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SIEMENS PRIUMS M 5176直线加速器中物理楔形因子和动态楔形因子影响因素,并得出结论,为临床准确使用该因子提供依据。方法:在固体水膜体中利用指形电离室对6 MV和10 MV射线束下不同角度物理楔形板和动态楔形板分别测量加和不加楔形滤片时的剂量率来计算楔形因子。通过测量不同角度的物理楔形板和动态楔形板在固定照射野(10 cm×10 cm)的不同深度下的楔形因子来研究楔形因子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同时,对于楔形因子随射野的变化规律,还测量了不同角度的物理楔形板和动态楔形板在固定深度(d=10 cm)下的不同射野大小的楔形因子。结果:深度对于物理楔形板的楔形因子较为明显,深度增加时楔形因子增大,且随着楔形角的增大变化更明显。对于物理楔形板,当深度由最大深度1.5 cm增加到10 cm时,对于6 MV物理楔形板,它们楔形因子最大为60°增加约3.29%;对于10 MV物理楔形板,楔形因子最大为60°增加了约1.50%。对于6 MV动态楔形板,楔形因子最大为60°增加了1.01%、对于10 MV动态物理楔形板,楔形因子增加了约0.9%;物理楔形因子与射野大小有一定关系。它随着射野增大而增大,楔形因子最大为60°增加了约7.8%对于6 MV能量;楔形因子最大为60°增加了约8.0%对于10 MV能量。与物理楔形因子不同看到动态楔形因子受射野大小影响很小。它随着射野增大和楔形度数的增大而增大但是不明显的,它们楔形因子最大为60°分别为对1.0%对于6 MV和0.8%对于10 MV能量。结论:深度和射野对于物理楔形因子及动态楔形因子都有影响。但动态楔形因子的影响较小,且动态楔形板在治疗中要比物理楔形板优越。尽管动态楔形板在调试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主要是因为在临床剂量计算时使用动态楔形板时对比剂量的影响相对于物理楔形板来说要小很多,因此笔者建议有条件的医院因尽量使用动态楔形板来作为剂量分布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食管自颈部到上胸段与表皮的距离差异很大,病人仰卧时,颈段食管距颈前表皮的距离最近,约3~4 cm,进入胸腔以后,随椎体弯曲渐向背侧靠近,与前胸部皮肤之间的距离加大,可达9~10 cm,而且食管壁后缘到脊髓前缘的距离也在变化,颈段平均约2 cm,胸上段平均约2.75 cm。放射治接受的剂量不均匀,最高与最低剂量相差20%以上。本研究是在同一照射野先后使用两个不同方向的楔形板,可获得合理的剂量分布,并与无楔形板和单一方向楔形板的治疗计划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为适应临床治疗的需要,通常在照射野射线束的路径上加特殊过滤器或吸收挡块,对线束进行休整从而获得理想的、特定形状的、适合病灶的剂量分布曲线。楔形板是最常用的一种。分①通用型②射野依赖型。由于机头转角的限制和楔形板联锁开关的限制不能满足临床治疗需要。改制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放疗中对乳腺切野、腰、骶骨及盆腔侧向部位照射时 ,采用大射野楔形滤过板照射技术。为使放疗医生掌握大楔形野的临床剂量特性 ,保证疗效[1 ] ,本文作者提出了楔角随深度、射野变化的影响及楔形因子和加入楔板使束流硬度提高的问题。一、材料和方法使用Throdose三维自动测量水箱 ,用半导体探头对 3种楔形板 (1 5°、30°、45°)射野从 5cm× 5cm~ 2 0cm× 2 0cm ,用Clinac 1 80 0 6MVX射线测量PDD曲线及一系列不同深度的截面剂量分布 ,绘出 1 0 0 %、90 %、80 %、70 %、60 %和 50 %的等剂量曲线确定楔角。用…  相似文献   

5.
用深度剂量陡落的电子束治疗脑部肿瘤比传统光子束更具优势,用多野电子束则优势更明显。楔形野方能使剂量分布均匀,与光子不同的是,电子束在其射束上加材料均导致其能量的严重衰减,并增加其散射。作者对调强电子束楔形野多野照射与传统的光子束多野照射的剂量分布做对照研究。 作者在MM50型调强加速器上对笔束扫描式10~25MeV电子束进行辐射脉冲分配,增加射野内的局部剂量,形成所需的楔形剂量分布,用胶片法在  相似文献   

6.
