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了解儿童期虐待与大学生危险行为的关系,为大学生危险行为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抽取山东省烟台市4所大学的1 000名大学生,进行儿童期虐待问卷(CTQ)、抑郁自评量表(SDS)、自杀意念量表(BSSI)及自拟一般状况问卷调查.结果 1 000名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发生率为11.1%,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以情感虐待(97.2%)与情感忽视(74.7%)为主.轮廓分析显示,抑郁症分级严重程度越高,5种不同虐待类型的得分也越高(F=790.5,P<0.05).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自杀意念、抑郁症、吸毒及自我伤害4种危险行为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20,0.129,0.101,0.110,P值均<0.05).结论 儿童期虐待是大学生发生自杀、抑郁等危险行为的重要相关因素,学校应针对有童年期虐待经历的大学生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关联,为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5-7月,运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山西省6所大学的大学生(儿童期虐待有效调查人数3 854名,自杀意念有效调查3 882名),进行儿童期虐待问卷中文版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调查。结果儿童期至少有过1种虐待经历的占42.4%,近1周内有过自杀意念的占3.9%。经χ~2检验,儿童期遭受过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均高于未遭受相应虐待大学生(χ2值分别为13.78,12.97,17.10,56.56,66.58,P值均<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期各型受虐待经历均和大学生自杀意念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06,0.06,0.07,0.12,0.13,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后,儿童期遭受躯体忽视以及情感忽视与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2.18,2.07,P值均<0.05)。结论儿童期遭受躯体忽视和情感忽视可增加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风险。在儿童少年早期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爱护可能有助于防止成年期自杀意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童年期虐待与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关联,为制定自杀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安徽、广东、云南、黑龙江和湖北农村地区共纳入16 271名中学生。采用结构化问卷收集研究对象一般情况、童年期忽视、虐待情况以及调查前1年内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情况,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忽视、虐待与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关联。  结果  农村青少年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发生人数分别为2 453(15.1%)、1 164(7.2%)和572(3.5%)人,童年期忽视、中度和重度躯体虐待的发生人数分别为10 756(66.1%),4 311(26.5%)和703(4.3%)人。单因素分析显示,童年期忽视、虐待与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在控制年龄、性别、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情绪管理和社会支持因素后,童年期忽视、虐待与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1.62~5.14,P值均 < 0.05),其中重度躯体虐待的OR值(95%CI)分别为3.00(2.49~3.62),3.52(2.81~4.40), 5.14(3.87~6.83)。  结论  童年期忽视和虐待可能会增加农村青少年自杀行为发生风险,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童年期忽视虐待,预防自杀。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童年期受虐待和近期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心理行为的关联,为中学生自杀心理行为的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2019年10—12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深圳、南昌和沈阳3个地区7 986名在校中学生,使用童年期虐待问卷(Child Trauma Questionnaire, CTQ)和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 ASLEC)等进行调查,了解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童年期虐待经历、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和自杀心理行为等信息,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和近期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心理行为的关联。  结果  中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报告率分别为22.9%和4.7%。控制相关因素的影响,随着童年期虐待水平和近期负性生活事件水平的升高,中学生自杀心理行为呈增加趋势(P值均<0.05)。相对低虐待和低生活事件水平者,高水平虐待经历且高负性生活事件者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风险显著增加(OR值分别为10.43,19.75,P值均<0.05)。  结论  童年期虐待和近期负性生活事件是中学生自杀心理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有利于中学生自杀心理行为的防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受虐待经历对初中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影响, 为初中生的自杀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式, 从2020年6—9月对重庆市的调研数据中抽取25个区、县的初中生数据, 纳入分析10 289人。使用儿童期虐待问卷、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等进行调查, 并收集人口学信息、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  结果  初中生自杀意念的报告率为20.93%, 自杀未遂的报告率为10.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控制人口学变量及心理健康水平后, 情感虐待(OR=2.07)和情感忽视(OR=2.03)的发生与自杀意念的相关高于其他3种类型的儿童期虐待(OR躯体忽视=1.19, OR躯体虐待=1.60, OR性虐待=1.37, P值均 < 0.05);性虐待(OR=2.29)和躯体忽视(OR=1.87)的发生与初中生自杀未遂的相关高于其他3种类型的虐待(OR情感虐待=1.63, OR情感忽视=1.59, OR躯体虐待=1.50, P值均 < 0.01)。  结论  5种类型的虐待对初中生的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均有重要影响, 且情感忽视和情感虐待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更大, 性虐待和躯体忽视对自杀未遂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6.
