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患者,男性,65岁。主诉中下腹阵发性疼痛1年余。入院前1个月腹痛加重。每次发作持续5~6h,伴恶心,无便秘及腹泻。患者自己可以摸到中上腹部有软性肿物。既往有疝修补术史。无结核,腹部外伤史。查体:腹软,中下腹可触及一个8×8cm的质软、表面光滑、可活动的肿块。肿块无触痛,但可听到肠鸣音。外院CT检查示:小肠袢弯曲成团。小肠造影示:小肠肠袢呈向心性纠集成团。术前诊断为不完全性小肠梗阻。手术探查所见:整个小肠被纤维组织包裹形成一个20×20cm  相似文献   

2.
脾脉管性错构瘤是一种先天发育异常的罕见病例,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女,20岁。左侧腹部发现肿块两个月余,时感胀痛,无畏冷发热,站立或行走有下坠感.近一个月来肿块明显增大,胀痛加重。左侧腹部扪及肿块16×15cm,厚度不明、活动度大、边缘钝,拟诊为左侧腹部肿块(脾肿瘤,小肠或肠系膜肿瘤)。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未见腹  相似文献   

3.
病例:女,50岁,两年前发现腹部长一核桃大肿物,无不适。后逐渐长大,伴低热乏力。 体检 血压17/12kPa,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腹部稍膨隆,上中腹扪及6cm×14cm大小肿块,表面光滑,边缘不清,较固定,压痛。肝脾未触及,腹水(一),余未见异常。临床诊断 右中腹肿块性质待查。 超声诊断 肠系膜肿瘤?胰腺肿瘤? x线诊断 中上腹肿瘤可能来自肠系膜。 手术所见 腹膜后见—14cm×lOcm球形实质  相似文献   

4.
1 病案摘要 患者男性,67岁,因上腹部隐痛,间歇呕吐一年,伴消瘦一个月,胃镜检查示胃小弯癌而入我院治疗。既往高血压病史20年,心电图示持续快速房颤,2度房室传导阻滞,偶发室性早搏,住院2天突然上腹部持续剧痛伴血性胃液,药物治疗下无任何缓解,次日腹腔穿刺得抽不凝血液;当即剖腹探查,见部分小肠变黑,证实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用尿激酶10万U注入栓塞  相似文献   

5.
患者 :男 ,3 5岁 ,因发现性质不明的腹部肿物 ,2月入院 ,术前诊断腹腔肿物来源于肠系膜。平时偶感腹部憋胀并偶有黑便 ,余无任何不适。查体 :一般情况好 ,腹部脐下偏左可触及一 8cm× 7cm肿块 ,无压痛 ,质硬 ,边界清 ;腹部 B超报告 :脐下异常回声团 ,考虑来源于小肠肿物 ,化验检查均正常。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横结肠中部及脾曲多发憩室 ,横结肠脂肪垂肥大 ,多个憩室突入其中形成 10 cm× 9cm× 3 cm的巨大包块 ,左、右结砀、小肠未见异常 ,行部分横结砀切除术 ,切开标本见此段横结肠共大小憩室 2 2个 ,内充满干硬粪块 ,术后诊断结肠憩室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肠(空肠和回肠)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近10年来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有小肠出血性疾病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21例患者中包括憩室5例,平滑肌瘤3例,血管平滑肌瘤2例、平滑肌母细胞瘤、神经鞘瘤、血管畸形及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炎各1例;平滑肌肉瘤3例,腺癌2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及恶性间质瘤各1例。结论 对小肠出血性疾病的临床出血患者首选检查应注意是否有活动出血及肿块。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检查(DSA)可以准确定位,小肠钡餐或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及腹部CT对肠腔有病变累及和小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有一定帮助。小肠部分切除是基本的选择,对于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短路或造瘘等是可选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腹部疑难病例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32例腹部疑难疾病患者腹腔镜诊治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均获明确诊断,其中诊断为肠粘连6例,大网膜粘连综合征2例,小肠系膜肿瘤1例,回肠良性肿瘤伴不全梗阻2例,空肠良性肿瘤伴肠套叠1例,回肠和乙状结肠脓肿合并内瘘1例,局限性肠炎伴肠穿孔或肠梗阻4例,肠系膜扭转3例,小肠内疝2例,腹膜假黏液瘤1例,慢性阑尾炎合并右附件囊肿或盆腔炎4例,阑尾黏液囊肿并发急性感染1例,空肠多发性憩室1例,升结肠绒毛状管状腺瘤合并阑尾炎1例,结肠肝曲黏膜下层肿瘤伴出血1例,直肠癌Miles术后复发伴肠梗阻1例。32例患者经腹腔镜检查均获得明确病因诊断,21例(65.6%)行腹腔镜手术或腹腔镜辅助下手术,11例(34.4%)中转开腹手术。所有病例未发生并发症和死亡。结论腹腔镜诊治技术在腹部疑难疾病的临床运用具有微创、直观、准确的优点,并可以同时行手术治疗,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我院外科于1963年~1982年共收治外科病人68909例,其中遇到肠系膜囊肿6例,简要报道如下: 男女各3例。年龄46岁2例,4、17、34、36岁各1例。主要症状及体征:腹部无痛性、略可左右推动的囊性包块4例,阵发性腹痛伴左腹囊性肿块1例,阵发性腹痛伴呕吐并出现肠型1例。术前诊断为肠系膜囊肿4例,误诊为卵巢囊肿,肠梗阻各1例。术中所  相似文献   