在60Co治疗机上应用的自制楔形板张绍刚韩树奎刘原昭在肿瘤的放射治疗中,附加楔形板的照射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某些国产60Co治疗机未装备楔形板系统,这给某些部位肿瘤的合理治疗带来困难。为此,我们以低熔点铅为材料设计和制作了楔形角为60°的楔形板...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非对称射野情况下使用动态楔形板时手工计算处方剂量的校正。方法 利用Varian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和23EX加速器的数据计算射野分别为6cm×6cm、8cm×8cm、10cm×10cm、12cm×12cm、14cm×14cm、16cm×16cm、18cm×18cm、20cm×20cm的处方剂量。计算时保持射野不变,非楔方向为对称,改变楔形方向的准直器大小,使射野的几何中心与等中心的距离以1cm为步长递增。动态楔形板度数取10°、15°、20°、25°、30°、45°和60°,能量取6和10MV。根据计算结果模拟出射野几何中心与等中心的距离与校正因子之间的关系曲线图。选择有代表性的角度和射野,利用该校正因子对手工计算所得到的结果进行校正,并进行实际测量,验证结果是否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结果 射野大小对校正因子的影响很小,所以取不同射野时的平均值作为实际计算时使用的校正因子。不做校正时,能量为6MVX线的情况下,30°楔形板最大误差可达18%,45°楔形板最大误差可达30%,与实际所需要的处方剂量相差很多,校正以后测量结果的误差范围分别为-1.8%~0.09%和-1.8%~-0.25%,该误差大小可以接受。结论 在非对称动态楔形野的情况下,手工计算时采用对称野的楔形因子得到的处方剂量与实际治疗时应该使用的处方剂量有很大差别,采用校正因子校正后,误差缩小到临床能够接受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是否使用楔形板和照射野面积不同的情况下,测量和分析颅脑肿瘤放射治疗时射野外器官的吸收剂量。 方法 使用中国成人男性仿真人体模型,模拟颅脑肿瘤放射治疗,采用不使用楔形板的普通方野照射技术组和使用楔形板的三维适形照射技术(3D-CRT)组,普通方野照射技术组分别用2 cm×2 cm野和4 cm×4 cm野进行照射,3D-CRT组分别按等效方野面积分为2 cm×2 cm野和4 cm×4 cm野进行照射;使用热释光剂量计测量射野外器官的吸收剂量并进行分析。 结果 颅脑肿瘤靶区处方剂量为100 cGy时,射野外各器官吸收剂量范围为0.13~2.83 mGy。头颈部器官4 cm×4 cm野照射时的吸收剂量与2 cm×2 cm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23,P=0.004);胸腹部器官4 cm×4 cm野照射时的吸收剂量与2 cm×2 cm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38,P=0.171)。普通方野照射组头颈部器官、腹部器官的吸收剂量与3D-CRT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05,P=0.038;t=-11.966,P=0.000)。 结论 接受颅脑肿瘤放射治疗的患者,射野外器官吸收剂量的大小与照射野面积、是否采用楔形板照射技术有关。接受大野照射的患者,靶区邻近器官吸收剂量越大;照射野面积和处方剂量相同时,使用楔形板的照射技术相对于不使用楔形板的射野外器官的吸收剂量增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连续线状排列125I粒子条剂量分布.方法 通过玻璃剂量计及IP板测量粒子条剂量立体分布并与计算软件结果比较.结果 玻璃剂量计测量数据与软件计算相关性良好(r> 0.99,P=0.000).除R=0.5 cm处外,两者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IP板测定2 cm以内粒子间存在自吸收现象,自吸收的量约22.8%.结论 连续线状排列的125I粒子条辐射等计量分布类似于柱形体,为其应用于腔内放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Elekta Precise直线加速器新型全碳素纤维治疗床床板对放疗剂量的影响.