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0 毫秒
1.
目的调查分析浙江省海岛地区首起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开展岛屿登革热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岱山县江南岛和医疗单位进行病例搜索,对发现的病例进行流行学调查处置;采集病例血清检测登革热核酸和抗体,对病毒核酸扩增E基因序列测序并构建进化树,追溯可能传染源。结果该起暴发疫情共报告9例病例,均为登革病毒1型( DENV-1),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疫情共持续15 d,男女性别比1∶8,年龄最大77岁,最小25岁;DENV-1 E基因序列与2017年分离自越南的4株序列(LC428079、LC428073、LC428062、LC428059)相似度99.81%,与2019年3月由柬埔寨输入至我国河南省的序列(MK905537)相似度99.75%,与2016年分离自新加坡的序列(MF033254)相似度99.68%及与2019年6月由柬埔寨输入至我国浙江省丽水市的序列(MN444624)相似度99.62%。结论本次疫情是由 DENV-1引起的本地暴发疫情,调查结果提示相关部门应大力开展清除蚊媒滋生地,降低蚊媒密度的爱国卫生运动,以及加强临床医生对登革热临床鉴别诊断培训。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2018年发生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的一起人间皮肤炭疽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处置,探讨炭疽疫情的流行特征和传播特点及诊断方法,为今后炭疽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例的三间分布、接触史、接触方式、临床特征等资料进行分析;实验室检测采取病原分离鉴定、PCR检测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进行抗体检测等。结果本次疫情23例病例分布于1个自然村,均为男性,病例最小20岁,最大64岁,年龄分布集中在30~55岁(占91.30%),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95.65%)。本次暴发疫情的流行期为23 d, 确诊病例10例,PCR方法检测样本阳性7份。分离到炭疽芽胞杆菌1株,PCR方法检测到了其毒力质粒。结论本次暴发疫情特点鲜明,剖解、剥食、宰杀病畜和接触病畜及相关产品等是炭疽发病的危险因素;传染源为染疫病牛羊,传播途径为直接接触传播,农民为高危人群;及时采取联防联控是控制炭疽疫情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2017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州)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登革病毒(DENV)流行株血清型和遗传进化特征。方法收集登革热病例资料,采集2017年该地登革热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DENV C/PrM和E基因核苷酸序列,用MEGA 5.0软件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2017年西双版纳州共确诊登革热1 348例,包括本地感染病例1 231例和输入病例117例。 景洪市、勐腊县和勐海县均有来自老挝和缅甸的输入性病例,其中景洪市和勐腊县发生本地流行,病例数分别为1 030例和201例。 流行期为5 — 12月,病例年龄以20 ~ 54岁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1.16。 从患者血清中获得48株DENV的C/PrM区基因核苷酸序列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其中46株为登革1型病毒(DENV-1;景洪市33株、勐腊县10株和勐海县3株),2株为登革2型病毒(DENV-2;勐腊县和勐海县各1株)。 2017年西双版纳州的老挝输入病例和本地感染病例的DENV -1流行株间高度同源,与近几年德宏州瑞丽市和临沧市耿马县及东南亚国家的DENV-1流行株具有较近的遗传进化关系。 DENV-1的E基因进化分析结果与C/PrM一致。结论DENV-1是引起2017年西双版纳州登革热暴发疫情的主要病原。 来自老挝的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是导致2017年西双版纳州本地登革热流行的主要原因,应加强中国?老挝和中国?缅甸边境地区登革热跨境传播的防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2018年河北省一起诺如病毒暴发疫情的流行特点及暴发原因,探讨疫情处置经验。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收集2018年河北省一起疫情发生学校的基本情况,搜索病例并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描述疾病流行特征,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及危险因素探索,同时采集患者粪便或肛拭子、食物和水等环境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及肠道致病菌的检测。结果本次疫情持续6 d,累计发病55例,涉及16个班级,罹患率为1.60%。 其中男性34例,女性21例,男女性别比为1.62∶1,年龄为6~37岁,平均年龄9.13岁。 患者症状以呕吐(92.73%)、腹泻(65.45%)为主,无重症死亡病例,病程1~2 d。 危险因素调查显示,高发病班级与无病例班级学生饮食及饮水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本次调查共采集病例标本19份,11份标本GⅡ组诺如病毒阳性,1份标本星状病毒阳性。 采集食品及水样本41份,检测肠道病毒均阴性,细菌学指标亦在正常范围内。