9.
汪先生今年53岁,过去身体一直不错的他,今年却得了一种怪病:三个月前,他因突发剧烈腹痛伴呕吐去医院就诊,急诊剖腹探查发现其小肠部分坏死、肠系膜血管栓塞,经切除部分小肠后康复出院。谁知出院还不到一个月,汪先生再次发生剧烈腹痛,病因同样是肠系膜血管栓塞导致的小肠坏死,不得不再次切除部分小肠。  相似文献   

10.
张殿臣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3):174-174,177
目的: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抢救方法,提高腹部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1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120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20例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患者中,保守治疗10例,手术探查110例。其中,脾切除78例,脾修补4例,肝修补8例,膀胱修补6例,小肠切除2例,小肠修补4例,小肠、升结肠部分切除吻合2例,左肾切除2例,肠系膜修补止血2例,下腔静脉修补2例。术中、术后死亡4例。结论:早期明确诊断,正确评估伤情,有效对症处理,及时剖腹探查是提高抢救腹部闭合性损伤治疗效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例1:男,65岁。反复发作上腹部隐痛20d,加重3d入院。患者于20d前出现上腹部及脐周围疼痛,性质为隐痛,阵发性加剧。近3d腹痛加重,性质为绞痛,同时伴恶心呕吐18h入院,既往无腹部手术史。查体:腹胀,全腹压痛,轻度反跳痛,叩诊呈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弱。立位腹平片:左中上腹可见多个液平面。螺旋CT检查小肠内脂肪密度肿块及小肠套入影像。白细胞16.5×10^9/L。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少量血性渗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部巨大肿块的CT表现,CT检查对病变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腹部巨大肿块,分别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灶大小、位置、囊实性成分、强化程度,分析病变的起源及性质,从而得出CT诊断。结果通过对病灶在年龄、性别、大小、位置、囊实性成分、强化程度方面比较总结分析,发现CT定位及定性诊断与病理几乎吻合,分别为左肾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左卵巢巨大黏液性囊腺瘤、左卵巢巨大囊肿、子宫浆膜下巨大平滑肌瘤、左肾巨大肾母细胞瘤、巨大胆总管囊肿、巨大肠系膜囊肿各1例。结论腹部巨大肿块在儿童多起源肾、胆总管及肠系膜,而在中青年妇女多起源卵巢、子宫及肾。CT增强扫描、二维及三维重建成像对腹部巨大肿块具有一定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小肠及系膜挫伤是腹部外伤中一种较为难以诊断的疾病,一般伴有其它脏器的损伤,单纯的小肠及系膜挫伤并致消化不良较为少见.1985年10月~1997年10月我们共收治单纯小肠系膜挫伤并致消化不良8例,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男5例,女3例.年龄15~49岁.平均28岁.钝器击伤6例.腹部撞伤1例,腹部摔伤1例,6例伤后2次住院,首次均在24小时内,第2次伤后2~6月,另2例在伤后l~4月入院.8例均被手术证实肠系膜挫伤.1.2 诊疗情况:外伤后均有腹部剧痛史,呈持续性并阵发性加剧,部分病人有低热及腹胀,2例伤后一周内l~3次少量黑血便.第二次或伤后1月后住院者均有腹痛腹胀和进行性消化不良.8例全程消化道钡餐检查示小肠部分狭窄或梗阻,均行小肠部分切除后痊愈出院.术中见部分小肠系膜血肿机化的硬节及疤痕样组织,对应的小肠变细小及狭窄,肠蠕动减弱,狭窄部上  相似文献   

