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4 毫秒
1.
"攻补平衡"法则是在阴阳平衡的大前提下遵循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势因势利导,以一种动态平衡的方式对疾病进行治疗的法则.其核心是使正气平衡,从而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理想状态.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时"攻补平衡"法则为其提供了独特的辨治思路,重视肺肾两脏关系在支气管哮喘疾病发展与治疗中尤为关键.辨治支气管哮喘的理论依据与临证思路以"攻补平衡"为准则从肺肾两脏展开.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从状态辨识论治支气管扩张进行了系统总结。文章主要围绕着为何要从状态辨治支气管扩张症、如何辨识支气管扩张症状态(从病入手,总结疾病的现代病理机制和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形成疾病的关键状态要素特点,分析目前所处的疾病状态及态势演变,从证入手,分析从个体当前状态和个体病势)及如何干预调节支气管扩张症状态三大方面论述状态辨识论治支气管扩张,最后以临床案例进行说明阐述。较为详尽地阐述了从状态辨识论治支气管扩张的理论与实践,可对临床辨治支气管扩张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之一,体现了中医辨病、辨证的特色。升降散出自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用于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治不可名状者",临床上遵其意、守其方,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列举升降散治疗肺炎、口角白斑、三叉神经痛的病案,阐述升降散加味在异病同治中的作用,总结经验,并进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4.
支气管扩张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西医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多局限于急性期的对症处理,且疗效局限,无法达到标本兼治。中医辨证论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收集关于中医辨证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随机对照试验,了解其治疗思想,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汇总,归纳概述,以进一步了解中医辨证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疗效,探索如何提高中医辨证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疗效,为后续临床运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提供一定的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5.
支气管扩张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支气管树的病理性、永久性扩张,导致反复化脓性感染的气道慢性炎症,其患者人数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上升。张燕萍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呼吸科学术带头人,从事肺系病证临床研究30余年,擅长中医防治肺系疾病以及临床疑难杂症的中医辨治,尤其对支气管扩张证治别具一格,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6.
目前西医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治疗具有局限性,中医对其分阶段辨证治疗,尤其对早、中期CRF的辨治具有良好疗效,突破了西医治疗的局限性。陈志强教授结合临床提出"浊瘀遏络阻三焦"的辨证之机,抓住CRF早、中期浊毒湿邪遏阻肾络,蕴结三焦的关键之处,巧妙运用三焦辨治和通络泻浊的方法,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了CRF进入终末期的疾病进程。  相似文献   

7.
支气管扩张症属于中医学"肺络病""咯血""风咳""肺痈"等疾病范畴,病机复杂,病理因素、合并症繁多,是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张志敏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采用"肺肠合治法"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具有独特优势,自拟理肺清肠汤从肺肠而治.此文旨在探讨张教授对支气管扩张症的中医认识及治疗经验,发掘中...  相似文献   

8.
李青教授为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人才,云南省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 30 年,特别擅用经方.升降散为治暑良方,出自明代张鹤腾的《伤暑全书》,清代杨栗山对其发挥,载于《伤寒瘟疫条辨》中治疗瘟疫.升降散由白僵蚕、蝉蜕、姜黄、川大黄、蜂蜜、米酒组成,用治"表里三焦大热",即温热弥漫表里内外之证,宣郁清热、调节表里上下及三焦气机升降[1].配伍精当、药简效宏,广泛用于内科杂病,现就几个典型病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膀胱过度活动症诸多临床报道证实,中医药在其治疗上有明显的优势。从中医三焦理论出发,依据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表现及特点,"三焦气机怫郁"为其关键病机,"条畅三焦气机"法当为治疗本病重要方法。探讨条畅三焦气机的理论依据及常用方药,临床辨治该病时须明辨上、中、下焦气机何部怫郁最甚而予以重点施治。  相似文献   

