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搜集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与临床应用,总结出石决明具有以下特点:石决明的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3.75~80 g,常用剂量为10~30 g,丸散剂用量范围为0.74~8.28 g.临床剂量随着疾病、证型及配伍不同而变化,如治疗高血压、眩晕等循环系统疾病,可使用石决明平肝潜阳,临床用量12~80 g;如治疗偏头痛、中风等神经系统疾病,可使用石决明平肝潜阳,临床用量20~50 g;如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可使用石决明平肝潜阳,临床用量10~30(丸剂0.74 g);如治疗麻痹性斜视、角膜炎或角膜病等眼科疾病,可使用石决明清肝明目,临床用量12~30 g(丸散1.25~8.28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平肝潜阳配伍生地黄、钩藤、怀牛膝等,清肝明目配伍决明子、菟丝子等.  相似文献   

2.
金籽杉  韦宇  赵锡艳 《吉林中医药》2021,41(10):1363-1366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茺蔚子用量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临床用量范围为8~45 g,常用剂量8~15 g,入丸散剂量为0.042~0.059 g,外用剂量为220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活血化瘀治疗妇科疾病(月经不调、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眼科疾病(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青少年假性近视眼),用量为9~30 g;平抑肝阳治疗高血压,用量为9~45 g;活血利尿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用量为15 g;清泻肝火治疗目痛,用量为0.042~0.059 g(丸、散);祛风止痒治疗瘾疹,用量为220 g(外用).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活血调经常配伍桃仁、益母草;清肝明目常配伍车前子、丹参;清泻肝火常配伍石决明、菊花和枸杞子.  相似文献   

3.
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荆芥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临床用量为2.37~30 g,常用剂量为3~15 g,散剂中为0.0066~2.76 g.根据疾病、症状、证型寻求荆芥的最佳用量,如散风解表治疗五官科疾病(眼轮匝肌痉挛、耳痛诸证等)、呼吸系统疾病(感冒、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肾系疾病、小儿热证等,汤剂多用2.37~15 g,散剂中用量为0.0066~2.76 g;轻透升发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尿潴留、二便不通等)、化脓性中耳炎等,为3~30 g;透疹止痒治疗皮肤病(荨麻疹、面部痤疮、湿疹等),为8~3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散风解表常配伍防风、连翘、金银花等;轻透升发常配伍大黄、柴胡、薄等;透疹止痒常配伍羌活、地肤子、蝉蜕等.  相似文献   

4.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羌活具有以下特点:汤剂用量为3~30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及配伍,如提升清阳、疏肝行气治疗眩晕、神经官能症、泄泻等病症,为3~15 g;散寒解表治疗风寒外感、头痛、鼻炎等,为6~15 g;祛风胜湿、通络开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风、肩背疼痛等疾病,为10~3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提升清阳常配伍柴胡、防风等;解表散寒常配伍荆芥、川芎、葛根等;祛风胜湿常配伍独活、秦艽、茵陈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古代经典用方、名老中医及现代医者临床经验的总结,结果显示胆南星的量效特点为:临床汤剂用量为3~30 g,常用剂量为6~15 g,丸散剂用量为0.060~6.875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选择胆南星最佳剂量及配伍,如发挥清热化痰开窍功效,治疗心系病(冠心病)、五官科疾病(耳鸣)、精神类疾病(被迫害妄想症)等,临床用量6~15 g(丸散0.060~6.875 g);化痰散结治疗肿瘤、皮痹等,常用汤剂用量3~30 g;化痰通络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重症肌无力)、风湿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等,汤剂用量6~15 g;化痰定惊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等,常用量6~12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化痰开窍,常配伍陈皮、半夏、石菖蒲等;化痰散结常配伍薏苡仁、茯苓等;化痰通络常配伍白芥子、柴胡等;化痰定惊常配伍枳壳、大黄、天麻等.  相似文献   

