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将早期肺康复治疗应用于机械通气72h内的重症患者,观察其对呼吸机的撤离、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肺部感染严重程度及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观察性、评估者盲法实验,筛选符合研究条件的82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ICU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早期肺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撤机成功率、VAP发生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及治疗前的APACHEⅡ评分、CPIS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撤机成功率(87.80%)较对照组显著提高,而VAP发生率(14.63%)明显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6.90±4.61D)和ICU住院时间(12.34±7.23D)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治疗后试验组CPI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肺康复治疗可以提高撤机成功率,降低VAP发生率,减轻肺部感染,缩短机械通气持续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机械通气程序化撤机策略在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机械通气的重症脑 血管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程序化组与非程序化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根据病种和病情予以神经内科基 础治疗,程序化组采取程序化撤机过程,非程序化组采取经验性撤机过程。观察并记录2组拔管相关指标、 撤机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撤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相关情况。结果:程序化组的拔管时间及HCT 均低于非程序化组(均P<0.05);程序化组的撤机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短于非程序化组(均P<0.05),撤机 成功率高于非程序化组,且呼吸机相关肺炎率降低(均P<0.05),48 h内再插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程序化组在ICU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非程序化组(均P<0.05),总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脑血管患者实施机械通气程序化撤机策略能有效提高撤机成功率,减少撤 机及拔管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和护理对高血压颅内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科收治的103例高血压颅内出血患者按肠内营养实施的早晚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和延迟肠内营养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死亡率以及感染(如医院获得性肺炎、泌尿系感染以及败血症等)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组医院获得性肺炎和败血症的发生率、患者住院死亡率均低于延迟肠内营养组,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延迟肠内营养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住院死亡率与血肿体积、初始GCS评分、脑室出血情况、医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生率以及实施肠内营养的早晚显著相关。结论:早期对高血压颅内出血患者行肠内营养治疗和护理能降低患者获得性肺炎和败血症的发生率,降低患者住院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李艳红 《临床医学》2013,33(2):85-86
目的探讨重症脑炎患儿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对比分析。方法将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周口市中心医院诊治的48例重症脑炎患儿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分别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糖(GLU)的变化情况,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肠外营养组相比,肠内营养治疗后ALB明显增高,ALT、GLU水平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症脑炎患儿,早期应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改善患儿的预后质量,促进脑损伤后胃肠动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不同营养支持对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淑红 《护理与康复》2005,4(6):403-404
目的探讨同时应用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对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影响.方法将Ⅱ型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3例)予以肠外营养,观察组(n=22例)予以肠内、肠外营养,评估通气时间、撤机成功率及血清白蛋白浓度,并观察腹泻、腹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 1周后观察组的血清白蛋白浓度及撤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腹胀发生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同时应用肠内、肠外营养支持能减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撤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腹内压监测在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空肠营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16例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8例,对照组给予疾病积极治疗及空肠营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动态腹内压监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撤机成功率、病死率、营养状况、恢复普通饮食时间及空肠营养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14 d后患者撤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腹胀、腹泻、胃潴留等肠道营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腹内压监测在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空肠营养,能更合理指导空肠营养,有效降低空肠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保证患者所需热量的摄入,维持患者肠道功能,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撤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对撤机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目的 :观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时间的影响。方法 :将 6 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支持组 ( 30例 )和肠外营养支持组 ( 30例 ) ,观察撤机的时间 ,同时在营养支持前 1天及营养支持第 8天观察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 :肠内营养支持组撤机时间明显早于肠外营养支持组 (P <0 .0 5 ) ,2周内的撤机成功率明显高于肠外营养支持组 (P <0 .0 1) ;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在营养支持后较前升高明显 (P <0 .0 5 )。结论 :机械通气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符合生理状态 ,较肠外营养有更好的营养效果 ,能显著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增加撤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机械通气重症脑卒中患者功能改善的影响。 方法:将50例带有机械通气的重症脑卒中患者按随机字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科ICU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包括肢体运动和呼吸训练,2次/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APACHE Ⅱ),以及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VAP)发生率、撤机成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结果:①治疗前两组患者APACHE Ⅱ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APACHE Ⅱ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治疗后试验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撤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结论:早期肢体运动和呼吸训练可以提高机械通气重症脑卒中患者的撤机成功率,降低V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急性呼吸衰竭(ARF)患者应用无创通气(NIV)撤机的临床效果。方法58例ARF患者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48h后病情好转,尚未完全满足撤机条件时随机分为两组,NIV组:拔管立即给予NIV作为撤机方法;有创压力支持通气(IPSV)组:继续经人工气道给予PSV实施撤机。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变化、并发症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再插管率和病死率。结果NIV组有创通气时间显著短于IPSV组(P<0.05),两组总的通气支持时间相似。NIV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显著低于IPSV组(P<0.05),住院时间显著短于IPSV组(P<0.05)。两组再插管率和病死率相似。结论NIV用于接受机械通气的ARF患者撤机可缩短有创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集束化护理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6月收治的268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行机械通气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集束化护理组(实验组)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各134例。记录两组患儿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情况、机械通气时间、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和出院时患儿家属满意度(护理服务满意度、医院满意度)差异,并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与干预7 d后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少(P0.05)。