14.
1临床资料:患者,女,17岁,因阵发性腹部疼痛4天,加重伴呕吐一天入院。患者四天前开始出现脐周部疼痛,呈阵发性绞痛,无放射性。腹痛持续数分钟至2小时不等,未经特殊治疗可自行缓解。一天前腹痛再次发作,伴恶心、频繁呕吐,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同时出现黏液血便三次。来院急诊立位腹平片检查提示小肠大量积气。经抗炎、输液症状无缓解,收入院。入院后查体:痛苦表情,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 ),腹部稍膨隆,全腹压痛,以脐周部明显,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异常包块,移动性浊音( ),肠鸣音活跃,可闻及高调肠鸣音及气过水声。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0.1×109/L,N83%。L14%。便常规:黏液血便,红细胞满视野。考虑为急性机械性肠梗阻,梗阻原因待查。行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排除肠系膜血管病变。再次行立位腹平片检查,发现小肠积气,并可见多个大小不等气液平面。故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末端回肠约40cm肠管套入盲肠。复位后,套入肠管颜色暗红,蠕动消失。距回盲部约30cm处回肠壁对系膜侧可见约3cm瘢痕样变,质硬、不能除外恶性,检查肠系膜淋巴结无肿大。行连同末段回肠60cm、回盲部、升结肠、肠系膜及区域淋巴结在内的肠切除术。手术完毕切开肠管,发现疤痕处肠管内有一直径约2cm息肉一个,质硬、边界尚清晰。病人术后经抗炎、输液、静脉营养治疗,恢复良好。病理回报:1小肠息肉样弥漫—结节性黏膜相关淋巴瘤,B 细胞来源,肿瘤侵达肌层。2小肠黏膜及肠系膜间质水肿,小肠黏膜下间质水肿伴出血,有三处黏膜坏死及溃疡形成,符合肠套叠改变。3慢性阑尾炎。该患者主要诊断为:原发息肉型小肠恶性淋巴瘤。拟行进一步化疗及放疗。 2讨论: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是指无浅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周围白细胞数正常、肝脾正常的小肠恶性淋巴瘤。约占消化道恶性淋巴瘤的1/3~1/4。起源于小肠黏膜下淋巴滤泡,回肠是好发部位,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下,男女之比为21。病因不明,可能与病毒感染致机体细胞免疫失调关。依大体形态分四型,出现频率依次为浸润型、缩窄型、溃疡型、息肉型。小肠恶性淋巴瘤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措施,应行根治性切除术。要求切除范围有足够长度,病变肠段上下各20cm,包括肠系膜及区域淋巴结一并切除。术后应行进一步化疗和放疗,每三个月复查一次。由于本病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不易为病人和医生重视,往往不能及时诊断,而是在处理肿瘤并发症或其他疾患的腹部手术中被意外发现,容易造成误诊及漏诊,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肠系膜破裂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多层螺旋CT在肠系膜破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治疗证实为腹部外伤致肠系膜破裂的患者术前多层螺旋CT检查图像,总结分析肠系膜破裂的CT表现。结果11例患者中,交通伤8例,高处坠落伤2例,电锯伤1例。cT表现为肠系膜密度增高、浑浊9例,肠系膜血肿7例、腹腔及盆腔积血7例,肠壁增厚5例,伴肠坏死1例,伴肠道穿孔9例,腹腔游离气体6例。结论CT对肠系膜挫裂伤具有很高的敏感性,能迅速准确地诊断肠系膜破裂,弥补常规检查不能发现肠系膜损伤的不足,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效果及对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入院诊断治疗的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且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最终得到确诊。