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背景:血管内超声不但能精确地判断血管壁是否存在病变以及病变性质,也能准确地对血管功能进行直观地观察。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能否用于药物干预所致血管变化的评估。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6—03/09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导管室完成。 材料:25只新西兰大耳白兔,体质量2.5~3.5kg,麻醉后分别分离和穿刺股动脉及颈总动脉,置入5F鞘管。 方法:将颈动脉处鞘管接压力换能器,在多导生理记录仪上监测血压及心电图。在X射线透视下,自股动脉处鞘管尾端插入20MHz超声导管至腹主动脉或胸主动脉处。稳定后,分别以2mL/kg自耳缘静脉给予不同浓度的乙酰胆碱,硝酸甘油,罂粟碱,在1min内推注完毕,而三磷酸腺苷给予“弹丸”注射。若血压和心率能够恢复至基线水平,则动物均给与上述药物。若血压和心率不能够恢复至基线水平,则停止药物的进一步应用,实验结束。每次给药前均使血压和心率恢复至接近基线水平。 主要观察指标:推注过程中记录超声影像以及血压,心电图变化。回放超声影像,观察并测量血管直径及面积变化。 结果:血管内超声可见兔大弹性血管管径及管腔面积减小时,血压随之下降。不同浓度的乙酰胆碱、硝酸甘油、罂粟碱以及三磷酸腺苷均可引起血管缩小,血压下降,与基础状态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 结论:血管内超声能够非常直观形象地观察血管对各种药物的反应,尤其是血管活性药物对血管的作用,因而血管内超声可以用来筛选血管活性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造影剂注射流速大小与造影剂外漏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关系。方法681例患者行MR动态增强检查,应用高压注射器控制注射流速并按注射流速分为4组,观察穿刺口造影剂外漏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681例患者4组不同注射流速的造影剂外漏发生率分别为6.25%、5.75%、5.97%、5.88%;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50%、2.30%、2.24%、2.52%结论 注射流速大小与造影剂外漏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含氟碳气体表面活性造影剂低温保存基本特性变化,观察其直径大小,浓度及二维超声回声强度。方法 将造影剂分别在室温、5℃、-5℃及-20℃的条件下保存,保存期为10d,用CoulterⅡ型颗粒计数仪测定平均直径和浓度。用GE LOGIQ9超声仪二维超声观察其血管内回声强度。结果 在室温条件下造影剂可保存24h,5℃冷藏条件下能稳定1~2d,在-5℃和-20℃的条件下可保存一个月。在-5℃和-20℃条件下保存,第一天造影剂的浓度和二维超声血管内回声强度就开始下降,然而在第四天,造影剂的浓度及二维血管内回声强度几乎达到冷冻前的水平。结论 造影剂须在低于-5℃的条件下保存。在融化过程中微气泡的热膨胀足以使微气泡破裂。造影剂在低温条件下保存稳定性仍不理想,需进一步研究提高造影剂在融化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技术,寻找更理想的保存方法。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AVM)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脑AVM 42例 ,栓塞剂为二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NBCA)。结果 :16例完全闭塞 ,90 %~ 10 0 %闭塞 8例 ,70 %~ 90 %闭塞 11例 ,5 0 %~ 70 %闭塞 6例 ,<5 0 %闭塞 1例。并发症有导管断裂滞留畸形团 3例 ,NBCA意外泄露 1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脑AVM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诊断超声加微泡造影剂对新生血管的作用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评价诊断超声加微泡造影剂对兔VX2肝肿瘤新生血管的作用.方法用二维灰阶超声监测6只大白兔肿瘤生长情况,待肿瘤长至长径约0.6~1.0 cm时进行实验.实验分为两组,处理组注射微泡造影剂(全氟显),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先用二维超声定位肿瘤,然后对处理组大白兔通过兔耳缘静脉缓慢注射微泡造影剂,剂量为0.10 ml/kg,注射时间约5 s.注射的同时行持续性二维超声显像(将MI调至1.4).整个显像过程持续6~7 min.然后两组肝肿瘤取材后送做透射电镜及切片HE染色检查.结果超声微泡造影剂能够显著增强肿瘤显像,同时也存在对肿瘤血管明显的生物学效应.在光镜下未见明显的肿瘤血管损坏,未见红细胞渗出等改变,但在电镜下可见肿瘤新生毛细血管明显的超微结构破坏,包括线粒体肿涨、髓样变及胞质空化等改变.结论高机械指数诊断超声加超声微泡造影剂能够破坏肿瘤新生血管的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6.