范勇 《现代预防医学》2021,(19):3588-3590
目的 了解长三角地区双一流高校大学生儿童期遭受虐待经历与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为双一流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帮助。方法 在长三角地区的三省一市选取8所双一流高校的2412名大学生进行虐待经历和自杀意念的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XC小五号.EPS;P〗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双一流高校大学生儿童时期遭受1种及以上虐待经历的人数占43.99%。其中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的比例分别为12.11%、6.67%、17.21%、36.40%和21.43%。大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3.94%。情感忽视(OR=2.08)、躯体忽视(OR=2.19)与大学生自杀意念存在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在儿童期遭受躯体和情感忽视与自杀意念相关,预防儿童期虐待经历有助于预防大学阶段产生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对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预测作用,为早期识别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发生风险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8年4月从重庆市4所中小学通过立意抽样招募1 046名五至八年级中小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的方法收集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和心理应激水平;于2018年10月收集健康危险行为自我报告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与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关系。  结果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报告率由高到低分别为不合理运动(62.05%)、偏食行为(24.76%)、打架(21.03%)、自杀意念(17.02%)、离家出走意念(9.85%)、情绪不良(8.80%)、吸烟(4.21%)、喝酒(3.73%)、赌博(3.63%)、网络成瘾(3.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心理应激与打架(OR=1.02,95%CI=1.01~1.03)、自杀意念(OR=1.02,95%CI=1.01~1.03)、情绪不良(OR=1.02,95%CI=1.01~1.03)、离家出走意念(OR=1.02,95%CI=1.01~1.03)、不合理运动(OR=1.01,95%CI=1.00~1.02)、吸烟(OR=1.02,95%CI=1.00~1.03)、网络成瘾(OR=1.02,95%CI=1.00~1.03)、偏食(OR=1.01,95%CI=1.01~1.02)和赌博行为(OR=1.02,95%CI=1.01~1.04)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以不合理运动和偏食行为报告率相对较高,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状况对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报告风险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现状,为高校大学生自杀预防、预警和危机干预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方法  在天津市某高校取样,调查2013—2020年共31 596名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统计相关数据。  结果  2013—2020年天津市某高校被调查群体中报告自杀意念的大一新生共1 349名,自杀意念发生率变化范围是2.60%~6.18%(总的年平均自杀意念发生率为4.27%),其中不同生源地和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大一新生自杀意念发生率(城市4.11%,农村4.74%;独生子女4.10%,非独生子女4.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01,4.38,P值均 < 0.01);近5年通过深度风险访谈获知,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中有自杀方式的人数所占比例范围为17.09%~33.73%(有自杀方式人数总的年平均占比为24.84%);为了更进一步区分有无自杀意念与有无自杀方式的大学生,对此群体引入脑象图指标的测试,测试结果差异明显。  结论  应加强大学生有无自杀意念的筛查,并区分有无自杀方式人群的风险,为开展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提供更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理韧性在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提高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中国心理韧性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安徽省某理工院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350人和无留守经历大学生297人的儿童期虐待水平、心理韧性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定,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  结果  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儿童期受虐待水平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Z=-2.696,P=0.007)且心理韧性水平低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Z=-3.267,P=0.001);心理韧性与儿童期虐待、心理健康水平得分均呈负相关(r=-0.279,P < 0.001,r=-0.247,P < 0.001),儿童期虐待与心理健康水平得分呈正相关(r=0.280,P < 0.001);儿童期虐待对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直接效应为0.247,通过心理韧性对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9.02%。  结论  心理韧性在儿童期虐待与心理健康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对有留守的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大学生进行以提高心理韧性水平为主要目的干预活动,进而提高他们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李娇  乔娟  周勤  朱相华 《中国校医》2022,36(10):724
目的 探讨儿童期受虐待大学生危险行为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3所高校2 371名大学生,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等进行现场测评,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Amos 7.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929名儿童期受虐待大学生的危险行为总发生率为92.2%,高于1 442名无儿童期受虐待者的 89.3%(χ2=5.622,P=0.018),其中熬夜(30.2% vs 20.0%)、有害物质使用(23.6% vs 15.3%)、自杀自伤意向(12.2% vs 5.6%)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2.228、25.905、32.230,P<0.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儿童期虐待对人格、焦虑抑郁、生活事件有直接影响(β=0.335、0.142、0.273,P<0.001),而对危险行为无直接影响(P>0.05);人格、焦虑抑郁对危险行为有直接影响(β=-0.615、0.609,P<0.001);人格对生活事件、焦虑抑郁有直接影响(β=0.453、0.742,P<0.001);生活事件对焦虑抑郁有直接影响(β=0.107,P=0.004),而对危险行为无直接影响(P >0.05)。