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针刺“头四关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刘波  邱丽敏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1):1484-1485
目的:观察针刺“头四关穴”—太阳穴、风池穴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对脑血流、血NO、ET的影响。方法:12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针刺太阳穴和风池穴,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经治30天后,观察临床疗效、TCD及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治疗组即刻疗效、短期疗效和长期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8%、87.9%和81.0%,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后两组TCD检查均有显著改善,而治疗组对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改善程度尤其显著(P<0.01)。治疗组可显著降低血浆ET、NO水平。结论:针刺“头四关穴”的即刻、短期和长期疗效均很好,可显著改善偏头痛患者的脑血流状态,降低偏头痛患者的血浆ET、NO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四关穴治疗失眠症的疗效。方法:52例失眠患者针刺主穴四关穴,配穴随症加减。结果:总有效率为88%。结论:针刺四关穴治疗失眠取得较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3.
观察针刺四关穴为主治疗偏头痛效果,并与常规口服西药治疗偏头痛相比较。针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刮痧配合针刺四关穴治疗更年期综合症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80例更年期综合症患者分为三组,分别给予刮痧配合针刺四关穴治疗、针刺四关穴治疗及刮痧治疗,治疗6周后,对主要症状、体征、生存质量进行评估。结果①临床疗效方面,刮痧配合针刺四关穴治疗更年期综合症患者的疗效均优于针刺四关穴或刮痧治疗(P0.05);②三组生存质量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刺四关穴组比较,刮痧配合针刺四关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刮痧组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刮痧配合针刺四关穴治疗较单纯应用针刺四关穴、刮痧治疗作用好;②刮痧配合针刺四关穴在改善更年期综合症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具有较好的优势,而单纯针刺或刮痧治疗没有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针四关穴为主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青龙摆尾法针刺四关穴为主治疗原发性痛经(PD)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80例PD患者随机分为针四关穴组(A组)60例、常规取穴组(B组)60例、月月舒组(C组)60例。A组以青龙摆尾法针刺四关穴(合谷、太冲);B组常规取穴,穴取三阴交、次醪为主;C组口服月月舒冲剂。治疗3个月后统计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前列腺素等指标的改变。结果:A组治愈率为75.0%,总有效率为100.0%;B组分别为60.0%、95.0%;C组分别为25.0%、90.0%。A、B组疗效优于C组(P〈0.01);而治疗30分钟内止痛疗效比较,A、B两组优于C组(P〈0.01),A组优于B组(P〈0.01)。结论:青龙摆尾法针刺四关穴为主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状态、抑制前列腺素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针药联合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单纯西药治疗和针刺四关穴结合西药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浆内皮素(ET)的影响,从而探讨针药结合治疗本病的优势与机制。方法将60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硝苯地平缓释片和倍他乐克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刺四关穴。观察2组降压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血浆ET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的降压疗效为73%,中医证候疗效为70%;治疗组的降压疗效为96%,中医证候疗效为93%。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2组均能降低血浆ET水平,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四关穴配合硝苯地平缓释片和倍他乐克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疗效较好,其机制可能与ET显著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7.
论四关穴在慢性疲劳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四关穴在慢性疲劳综合征针刺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以慢性疲劳综合征在中医学中的诊断归属以及病因病机分析作为切入点,通过对近10年来四关穴的相关文献分析,从3个方面对四关穴在慢性疲劳综合征针刺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归纳。结论:对于涉及身心两方面众多纷繁复杂症状的慢性疲劳综合征,以四关穴为主进行针刺治疗可以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双侧"太阳"、"风池"穴对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探讨针刺治疗偏头痛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42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每组21例。针刺组(治疗组)给予针刺双侧"太阳"、"风池"穴,电针刺激,每天1次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1,次40mg,每日3次,餐后服用,每周一至周五服药,停药2天,以减少副作用。连续服用4周。治疗结束1个月后评定两组近期疗效;采用荧光分光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5-羟色胺(5-HT)含量。结果:两组患者疗效比较,针刺组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浆5-HT含量比较,针刺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双侧"太阳"、"风池"穴治疗偏头痛是一种效果明显的方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患者血浆内5-HT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庭、内关和三阴交穴在针刺治疗偏头痛中的作用。方法:在德国Aachen市门诊工作中,以神庭,双侧内关和三阴交为主穴,双侧合谷、太冲,患侧头维、阳白、攒竹、丝竹空、率谷、四白,耳穴交感、神门、心和内分泌为配穴(调神针刺法)治疗偏头痛患者30例,与常规针刺法治疗28例患者进行对照。观察两组疗效及即时止痛效果。结果:调神针刺法总有效率为90.0%,常规针刺法为75.0%,前者疗效好于后者(X^2=4.57,P〈0.05)。调神针刺法治疗24h后止痛效果远优于常规针刺法(X^2=10.11,P〈0.01)。结论:应用神庭、内关和三阴交穴治疗偏头痛可以取得较常规针刺方法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四关穴在临床上的疗效。方法笔者通过多年的治疗观察总结,对35例患者运用毫针针刺四关穴,施术时把针尖指向近心端,食滞时用泻法,其余证型都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结果痊愈33例。结论针刺四关穴在临床运用治疗呃逆收到良好的疗效。具有简、便、灵、验的特点,值得同道在临床中运用。  相似文献   