近来研究已发现冠状动脉病变早期或狭窄较轻时的血管重构现象 ,本研究旨在应用血管内超声 (IVUS)观察狭窄程度较重时的冠状动脉重构改变以及其对血管腔狭窄的作用。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程度≥ 5 0 %的冠心病患者 2 2例 ,男 14例 ,女 8例 ,年龄 3 9~ 65岁 ,平均 (5 1± 15 )岁。二、超声检查及测量采用美国波士顿公司血管内超声仪及外径 3 .5F、频率 3 0MHz超声导管探头。冠状动脉造影后 ,将探头导管插入靶血管段远端 ,由远至近缓慢回撤对血管横断面进行 3 60°成像、实时录像和术后测量[1] 。测量血管横截…  相似文献   

7.
蒋俊豪  王玉琦 《中国临床医学》2003,10(6):938-939,942
血管内超声 (intravascularultrasound ,IVUS)显像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新颖的诊断技术 ,它不仅能显示血管腔 ,还能显示管壁包括结构、厚度和形态等的情况 ,不但丰富了血管疾病的诊断学内容 ,而且提高了对血管本身的解剖和生理变化的了解。IVUS的研制始于 2 0世纪 5 0年代 ,最早在实验中被用于测量心脏和大血管的径线 ,直到 80年代末出现了超声导管的微型化才使得该技术得以应用于临床。IVUS系统由超声仪器 (包括主机、驱动导管的马达和图象处理系统 )和IVUS导管组成。用于成像的超声探头安置在IVUS导管顶端 ,将导管导入血管后可显示…  相似文献   

8.
造影剂注射速度对CT增强扫描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造影剂注射速度与不良反应及肝实质强化(CT值)的关系。方法:将276例患按注射速度分为5组,3.5ml/s32例,3.0ml/s40例,2.5ml/s77例,2.0ml/s68例,1.5ml/s59例,再根据使用不同造影剂分为两组,使用离子型造影剂119例,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157例。结果:造影剂注射速度从3.5ml/s至1.5ml/s,肝实质CT值呈逐渐降低,5组间有显性差异(F=43.510,P<0.05),在离子型与非离子型造影剂组间及组内不同注射速度之间经χ^2检验,均有显性差异(P<0.05),结论:注射速度越快,肝实质强化越好,但副反应发生率越高,离子型较非离子型造影剂副作用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MRA(3D CEMRA)技术在肝脏磁共振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2例行肝脏磁共振血管成像患者及30例对照组病人,利用自动透视触发技术进行肝脏血管成像,造影剂到达降主动脉起始段时启动3D扫描,扫描时相包括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及腔静脉期,分离各组图像并与蒙片剪影,再进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及多平面图像重建(MPR),评价各期图像质量。结果:采用3DCEMRA技术所获肝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图像质量满意;造影剂到达降主动脉起始段时间与造影剂流速、总量之间呈线性相关;造影剂总量和流速与肝血管信号强度呈正相关。结论:3DCEMRA技术可准确把握造影剂到达靶血管时间,结合最佳的造影剂总量和注射速度,明显提高肝脏磁共振血管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0.
