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积极的内固定治疗已被大家认同,但具体选择何种固定方式,尚无明确标准。目的:比较应用解剖型髋动力锁定钢板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探讨内固定选择的意义。
  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14年4月在深圳市南山区蛇口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7例,分别接受解剖型髋动力锁定钢板(锁定钢板组)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防旋髓内钉组)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下地活动时间及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功能恢复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16-24个月,平均19个月。锁定钢板组和防旋髓内钉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均为11周左右,修复后2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但防旋髓内钉组患者下地活动时间及负重时间短于锁定钢板组(P <0.01)。有4例患者拟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患者,因股骨转子纵裂、股骨髓腔狭小及股骨弧度较大而术中更改选择解剖型髋动力锁定钢板。随访过程中,锁定钢板组1例发生髋内翻,防旋髓内钉组1例因撞击伤再次发生骨折。结果提示两种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部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修复方式和植入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23例,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参照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 23例患者获得随访13~24 m,平均随访15.3m,骨折全部愈合,无髋内翻及内固定失败,无股骨头坏死.结论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具有符合股骨近端解剖结构,贴附紧密,固定牢固,对股骨头血供影响小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09-06应用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28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切开直视下牵引骨折复位,保持正常颈干角,选择合适长度的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固定骨折部。结果:骨折处均愈合,无切口感染、退钉、髋内翻畸形发生。黄公怡疗效标准评定:优良率92%。结论: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肯定满意,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手术前后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年2月至2009年10月29例采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术前后康复训练及效果。结果 29例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8.31±6.43)个月。术后离床时间3~15 d,平均(9.00±2.42)d;骨折愈合时间12~30周,平均(14.85±2.21)周。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轻度髋内翻2例。按照Sander评分标准,优良率为93.10%。结论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等优点,尤其适合老年患者;积极的心理干预、正确的康复训练、定期的家庭随访是缩短老年患者卧床时间、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及转子下骨折的疗效。方法股骨转子间骨折及转子下骨折患者35例,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术后并发症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5个月;无发生切口感染病例;随访6~24个月,无髋内翻、关节僵直,无钢板及螺钉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疗效优27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4.3%。结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近端骨折内固定稳定、可靠,患者可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6.
背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植物有传统的动力髋螺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然而目前哪种内植物治疗方法较好仍存在争议。目的:分析动力髋螺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3种内植物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动力髋螺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转子间骨折的差别。结果与结论:①置入后1周、6个月、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优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组(P<0.05),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组优于动力髋螺钉组(P<0.05)。②置入后3,6,12个月X射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情况: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优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组(P<0.05),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优于动力髋螺钉组(P<0.05)。提示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操作简单、骨折愈合率高、愈合时间短、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有动力髋螺钉、Gamma钉、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等,究竟使用何种内固定目前仍存在争议.近年来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逐渐被用于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与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05/2009-06收治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组及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组各2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下地时间及内固定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5~18个月,平均12.6个月.两组间伤口引流量、下地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解剖钢板组较动力髋螺钉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P<0.05).内固定后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解剖钢板组优良率更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与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相比,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锁定板内固定治疗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术后无螺钉、钢板松动、断裂现象发生,无畸形愈合、股骨头缺血坏死、髋内翻等病例发生。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为94.3%。结论股骨近端锁定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损伤小、固定牢靠、功能锻炼早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背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有动力髋螺钉、Gamma钉、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等,究竟使用何种内固定目前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传统动力髋螺钉与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2007-06/2010-03收治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96例,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与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各4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致伤原因等情况匹配。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采用00Cr18Ni14Mo3不锈钢、Ti6Al4V钛合金或纯钛,部分钛合金或纯钛产品表面经阳极化处理,非灭菌包装。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弹性模量接近人体骨,耐体液电解,耐腐蚀强,性质稳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内固定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与动力髋螺钉组相比,锁定加压接骨板组的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1)。锁定加压接骨板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动力髋螺钉组(94.6%,87.9%,P<0.01)。提示与传统动力髋螺钉相比,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生物力学更合理,操作简便、微创、固定稳固、骨折易愈合,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或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0.