结论该起暴发疫情由GⅡ组诺如病毒感染引起,人–人接触或呕吐物形成的气溶胶传播在疫情中起关键作用,首发病例发现、隔离不及时及呕吐物处理消毒不规范是导致疫情扩展蔓延并最终暴发的促发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札如病毒所致儿童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的特点并总结防控经验。方法对2018年广东省深圳市一起札如病毒所致小学急性胃肠炎聚集性疫情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疫情发生在一个班级,发病26例(学生24例、老师2例),班级学生罹患率为47.06%(24/51),男、女生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疫情呈点源暴露模式,排除食物和饮用水污染可能,首发病例为传染源,疫情持续2 d。 临床表现以呕吐为主(80.77%),病程2 ~ 5 d,预后好。 15例就诊者中,10例被诊断为呼吸道感染。 班级札如病毒感染率为64.71%(33/51),其中隐性感染率为17.65%(9/51)。结论2018年深圳市该起札如病毒暴发疫情主要传播途径为接触传播,需加强小学急性胃肠炎防控指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调查广东省广州市某幼儿园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探索暴发的可能传播途径及危险因素,制定疫情防控措施。方法2019年10月24日,制定病例定义并进行病例搜索,开展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自制问卷收集相关信息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集病例及相关人员肛拭子标本,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诺如病毒核酸。结果2019年10月13-24日,该幼儿园共报告感染性腹泻病例25例,罹患率为9.80%(25/255),无重症和死亡病例;病例临床表现以呕吐(96.00%)为主;流行曲线提示为点源暴露后人–人传播增殖模式;病例主要集中在教学楼二楼的中一班,不同楼层、不同班级间罹患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均为幼儿,男性发病11例,罹患率为9.56%,女性14例,罹患率为10.20%,男女性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3,P=0.558);发病前3 d接触过患者(OR=8.308,95%CI:1.831~37.698)、暴露在患者呕吐物1 m内(OR=6.429,95%CI:1.368~30.209)和疫情期间使用过园内大型玩具(OR=57.255,95% CI:8.390 ~ 390.718)是发病的危险因素。 24份肛拭子标本检出GⅡ.4型诺如病毒。结论本次暴发疫情由GⅡ.4型诺如病毒引起,人际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 建议托幼机构加强教职员工传染病知识培训,加强通风、卫生消毒措施,落实晨、午检和因病缺勤登记制度,预防和控制诺如病毒胃肠炎等疾病在托幼机构中的发生,保证儿童的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描述和分析我国报告的外籍登革热病例的基本情况和时空分布特征,为登革热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整理2005 — 2017年全国确诊报告的外籍登革热病例的基本信息,描述外籍登革热病例的人口学、时间和地理分布,并比较云南省与我国其他省份的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05 — 2017年,我国共报告外籍登革热病例2 106例,占全国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数的3.08%。 登革热发病随年度增加总体呈上升趋势,报告省份区域不断扩大。 云南省外籍病例最多(1 751例),占全部病例数的83.14%。 其次为广东省(140例),占6.65%。 外籍人群以输入性登革热为主,由缅甸经我国云南省入境。 云南省与我国其他省份登革热病例的人口学特征、流行趋势以及来源国等均有差异。结论近年来,外籍人群对我国,特别是云南省的登革热的流行存在一定影响。 应进一步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合作,增强对登革热的防控,在重点地区有针对性地开展外籍登革热病例的监测、筛查和医疗救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回顾2019年上海市闵行区一起国际学校麻疹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分析此次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暴发原因。   方法   对此次疫情中每位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血液、咽拭子和尿液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暴发原因、临床特点、流行病学特点并对防控建议措施展开讨论。   结果   上海市闵行区共接报本区国际学校疑似麻疹病例18例,其中12例为实验室确诊病例,确诊率66.67%,分别属于闵行区上海美国学校3例、上海英国学校9例。 本次暴发的12例病例中,11例为外籍户籍(91.67%)。 发病日期高峰为5月28日至6月6日,共发病 9例,占75.00%。 年龄为4~15岁。 12例病例中,1例有3剂次含麻疹成分疫苗(MCV)免疫史,占8.33%;7例有2剂次MCV免疫史,占58.33%;4例有1剂次MCV免疫史,占33.33%。   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此次麻疹暴发疫情的原因可能为首发病例通过学校运动会和网球俱乐部等活动造成共同暴露者的同源感染,提示国际学校易感人群较多,需加强传染病防控督导,纳入属地化管理;建议教育部门联合卫生健康部门制定国际学校凭证入学工作要求及补种制度,提高2剂次麻疹疫苗的免疫接种率是预防与控制校园麻疹暴发流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白尧  李焱  刘继锋  陈志军 《疾病监测》2020,35(8):773-776