背景药物治疗是偏头痛的主要治疗方法,而对平肝通络中药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目的证实平肝通络颗粒对家兔脑膜血管具有双相调节作用.设计完全随机安慰剂及阳性药物对照,单盲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动物室完成.采用家兔脑膜血管.市售家兔24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5~3 kg,由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动物室饲养2周以上.干预平肝通络颗粒十二指肠给药与静脉注射给药的颅通定对照,试验完成、血管管径恢复后,各再给药1次,30 min后由耳缘静脉按5μg/kg注射5-羟色胺.主要观察指标兔脑膜小血管管径值.结果平肝通络颗粒能够扩张正常家兔脑膜小血管管径,同时明显对抗注射5-羟色胺后兔脑膜血管管径的扩张,呈现双相调节作用.结论平肝通络颗粒治疗偏头痛有一定的药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背景:药物治疗是偏头痛的主要治疗方法,而对平肝通络中药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目的:证实平肝通络颗粒对家兔脑膜血管具有双相调节作用。设计:完全随机安慰剂及阳性药物对照,单盲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动物室完成。采用家兔脑膜血管。市售家兔24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5—3kg,由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动物室饲养2周以上。干预:平肝通络颗粒十二指肠给药与静脉注射给药的颅通定对照,试验完成、血管管径恢复后,各再给药1次,30min后由耳缘静脉按5μg/kg注射5-羟色胺。主要观察指标:兔脑膜小血管管径值。结果:平肝通络颗粒能够扩张正常家兔脑膜小血管管径,同时明显对抗注射5-羟色胺后兔脑膜血管管径的扩张,呈现双相调节作用。结论:平肝通络颗粒治疗偏头痛有一定的药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对血管紧张素Ⅱ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胶原生成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9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①采用组织贴壁法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②实验分组:空白对照组;1&;#215;10^-9 1&;#215;10^-8 ,1&;#215;10^-7,1&;#215;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组;1&;#215;10^-9,1&;#215;10^-8,1&;#215;10^-7,1&;#215;10^-6mol/L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组;1&;#215;10^-7mol/L血管紧张素Ⅱ+(1&;#215;10^-9,1&;#215;10^-8,1&;#215;10^-7,1&;#215;10^-6mol/L)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组。③以^3H脯氨酸掺入试验测定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胶原合成功能,以四氮唑盐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分别观察不同浓度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合成胶原的影响。 结果:①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及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胶原合成功能的作用: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组的。H脯氨酸掺入率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随着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的增高,血管平滑肌细胞的。H脯氨酸掺入率呈递增趋势。血管紧张素H+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组的^3H脯氨酸掺入率在血管紧张素H浓度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浓度的增高,血管平滑肌细胞的^3H脯氨酸掺入率呈递减趋势,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②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及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随着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浓度的增高,四氮唑盐比色值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随着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的增高,四氮唑盐比色值增也明显增高,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血管紧张素Ⅱ+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组中,在血管紧张素Ⅱ浓度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浓度的增高,四氮唑盐比色值均显著降低(P〈0.01)。 结论: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对血管紧张素Ⅱ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及胶原的生成起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对血管紧张素Ⅱ剌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胶原生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9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①采用组织贴壁法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②实验分组:空白对照组;1×10-9,1×10-8,1×10-7,1×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组;1×10-9,1×10-8,1×10-7,1×10-6mol/L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组;1×10-7mol/L血管紧张素Ⅱ (1×10-9,1×10-8,1×10-7,1×10-6mol/L)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组。③以3H脯氨酸掺入试验测定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胶原合成功能,以四氮唑盐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分别观察不同浓度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合成胶原的影响。结果:①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及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胶原合成功能的作用: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组的3H脯氨酸掺入率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随着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的增高,血管平滑肌细胞的3H脯氨酸掺入率呈递增趋势。