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了解沈阳市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生情况及饮食习惯和主要食物摄入频率,为探寻饮食相关因素对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7年5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沈阳市某区2所小学2 041名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同时发放饮食习惯及常见食物摄入频率的调查问卷。  结果  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8.4%和22.1%,男生超重\肥胖率(21.0%, 27.8%)均高于女生(15.8%,16.2%)(χ2值分别为22.45,53.40,P值均<0.01)。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经常吃早餐、吃饭速度、食欲、是否挑食,以及水果、海产品及罐头食品摄入频率与小学生超重肥胖有关联(χ2值分别为7.67,97.92,229.70,95.88,6.40,6.58,7.96,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吃饭速度慢(OR=0.46,95%CI=0.29~0.69)和吃饭速度正常(OR=0.47,95%CI=0.32~0.69)与小学生超重肥胖呈负相关,食欲好(OR=43.73,95%CI=5.88~325.36)与小学生超重肥胖呈正相关(P值均<0.01)。  结论  沈阳市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且肥胖检出率大于超重率;常见食物摄入情况对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生发展的影响较少,但吃饭速度快和食欲好与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中学生静态行为与超重或肥胖的关联,为相关部门预防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提供政策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10月对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13~18岁1 20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体质测试,分析阿坝州不同民族中学生静态行为与超重或肥胖的关联。  结果  藏族学生超重或肥胖检出率(14.0%)高于汉族(8.8%)与羌族(8.2%),初中生(10.5%)高于高中生(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9.34,13.62,P值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参照组对比,上网>1 h/d、看课外书>2 h/d、电子游戏>1 h/d、看电视>1 h/d的中学生超重或肥胖检出率(23.7%,19.6%,27.8%,26.7%)明显上升(OR值分别为1.26,1.09,1.38,1.18,P值均<0.05)。  结论  阿坝州不同民族中学生静态行为与超重或肥胖呈正相关,减少静态行为的持续时间有助于预防和防控中学生超重或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学生营养与饮食行为现状及其关联,为中学生营养不良持续改善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2020年10—12月对陕西和四川共3个贫困县1 887名小学生进行体格测量和饮食行为问卷调查,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的相关性。  结果   1 887名学生生长迟缓、消瘦、超重肥胖、中心型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8%,6.6%,27.7%,24.5%,省份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4.76,46.05,109.96,80.50,P值均 < 0.05)。陕西、四川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32.8%,4.9%;生长迟缓和消瘦检出率陕西为0.4%,4.7%,四川为8.1%,14.7%。1 160名学生饮食行为分析结果显示每天吃早餐、蛋、奶等的学生比例偏低;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每天吃早餐与学生超重肥胖风险呈负相关(OR=0.26,P < 0.05),每周食用外卖和在食堂就餐2~6次与学龄儿童消瘦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2.51,2.82,P值均 < 0.05)。  结论   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小学生存在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并存情况,且呈现地区差异。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学生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视屏和睡眠状况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保持健康体型提供参考和借鉴。  方法  2019年11月借助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参考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指南对京津冀地区4 262名中小学生进行体力活动、睡眠状况、视屏时间调查,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超重肥胖之间存在的关联。  结果  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为22.03%;其中超重检出率12.01%,肥胖检出率10.02%。男生(26.09%)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生(1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7,P < 0.01);城市(24.09%)和汉族(22.74%)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乡村(21.05%)和少数民族(17.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00,7.63,P值均 < 0.05)。体力活动时间合格率为24.85%,视屏时间合格率为38.69%,睡眠时间合格率为57.09%。