干预7 d后,两组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检测结果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检测结果较干预前下降(P0.05),且实验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实验组家属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能有效预防行机械通气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可提升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机械通气疗效和家属满意度,对促进患儿康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患者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序贯撤机的护理方法.方法:将74例入住呼吸重症监护病房行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随机分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予传统方法撤机,实验组予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撤机.比较两组PIC出现时间、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RICU时间、首次撤机成功率、住RICU费用及住院总费用;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IC出现时间、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RICU时间、首次撤机成功率、住RICU费用及住院总费用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观察组病例在纤维支气管镜治疗中出现轻度SpO2下降及心率增快等并发症,操作顺利完成,未出现咯血、窒息、致死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在COPD机械通气序贯撤机中的应用效果确切,操作成功有赖于积极的护理配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先天性心脏病机械通气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6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机械通气患儿根据就诊顺序进行分组,单号43例为对照组,双号43例为观察组。对照组于术后24 h或气管插管拔出后6 h后开始行胃肠内营养,观察组于术后6 h开始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的营养状况及并发症发生率、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血红蛋白(Hb)、血清前清蛋白(PA)、人血白蛋白(ALB)、血清转铁蛋白(TRF)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有效改善先天性心脏病机械通气患儿术后的营养状况,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治疗ICU重症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月我院ICU收治的50例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治疗,观察组给予肠内营养治疗,对比两组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血糖、血淀粉酶、谷草转氨酶、APACH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血淀粉酶正常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胰腺感染率、病死率等。结果观察组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血糖、血淀粉酶、谷草转氨酶、APACHⅡ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血淀粉酶正常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胰腺感染率、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ICU重症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治疗治疗,其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血清蛋白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前强化口腔护理在神经重症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110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神经重症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口腔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机械通气前强化口腔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口腔护理方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前、机械通气后24 h、机械通气后72 h咽拭子实验菌落数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病死率、ICU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后24 h、机械通气后72 h咽拭子实验菌落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病死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械通气前强化口腔护理可有效提高口腔清洁度,减少口咽定植菌负荷量,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重症监护病房的机械通气患者84例,分为肠外营养支持组(PN组)与肠内营养支持组(EN组),各42例。PN组通过中心静脉途径给予能量,EN组经鼻胃管给予能量。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营养指标、免疫指标、病情转归指标、并发症情况。结果 EN组治疗后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均明显高于PN组治疗后,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ICU时间明显少于PN组,病死率和并发症明显低于PN组。结论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机械通气危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重症监护病房长期机械通气病人撤机前后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长期机械通气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3 d后成功撤机34例,5 d后成功撤机14例,撤机时间>10 d 8例,放弃治疗4例,死亡5例.[结论]加强重症监护病房长期机械通气病人撤机前后的护理是成功撤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支持对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急危重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A组35例和B组35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A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B组于入院48 h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治疗后的营养学指标、免疫学指标、营养不良发生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均较治疗前高,A组较B组高(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总蛋白均较治疗前低,A组较B组低(P<0.05)。两组治疗后免疫功能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A组免疫功能指标中的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B组,CD8+水平低于B组(P<0.05)。治疗后A组营养不良发生率(8.57%)、VAP发生率(2.86%)均较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2.86%)、VAP发生率(28.57%)低(P<0.05)。A组治疗后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B组短(P<0.05)。结论 为有效预防机械通气治疗中急危重症患者发生营养不良,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干预在机械辅助通气患者撤机过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95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研究组48例,对照组采用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常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结果:两组撤机成功率、撤机过程中耐受程度、患者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分别对两组患者撤机过程中进行两次评估,首次评估中焦虑抑郁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评估中焦虑抑郁患者(评分11~21分)的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机械通气患者撤机过程中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有助于增强患者撤机信心,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撤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危重病机械通气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分析比较肠内与肠外营养对危重病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方法108例行机械通气的危重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54例,给予常规治疗和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组54例,给予常规治疗和静脉营养支持。观察记录每位患者呼吸机撤机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住ICU时间和营养支持时间以及营养支持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并测定臂肌围、氮、电解质及血清白蛋白水平等。结果肠外营养组的氮平衡指标较肠内营养组明显降低(P<0.05),其他营养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在住ICU时间和对营养耐受性方面明显优于肠外营养组(P<0.05);而在营养支持天数方面,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易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而肠外营养组易并发血气胸和心衰加重。结论危重病机械通气患者应尽早给予肠内或尽早由肠外营养过渡为肠内营养,有利于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尽早脱机、拔管,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重症吉兰-巴雷(GBS)机械通气患者早期肠内营养(EN)支持中的作用。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4例重症GBS机械通气早期EN患者设为对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影响早期EN疗效及引起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4例重症GBS机械通气早期EN患者设为观察组,采取循证护理,针对早期肠内营养6个关键环节进行循证,制定流程及规范性操作等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各项营养指标及相关并发症指标。结果:治疗7,14 d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等营养学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肺部感染、反流、腹泻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循证护理方法应用于重症GBS机械通气早期EN患者,能够改善营养状况,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有效减少肠内营养支持导致的并发症,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