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 《灵枢·经脉篇》在记述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时,以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脏的经脉为序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为何不从先天之本的肾脏所属之经——肾经和后天之本脾胃所属之经——脾经或胃经开始,却始自手太阴肺经?对此略述管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正。《灵枢·海论篇》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亦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说明经脉是沟通人体上下、内外,联系脏腑器官的系统;同时,气血借经脉运行周身,濡养组织,即经脉又是运行气血的通道。这里的气,主要指营气。《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相似文献   

2.
<正> 经络或称经脉,是人体脏腑与体表肌肤、四肢百节、五官孔窍联系的通道。故《灵枢·海论》有:“夫十二经脉者,内属脏腑,外络肢节”之说。凡人体营卫之出入,气血之流通,津液之化行,气机之升降……都是通过经络的路径而实现的。经络的基本病机是:经络的功能偏盛偏衰,经络的运行逆乱和郁滞不畅。经络虚衰,常指经络及其络属的脏腑中营卫气血津液不足,不能濡润温养所联系的器官组织,以致功能低下,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行不能化行而引起的病变。经络偏盛,常指其功能太过,生克反常而为病。无论是经络的  相似文献   

3.
正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位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经络通畅,身体就没有病痛,疏通经络能够达到很好的养生功效。何为经络"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是将脉按大小、深浅的差异分别称为"经脉"、"络脉"和"孙脉"。  相似文献   

4.
<正> “接经取穴”法是近人临床取穴的一种方法。本法与循经取穴法的联系甚为密切,二者常常相互为用,若配合得当,取效甚捷。但本法在历代医著中未见有详尽的论述。余不揣浅陋,管陈一斑,以就正于同道。“接经”即指经脉上下相互衔接者或手足同名经脉相接之意。其理论源渊于:经脉有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联系肢体,运行气血的功能,全身十二经脉的循行通路也是互相衔接、环周不休的。如《灵枢·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又《灵枢·本脏》云: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杨上善曾言:  相似文献   

5.
经脉是以神经为主的“络”的感应重心的连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仰光 《光明中医》2002,17(6):14-15
经络学说中的一些概念颇为杂乱模糊 ,经络的物质基础离不开神经系统、血管等网络状组织 ,经脉实际上就是神经等网络状组织局部感应重心的连线 ,现作一具体阐述。1 关于经络与神经、血管的关系 :经络为“经”与“络”的总称 ,“经”为主干 ,“络”为其它的分支网络。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各组织器官的相互联系主要是依靠经络的沟通联络作用来实现的 ,从经络的“网络”、“通路”等概念 ,就极易使人联想到神经、血管等。《灵枢·本胜》曰 :“经脉者 ,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海论》曰 :“经脉者 ,内属于脏腑 ,…  相似文献   

6.
经络与美容     
中医学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的一种组织结构,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黄帝内经.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黄帝内经.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於脏腑.外络於肢节”。  相似文献   

7.
十二经筋概述及其实质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十二经筋概述经筋是十二经脉的连属部分,是经络学说的内容之一。《灵枢·海论》指出:“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十二经脉纵横出入,运载气血,营行表里,沟通内外、上下、左右、脏腑之间  相似文献   

8.
心包经某些经穴—心脏的相关联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正> 经穴—脏腑相关理论是经络学说的核心,每条经脉在体表既有特定的循行路线,又以其所属的脏腑而命名,正如《灵枢·海论篇》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表明经络与脏腑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于心包络……,是主脉  相似文献   

9.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灵枢·九针十二原》在论述腧穴时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灵枢·小针解》进一步解释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说明经络与腧穴是密切相连的。人体的腧穴均分别归属于各经络,而经络又隶属于一定的脏腑,这样就使腧穴、经络、脏腑之间形成不可分割的关系。眼穴同样与经络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正> 经言:“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海论篇》),指出:人体的十二条经脉,分别与其体内各相应脏腑相通,与其相应的体表、肢节联系,从而使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所以,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躯体的某些部位;同样,刺激人体的某些部位,亦可通过经络影响某一内脏器官的机能发生改变,并趋向正常化,以治疗某些疾病,使身体保持健康。经,穴、脏腑的这种联系,现代称“经、穴——内脏相关”或“体表——内脏相关”。  相似文献   