结论 人格特质、应激压力、焦虑抑郁作为中介变量,调节着儿童期虐待对大学生危险行为的影响效应,对大学生的危险行为进行干预时需注意儿童期受虐待经历的不良影响,减轻应激压力,舒缓焦虑抑郁情绪,重塑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武汉市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现状及影响因素, 探讨日常压力、积极心理健康对其自杀意念的影响, 从积极心理的视角为提高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大学新生的自杀率提出对策。  方法  于2020年12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 抽取武汉市3所大学共2 592名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信息、自杀意念、积极心理健康、日常压力源等。采用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大学新生过去1年自杀意念报告率为27.5%。与无自杀意念大学新生相比, 有自杀意念的大学新生日常压力总分及不同领域日常压力得分均较高(t=-13.00~-4.68), 积极心理健康得分较低(t=17.14),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女生(OR=1.72, 95% CI=1.44~2.05)、母亲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以上(OR=1.27, 95% CI=1.05~1.53)、日常压力总分(OR=1.11, 95% CI=1.09~1.13)与自杀意念的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 < 0.01)。积极心理健康(OR=0.88, 95% CI=0.87~0.90)与自杀意念的发生呈负相关(P < 0.01), 积极心理健康对日常压力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结论  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形成与日常压力、积极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 需要关注大学新生日常压力事件, 提高其积极心理健康水平, 降低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广州市艾滋病病毒阳性者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分析社会心理因素与之的相关性。  方法  在广州市六区抽取HIV阳性成人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社会人口学特征、HIV感染情况、自杀意念、自杀行为、社会心理因素等信息,以自杀意念、自杀行为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464名调查对象中,5.2%和17.4%分别有过自杀行为与自杀意念。其中,感染途径、抑郁、焦虑、社会歧视、自我歧视与自杀行为的发生有关(均有P < 0.05);年龄、健康状况、配偶感染、抑郁、焦虑、社会支持、社会歧视、自我歧视与自杀意念的发生有关(均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抑郁、自我歧视与自杀行为发生有关(均有P < 0.05),抑郁、社会歧视与自杀意念发生有关(均有P < 0.05)。  结论  广州市HIV阳性成人患者的自杀意念与行为发生率较高,应在HIV阳性者中针对性地开展抑郁、社会歧视、自我歧视相关的心理咨询、风险评估并尽早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识别大学生网络欺凌的潜在类别, 分析不同潜在类别与抑郁症状、自杀意念的关联, 以期为有效开展网络欺凌干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于2021年4-5月在辽宁省和吉林省抽取1 09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受网络欺凌行为问卷、流调中心抑郁量表中文版和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 对数据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大学生网络欺凌可分为低发组(72.40%)、普通组(20.20%)和高发组(7.40%)3个类别, 不同类别的网络欺凌者在抑郁症状和自杀意念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控制人口学变量后, 网络欺凌普通组和网络欺凌高发组均能正向预测抑郁症状(β普通组=0.88, β高发组=2.44)和自杀意念(β普通组=0.50, β高发组=1.20)(P值均 < 0.01)。  结论  家庭-学校-社会可以针对不同类别的网络欺凌大学生进行干预, 以防范大学生抑郁症状及自杀意念的发生, 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影响大学生情绪化过度进食行为的因素,为制定减少大学生不良饮食行为的干预策略提供新思路。  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抽取安徽省北部、中部和南部5座城市2 045名大学生,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框架设计问卷,测量大学生个人层面、人际层面、物理环境以及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采用情绪化过度进食量表(Emotional Overeating Questionnaire, EOQ)进行大学生情绪化过度进食行为频率的测量,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对大学生情绪化过度进食行为的影响。  结果  全因素调节模型结果中,错误社会饮食观念影响(OR=1.28,95%CI=1.16~1.41)、情绪量表得分(OR=1.46,95%CI=1.24~1.73)、亲密朋友态度(OR=0.75,95%CI=0.59~0.95)与情绪化过度进食行为有相关性,性别、城乡出身、月生活费、父母态度、到常去的校外快餐店的距离及每天摄入食物包装上的营养成分和热量信息未标注比例与情绪化过度进食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  结论  错误社会饮食观念影响与情绪量表得分增加了情绪化过度进食的风险,亲密朋友态度则降低了情绪化过度进食的风险。应继续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降低情绪反应,并通过开展健康饮食宣教活动倡导同伴间正确的饮食观念,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御社会环境中容易造成不良进食行为的因素,树立正确饮食观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不同形式社会支持对安徽省医科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及性别差异。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安徽省两所医科院校大一、大二4 79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了解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社会支持和自杀意念等信息,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形式社会支持(类型与来源)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并比较男女差异。  结果  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6.2%,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4,P=0.269)。随各种形式社会支持水平的降低,男女大学生自杀意念呈增加趋势。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影响,低水平各种形式的社会支持是总体大学生和女生的自杀意念的独立危险因素(均有P<0.05),低水平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会增加男生自杀意念的风险(P值分别为0.049,0.002,0.031)。暴露于低社会支持、低客观支持及低水平的不同来源社会支持,女生自杀意念的风险均高于男生。  结论  社会支持是医科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重要影响因素,并表现有性别差异,开展针对性干预有益于医科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