背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有动力髋螺钉、Gamma钉、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等,究竟使用何种内固定目前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传统动力髋螺钉与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2007-06/2010-03收治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96例,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与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各4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致伤原因等情况匹配。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采用00Cr18Ni14Mo3不锈钢、Ti6Al4V钛合金或纯钛,部分钛合金或纯钛产品表面经阳极化处理,非灭菌包装。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弹性模量接近人体骨,耐体液电解,耐腐蚀强,性质稳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内固定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与动力髋螺钉组相比,锁定加压接骨板组的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1)。锁定加压接骨板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动力髋螺钉组(94.6%,87.9%,P〈0.01)。提示与传统动力髋螺钉相比,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生物力学更合理,操作简便、微创、固定稳固、骨折易愈合,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或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1.
背景: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复杂的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不同类型钢板在治疗中有其独特的优点。目的:比较运用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技术以Meta接骨板与锁定钢板治疗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的效果差异。方法:采用MIPPO技术治疗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患者23例,16例应用Meta钢板固定,7例应用锁定钢板固定。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随访时采用AOFAS踝部评分标准评估内固定结果。结果与结论:随访12~19个月,平均13.8个月。按AOFAS踝与后足主观评分标准,平均93分。骨愈合平均时间14.1周,无骨不连,1例成角畸形,1例浅表感染。两组治疗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运用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技术以Meta接骨板或锁定钢板治疗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均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背景:Pilon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难点在于关节面的重建和软组织保护,解剖型钢板和锁定钢板具有三维固定等优点,与以往普通固定材料相比有一定优势。目的:探讨解剖型钢板和锁定钢板的结构特点以及在胫骨远端Pilon骨折关节面解剖复位的疗效。方法:对2004-03/2010-08收治的79例Pilon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开放性损伤22例,闭合性损伤57例,Ruedi-AllgowerⅡ型31例,Ⅲ型48例;部分开放性损伤者行急症处理,闭合性损伤者于伤后7~12d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根据骨折的不同形态和软组织损伤情况,分别采用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或胫骨外固定支架固定。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4~19个月随访,应用Tornetta评分系统评估治疗效果,Ruedi-AllgowerⅡ型优良率为97%,Ruedi-AllgowerⅢ型优良率为79%;Ruedi-AllgowerⅢ型患者中,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的优良率达88%,支架外固定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均不满意;外固定者创面均有浅部感染及部分软组织坏死,经对症处理全部愈合,未发生骨髓炎及骨不愈合情况。结果可见应用解剖型钢板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Pilon骨折疗效理想,治疗要点在于保留软组织覆盖和重建稳定的关节面。  相似文献   

13.
背景:微创接骨板桥接技术的特点是间接骨折闭合复位,辅以适当稳定的内固定,可最大程度地保护骨折端及其周围的血供,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生物环境,在长骨干骨折治疗中具有良好疗效。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锁定钢板与传统解剖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胫骨下段闭合骨折患者68例,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15-68岁。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和随机排列表分两组治疗,微创组(n=32)在 C 型臂 X 射线机监视下采用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置入治疗,传统组(n=36)采用普通胫骨加压钢板及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与结论:微创组手术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恢复负重行走时间早于传统组(P〈0.05),术中出血少于传统组(P 〈0.05)。随访10-21个月,微创组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7%,传统组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1%,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符合生物学及力学原则,具有创伤小、切口及软组织并发症少、利于骨折愈合等优势,是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在骨折内固定过程中,一定螺钉数量及分布的情况下,不同钢板长度研究甚少,钢板过短,固定不牢,常导致内固定失败.目的:通过垂直于钢板表面长轴方向的三点折弯实验,测试相同螺钉数量及分布情况下不同钢板长度的内固定应力变化.方法:选取成人尸体胫骨标本30根,分成6组,每组5根,制成中段横行无缺损骨折模型,每组分别用四孔、六孔、八孔、十孔、十二孔、十四孔胫骨不锈钢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进行对称性固定,于钢板靠近骨折端最近两个螺孔及距离骨折端最远的两个螺孔固定螺钉,每组分别编号为A、B、C、D、E、F组.结果与结论:在三点折弯实验中,A组中骨折端的平均应变最大,D组中骨折端的平均应变最小.A组中骨折端的平均应变与B、C、D、E、F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B组与C、D、E、F组平均应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C组与D、E组平均应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F组与D组平均应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在三点折弯实验中,相同螺钉数量及分布情况下,钢板长度对钢板螺钉内固定结构系统的稳定性有明显影响.