目的调查2019年西安市X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腹泻暴发疫情的致病因子或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和建议。方法开展病例搜索和现场流行病学、卫生学调查,采集病例及相关人员、医院水及环境表面等标本,并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调查住院患者、家属陪护、医院职工169人,累计发病22例,总罹患率为13.02%。 病例临床表现以腹泻、腹胀、呕吐等为主。 病区住院患者罹患率明显高于家属陪护(χ2=16.341,P<0.01);与首发病例共用厕所的住院患者及其家属陪护罹患率明显高于不共用厕所者(χ2 =3.907,P< 0.05)。 尚未发现水源性和食源性可疑危险因素。 20份病例标本和1份病房拖把表面涂抹标本检测结果为诺如病毒GⅡ型核酸阳性。结论该起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属于医院感染事件,由诺如病毒GⅡ型引起。 传染源为隐性感染者或病毒携带者, 病毒通过病房污染拖把(共同介质)以人–环境–人的模式造成传播, 采取针对性措施后疫情得以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广东省中山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为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 — 2017年中山市报告的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开展个案调查和实验室检测,采用Excel 2007和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描述性分析,率的比较用χ2检验。结果2013 — 2017年共报告手足口病重症病例209例,占手足口病病例的0.25%(209/84 021),年均发病率为1.31/10万,每年3 — 7月为发病高峰。 病例主要为1~3岁的散居儿童,占73.68%(154/209);男性发病高于女性(χ2=15.171,P=0.000);以农村的常住人口为主。 209例重症病例均有出疹,95.22%的病例有发热,皮疹类型以疱疹为主(71.29%)。 病例发病到初诊时间间隔<3 d的占91.87%(192/209);初次就诊时能被正确诊断为手足口病的占63.64%(133/209);不同级别的医院手足口病诊断正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3.831,P=0.000)。 203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采集了标本送检,阳性率为93.10%(189/203)。 病原体以肠道病毒71型(EV71)为主(118例,占58.13%),4 — 5月为检出高峰。结论中山市重症手足口病有明显的时间、人群和地区分布特征, EV71是主要病原体。 应针对其特征落实综合性的防控措施,并提高EV71灭活疫苗的接种率,以降低手足口病重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阐明云南省中缅边境的瑞丽市2014年登革热流行的登革病毒血清型及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收集登革热病例资料, 采集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 用RT-PCR法检测登革病毒核酸, 并进行登革病毒C/PreM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2014年6-12月, 瑞丽市共确诊登革热病例292例, 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39例(47.77%), 输入性病例153例(52.23%;缅甸输入152例, 广州输入1例)。2014年瑞丽市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发病率为72.77/10万。主要流行地区为瑞丽市城区、姐告开发区和勐卯镇。经登革病毒核酸检测和序列测定, 从患者血清中获得65株病毒的C/PreM区基因核苷酸序列, 其中本地感染40例, 缅甸输入25例。进化分析表明, 登革1型病毒53株(本地感染31例, 缅甸输入22例), 2型11株(本地9例, 缅甸输入2例), 4型1株(缅甸输入病例), 它们均与东南亚登革病毒流行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 2014年瑞丽市发生了输入性和本地感染并存的登革热流行, 缅甸木姐市和中国瑞丽市均存在登革1和2型病毒的共同流行, 来自缅甸木姐市的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是引起瑞丽市登革热本地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福建省2014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 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福建省2014年登革热暴发疫情资料和个案资料,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 2014年福建省共报告登革热297例, 其中输入性病例50例, 本地感染病例247例。病例波及全省9个设区市中的7个, 主要集中莆田市和南平市, 占总数的83.8%。全省27.3%的县(市、区)(24/88)有报告病例。各月均有病例, 其中9、10月病例数最多, 占88.9%(264/297)。本地感染病例仅发生在8-11月, 而输入性病例全年12个月均有发生。各年龄组均有病例, 25~65岁年龄组病例占总数的73.7%(219/297)。境外输入性病例来自于东南亚、非洲、南美洲, 但主要来自于东南亚。境内输入性病例主要来自于广东。297例病例发病至诊断的时间间隔中位数为4.7 d, 57.6%(171/297)的病例在发病后5 d内被发现。结论 福建省2014年登革热病例以本地感染病例为主, 应该加强对输入性病例的监测, 及时发现, 及早处置,防止扩散。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义乌市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分析2009年浙江省义乌市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影响因素及病原体的可能来源。