体力活动时间、视屏时间、睡眠时间3项均不合格的比例为21.68%,1项合格和2项合格分别占42.80%和28.77%,3项均合格的仅占6.7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时间合格与超重肥胖发生的风险呈负相关(OR=0.72,95%CI=0.52~0.98);与睡眠时间和视屏时间均未合格者相比,2项合格与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OR=0.57,95%CI=0.36~0.87)。  结论  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时间合格率较低,保障睡眠时间将对超重肥胖的发生起到保护作用。应注重睡眠时间和视屏时间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并在以后的防控和干预中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河北省6~17岁儿童青少年在外就餐现状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指导儿童青少年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遏制肥胖流行趋势提供参考。  方法  调查数据来自2016—2017年中国儿童与乳母营养健康状况监测,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河北省12个监测点3 330名6~17岁儿童青少年最近1周的就餐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和体检信息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的方法,对调查对象在外就餐情况,在外就餐影响因素及与超重肥胖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  河北省6~17岁儿童青少年在外就餐率为16.19%,超重肥胖率为29.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初中生:OR=1.36,高中生OR=3.57,P值均<0.05)和家庭人均收入高的儿童青少年(1~<2万元:OR=1.48,≥2万元:OR=2.93,P值均<0.05)在外就餐的可能性更高;居住地为农村(OR=0.20)、非独生子女(OR=0.76)、走读生(OR=0.21)以及主要抚养人为老人的儿童青少年(OR=0.69)在外就餐的可能性更低(P值均<0.05)。在外就餐与超重肥胖风险增高存在统计学关联(OR=1.31,P<0.01)。  结论  河北省6~17岁儿童青少年在外就餐现象较为普遍。居住地、年龄段、人均年收入、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住校、主要抚养人是在外就餐的相关因素,在外就餐可能会增加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膳食炎症指数(dietary inflammatory index,DⅡ)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联,为研究肥胖的炎症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9年1月―5月在新疆伊犁州霍城县招募35~74岁队列成员并完成基线调查,采用统一制定的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一般人口特征、行为方式等信息。采用食物频率调查表(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s,FFQ),调查研究对象膳食摄入情况,计算DⅡ,评估膳食的炎症潜能。  结果  研究对象2 241人,超重的检出率为38.51%,肥胖的检出率为32.04%;总研究对象DⅡ评分以正值为主,总体膳食属于促炎性膳食;调整年龄、民族、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后,Log-binomial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DⅡ与超重及肥胖存在相关性,最大促炎组患超重及肥胖的风险是最大抗炎组的1.32倍(PR=1.32,95% CI:1.10~1.57,P=0.015),其中DⅡ与超重仅在Q1(最大抗炎)与Q4(最大促炎)组间发现相关性(PR=1.26,95% CI:1.09~1.47,P=0.002),DⅡ与肥胖在每组均存在相关性,随着DⅡ评分的增加,研究对象患肥胖的风险增加。  结论  膳食炎症指数与超重/肥胖之间存在相关性,膳食的肥胖效应可以从炎症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江西省大学生外卖食品消费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为预防和控制大学生超重肥胖以及规范和管理当前外卖食品现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8年5—6月在江西省上饶市随机选取某高校2 610名大学生,对消费外卖食品的频率、食品类型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大学生消费外卖频率和类型对超重肥胖的影响。  结果  大学生超重肥胖的检出率男生(7.7%)高于女生(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2,P < 0.01);不同学院之间大学生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4,P < 0.01);在大学生自评家庭经济条件方面,来自于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8.8%)高于其他组别。与最近1周内未点外卖和快餐便当的大学生相比,点过外卖和快餐便当的大学生与超重肥胖的发生正性相关(OR值分别为1.80,1.59,P值均 < 0.05)。  结论  大学生经常性外卖消费和外卖类型为“快餐便当”增加超重肥胖发生的风险。应强化大学生对外卖的正确认知,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外卖。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江西省大学生超重肥胖、睡眠时间现状及二者相关性,为制定大学生超重肥胖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9—10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对江西省11个设区市2 605名大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  结果  江西省大学生超重肥胖、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0%,3.6%。男生超重肥胖和肥胖检出率(20.8%,6.0%)均高于女生(8.4%,2.1%)(χ2值分别为82.34,25.79,P值均<0.01)。