八孔及更长的钢板内固定有更好的弹性形变能力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解剖型钢板和锁定加压钢板在肱骨外科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51例,随机分为2组,解剖型钢板组35例,锁定加压钢板组16例.应用解剖型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35例,根据Neer分类法,Neer三部分骨折19例,四部分骨折16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16例,Neer三部分骨折9例,四部分骨折7例.结果 解剖型钢板组28例获随访,时间4~48个月,平均(21±2)个月.按Constant评分标准,优19例,良8例,可1例;锁定加压钢板组14例均获随访,时间1~24个月,平均(12±1)个月.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分,优10例,良4例.结论 解剖型钢板和锁定加压钢板均是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natomy plate and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in the treatment of humerus surgical neck fracture. Methods Fifty one patients with humerus surgical neck fracture were enrolled into the study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 to accept anatomy plate or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treatment. In the anatomy plate treatment group ( n = 35 ), 19 cases were type- Ⅲ fractures and 16 cases were type-Ⅳ fractures according to Neer classification. In the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treatment group (n = 16) ,9 cases were type-Ⅲ fractures and 7 cases were type-Ⅳ fractures according to Neer classification. Results In anatomy plate group,28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4 months to 48 months ( average period was [21 ± 2] months). According to the Constent score criteria, 19 cases got excellent outcome,8 cases got good outcome,1 case got fair outcome. In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group, 14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1 month to 24 months (average period was[12 ± 1] months). Ten cases got excellent outcome,4 cases got good outcome. Conclusion Both anatomy plate and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treatments are good for the humerus surgical neck fracture.  相似文献   

16.
L Wolfe 《Nursing times》1985,81(11):16-17
  相似文献   

17.
背景: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或者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需要通过内固定物置入达到有效的固定,这样不会影响到肩关节的活动功能,而且创伤小。目的:探讨经皮钢板内固定联合解剖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2007年3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75例,观察锁定钢板治疗后的愈合以及内固定后肩关节评分。分析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在生物力学方面的优势。结果与结论:①75例患者治疗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3个月。②治疗后X射线片显示所有螺钉位置良好,骨折复位满意,骨折均得到了愈合,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以及肱骨头坏死的病例,其中1例出现感染经治疗痊愈,72例无肩痛,3例偶有肩痛。③Neer评分优57例,良11例,中7例,差0例,优良率为90.7%。与其它内固定物比较,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固定强度大,疗效满意,已成为临床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首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普通钢板与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4例,随机分为锁定钢板组33例,普通钢板组31例,比较手术完成时、术后6个月2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远端高度及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2组完成手术时,X线参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64例均获得6个月随访,X线片复查显示,2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锁定钢板组评分优于普通钢板组(P<0.05)。结论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优于普通钢板,是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Lobstein T 《Nursing times》2000,96(14):30-31
  相似文献   

20.
背景:目前尚无专门用于上胸椎前路的内固定器械,课题组自行研制的内固定器械已申请了专利,仍在进一步研究当中。目的:对自行研制的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装置与颈椎前路Orion钛板内固定装置拔出强度进行比较,探讨上胸椎前路钛板固定的可行性。方法:6例新鲜成人T2~T4尸体标本随机分为两组,即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组,颈椎前路Orion钛板内固定组,切除T3椎体和T2/3、T3/4椎间盘组织,同一尸体髂骨上取适当大小的骨块植入T3椎体缺损处,然后分别安装好内固定,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通过传感器测出固定钛板的最大拔出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装置最大拔出力平均(1005.11±252.78)N,强于颈椎前路Orion钛板内固定装置(469.37±142.75)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自行研制的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装置拔出强度优于颈椎前路Orion钛板内固定装置,由此推断上胸椎前路内固定装置是比较牢固的,为后期临床应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