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0 毫秒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属于中医"寒疫"范畴,临床表现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可伴有纳差、口干口苦、腹泻、汗出、恶寒、肌肉酸痛、胸闷、气促等症状,病变涉及太阳、少阳、阳明和太阴四经,基本传变规律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根据"三阳合病,取治少阳"的原则,选方以少阳病小柴胡汤作为基础方辨治COVID-19,临床应用时结合患者具体证候特征加减使用,以期获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黄石市中医医院2020年1月25日至2月10日收治入院、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诊断标准的5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新型冠状病毒方联合常规西医治疗)28例,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22例,比较两组发热持续时间、主要症状(发热、乏力、干咳)消失率、次要症状(鼻塞、流涕、咽痛、胸闷、恶心、呕吐、纳差、腹泻)消失率。结果:发热持续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发热、干咳、胸闷、纳差等症状消失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症状以及病情加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重症转化率有下降趋势。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发热、干咳、胸闷、纳差等临床症状,且能够降低患者重症转化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早期中医临床证候特点和时间分布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608例在武汉市中医医院门诊和急诊就诊的临床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病历资料,观察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不同就诊时间中医症状分布特点。结果 608例患者以发热(77.8%)、肌肉酸痛(64.1%)、咳嗽(50.8%)、胸闷憋气(46.9%)、乏力(44.1%)、头痛(41.6%)、恶寒(38.7%)、纳差(36.7%)为主要临床表现;2019年12月与2020年1月就诊患者以发热及呼吸系统症状(咳嗽、胸闷憋气)为主诉的患者分别占当月比例为83.2%及54.3%,以消化系统(恶心、干呕、腹泻、纳差)为主诉患者所占当月比例分别为0.9%及17.3%,而两者兼有的分别为15.9%及28.4%。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发热、肌肉酸痛、咳嗽、胸闷、憋气、乏力为主要表现,2019年12月以发热及呼吸系统症状为主,2020年1月呼吸系统症状减少,消化系统症状增加。  相似文献   

4.
<正>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属β冠状病毒,是目前已知的第7种可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其引发的SARS-CoV-2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大流行已逾3年[1,2]。SARS-CoV-2可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痛等,多侵犯呼吸系统出现咳嗽、咳痰、乏力以及低氧血症(呼吸困难),造成肺毛玻璃样改变、肺实变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联合应用甘露消毒汤治疗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2019,COVID-19)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法,选择2020年1月25日至2020年3月18日在武汉市第三医院就诊的符合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甘露消毒汤联合常规治疗患者115例为治疗组,倾向性配对1∶1,常规治疗患者11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主要症状(发热、咳嗽、咯痰、胸闷、乏力、喘气)的消失率、消失天数、有效率,其他症状消失率,治疗7 d前后的实验室指标差异,肺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有效率,转重率及总住院时间等。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7 d,治疗组发热、咳嗽、咯痰、胸闷、乏力、喘气的症状消失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主要症状平均消失天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主要症状治疗有效率93.9%(108/115)显著高于对照组75.7%(87/115,P0.01);治疗组转重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16.5%(19/115,P0.01);治疗7 d,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D-二聚体均明显下调(P0.05),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上调(P0.01);对照组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上调(P0.01),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和D-二聚体均明显下调(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下调明显(P0.01),淋巴细胞计数上调明显(P0.05);治疗组肺部CT改善率93.9%(108/115),显著高于对照组75.7%(87/115,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14.70±2.76)d,明显少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15.80±4.37)d(P0.05);治疗组无不良事件,对照组出现了6例不良事件。结论:联合应用甘露消毒汤能明显改善普通型COVID-19患者发热、咳嗽、咯痰、胸闷、乏力、喘气等症状,提高主要症状有效率,降低普通型转重型比例,调控相关外周血炎症指标的表达,促进肺部炎症吸收,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提示甘露消毒汤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普通型COVID-19患者治疗中。  相似文献   

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COVID-19)是指由新型冠状病毒(简称2019-nCoV)引起的以发热、咳嗽、头痛、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毒型肺炎。我国最早的COVID-19患者被发现于武汉,患者从感染到发病通常在14天内,该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截止至2020年2月23日,COVID-19患者累计77049例,导致不少于2445位患者死亡。与SARS相比,COVID-19进展快,危重患者多存在肺损伤、肝功能异常、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最终发展至多器官衰竭、休克。危重COVID-19患者的病理变化机制目前仍未阐释清楚,有学者从COVID-19引起的炎症瀑布揭示COVID-19患者肝功能异常。COVID-19病理发展变化最终需要详实的解剖和病理研究证实。COVID-19给我国造成的危害不亚于2003年我国爆发的SARS。在当前COVID-19防治工作中,仍未形成全球公认最佳疗效的治疗指南,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救治措施的均有报道。本文将COVID-19的最新中西医防治方法和措施予以汇总,为COVID-19防治工作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
