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抗病毒是治疗乙型肝炎的关键。目前,很多乙肝患者对抗病毒治疗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导致抗病毒治疗未能取得预期的疗效。那么,乙肝患者在抗病毒治疗中都存在哪些误区呢?1抗病毒治疗无关紧要很多乙肝病毒携带者由于平时无明显的不适感,所以他们长期不愿就医,不接受医生的系统治疗,甚至放弃定期的肝功能和病毒学指标的监测。而一旦出现不适感时,他们中的多数人往往已经发展为重型肝炎或肝硬化晚期。的确,有些乙肝病毒携带者可终生不发病,多数慢性肝炎患者在转氨酶轻度升高时也无明显的症状。但乙肝病毒却像潜伏在体内的“定时炸弹”,随时会制…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所导致的一种严重的进展性疾病。目前国内外均认为乙肝治疗的关键是进行抗病毒治疗。然而,在乙肝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的过程中(包括使用核苷类似物以及干扰素类药物进行的治疗),只要某种药物使用的时间稍长就容易使乙肝病毒产生耐药性。长期以来,乙肝病毒的耐药性一直是乙肝治疗中令人担忧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来就诊的乙肝患者中,发现有不少病例已在进行乙肝的抗病毒治疗。在对其病史的询问中得知,大部分是在肝病专科医院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尚有另一部分乙肝患者,在并不具备抗病毒治疗的情况下,盲目的启动了乙肝的抗病毒治疗,从而为一些乙肝患者带来了难以弥补的人身损害和经济损失。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4.
<正>肝癌是我国第五位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乙肝相关肝癌更是在我国肝癌患者中占最大比例。抗病毒治疗对于乙肝相关肝癌更是应该作为治疗基石,贯穿整个肝癌治疗的全过程。乙肝并发肝癌,抗病毒治疗推荐以下治疗方式。一、抗乙肝病毒治疗的标志对于大部分的乙肝患者来说,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一般要看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即乙肝病毒基因水平。也就是说,血液中先发现有病毒——乙肝病毒基因阳性,然后再根据其他检查结果,确定乙肝病毒。  相似文献   

5.
苏荃 《肝博士》2012,(2):12-13
抗病毒是乙肝治疗的关键。在这条充满荆棘的征途上,乙肝患者需要历经各种考验和磨难。为了事半功倍抗病毒,乙肝患者可以建立一本治疗备忘录,将抗病毒的黄金守则记录在册,提醒自己别走歪路、岔路,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科学有效的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6.
刘士敬 《求医问药》2010,(11):18-19
对于大多数乙肝患者来说,进行抗病毒治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疗法。在临床上,常用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包括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  相似文献   

7.
唐红 《肝博士》2011,(1):13-15
慢性乙肝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长期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核心。在这条长期与乙肝病毒作斗争的征途上,乙肝患者需要历经各种磨难。为了事半功倍抗病毒,不走歪路、岔路,乙肝抗病毒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件事。  相似文献   

8.
顾生旺 《肝博士》2014,(6):25-26
正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正规抗病毒治疗比例仅仅14%左右,乙肝抗病毒药未纳人农保报销,患者经济条件差、害怕药物副作用是乙肝患者不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主要原因;国产阿德福韦酯价格便宜,随着我国阿德福韦酯抗乙肝病毒人数积累,时间延长,阿德福韦酯的副作用越来越受到医生与乙肝患者的重视,只有充分重视对阿德福韦酯副作用的预防与科普宣传,才能保证患者良好的用药依从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樊少勇   《中国医学工程》2013,(3):135-135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存在于人体的肝脏组织,损害肝脏器官,发展到后期,引起肝脏的纤维化、甚至坏死等变化。为了进一步提高乙肝病毒学检验的准确率,尽早发现乙肝患者,给乙肝的治疗争取时间,现对2010年5月-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206例乙肝患者的检验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本文结果表明,准确检测乙肝抗病毒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乙肝病毒的检验检疫对于乙肝的诊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乙肝患者的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向德栋 《肝博士》2011,(6):22-22
替比夫定是一个抑制病毒能力强,e抗原转换率高,且独有完整预测性数据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其安全、服用方便,是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利器。  相似文献   

11.
适合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 乙肝抗病毒治疗是乙肝治疗的关键和重点,但是并非每一个乙肝患者都适合进行抗病毒治疗,条件如下。  相似文献   

12.
读者来信     
《肝博士》2011,(5):62-62
我是来自河北邯郸的一名慢乙肝患者,3年前在单位体检时发现肝能功有异常,后经过详细的乙肝五项和肝功能检查,被确诊为慢乙肝。医生说我乙肝病毒载量和转氨酶都比较高,必须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3.
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核苷类药物通过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给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带来的益处非常明显,但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病毒变异耐药等情况也不可忽视。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经过长期成功地抗病毒治疗,乙肝患者可以保持肝功正常,乙肝病毒复制指标呈阴性,肝组织炎  相似文献   

