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科大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原因、诊断治疗要点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骨科大手术后DV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的方法。结果发生DVT的高危因素是人工全髋全膝置换、髋部周围骨折、重度创伤、脊髓损伤、老年人、血液黏度增高、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术后常规应用止血药等。14例均采用抗凝、溶栓等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对具有DVT高危因素的骨科患者,大手术前后应加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杨宏 《基层医学论坛》2014,(19):2562-2564
手术是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重要因素,手术后患者由于静卧或其他原因引起凝血状态异常,导致血液凝结于下肢深静脉血管内而形成血栓,发病后可造成静脉回流障碍及血栓移位等,严重时甚至可导致急性肺、脑栓塞而猝死。DVT在骨科术后尤为常见,资料报道骨科术后发生DVT的概率远高于其他手术,在无预防措施的情况下其发病率高达40%~70%[1],致命性的肺栓塞发病率为0.2%~70%。随着社会老龄化及城市建设、交通的发展,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手术、股骨骨折手术及胫腓骨骨折手术等骨科大手术逐年增加,DVT对患者的危害也日益突出,因此对其进行有效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近年来骨科术后DVT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骨科大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原因、诊断治疗要点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骨科大手术后DV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的方法。结果 发生DVT的高危因素是人工全髋全膝置换、髋部周围骨折、重度创伤、脊髓损伤、老年人、血液黏度增高、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术后常规应用止血药等。14例均采用抗凝、溶栓等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对具有DVT高危因素的骨科患者,大手术前后应加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骨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骨科患者中由于患者长期卧床、疼痛、肢体肿胀、手术、长期输液等因素,以及止血剂与脱水剂的广泛应用,所以肢体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很高。发病后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增加了治疗难度,一旦栓子脱落容易形成肺栓塞(PTE)导致死亡,其发生率为10%~63%。为寻求降低DVT发病率的最佳途径,对我科2004-2008年收治的21例骨科术后发生DVT患者进行分析总结。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科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总结行髋关节置换术95例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规范性预防治疗,检测术后2周内 DVT 的发生率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规范性预防治疗后有18例术后并发 DVT,发生率为18.9%;确诊的18例 DVT 患者经综合保守治疗,30 d 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栓完全溶解消失6例,大部分溶解、部分机化12例。结论:高龄、外伤及手术、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异物的植入、既往血栓病史均是 DVT 形成的危险因素,采取安全有效的预防措施对减少 DVT 的形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和总结下肢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各影响因素和临床治疗方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创伤手术患者60例,其中将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未发生DVT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术后发生DVT的观察组患者患有高血压、血栓病和糖尿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制动时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VT组综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高于机械配合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P0.05)。结论骨科创伤手术患者术后发生DVT不仅与手术时手术时间和制动时间较长有关,同时还与患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血栓病等自身因素密切相关,在治疗时采用综合治疗才能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也是骨科患者常见的并发症。骨科手术涉及创伤、应急、制动、长期卧床等多种因素,与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血流缓慢、静脉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密切相关。如何预防DVT,提高手术成功率是骨科护理关注的问题。我院骨科2004年6月~2006年6月对58例患者进行髋部手术,现将预防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赵金廷 《中外医疗》2008,27(31):35-35
目的 针对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进行了探讨.方法 对60例骨科手术患者的DVT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下地活动,血栓脱落致肺栓塞死亡.其余患者在治疗后3d左右下肢肿胀逐渐消退,10d左右临床症状消失,但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深静脉血栓仍然存在,继续口服阿司匹林及潘生丁治疗2个月,再次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示血栓内仅有线状血流通过,提示深静脉瓣膜功能丧失.结论 DVT仍是骨科手术后威胁患者生命中的最危险因素,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脊柱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DVT患者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为静脉炎后综合征,若栓子脱落可造成肺栓塞,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病在骨科脊柱围术期至关重要。近年来,脊柱手术量逐年增多,术后DVT时有发生。国内外关于脊柱术后DVT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越来越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临床医师应熟悉脊柱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根据不同的患者选择合适的预防方案。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cxtre 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手术后近期常见并发症之一,在骨科下肢手术及妇科腹部手术术后发病率达30%~50%。发病后不但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而且增加了治疗难度,一旦栓子脱落容易形成肺栓塞(PTE),危及病人生命。为寻求降低DVT发病率的最佳途径,我们对2005年6月~2007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骨科下肢手术及妇科腹部手术病人进行分组观察、统计DVT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措施及护理方法。方法 70例骨科大手术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38例,气管插管全麻32例。术前、术后实施心理护理、预防措施、饮食护理、机械护理和药物护理。结果通过对70例骨科大手术患者进行预防及护理措施,发生DVT3例,经过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有效地减少了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大手术后的危险并发症,采用基本预防、药物预防结合综合护理可以有效减低DVT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宣懂 《河北医学》2011,17(12):1589-1591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研究。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我科手术治疗下肢疾病患者198例,随机分为防治组(98例)和对照组(100例),防治组采用综合的方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中,对照组100例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5例;防治组98例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8例,53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均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DVT仍是骨科手术后威胁患者生命中的最危险因素,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张雅丽 《中外医疗》2014,(32):40-41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治与预防。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3年8月40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注射用丹参和葡萄糖静脉滴注治疗,实验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流速度与血栓形成情况。结果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T、APTT较对照组更长,血流速度更快、下肢周径更短(P〈0.05)。结论妇科肿瘤术后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有助于患者血流的改善,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国利  李成才 《医学综述》2009,15(5):711-714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原因是血管内皮损伤、静脉回流减慢及血液高凝状态。