1病史摘要汪某,男,86岁。因"右侧臀部会阴部疼痛伴疱疹1月,发热乏力纳差3天"于2019年12月8日入院。患者带状疱疹近1月后出现发热纳差乏力,气短,头痛,肌肉酸痛,干咳等症状。入院查体:神清,精神软,体温(T)38.1℃,血压(Bp)116/62mmHg,脉搏(P)106次/分,呼吸(R)24次/分,高流量吸氧经皮脉氧85%~90%,颈软无抵抗,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湿性罗音,心率106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全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四肢无浮肿。舌红、苔根黄腻,脉濡滑。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具有极强的流行性和传染性,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乏力,重症者可有呼吸困难,严重者则快速进展为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血症休克等,甚至死亡。本文结合COVID-19的临床表现和国家卫生健康委颁发的诊疗方案,从六经传变的角度分析COVID-19的病情特点,探讨重型和危重型COVID-19的经方治疗,为疫情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筱  冯敖梓  马文  吕军  徐安定 《世界中医药》2020,15(3):305-309,314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中医证候学特征,为COVID-19中医辨证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优化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相关数据库和权威网站网站,并筛查参考文献,纳入COVID-19患者中医证候学得临床研究,研究类型不限。采用JBI评价工具和STATA 13分析软件进行质量评价和单组变量的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项研究。COVID-19确诊患者中医证候50个,发生率前10的主要症状为发热、纳差、乏力、咳嗽、口干、咳痰、纳呆、腹泻、肌肉酸痛、食欲减退。舌质分类4种:中淡红舌、红舌、暗红舌和绛红舌的发生率分别为33.4%,39.1%,23.3%和3.9%。舌苔表现15种,以腻苔(65.3%)、白苔(58.8%)为主。脉象分类8个,以沉脉(44.4%),、滑脉(40.1%)和数脉(21.3%为主)。结论:本研究首次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COVID-19中医证候学研究,为全面考虑中医证候、降低漏诊、初步辨证提供当前可参考的综合证据。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9):48-5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该隔离病区经中西医结合治疗1例危重患者,3例病重患者均痊愈出院;其中麻杏石甘汤合泽泻汤加减治疗重症COVID-19疗效显著,特总结经验与同道共享。  相似文献   

11.
我们根据临床特点将SARS分为3期治疗: 初期(1~7d):以发热、出汗、关节肌肉酸痛、乏力、偶有干咳,或有轻度胸闷憋气,舌苔多为白腻为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12.
《中成药》2021,(8)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葛根芩连汤改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症状的活性成分、靶标、作用通路。方法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获取葛根芩连汤组方中每味中药的化学成分及作用靶点,结合Drug Bank查询干咳、发热及呼吸困难的作用靶点。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基因)网络,通过DAVID将靶标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葛根芩连汤治疗干咳的化合物-靶点网络包含17个化合物及76个相应靶点,治疗发热的化合物-靶点网络包含18个化合物及65个相应靶点,改善呼吸困难的化合物-靶点网络包含20个化合物及45个相应靶点,均涉及ADRA1B、ADRB2等关键靶点。以P0.05为筛选条件,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77个涉及干咳的条目,8条KEGG信号通路;93个与发热有关的GO条目,19条KEGG信号通路;18个关于呼吸困难的GO条目,7条KEGG信号通路。ADRB2与各核心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显示ADRB2与化合物5,2,6-三羟基-6,7甲氧基黄酮、黄芩黄酮Ⅱ、维斯托尔具有较好的亲合力。结论网络药理学研究表明葛根芩连汤可有效治疗COVID-19引发的干咳、发热及呼吸困难,可为葛根芩连汤临床应用和COVID-19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前期通过冠状病毒疫毒袭肺证病证结合小鼠模型体内实验验证,热炎宁合剂对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本次研究进一步评价热炎宁合剂治疗COVID-19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21日至2020年3月2日在西安市第八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北省松滋市人民医院、延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标准普通型患者54例,其中5例不符合方案规定,未予分析,治疗组26例,在化学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热炎宁合剂,对照组23例,给予化学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咽干咽痛、咳嗽、发热、乏力、胸闷、流涕、鼻塞、头痛)评分,完全退热时间(d),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转阴率及胸部CT缓解率。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除咳嗽、乏力外,其余症状均消失,咽干咽痛、咳嗽、乏力、胸闷、头痛等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中位完全退热时间为3 d,较对照组缩短2 d;胸部CT缓解率,治疗组为88. 46%(23/26),高于对照组的73. 91%(17/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毒核酸检测转阴率,治疗组为96. 15%(25/26),对照组为60. 87%(14/23),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 01)。结论:热炎宁合剂能改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胸部CT好转,缩短患者发热时间,提高核酸转阴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湖北黄石地区4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收集40例COVID-19患者的中医证候学信息,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进行证候频数、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结果:(1)患者入院时主要表现为发热(72.5%)、咳嗽(72.5%)、舌红(47.5%)、乏力(47.5%)、苔黄腻(40.0%)、胸闷(37.5%)、舌淡红(37.5%)、食欲不振(30.0%)、咽痛(25.0%)、气喘(22.5%)等。(2)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发热、咳嗽、胸闷、乏力、舌红、苔黄腻为最常见证候组合。(3)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除邪犯肺卫外,可兼有湿困肺脾、气阴两伤证。结论:COVID-19早中期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涉及脾胃,病机特点为湿热郁肺,脾胃失运。  相似文献   

15.
