次数(OR=1.08)、每周每日运动超过60 min>2 d(OR=0.89)、是否每天吃早餐(OR=0.86)、每日喝饮料次数(OR=1.12)、吸烟(OR=0.87)、饮酒(OR=1.07)、每日吃水果次数(OR=1.07)、每日看电视≥2 h(OR=1.06)、睡眠时间(OR=0.93)以及学段可能与学生肥胖有关(P值均 < 0.05)。  结论  内蒙古地区学生总体肥胖率较高,学生肥胖的发生与饮食运动行为、生活习惯及心理因素有关。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控制学生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学生营养与饮食行为现状及其关联,为中学生营养不良持续改善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2020年10—12月对陕西和四川共3个贫困县1 887名小学生进行体格测量和饮食行为问卷调查,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的相关性。  结果   1 887名学生生长迟缓、消瘦、超重肥胖、中心型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8%,6.6%,27.7%,24.5%,省份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4.76,46.05,109.96,80.50,P值均 < 0.05)。陕西、四川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32.8%,4.9%;生长迟缓和消瘦检出率陕西为0.4%,4.7%,四川为8.1%,14.7%。1 160名学生饮食行为分析结果显示每天吃早餐、蛋、奶等的学生比例偏低;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每天吃早餐与学生超重肥胖风险呈负相关(OR=0.26,P < 0.05),每周食用外卖和在食堂就餐2~6次与学龄儿童消瘦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2.51,2.82,P值均 < 0.05)。  结论   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小学生存在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并存情况,且呈现地区差异。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学生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高中生早餐食用频次与健康危险行为的关系,为引导高中生养成每天吃早餐习惯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在重庆某区选取1所高中,对其中3个年级的学生3 283名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健康危险行为对早餐食用频次的影响。  结果  高中生每天吃早餐的有2 064名(62.9%),不吃或有时吃早餐的有1 219名(37.1%)。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能量饮料饮用、吸烟、饮酒、赌博、网络成瘾的高中生不健康早餐食用报告(不吃或有时吃)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80,53.97,8.10,23.79,7.89,16.31,3.93,17.96,P值均<0.05),男生(36.1%)高于女生(33.3%),饮用能量饮料学生(41.2%)高于不饮用学生(31.7%),吸烟学生(40.9%)高于不吸烟学生(34.4%),饮酒学生(40.3%)高于不饮酒学生(33.3%),赌博学生(39.7%)高于不赌博学生(34.3%),网络成瘾学生(40.0%)高于不成瘾学生(3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能量饮料饮用(OR=1.32,95%CI=1.12~1.55)、饮酒(OR=1.24,95%CI=1.02~1.51)、网络成瘾(OR=1.42,95%CI=1.19~1.68)与高中生不健康早餐食用频次呈正相关(P值均<0.05)。  结论  社会、家庭、学校应加强引导高中生养成每天吃早餐的习惯,避免不吃早餐与危险行为聚集出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江西省农村地区初中生健康素养状况与不良饮食行为的关联,为探索改善学生不良饮食行为的矫正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对江西省农村地区50所中学4 311名七至八年级学生的健康素养及不良饮食行为进行问卷调查,运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初中生健康素养与不良饮食行为之间的关联。  结果  农村地区初中生健康素养水平具备率(≥58分)为18.21%。不良饮食行为发生率相对较高,其中三餐时间不固定的报告率最高,为62.33%,其次为经常喝含糖饮料(54.60%)、不经常喝奶制品(50.38%)、不每天吃早餐(36.23%)、不经常食用蔬果(19.53%)。低水平健康素养者三餐时间不固定(OR=1.35,95%CI=1.11~1.65)、不每天吃早餐(OR=1.23,95%CI=1.01~1.49)、不经常喝奶制品(OR=1.29,95%CI=1.07~1.55)、不经常食用蔬果(OR=1.45,95%CI=1.10~1.92)和经常喝含糖饮料(OR=1.39,95%CI=1.15~1.68)的风险均高于高水平健康素养者(P值均<0.05)。  结论  江西省农村地区初中生健康素养与不良饮食行为之间存在关联,学校、家庭、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提升初中生健康素养水平来矫正其不良饮食行为,以改善初中生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广州市母亲孕前及分娩前超重肥胖对子代中学时期超重肥胖的影响,为预防中学生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托广州市中学生常规体检,抽取3所高中、3所初中共3384名学生,将体检中超重肥胖的中学生纳入超重肥胖组(642名),其余学生纳入对照组(2742名),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天津市中学生体力活动、睡眠时间、超重肥胖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9—2021年每年9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天津市16个区抽取52 747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抑郁症状、睡眠时间和体力活动时间。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天津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9.07%,女生高于男生,城区高于农村,住校学生高于走读学生,留守学生高于非留守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8.44,155.77,35.29,19.15,P值均<0.05)。天津市中学生超重检出率为20.64%,肥胖检出率为22.13%,一周体力活动时间合格率为49.54%,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合格率为33.64%,睡眠时间合格率为25.7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一周体力活动时间合格、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合格、睡眠时间合格、体质量指数(BMI)合格均与抑郁症状检出率呈负相关,其中睡眠时间合格抑郁症状检出风险最低(OR=0.60,95%CI=0.57~0.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