DVT主要发生在下肢,且根据创伤或手术的不同,发生率也不尽相同,高危因素如年龄、肥胖、骨折、手术及人工材料的植入等。临床表现如肢体肿胀、疼痛、肌肉牵拉痛等,诊断借助超声多普勒及D-二聚体检测,静脉造影是诊断DVT的金指标。预防有物理及药物预防,物理措施如弹力袜,药物如低分子肝素,治疗主要是抗凝与溶栓,药物如尿激酶、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等,介入方法溶栓最好,并可置入临时性滤器以防止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 remains a common but preventable disease. The last decade has witnessed major advances in VTE treatment and prophylaxis.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s LMWH became the agents of choice in the treatment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and are increasing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stable pulmonary embolism PE. Increasing focus on simplicity and efficacy has led to the discovery of the synthetic pentasaccharides, substances that specifically inhibit factor Xa activity, producing an antithrombotic effect without affecting other coagulation factors or platelets. Fondaparinux, the first pentasaccharide introduced into the market, was first tried as a prophylactic agent against VT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major orthopedic procedures, such as hip fracture, total hip and knee replacements, such approach appeared to be more effective than LMWH. Fondaparinux was also used, with promising results, in prophylaxi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major abdominal surgery and high risk medical patients. Pentasaccharides were recently tried in the treatment of both DVT and PE. The largest clinical investigation program ever undertaken in this therapeutic area, has shown that pentasaccharides are as safe and as effective as either unfractionated heparin UFH or LMWH, with the added convenience of once daily injection, no need for monitoring the anticoagulant effect and no major side effects such as thrombocytopenia. Therefore, the efficacy, the safety profile and the added convenience for both patients and physicians alike, will probably keep pentasaccharides as the front runner among new anticoagulants of the futur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use of fondaparinux as a prophylactic agent against VT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major orthopedic and abdominal surgery along with high risk medical patients; it will also discuss the recent promising data on its use to treat active DVT and PE.  相似文献   

16.
腹部大手术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仲衍  陈幸生 《医学综述》2009,15(17):2633-2636
腹部大手术后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有引起致命性肺栓塞风险。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缓慢和血管壁损伤状态是DVT的主要原因,而外科手术是DVT的最常见诱因。目前诊断DVT主要依靠超声显像及静脉造影技术,而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在诊断血栓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预防性物理疗法和药物抗凝治疗能显著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活血灵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行骨科大手术的病人100例,根据excel表格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皮下注射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组(西医组,50人)和皮下注射LMWH联合口服活血灵组(联合组,50人),分别检测患者手术后12 d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在术后12 d用超声检测是否有下肢DVT的发生。根据血液流变学光学检测方式检测术前及术后12 d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方程K值。结果两组术后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方程K值,较术前都有所降低(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术后联合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西医组低(P0.05);联合组的aPTT值、PT值均高于西医组(P0.05(;西医组有7人发生下肢DVT,联合组有1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活血灵能够有效的降低血浆粘度及延长PT和aPTT,能有效的降低骨科大手术后DVT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和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妇产科患者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治要点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67例DV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结果发生DVT的高危因素为中老年妇女、肥胖,虽然原发病为盆腔恶性肿瘤发生率较高,但妇产科患者中良性肿瘤及正常妊娠妇女发生率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正常妊娠剖宫产术后,易于忽视。诊断方法以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为首选,但是B超诊断应该和临床诊断结合,单纯依靠B超易于误诊。治疗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均取得较好效果。术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可以采取放置腔静脉滤网的办法防止发生血栓脱落,以免引起肺栓塞。结论妇产科患者,是术后并发DVT的高危人群,应该引起高度警惕,手术后应采取包括弹力袜,压力泵,低分子肝素等综合预防措施。急性DVT保守或手术治疗均有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DVT有较好疗效。术前血栓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网可以有效预防肺栓塞的发生。虽然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有效,但是远期效果及安全性尚有争议。  相似文献   

19.
阴式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华  杨建梅  文小荣 《四川医学》2009,30(10):1611-1612
目的探讨膀胱截位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高危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2003年10月-2008年10月,妇科手术共1679例,对发生DVT19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转归。结果腹式手术1142例,发生DVT8例,占同期患者的0.48%,阴式手术537例,发生DVT11例,占同期患者的0.65%。腹式手术与阴式手术在年龄、体重指数、术中术后应用止血药物、术后开始活动的时间等差异无显著关系。而与手术的范围、输血、术中的体位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妇科手术后除年龄偏大、肥胖、有输血史、手术范围大等其它相关因素外,取膀胱截位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患病率也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截石位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行采用截石位手术的患者560例,其中发生DVT的患者39例,统计分析发生DVT的自身因素、手术相关的外在因素以及DVT发生的构成情况。结果截石位手术患者下肢DVT与性别以及手术科室无关(P0.05)。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冠心病病史者,其截石位手术并发下肢DVT显著高于患者未合并有此病史者(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截石位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也越来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长于3小时的采用截石位手术的下肢DVT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手术时间短于3小时者(P0.05),既往有血栓病病史者也较无此病史者易发生下肢DVT(P0.05)。发现截石位手术患者DVT,以左侧下肢为主及髂-股静脉为主。结论根据分析结果,对合并有基础疾病者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高龄患者采用该体位手术应该综合评估,且尽可能的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截石位并发下肢DVT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