任颢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9):143-144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为甲、乙、丙三型流行性感冒病毒,通过飞沫传播,临床上有急性高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病程短,有自限性。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极易发生变异,往往造成暴发、流行或大流行。2009年全球发生流感大流行,其病原为新型甲型HINt流感病毒株,表现为发热、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咳痰、头痛、全身酸痛及乏力等症状,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导致的疫情现已进入关键阶段。自中国各地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疫情后,海外亦出现流行,并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患者典型症状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但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腹泻等症状。"肺与大肠相表里"作为中医经典理论,与现代医学对肠道微生物与呼吸系统疾病关系的认识不谋而合,对防治肺系疾病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与COVID-19的内在联系,强调维持肠道微生物稳态对COVID-19防治的重要性,有助于充分拓展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1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施治,全程予中药汤剂治疗。结果11例均治愈,患者发热、咳嗽、乏力、咽痛、肌肉酸痛、纳差、恶心、腹泻等症状100%改善。提示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从而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卫生部近日组织制定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 (试行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 (试行 ) :1.流行病学史1.1与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 ,或属受传染的群体发病者之一 ,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 ;1.2发病前 2周内曾到过或居住于报告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并出现继发感染病人的城市。2 .症状与体征起病急 ,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体温一般 >38℃ ,偶有畏寒 ;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 ;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可有咳嗽 ,多为干咳、少痰 ,偶有血丝痰 ;可有胸闷 ,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 ,气促 ,或明显呼吸窘迫。肺部体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收集整理分析武汉地区18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普通型患者发病初期中医四诊信息,为临床辨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月23日至2月15日湖北省中医院确诊的188例COVID-19普通型患者发病初期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基础疾病、发病初期中医四诊信息等。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证候分析、关联规则及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结果:188例COVID-19患者男性84例(占44.68%),女性104例(占55.32%);年龄60~70岁居多,占23.94%。合并基础疾病前3位依次是高血压病(16.49%)、糖尿病(12.77%)、冠心病(4.26%)。临床表现排名前5位的依次是咳嗽(73.40%)、发热(68.09%)、乏力(47.87%)、无痰(38.83%)、喘气(27.13%)。常见的舌象为腻苔(69.15%)、舌淡红(61.17%)、白苔(52.66%)、黄苔(37.77%)。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表明,关联系数较高的临床表现组合依次为无痰-咳嗽,白痰-咳嗽,无痰-腻苔-咳嗽,无痰-白苔-咳嗽。中医四诊信息聚类5组证候,其中较有意义的2组为:纳差、头晕、咳嗽、腻苔;呼吸困难、口苦、大便溏、胸闷、气短。结论:该阶段收治的武汉地区188例COVID-19患者病位主要在肺,其次主要在脾、大肠,辨证主要为湿阻三焦,以湿邪为主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20.
常见症状 1.原发病毒感染症状发病前1-3周多有发热、咽痛、咳嗽、呕吐、腹泻、疲劳或肌肉酸痛感。 2.心肌炎表现常见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心前区痛,甚者气急、紫组、浮肿、或发生晕厥、抽搐等。 常用中成药 本病属中医温热病、心悸、怔仲、胸痹等范畴。可根据不同阶段辨证用药。 (1)急性期 1.风热型:症见发热咳嗽,胸闷心悸,溲黄便干,舌边尖红,脉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