11.
针刺合谷与太冲fMRI脑功能成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2,自引:7,他引:42  
目的:探讨针刺不同穴位对脑组织fMRI功能成像的影响.方法:将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针刺合谷组、太冲组、合谷配伍太冲组各7人,分别观察fMRI脑功能成像.结果:针刺合谷穴诱导额叶和枕叶脑组织血流量和血流容积的增加;针刺太冲穴仅诱导颞叶脑组织血流量和血流容积的增加;针刺合谷配太冲穴诱导额叶和颞叶脑组织血流量和血流容积的增加.结论:针刺不同穴位激发不同脑区的脑组织变化,而两个穴位配伍并不是两个穴位引起脑组织fMRI功能改变作用的叠加,而是引起脑组织fMRI功能重新分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灸肺俞刺四关治疗阴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阴暑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灸肺俞刺四关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疗程3天。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100%、52%,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灸肺俞刺四关治疗阴暑症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远近配穴结合电针治疗原发性青光眼,观察患者的高眼压变化情况。方法收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63例(63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7例(45眼),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运用远近配穴结合电针(主穴:球后穴、太冲穴,配穴:合谷、足三里,电针取穴:太冲+合谷/太冲+足三里,每次留针20 min)治疗1~2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眼压变化。结果治疗前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16.41±1.21)mm Hg,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23.62±0.74)mm Hg,治疗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14.42±0.63)mm Hg,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22.67±1.62)mm Hg。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1=0.001<0.05,P2=0.000<0.05)。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有效率79%,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有效率44%,总有效率64.8%。结论远近配穴结合电针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眼压,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温通针法治疗迁延不愈型感冒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感冒后咳嗽患者均进行温通针法治疗,取曲池(左)、合谷(左)、列缺(右)、丰隆(右)、尺泽(右)、足三里(右)、照海(左)、太冲(双)、外丘(左),隔日治疗1次,治疗10次后观察不同年龄、不同病程及不同病情程度的迁延不愈型感冒后咳嗽与温通针法疗效的关系。结果:痊愈18例,占60.0%;显效8例,占26.7%;有效4例,占13.3%,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感冒后咳嗽病程短于24个月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病程长于24个月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愈显率呈一定的下降趋势。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愈显率呈增加趋势。结论:温通针法治疗迁延不愈型感冒后咳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Pain of supra-orbital bone is very common in clinic The author achieved significant effect in treating 56 cases of pain of supra-orbital bone by puncturing Siguan (four gates) points. The report is as follows.  相似文献   

16.
针刺内关、合谷和太冲治疗7例因静滴青霉素与氧氟沙星引起的四肢抽搐拘挛的患者,7例症状缓解后再单输青霉素或氧氟沙星均未出现此类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改良烧山火法治疗周围性面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X  Weli QL 《中国针灸》2011,31(9):803-805
目的:改良传统烧山火操作方法,观察改良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全部5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刺治疗,穴取患侧地仓、颊车、牵正、风池、翳风,健侧合谷,双侧手三里、足三里、太冲等,采用改良烧山火手法,医者左手拇指按压其穴,右手拇指向前、示指退后缓慢捻动针体,保持得气感应;然后左手拇指加重压力,右手拇、示指持针小幅度低频率匀速提插9次;继续以左手拇指重压穴处,右手拇、示指持针向内推按守气,始终保持针尖在得气水平处,此时患者针下或远端通常会出现热感.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5次后观察疗效.结果:50例患者全部获得痊愈,无1例遗留后遗症状.结论:改良烧山火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对面肌功能的恢复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验证提插补法针刺健康人右侧合谷穴对手阳明大肠经穴位皮肤温度的影响。方法:在30例健康人右侧合谷穴行提插补法,提插幅度5~8mm,频率100次/min,操作时间1min。采用PowerLab 8/30八通道高速记录仪及皮肤测温探头,以左侧合谷、右侧商阳、左侧商阳、左侧口禾髎针刺前30min、行针时1min、行针后30min的温度为观察指标。结果:提插补法针刺右侧合谷穴后,分别使左侧合谷由针刺前平均温度(27.89±3.56)℃上升到针刺后平均温度(28.30±2.81)℃,右侧商阳由针刺前平均温度(24.57±4.29)℃上升到针刺后平均温度(26.30±4.32)℃,左侧商阳由针刺前平均温度(25.13±5.07)℃上升到针刺后(26.58±4.92)℃,左侧口禾髎由针刺前平均温度(32.11±1.68)℃上升到针刺后(32.25±2.15)℃,以上穴位平均温度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P<0.05)。结论:提插补法对健康人穴位皮肤温度有升高的影响,且针刺后穴位皮肤温度的变化具有循经性及腧穴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及针刺效应。方法 60例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3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施以针刺。治疗21 d后,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并对治疗组30例患者进行红外热像仪检测。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患侧阳白、地仓、合谷、太冲穴穴位表面温度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高于治疗前。结论针药并用治疗在改善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与单纯药物治疗比更有优势。针刺能提高阳白、地仓、合谷、太冲穴的皮肤表面温度。  相似文献   

20.
"四关"穴是针灸临床要穴,为历代针灸医家及当今针灸医家及学者们所推崇,为了使从医者对"四关"穴有进一步的了解,现从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两个角度论述了"四关"穴的理论基础,并列举了吾师符文彬教授临床应用"四关"穴的治病奇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