6.
代丹  吴浩然  胡春晨  邵蒙苏 《吉林中医药》2021,41(10):1359-1362
通过搜集古、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豆蔻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多为1.875~30 g,丸散剂用量范围为0.03~1.05 g.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豆蔻最佳剂量,如芳香化湿,治疗湿邪内盛所致血栓性静脉炎、肾病综合征等,常用3~15 g;行气健脾,治疗脾虚气滞所致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汤剂常用3~30 g,丸散剂常用0.03~1.05 g;和胃降逆,治疗胃失和降所致胃食管反流、化疗后呕吐等,常用1.875~1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芳香化湿常配伍藿香、苍术;行气健脾常配伍白术、薏苡仁等;和胃降逆常配伍厚朴、半夏等.  相似文献   

7.
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淡竹叶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为3~25 g,常用剂量为3~15 g,水煎代茶饮时,最少可用1 g,最大可分次共用至30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选择最佳用量,如清热泻火治疗小儿心火上炎之疾病、口腔溃疡、牙周炎等,常用3~15 g;除烦止渴治疗睡眠障碍、呕吐、盗汗等,常用5~10 g;利尿通淋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水肿等,常用5~25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泻火常配伍生石膏、黄连、露蜂房等;除烦止渴常配伍淡豆豉、黄柏等;利尿通淋常配伍白茅根、滑石等.  相似文献   

8.
段莹莹  王青  韦宇  卫若楠  连凤梅 《吉林中医药》2021,41(11):1506-1509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瞿麦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3.7~60 g,汤剂常用量为10~30 g,丸散剂用量为0.076~1.035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利尿通淋治疗泌尿系疾病(泌尿系感染、小儿尿频等)和肾系疾病(糖尿病肾病、痛风性肾病、肾结石、肾囊肿、肾盂肾炎等),常用汤剂剂量为3.7~60 g(丸散剂为0.076~1.035 g);清热解毒,利水消癥治疗妇科疾病(卵巢癌、卵巢囊肿、闭经)和男科疾病(前列腺肥大、勃起功能障碍),常用量为10~30 g;渗泄行水治疗肝胆系疾病(肝硬化腹水),常用量为10~2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利尿通淋常配伍车前子、萹蓄、木通、石韦等;清热解毒,利水消癥常配伍茯苓、猫爪草、车前子等;渗泄行水常配伍茯苓、滑石、茵陈等.  相似文献   

9.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秦皮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临床用量为3.75~41.4 g,常用剂量为6~30 g,丸剂用量为9.25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清热燥湿治疗皮肤病(湿疹、黄水疮、尖锐湿疣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路感染、睾丸炎、肾盂肾炎等)、代谢类疾病(痛风、高尿酸血症等)、小儿惊痫发热等,为3.75~30 g;收涩止痢治疗胃肠道疾病(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直肠炎等)、生殖系统疾病(不育症、不孕症等)等,为6~41.4 g;除湿止带治疗带下病(盆腔炎、阴道炎等),为10~20 g,其中丸剂为9.25 g;清肝明目治疗眩晕耳鸣、眼疾(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玻璃体混浊等),为6~41.4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燥湿常配伍灯芯草、苦参等;收涩止痢常配伍白头翁、黄连、乌梅等;除湿止带常配伍黄柏、苦参等;清肝明目常配伍白头翁、决明子等.  相似文献   

10.
通过搜集古医书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连翘具有以下量效特点:1)临床用量多为6~30 g。2)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发挥其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功效,治疗表证、痈肿疮毒、呼吸系统疾病等,用量一般为6~30 g;祛风散邪、利湿退黄,治疗肝病、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系统疾病,用量一般为6~10 g;清肝散结、化痰消肿,治疗外科疾病、瘰疬痰核,用量一般为6~15 g。3)为发挥其最佳功效,常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常配伍生甘草、桔梗、牛蒡子;祛风散邪、利湿退黄常配伍栀子、车前子、白茅根;清肝散结、化痰消肿常配伍夏枯草、浙贝母、玄参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