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盐酸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8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观察眩晕改善效果,监测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结果:疗1、2、3个疗程眩晕发生率均有显著下降(P0.01);治疗2、3个疗程后,右、左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能有效控制眩晕症状,并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颈型眩晕痰浊上蒙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痰浊上蒙型颈型眩晕患者3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6例。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组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口服,连续治疗6周。分别在治疗前后通过比较颈型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中医证候积分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评估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各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ESCV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中医证侯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各组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各指标改善更加明显,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上蒙型颈型眩晕患者,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血供,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林卿  李成 《吉林中医药》2012,32(6):585-586
目的:观察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病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予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日1剂,分2次服)治疗.对照组38例,予西比灵(5 mg/次,睡前服)配合倍他司汀片(6mg/次,3次/d,口服)治疗.15 d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00%,对照组有效率71.05%.2组均能改善眩晕症状,提高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且治疗组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能有效提高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结合热敏灸疗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6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结合热敏灸疗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和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提高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结合热敏灸疗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葛根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颈复康冲剂治疗,治疗组采用葛根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10d为1疗程,治疗2疗程后采用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葛根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能显著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一个疗程(14 d)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14天的椎基底动脉TCD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在第3、7、14天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流变学指标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确诊的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加减半夏白术天麻汤颗粒口服,观察两组患者眩晕程度,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经颅多普勒检查治疗前、后基底动脉(BA)和双侧椎动脉(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血管搏动指数(PI)。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项证候方面,观察组治疗后对头晕、头重如裹、胸闷、恶心呕吐、肢体麻木或刺痛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较显著。  相似文献   

8.
【摘 要】目的:观察葛根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颈复康冲剂治疗,治疗组采用葛根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10d为1疗程,治疗2疗程后采用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葛根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能显著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基础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15d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85%,对照组为78.5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Vm)、脉冲指数(P1)及血液流变学检查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益气聪明汤联合西药治疗气血亏虚型恢复期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气血亏虚型恢复期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予阿司匹林和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益气聪明汤。两组疗程均为28 d,观察临床疗效,比较中医证候积分、经颅多普勒超声脑血流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1)治疗组、对照组的愈显率分别为94.5%、50.9%,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1)。(3)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3%、1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采用西药相比,加用益气聪明汤治疗气血亏虚型恢复期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满意,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液灌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案对其血流动力学及症状改善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63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59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设为研究组,在对照组给药基础上加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2组于治疗前后均接受DARS及DHI量表测评,同时行径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椎基底动脉血液峰流速,并比较2组临床总有效率。结果 2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DARS及DH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治疗后的DARS及DHI评分较对照组低(P均0.05)。2组治疗前左、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峰流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治疗后左、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峰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相较于单纯应用盐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实施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并提高颅脑血液流变学的稳定性,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西药治疗痰浊中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在2017年9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倍他司汀、阿司匹林片和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两组患者持续治疗60 d,对两组临床症状好转情况、椎–基底动脉治疗前后血流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为78.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参数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收缩期峰值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西药治疗痰浊中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研究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清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13例予清眩汤治疗,对照组107例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2组均14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经颅多普勒( TCD)检测2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变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本组治疗前提高(P<0.05,P<0.01),其中右椎动脉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治疗后提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其中全血黏度(低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脂指标除HDL-C外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P<0.05),且较对照组治疗后改善明显(P<0.05)。结论清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且安全、无毒副作用,说明从脾胃辨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清眩汤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9月—2019年7月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30例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清眩汤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观察治疗前后脑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3.3%(25/30),对照组为60.0%(18/30),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6.7%(26/30),对照组为63.3%(19/30),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显著增快(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2周后左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更快(P均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2周后左椎动脉、基底动脉搏动指数明显降低(P均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2周后P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的基础上合用清眩汤可以增快左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显著提高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5.
刘志君 《中国中医急症》2005,14(6):516-516,531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 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七叶皂苷,治疗组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对照组加服尼莫地平及阿斯匹林.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其眩晕消失时间亦短于对照组.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益肾定眩汤对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及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10月收治的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86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益肾定眩汤,对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及动脉血流速度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的主症、次症、舌脉象积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各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右椎动脉、左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上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肾定眩汤可有效减轻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症状,也能改善动脉血流速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丹葛汤辅助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措施,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葛汤辅助针灸治疗,疗程4周;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期末峰值血流速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全血还原黏度高切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期末峰值血流速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的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期末峰值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全血还原黏度高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的的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葛汤辅助针灸结合基础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能更好的改善患者脑供血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中医证候症状。  相似文献   

18.
任莉琼  钱淑霞  顾静霞  王云 《新中医》2022,54(1):194-196
目的:观察耳穴埋籽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耳穴埋籽法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血流峰值速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82.50%,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LVA、BA、RVA的血流峰值速度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LVA、BA、RVA的血流峰值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埋籽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血流速度,改善脑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倍他司汀与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症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1日—2017年2月28日本院就诊的120例眩晕症患者,根据就诊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对照组眩晕症患者采用倍他司汀进行治疗,观察组眩晕症患者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眩晕症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1.7%高于对照组76.7%(P0.05),左右椎动脉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皆高于对照组(P0.05),2组眩晕症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见皮疹、出血、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症与倍他司汀治疗相比,可以有效提高左右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具有更高的临床疗效,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血栓通冻干粉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血栓通冻干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74.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证候积分均降低,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血栓通冻干粉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能显著提高西药常规治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