手术前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记录患者手术后首次排气、排便、首次进食、腹痛腹胀缓解、住院及WBC恢复时间。结果 20例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最终得到确诊。患者中,发病部位排在前两位的分别为小肠、结肠;病理类型主要以免疫表型B细胞淋巴瘤为主,占85.00%;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CT检查,CT下将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分为肠壁增厚型、动脉瘤样扩张型、息肉肿块型及肠系膜浸润型四种类型。20例患者中8例肠壁增厚型,CT下可见肠壁不规则增厚,厚度1.4~4.0cm,部分患者可见病变肠管出现不同程度狭窄;动脉瘤样扩张型7例,CT下未见管腔狭窄,部分患者可见明显的扩张,呈"动脉瘤样"增强扫描下病灶部位肠管、肿大均出现不同程度强化;息肉样肿块型3例,CT下可见息肉状软组织肿块影,形状相对规则呈分叶状;增强扫描可见病灶部位形态规则或多呈分叶状,增强扫描下可见病灶轻度强化;肠系膜浸润型2例,CT下可见肠系膜增厚,脂肪间隙密度增高;20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治疗,手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23.51±4.52)h、首次进食时间(13.27±2.31)h、腹痛腹胀缓解时间(14.69±3.21)h、住院时间(12.14±3.42)d。结论将CT用于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中能帮助患者早期确诊,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57岁。患精神分裂症33年,1977年7月起频繁呕吐,呕出食物残渣及紫血块,伴柏油样便。纳差、消瘦,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上腹部压痛,胃振水声明显。X线钡餐检查为幽门梗阻。剖腹探查,见胃窦部8×8cm肿块,与周围组织粘连,压迫幽门引起梗阻,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因肿瘤广泛转移行胃空肠吻合术,未行化疗。病理报告:何杰金氏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在小肠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小肠肿瘤的MSCTE影像表现,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45例小肠肿瘤中,良性肿瘤9例,其中脂肪瘤6例,影像表现为腔内含脂肪低密度肿块影;腺瘤2例,表现为腔内均质的软组织肿块;回肠系膜淋巴管瘤1例,表现为不规则囊性病灶。常见的恶性肿瘤34例,其中腺癌14例,表现为肠壁局限不规则的环形增厚,中度不均匀强化;间质瘤11例,表现为较大的软组织肿块,以腔外生长为主,密度不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常伴有囊变、坏死;淋巴瘤9例,肠壁不规则增厚或形成软组织肿块,累及肠段较长,均匀轻中度强化,常伴有肠系膜、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少见的恶性肿瘤2例,转移瘤1例,表现为多发肠壁不规则增厚,明显强化,腹壁出现转移性结节;类癌1例,右下腹不规则肿块影。结论 MSCTE在小肠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62岁,因5月来下腹部阵发性疼痛及进行性消瘦,于1978年11月2日入院后剖腹探查,发现回盲部位于左上腹部、盲肠固定、右半腹腔被小肠占据,小肠距回盲部150cm处有约10×10×5cm大小肿块,手术切除病变肠管25cm,病理报告:小肠腺癌Ⅱ  相似文献   

20.
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肠系膜脂肪组织的炎性病变,本病临床上少见,病因不明,常引起腹痛及腹部肿块,通过超声检查可在肠系膜处发现边界不清、内呈不均匀高回声的包块,本文分析了本院2000年至2006年经病理证实为肠系膜脂膜炎的声像图特点,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