不同经济片区中,超重肥胖、肥胖检出率均以好片区最高(15.8%,5.6%),其次分别为差片区(13.6%,10.3%)和中片区(3.6%,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57,14.62,P值均<0.01)。大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为(7.48±1.26)h/d,睡眠充足、不足及过量率分别为69.1%,17.6%,13.3%。男生平均睡眠时间[(7.61±1.46) h/d]高于女生[(7.41±1.11)h/d](t=4.00,P<0.01);睡眠不足率(15.6%)低于女生(18.8%),睡眠过量率(16.1%)高于女生(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不足者超重肥胖、肥胖的风险分别是睡眠充足者的1.41倍和1.69倍(P值均<0.05)。  结论  江西省大学生超重肥胖问题严重,睡眠不足问题堪忧,且睡眠不足是江西省大学生超重肥胖的相关因素。应保证学生正常睡眠时间,降低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7~17岁儿童青少年宏量营养素摄入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方法  1997—2011年基于“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的6轮调查数据,纳入膳食及BMI数据完整的7~17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依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标准判定超重肥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宏量营养素摄入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6 360名研究对象,其中7~<12岁儿童青少年3 529人(55.5%),男生3 360人(52.8%),超重肥胖1 060人(16.7%)。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与脂肪供能比 < 25%组相比,≥30%组增加20%肥胖风险(OR=1.20, 95% CI:1.03~1.41, P=0.023);与蛋白质供能比 < 10%组相比,≥15%组增加61%肥胖风险(OR=1.61, 95% CI:1.25~2.04, P < 0.001);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 < 55%组相比,55%~ < 65%组降低20%肥胖风险(OR=0.80, 95% CI:0.68~0.95, P=0.011),≥65%组降低21%肥胖风险(OR=0.79, 95% CI:0.66~0.94, P=0.010);脂肪及蛋白质供能比越高、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越低,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越高(P < 0.05);男生摄入过量蛋白质更可能发生肥胖(P=0.034)。  结论  儿童青少年摄入过量脂肪和蛋白质可增加超重肥胖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安徽省中小学生含糖饮料摄入情况及不同类型含糖饮料与超重肥胖的关联,为相关部门制定适宜的防控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0年10—11月,在安徽省34个县区内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51 069名中小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含糖饮料的偏好模式,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含糖饮料偏好模式与超重肥胖的关联。  结果  调查的学生中,67.75%报告在过去1周曾摄入含糖饮料,含乳饮料为学生摄入最频繁的饮料,39.91%的学生摄入≥1次/周。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4种含糖饮料摄入偏好模式,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后模式1(碳酸饮料、茶饮料和功能性饮料)、模式4(咖啡饮料)与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增加相关(OR模式1=1.09,95%CI=1.07~1.11;OR模式4=1.04, 95%CI=1.02~1.05)、模式3(含乳饮料)与风险降低相关(OR=0.97,95%CI=0.95~0.99)(P值均 < 0.05)。  结论  安徽省中小学生含糖饮料摄入频率较高,多种类型含糖饮料与超重肥胖风险增加相关。建议相关部门采取适宜的有效措施减少中小学生含糖饮料的摄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10—12月抽取乌鲁木齐市10所幼儿园1 897名学龄前儿童,通过对身高、体重的测量了解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现状,应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学龄前儿童照护人喂养行为量表、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问卷等分析其相关因素。  结果  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31.21%(592名),其中超重率为19.50%(370名),肥胖率为11.70%(222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在不同年龄、性别、儿童饮食习惯(喜食肉类)、父亲体质量指数、母亲体质量指数、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9.63,28.75,9.45,18.21,18.45,19.36,P值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儿童饮食习惯、父亲体质量指数、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过饱响应、外因性进食、主动进食能力、体重担忧、饮食行为限制、体力活动、家庭体力活动环境是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相关因素(OR值分别为0.52,1.43,1.51,1.44,0.69,0.74,1.35,1.71,0.81,0.96,1.10,P值均 < 0.05)。  