11.
经络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经络辨证可指导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运用经络辨证可对复杂的病候执简驭繁,同时使处方用药有的放矢。《黄帝内经》是经络辨证的理论基础,《灵枢·经脉篇》中详细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脏腑络属关系以及经脉是动病、所生病,记载了十二经脉与心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经脉是气血循行的通路,也是各脏腑病理生理相互联系和影响的物质基础。诸脏气血不畅、阴阳失调可以通过经脉影响心脏,心脏有疾也可以通过经脉传导表现在其他脏腑。毛以林教授根据《黄帝内经》中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与心脏之间的生理或病理联系,结合自身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常见经脉病变导致心悸的临床证候群,从病变经络入手选方用药,运用常用方剂进行加减,同时总结出心悸中不同兼证的加减用药,临床中获效颇佳。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从络论治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络病学说始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论》,至清代叶天士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独特的理论体系。《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明确指出经脉是主干,向下分出络脉、孙脉。《灵枢·经脉》说:“经脉十二者,浮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临证指南医案》说:“阴络即脏腑隶下之络。”可见由经脉别处的络脉循行于体表部位的是浮络、阳络,循行于体内的络脉是阴络,分布于各个脏腑,成为脏腑之络。六淫外侵,邪客肌表,入舍阳络,留而不去,传入经脉,正邪相争,病在经气,迁延不愈,病久延虚,虚气留滞,…  相似文献   

13.
推拿中的“点”,主要是指腧穴,“以痛为腧”的阿是穴占有重要的位置,而腧穴是经络之气通达体表的特定部位。“线”,主要是指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以线状分布于人体各部。“面”,主要是指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经筋与肌肉的关系甚为密切,而皮部是经络之气在体表肌肤的反应区。点、线、面三者是经络系统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其生理作用主要是运行气血,调和阴阳。  相似文献   

14.
论经络学说与六经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经是根据同名经脉“同气相通”的原理合并而成的,其实质就是指经脉以及经脉所属络的脏腑。《素问·热论》篇和《灵枢·经脉》篇所载十二经脉的病候是构成六经病证的主要依据。其针灸治疗大法,三阳证重在祛邪泻实,只针不灸或多针少灸;三阴证重在扶正补虚,针灸并用,重用灸法。六经证治,既突出了经络辨证论治的原则,又明确了疾病的传变规律,既联系于经络、脏腑,又贯穿着八纲理论,是对经络学说创造性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5.
络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经》中最早提出了络脉和络病的概念 ,但关于络脉、络病理论 ,诊络法、异常络脉描述及治络法散见于各篇 ,不利于对《内经》络脉、络病理论的全面、清晰认识 ,本文拟对其进行初步总结和探讨。1 《内经》络脉理论  1 .1 络脉的概念及循行《黄帝内经》中最早提出了络脉的概念。《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 ,伏行于分肉之间 ,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 ,皆络脉也”,表明络脉循行较表浅。《灵枢·脉度》则指出了经脉和络脉的关系 ,“经脉为里 ,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即经脉是运行气血的主干 ,…  相似文献   

16.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长期以来一直在理论上和各科医疗实践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早在《灵枢·经脉》中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记载,说明经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浅谈循经辨证在中医临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韶冰  刘懿 《中国针灸》1999,19(10):609-611
经络学说,其实用价值不仅仅是指导循经取穴治疗,还有用于诊断的重要作用。但对循经辨证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意义,往往易被忽视,从而影响辨证论治的准确性。1 循经辨证依据1.1 沟通维系周身  祖国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内外、左右、上下、表里之间的沟通和维系者。脏腑通过它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和濡养周身各部,从而发挥营内卫外的重要生理功能。正如经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2,外络于肢节”,“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1.2 病邪传注途径《灵枢》曰:“肾有邪,其气留于两…  相似文献   

18.
八、六经、卫气营血辨证是外邪内传浅深不同的模型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是根据祖国医学经络学说和营卫气血理论作为依据而总结的外感热病的浅深不同的辨证方法(模型)。虽然目前对经络和营卫气血的实质尚未搞清楚,但从控制论角度看,前者是人体传递信息的“通道”,后者就是传递信息的物质基础。《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难经·二十三难》曰:“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  相似文献   

19.
肝肾同源是中医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历代医家所共识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医者多从母子相生、精血之间的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来论述。笔者认为肝肾之所以能同源 ,精血之所以能相互化生有其深厚的经络学基础。经络系统作为运行全身气血 ,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对于协调全身各脏腑器官的功能 ,平衡阴阳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为精血的相互化生提供了结构学基础。1 经络学基础经过正经直接贯通 《灵枢·经脉》载 :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 :从肾上贯肝膈 ,入肺中 ,循喉咙 ,挟舌本。其支者 :从肺出 ,络心 ,注胸中。”肝足厥阴之脉“…  相似文献   

20.
络脉是附属于经脉的立体网状系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医学认为,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是经脉别出的分支.笔者在对络脉的生理、病理、诊断和临床治疗进行分析后认为,络脉是附属于经脉的立体网状系统.1 络脉的生理功能人体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有机体,在认识络脉时,也应考虑到它的多层次、多结构和立体交叉的分布特点.《灵枢·脉度》言:“经脉为里,支而横出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可知络脉是经脉支横别出的部分.这一部分络脉均起于四肢,从十四经脉分出,呈向心性方向逐渐向内分散.血气在十四经循环过程中,由各经脉溢于所属的络脉之中,将血气渗灌全身,从而发挥了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作用.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别络则内源于脏腑,呈离心性方向向外散布,直达腠理及皮肤.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