血管紧张素Ⅱ 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组的3H脯氨酸掺入率在血管紧张素Ⅱ浓度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浓度的增高,血管平滑肌细胞的3H脯氨酸掺入率呈递减趋势,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②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及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随着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浓度的增高,四氮唑盐比色值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随着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的增高,四氮唑盐比色值增也明显增高,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血管紧张素Ⅱ 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组中,在血管紧张素Ⅱ浓度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浓度的增高,四氮唑盐比色值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对血管紧张素Ⅱ剌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及胶原的生成起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在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栓塞治疗中,栓塞材料的选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Onyx胶是近年研制的一种新型液体栓塞剂,具有不粘管、弥散均匀及可控性好等优点。目的:总结新型液态栓塞剂Onyx胶栓塞脑动静脉畸形31例的技术要点和临床疗效。方法:应用Onyx胶栓塞脑动静脉畸形31例,均采用Seldinger技术在股动脉内置入6F动脉鞘,6F导引导管插入颈内动脉或椎动脉,Marathon微导管超选择进入畸形血管团内,采用"注胶-返流-停止-再注胶"技术长时间缓慢注射Onyx胶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结果与结论:栓塞后脑动静脉畸形闭塞40%~60%8例,60%~90%7例,90%以上(完全栓塞)16例。未能完全栓塞的15例中,4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3例痊愈,1例单侧肢体乏力,肌力Ⅳ级;6例患者术后辅以伽玛刀治疗,其中2例1年以后复查DSA显示脑动静脉畸形完全闭塞。提示Onyx可提高脑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效果,但应正确采用栓塞技术和注意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应用于儿童小脑幕下胶质瘤诊断的可行性及其扫描技术的优化。材料与方法:儿童小脑幕下胶质瘤患儿15例,年龄5-14岁,对照组25例,年龄3-14岁。使用GE1.5T HDx echo speedplus MRI扫描仪,双倍剂量造影剂马根维显(0.2mmol/kg)根据不同患儿血管情况分别以2~4ml/s注入速度通过24G套管针经最佳的血管注射,随后以相同速度注射生理盐水20ml。结果:磁共振灌注图像质量分为"差""中""优"分为三级,造影剂注射速度2ml/s组灌注图像质量多为"差"(12/17),注射速度3ml/s组多为"中"(14/17),注射速度4ml/s组全为"优"(6/6)。结论:磁共振灌注图像的质量与造影剂注射速度密切相关,造影剂注射速度3ml/s是获得满意磁共振灌注图像的基本条件;而扫描前护士对血管的选择及血管状况的评估是造影剂高速注射成功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景卫  邹善辉 《临床荟萃》1996,11(11):514-515
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属介入放射学(unterventional radiolgy)范畴。此项技术所用导管为3F以卜的导管,有的甚至微细到1.5F(0.495mm),故称之为微导管(Microcathter)。 1 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的发展历史 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技术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首先由法国的Djindjian教授开始行颈外动脉的超选择造影和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此后苏联、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展。自1981年起在Picard教授的倡导下成立了以Picard教授为常务主席的介入神经放射组织,每年在法国召开一次国际专题讨论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在DSA检查时造影剂应用方面的体会和经验。材料和方法:共行DSA 2560人次,其中男性1850例,女性710例,年龄5个月到85岁,包括动脉和静脉造影。其中用离子型造影剂2100人次,非离子型造影剂460人次。结果:造影剂注射次数1—12次不等,平均4次,造影剂用量10—180ml,平均58ml。DSA质量评价:优等为85%,中等为13%,差为2%。副反应:离子型造影剂组和非离子造影剂组分别为4.8%和1.4%。无一例死亡。结论:对不同部位进行造影时应选择合适的造影剂,既考虑安全又考虑到病人的经济情况,选择适当的流速流量,既显示血管及其病变,又减少过敏反应及不适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量注射泵末端输出压力变化对给药精度的影响,为制定微量注射泵操作规范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血压计标准器组装的压力产生和测量系统模拟静脉血压系统,通过QA-IDS输注设备检测仪检测在1mL/h、25mL/h、50mL/h流速下,依次改变微量注射泵末端压力为100mmHg、50mmHg、0mmHg和100mmHg注射器流量输出情况。计算流量误差并绘制流量均值散点图。[结果]微量注射泵末端输出流量随着末端压力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末端压力的减小而增大。压力为100mmHg时最为接近设定流量值。随着流速的提高,流量体积变化相对误差减小。[结论]微量注射泵给药时输出端压力的变化可导致流量波动,在较低流速下给药时输出端压力变化更易造成流量变化,采用微量注射泵给药过程中应尽可能维持其输出端压力在100mmHg。  相似文献   

19.
我院自 2 0 0 0年以来 ,对 12 0例恶性肿瘤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术 ,效果满意 ,现将手术中的护理干预及体会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2 0例中男 72例 ,女4 8例 ,14~ 71岁 ,平均 5 6岁。肝癌70例 ,肝转移瘤 18例 ,胃癌 10例 ,肺癌 15例 ,骨肉瘤 4例 ,卵巢癌 3例。1 2 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完成股动脉插管 ,在c型臂数字减影X线导引下 ,将导管选择性或超选择性地插入靶血管 ,经导管缓慢灌注化疗药物或栓塞剂后拔管 ,局部压迫止血并用绷带包扎。1 3 常用化疗药物 丝裂霉素 10~2 0mg、顺氯氨铂 4 0~ 80m…  相似文献   

20.
使用预推法预防高压注射器造成的渗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螺旋CT增强扫描过程中造影剂总量、注射速度、单相或双相程序、扫描延迟时间均通过高压注射器进行控制,可以选择增强造影剂的不同时期进行扫描。如动脉期、静脉期、平衡期,有利于病灶的检出和定性。但是,由于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快(2-3ml/s),压力大,造影剂浓度及黏度均高,易引起注射部位的血管破裂,发生造影剂渗漏造成局部肿胀疼痛。1999年4月我院使用高压注射器注药前试验性静脉预推法以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造影剂皮下渗漏问题,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