方法利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报告数据以及病毒分离株的序列信息,分析、阐明本次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因素;从感染者体内分离病毒并进行病毒序列测定。结果 2009年7月20日至10月4日义乌市共报告登革热确诊病例294例,主要集中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多数病例发生在4个村(社区),共涉及5个镇(街道)的16个村(社区),发病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聚集性特征,病例均具有登革热临床特征,无死亡病例。从病毒分离株的序列分析表明,本次登革热暴发为登革3型病毒引起,该病毒可能来源为东南亚地区。结论本次登革热暴发流行为输入性病例引起的本地流行。外界病毒传入、高白纹伊蚊密度和医务人员对登革热的不熟悉可能是导致该起登革热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查明广东省从化市一起咽结膜热暴发的病因和流行因素。 方法 制订病例定义,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病例进行调查,描述流行特征;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流行因素。 采集咽拭子和眼拭子开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结果 2013年8月,从化市发生咽结膜热病例89例,以街口镇为主(58例),主要为6 ~ 10岁青少年,罹患率为5.82‰,发病时间集中在8月10 — 17日。 病例的临床特征为发热伴咽痛、扁桃体肿大或眼结膜红肿。预后良好,无死亡病例。 病例86.52%(77/89)有游泳史。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呛水(饮水)增加发病风险( OR=3.49,95%CI:2.07 ~ 11.49)。 41份标本中腺病毒核酸阳性17份,阳性检出率为41.46%。 对PCR阳性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分析,确定为腺病毒4型,具有高度同源性。 结论 暴发疫情为4型腺病毒引起的咽结膜炎,因游泳池消毒不合格导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登革热并发肝脏功能损害的临床表现及特征与血小板及白细胞的相关性。 方法对2014年9~11月收治的823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登革热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及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的检测,分析登革热并发肝脏功能受损害的情况及其与WBC、PLT的相关性。 结果823例登革热患者中并发肝脏功能损害者共582例(70.7%),其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447例(占54.3%),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554 例(67.3%),而总胆红素(TB)升高仅66 例(8%),血小板减少者602 例(74.0%),白细胞减少者596 例(73.3%)。儿童及中老年登革热患者合并肝脏功能损害的发生率较青少年患者要高。ALT、AST在病程的7~14 d高于病程的7d内及14 d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TB在病程的7 d内升高明显,但与病程的7~14 d及14 d后相比较无明显差别。登革热患者血清中ALT、AST、TB的改变与同期静脉血中WBC、PLT改变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登革热患者并发肝脏功能损害是登革热病程中多系统器官功能损害中一个多发和常见的局部表现之一,其与年龄及病程有关,而与WBC及PLT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浙江省腹泻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疫情的调查处置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浙江省2013-2019年报告的有腹泻病例的暴发疫情,分析其发生时间、空间、罹患率、持续时间、病例临床特征、病原学检测等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并比较其差异.结果 在851起报告事件中,共发现317起暴发疫情有报告腹泻病例,涉及16种疾病,按事件报...  相似文献   

18.
2006年中国登革热疫情监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登革热疫情监测资料,为加强登革热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6年全国网络直报登革热疫情及登革热监测点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年全国共14个省份报告登革热病例1044例,无死亡报告。除广东省有本地感染外,其他地区均为输入性病例;输入性病例全年均有分布,主要来自东南亚和美洲等地区;输入病例最多的前3位国家是柬埔寨、缅甸和新加坡。广东省登革热多点暴发,发病时间集中在8-11月。媒介伊蚊监测显示广西、海南、云南地区所有监测点和福建省(86.7%)、广东省(55.8%)布雷图指数(BI)均超过5的安全水平;尤其6-10月,BI普遍较高。福建、广东、云南和广西地区媒介蚊种均为白纹伊蚊,海南省媒介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监测点健康人群登革热抗体阳性率为0%~14.5%。开展病原学检测的监测点没有从媒介伊蚊中检测到登革病毒核酸或分离到病毒。 结论 中国南方登革热监测省份具有登革热流行的媒介伊蚊和易感人群,夏秋季节可由输入病例引发本地暴发流行。应普遍建立灵敏的早期登革热预警监测系统,早期发现病例,防蚊灭蚊,控制疫情的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