14.
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早期应答与耐药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乙肝患者使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后早期应答反应对耐药的预测.方法 对服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门诊乙肝患者200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服药后4、12、24周HBV-DNA下降<103cp/ml的患者和HBV-DNA下降幅度大(>3log10cp/ml)的患者,HBV-DNA回升耐药率低.结论 可根据服药后12周HBV-DNA下降的速度和幅度情况,来预测乙肝患者耐药的发生率,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Fibroscan在转氨酶轻度升高慢乙肝患者抗病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转氨酶轻度升高慢乙肝患者78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9例,两组患者都进行乙肝病毒基因、谷丙转氨酶和Fibroscan检测,对照组用复方甘草酸苷、双环醇和五酯胶囊治疗,实验组用核苷类的抗病毒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Fibroscarn等指标水平。结果两组的各项数据在治疗前对比无差异,对照组在治疗后的各项数值较之前无差异,实验组在治疗后的各项数值较之前有差异。结论 Fibroscan在对肝功能轻度异常的慢乙肝患者进行抗病毒的治疗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治疗效果显著,同时可以监测HBADNA等指标水平,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B、C基因型乙型肝炎(乙肝)患者治疗作用。方法观察未用、使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随时间延长血清病毒标志物HBV DNA水平、HBeAg血清转换率及随拉米夫定疗程延长乙肝病毒聚合酶及转录酶区酪氨酸-蛋氨酸-门冬氨酸-门冬氨酸基序(HBV YMDD)耐药变异率等的变化,对比分析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对B、C基因型乙肝患者的病毒抑制效应。结果(1)未用拉米夫定治疗的乙肝患者, B基因型者HBV DNA水平低于C基因型者,而自发HBeAg血清转换率高于C基因型者。(2)使用拉米夫定治疗的乙肝患者,B、C基因型者之间HBV DNA水平、HBeAg血清转换率及YMDD变异率没有明显差异。(3) B、C基因型患者均随拉米夫定疗程延长HBV DNA水平下降,HBeAg血清转换率增加,但YMDD变异率也增加。结论(1)未用拉米夫定治疗的自然状况下C基因型乙肝患者携带的乙肝病毒复制能力强于B基因型患者者且不易清除。(2)使用拉米夫定疗程相同时B、C基因型患者之间拉米夫定的病毒抑制效应及HBV YMDD耐药变异率相似。(3)C基因型HBV感染的乙肝患者及早使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7.
临床应用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 ,其疗效确切 ,副作用小 ,HBeAg阴转、HBeAb阳转率高于任何传统治疗方法 ,已被广大乙肝患者所认可 ,笔者就其临床价值做如下分析 :干扰素具有广泛的抗病毒作用 ,无特异性 ,其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乙肝病毒DNA复制。干扰素可以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诱生内源性干扰素产生 ,从而产生自身抗病毒作用。因此 ,干扰素的应用对早期抗病毒有重要作用。乙型肝炎患者体现体内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与肝细胞遗传密码整合。但这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 ,如果在早期使用干扰素治疗效果较好 ,但乙型肝炎患者因为未能明确得知H…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2):50-5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PHC)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早期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316例PHC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随机选取316例未发生肝癌的乙肝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学历、长期吸烟史、长期饮酒史、经常吃油炸食品、肝癌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肝硬化、脂肪肝、未抗病毒治疗、乙肝病毒载量、e抗原、经常情绪暴躁等因素差异性;再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法筛选影响乙肝患者发生PHC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间的长期吸烟史、长期饮酒史、经常吃油炸食品、肝癌家族史、糖尿病、肝硬化、脂肪肝、未抗病毒治疗、乙肝病毒载量、e抗原、经常情绪暴躁等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乙肝患者发生PHC的危险因素包括长期饮酒史(OR=4.166)、肝癌家族史(OR=3.114)、肝硬化(OR=5.436)、脂肪肝(OR=3.699)、未抗病毒治疗(OR=4.455)、乙肝病毒载量(OR=3.518)、经常情绪暴躁(OR=2.527)等。结论 影响乙肝患者发生PHC的高危因素较多,应尽早进行针对性预防和控制,减少肝硬化和PHC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大蛋白含量用于临床治疗的价值以及与乙肝病毒DNA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0例抗病毒治疗的门诊和住院乙肝患者,在用药的0周、12周、24周、36周、48周采集血液标本,分别检测ALT、HBV DNA拷贝数、HBeAg、 LHBs.结果:随着HBV DNA拷贝数的升高LHBs的浓度呈上升趋势;同一HBV DNA拷贝数的乙肝患者LHBs和HBeAg的阳性率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P<0.05);在不同治疗时期,LHBs转阴率、DNA拷贝数、HBeAg转阴率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血液中HBV DNA阴转并不意味着肝内乙肝病毒复制的消失,LHBs含量有望作为乙肝抗病毒治疗终点的一个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0.
顾生旺 《肝博士》2017,(4):41-43
自1999年拉米夫定问世后,乙肝治疗先后进入抗病毒治疗与免疫调控新时代,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明确提出2030年消灭肝炎的口号,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乙肝患者不是“老虎”,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容歧视,肝友们幸福一生不是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