方法 应用等中心技术( SAD)测量,设2组射野,均为等中心对穿野(一组穿过床板,另一组不穿过床板),用PTW剂量仪0.6 cm3 Farmer电离室比对测量,计算出治疗床主床板、体部延长板、头颈肩延长板不同位置及其衔接处对放疗剂量的衰减.结果 6 MV能量时,治疗床主床板对剂量的衰减为1.4% ~ 7.2%,主床板衔接头1、4、7和8 cm处对剂量的衰减分别为2.8%~38.7%、1.4%~30.1%、1.5% ~20.8%和1.4% ~11.2%;体部延长板对剂量的衰减为0.5% ~5.0%,体部延长板衔接头1cm位置对剂量的衰减为4.7% ~15.4%;头颈肩延长板颈部位置对剂量的衰减在0.5%~3.3%,头颈肩延长板肩部位置对剂量的衰减在5.3%~l6.7%;延长板和主床板衔接处对剂量的衰减在6.8%~30.4%.结论 新型全碳素纤维治疗床床板不同部位对剂量衰减不同,床板衔接部位标记区域对剂量衰减比较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目的为了解乳腺x线硒板照相受检者的乳腺平均剂量。作者用热释光剂量元件,测量了常用条件下,用钨靶及钼靶x线机进行乳腺硒板照相时,受检者体表不同部位的照射量。在有机玻璃和肌肉乳房体模中,测量了深度剂量分布,从而得出了乳腺中部吸收剂量t钨靶x线机为2.6mGy,钼靶x线机为4.6mGy。由此可见,乳腺x线硒板照相用钨靶X线机产生的较硬的x线比钼靶x线机产生的软x线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用TLD核查在非参考条件下 ,光子束轴向和电子束轴向最大剂量点处 ,剂量随深度、距离、照射野和 4 5°楔形板等变化的临床剂量学参数研究。方法 在非参考条件下 ,TLD经6 0 Coγ射线束 ,6MV和 15MV高能X射线束 ,9MeV和 16MeV高能电子束测量并估算剂量。结果经TLD核查 ,对不同射线质在不同深度 ,用不同指型电离室测量 ,除了TLD在水中深度 2 0cm处应做支架减弱效应减弱校正外 ,其余临床剂量学参数核查结果表明 ,TLD测量结果与指型电离室测量的参考剂量结果相对误差值均在± 4 9% (IAEA允许误差± 5 % )以内 ;对高能电子线束 ,用平行板电离室测量 ,绝大多数TLD相对误差值超过± 5 %。结论 用TLD核查非参考条件下 ,放射治疗临床剂量学参数方便 ,准确可靠 ,经在医院做可行性验证 ,IAEA推荐的两种TLD照射支架 (一种用于光子束 ,另一种用于电子束 )具有可行性 ;对高能电子线束用平行板电离室测量 ,TLD验证方法待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热释光剂量片测量放疗患者骨盆及头颈剂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用热释光剂量片(TLD)测量在光子射线放射治疗中患者剂量的方法,验证治疗计划系统(TPS)计算的剂量与TLD测量剂量进行比较,相对偏差为±5%。方法用^60Co γ射线,6MV X射线和固体模体,开展热释光剂量片的分散性、重复性、衰退、非线性剂量响应实验。根据临床治疗需要,选择不同条件,研究剂量随照射野、源到皮肤距离、机器角度、能量响应、楔形角度、挡块和托盘等变化的影响,分别求出校准因子。用仿真人模体和热释光剂量片,验证模体的骨盆,头和颈等治疗部位的剂量;然后用热释光剂量片测量6MV X射线放疗患者的骨盆、头和颈等356个剂量点的剂量。结果TLD片放在骨盆前面、左和右侧部位,加楔形和不加楔形角度。以及颈与下巴连接的左侧和右侧部位,带面具和不带面具,这些治疗部位照射后,所有TLD测量值与TPS值的相对偏差均在±3.7%以内。结论用热释光片验证放射治疗中患者剂量的方法准确可靠,经济适用。该方法作为质量保证手段之一,得到了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认可,并且可以在开展放射治疗的医院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直线加速器准直器散射因子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放射治疗适形、调强技术的开展 ,非规则适形照射野、组织补偿、剂量调强等技术在临床上大量应用。为使加速器满足治疗的需要 ,增加了多叶准直器 (MLC)、调强补偿(Compensator)等附件。使加速器准直器散射因子 (Sc)的因素更为复杂。为了给临床剂量提供依据 ,我们对VARIAN 2 30 0C D直线加速器不同情况下的Sc进行测量、比较 ,从中发现Sc的一些变化规律。一、材料和方法VARIAN 2 30 0C D直线加速器准直、剂量补偿系统主要由初级准直器、次级准直器、上下独立准直器、多叶准直器、上下楔形板、上下挡铅…  相似文献   

15.