结论  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问题严峻,应加强教育、控制饮食、科学锻炼,以防止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蚌埠市青少年超重肥胖、青春发动时相和进食障碍情况及其相互关系,为预防青少年肥胖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在蚌埠市方便抽取2所九年制学校,从五至八年级随机抽取683名学生,采用青春发育量表(PDS)和进食障碍量表(EDI-C)的分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测量身高、体重等指标,分析超重肥胖、青春发动时相与进食障碍的关系。结果 男生超重肥胖率高于女生,女生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率、瘦身倾向得分、体型不满得分和进食障碍总分高于男生(χ2/t值分别为28.69,57.99,3.47,2.59,3.30,P值均<0.05);不同年级学生超重肥胖率、贪食得分和进食障碍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F值分别为28.39,5.11,3.95,P值均<0.01)。超重肥胖与青春发动时相提前、进食障碍之间呈正相关,青春发动时相提前与进食障碍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8,0.17,0.14,P值均<0.01)。青春发动时相提前在超重肥胖与进食障碍之间起的部分中介效应对总效应的贡献率为14.25%。结论 青少年超重肥胖与进食障碍相关,青春发动时相提前在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大学生体力活动和抑郁症状与进食障碍的关联,为开展大学生进食障碍干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山东省济南市3所本科院校共计2 712名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短卷、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和进食态度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被调查大学生中,体力活动未达标组1 750名(64.5%),达标组962名(35.5%);有抑郁症状者488名(18.0%);进食障碍者452名(16.7%)。不同性别、自评学习压力、体力活动及抑郁症状的大学生进食障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3.65,23.17,34.24,70.66,P值均 < 0.05)。调整人口学变量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力活动和抑郁症状均与进食障碍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59,2.58,P值均 < 0.01)。相同抑郁症状组别中,体力活动水平越低,进食障碍检出率越高。  结论  大学生体力活动和抑郁症状与进食障碍有关。可通过积极改善抑郁症状、增加体育锻炼等途径干预进食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家庭重大变故对大学生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影响,为防治大学生抑郁、焦虑、压力症状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10-12月对江西财经大学、上饶师范学院、赣南师范大学、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福建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长江大学6所高校的9779名大学生进行电子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家庭情况与心理状况相关数据,心理状况信息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内蒙古地区学生肥胖现状及其与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的关系,为制定该地区学生肥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内蒙古自治区全部12个盟市、103个旗县区的186 649名学生。按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对调查对象进行分组,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肥胖有关因素。  结果  学生总体肥胖率为18.54%,男生肥胖率为22.04%,女生为14.9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监测点(OR=0.79)、性别(OR=0.61)、每日吃油炸食品次数(OR=1.08)、每周每日运动超过60 min>2 d(OR=0.89)、是否每天吃早餐(OR=0.86)、每日喝饮料次数(OR=1.12)、吸烟(OR=0.87)、饮酒(OR=1.07)、每日吃水果次数(OR=1.07)、每日看电视≥2 h(OR=1.06)、睡眠时间(OR=0.93)以及学段可能与学生肥胖有关(P值均 < 0.05)。  结论  内蒙古地区学生总体肥胖率较高,学生肥胖的发生与饮食运动行为、生活习惯及心理因素有关。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控制学生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云南大一年级学生吃夜宵和不吃早餐交互效应与焦虑症状的关联,为预防和减轻大学生的焦虑症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云南省昆明和大理整群选取3所高校的9 960名一年级大学生,使用膳食频率调查表评估大学生饮食行为,使用中文版21条目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的焦虑分量表评估大学生的焦虑症状,使用广义线性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吃夜宵和不吃早餐的交互效应与大学生焦虑症状的关联。结果 最近1个月平均每周大学生吃夜宵和不吃早餐的比例分别为72.5%(7 217/9 960)和61.6%(6 131/9 960),大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为28.9%(2 875/9 960)。吃夜宵与大学生焦虑症状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OR=1.40~2.54),不吃早餐与大学生焦虑症状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OR=1.23~1.60)(P值均<0.05)。吃夜宵和不吃早餐交互效应与大学生的焦虑症状呈正相关(相乘交互效应,β=0.06,95%CI=0.02~0.10,P<0.01;相加交互效应,OR=2.00,95%CI=1.59~2.51,P<0.01)。结论 吃夜宵且不吃早餐的云南大学生焦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