10.
"态-靶-因-果"中医辨治策略,是以病为参,以态为基,以症(指标)为靶,以因为先,以果为据,处方时全方位地关照疾病的用药方略,即参考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诊断,按照中医辨治思路,审视疾病全过程,理清疾病发展各阶段,归纳核心病机,以确定理法方药量,观注疾病之前的"因态"和预后的"果态",实现对疾病全方位的掌握。甲状腺疾病是内分泌科常见疾病,本文通过剖析仝小林教授"态-靶-因-果"理论,结合临床实际,阐释其在甲状腺相关疾病中的应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噎膈初期无呕吐,后期格拒会出现呕吐。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中医内科学》教材上认为"噎膈"多属阴虚有热,"反胃"多属阳虚有寒。自古以来,有些医家认为"噎膈"即"反胃",也有医家认为"噎膈"与"反胃"为两种病,有"噎膈"为"反胃"之渐的说法,也有"反胃"为"噎膈"之渐的说法。"噎膈"与"反胃"属于两种病证,但在病机本质上均属中焦阳虚、寒湿内生,温中燥湿是"噎膈"与"反胃"的根本治疗大法。噎膈、反胃与现今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非常相似,借鉴该类病证的辨治经验,有助于提高现代临床上对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的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12.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3.
“以痛为输”与“阿是穴”:概念术语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o JS 《针刺研究》2010,35(5):388-390
一般认为"以痛为输"和"阿是穴"属同一概念。分析表明,二者有相同也有区别,反映不同层次治病经验。"以痛为输"是直接取病症处针刺的一般治疗经验;"阿是穴"为局部反应点,亦即刺灸敏感点,是取病症处反应点针灸的特殊经验。"天应穴""不定穴"同"以痛为输",而不同于"阿是穴"。现在对"以痛为输"的解释与运用已经泛化,与"阿是穴"混淆使用。本文对致误原因亦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观察结果发现,33例患者血浆 cAMP 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且两年以上组低于两年以内组,空腹血糖150mg/dl 以上组低于150mg/dl 以内组,表明病程越长,病情越重,降低越明显,与中医"久病多虚"的气阴两虚证改变颇相一致。22例24小时尿17-OHCS、17-KS、VMA 含量明显高于正常;11例血清 IgG 降低,IgA、IgM 明显增高,提示此型糖尿病与肾上腺皮质、髓质功能增强以及体液免疫功能改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的内容.<藏象体用关系研究>[1]中曾提出了藏象是一对体用关系,本文是在<藏象体用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所做的关于"象"与"藏"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利用异文关系,结合具体语境,对古医籍中的常见词"循循"、"翕翕"进行辨析,归纳出这两个词皆有多种涵义,对其理解不可拘于习见之义.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影响心、脑、肾等人体重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居高不下,如何有效遏制高血压的发病率,减轻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是眼下亟需解决的难题。中国传统医学,因为其独特的疗效和优势,目前正越来越多地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中医认为“风邪”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且贯穿始终;与此同时,也有学者认为高血压位在络,络脉病变亦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络病、风邪与高血压发生发展及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疾病密切相关。从伤寒六经辨证角度来看,“络”“风”与厥阴关系密切,络病属厥阴,风邪始于厥阴,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持续存在与厥阴病密切相关。本文从厥阴“络”“风”角度浅析高血压的病机与论治,具体论述厥阴“络”“风”与高血压的关系,认为厥阴风火内郁,肝火上冲;厥阴虚损,肝风内动、络虚风动;厥阴外感,外风引动是导致高血压发生发展,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重要病机,并基于厥阴主方乌梅丸探讨厥阴“络”“风”同治之法。六经统百病,开后世之门径,基于厥阴“络”“风”角度探讨高血压病机与论治,对指导高血压的防治、减轻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持续改善心脑血管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药基因组学”与“中药化学组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对众多疾病的独特疗效已为人们广泛认可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 ,其理论基础很难得到现代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公认 ,因此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给传统中药理论以现代科学理论解释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基于现代基因组学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现代分析化学及一些生物高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开展“中药基因组学 (TCMGenomics)”和“中药化学组学 (TCMChemics)”研究的策略。这一研究体系的核心是将中药的作用机理或功能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基因表达的影响来诠释 ;将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化学成分来诠释。本文试图从上述观点出发探讨建立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和现代中药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合谷”、“三阴交”下胎机制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睿  李惠  张鸥 《天津中医药》2009,26(1):41-42
针灸下胎在中医古籍中记载丰富,其中"合谷"、"三阴交"使用频率位列第-.补"合谷"、泻"三阴交,,的下胎机制有三:1)泻"三阴交"泻肝之阴血,补"合谷"可补气,使妇女机体处于气旺血衰的状态,不利于胎元生长导致下胎.2)泻"三阴交"使冲任失调,胎失所养;补"合谷"行气而导胎下行,而至下胎.3)泻"三阴交"使肝、脾、肾3脏功能失调,胎元不固;补"合谷"可补肺,肺主气降,气降太过终至下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