二维空气电离室矩阵MatriXX系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二维空气电离室矩阵MatriXX系统应用于放疗质量控制中的特点。方法用MatriXX系统和自制的剂量测量体模,对临床放疗质量控制中的一些重要内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主要包括MatriXX系统的刻度、X线虚拟楔形野的离轴比、半野和偏心野衔接、均整块的校准、放疗计划剂量分布的二维验证、散射屏对大面积电子线特殊野的影响、大野附加散射屏后铅挡块的遮挡效果和挡块的最佳位置和厚度的确定。结果 任意角度的虚拟楔形野的离轴比均可用MatriXX来测量,测量时只需要1次照射;半野和偏心野衔接位置可精确到小于1 mm;用MatriXX系统可对照射野内任一点的计算值与测量值,或整个射野内任意百分比的等剂量曲线分布以及任意方向离轴比进行对比分析;均整块校准后射野的平坦度和对称性分别为1.85%和0.98%;散射屏明显改变了电子线射野的剂量特性,大面积电子线特殊野照射时远距离遮挡难以达到遮挡目的,近距离或直接遮挡效果最佳。结论 二维空气电离室矩阵MatriXX系统用于放疗质量控制时,比普通指形电离室和胶片剂量测量更简便、高效,是放疗质量控制的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用热释光剂量计(TLD)方法核查放射治疗参考条件和非参考条件下剂量学参数的可靠性验证。方法 在参考条件和非参考条件下,用建立的TLD方法,核查10条6 MV光子线束剂量随照射野大小和45°楔形板等变化,4条9 MeV电子线束轴向最大剂量点处等剂量学参数,TLD估算结果与剂量仪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6 MV光子线束TLD估算结果与指形电离室测量结果的平均相对偏差为4.7%,按照IAEA要求允许偏差不超过±7%;9 MeV电子线束TLD估算结果与平行板电离室测量结果平均相对偏差为2.4%,均未超过IAEA允许偏差要求(±5%)。结论 用TLD核查参考条件和非参考条件下放射治疗剂量学参数方法可靠,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7.
作者报道1例用5兆伏直线加速器治疗乳房叶状囊肉瘤术后疤痕处复发。乳腺和腋下作切线楔形野照射,肿瘤最小剂量5940cGy,皮肤最大剂量6555cGy,在50天内分27次照射。另外在锁骨上窝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CR与普通摄影曝光剂量和受照剂量当量大小。方法通过热释光测量计、线对卡等工具,对中速屏-片、感绿屏-片及IP板3种影像载体的曝光剂量和剂量当量均值进行检测与比较。结果显示2.0L.P/mm时,IP板曝光剂量只有中速屏-片的5%、感绿屏-片的33%,剂量当量均值是中速屏-片的3%、感绿屏-片的35%。而显示4.0L.P/mm时,IP板曝光剂量接近中速屏-片的200%、感绿屏-片的950%,剂量当量均值是中速屏-片的180%、感绿屏-片的1110%。在2.5~3.2L.P/mm范围内,IP板的曝光剂量分别是中速屏-片的50%~75%、感绿屏-片的220%~290%,剂量当量均值又分别是中速屏-片的37%~66%、感绿屏-片的190%~270%。结论在2.5~3.2L.P/mm内,CR的曝光剂量和剂量当量均值比中速屏-片低约1/2~3/4倍mAs、1/3~2/3倍mSv,但比感绿屏-片高约2~3倍mAs、2~3倍mSv。在这一范围内投照,均可获得优质的影像。  相似文献   

19.
99mTc-DTPA细胞水平分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核医学中传统的MIRD剂量估算方法是假设放射性药物在器官内均匀分布,用器官的平均剂量描述每个细胞及细胞核的剂量.基于核素的微观分布数据,建立微剂量的剂量估算模式,从而为核医学中诊疗计划的制定、放射药物效果和危害的预测及评价、分子核医学研究提供基础的微剂量估算及其分布研究的方法和基础数据.方法采用了放射自显影术和冰冻切片技术,建立自显影银颗粒密度与放射性药物强度的刻度曲线,确定放射性药物99mTc-DTPA的微观分布.结果银颗粒密度与施入比活度的相关系数为0.9915,刻度系数为6.48×10-5Bq.细胞浆与细胞核的分布比为1.78.结论放射性药物在细胞水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因此在计算细胞水平的剂量时应考虑到其分布的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20.
清华大学游泳池式轻水反应堆1号孔道是国内目前唯一的裂变中子生物辐照场所,通过把不同厚度的铅过滤板横插于入射辐射束中,获得了四种不同中子-γ比释动能比率的混合中子-γ辐射条件,对狗进厅单侧照射。狗体模由TE液体组成,用双电离室方法测量吸收剂量.上述四种混合辐射场的中子-γ比值分别为l 0.6,2.06、1.12和0.16。确定了不同中子-γ比条件下沿水平中心线的深度剂量分布.给出了中心剂量、入射剂量和出射剂量值。按照lCRU10e报告建议的划分照射均匀程度的指标,四种条件下的大动物(狗)照射都属于非均匀照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