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发性口疮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5年来,笔者运用中药汤剂为主治疗复发性口疮,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病机复杂,辨证当分虚实,详察胃肾心脾 中医认为:口疮虽为口腔粘膜局部病变,但其发生与全身脏腑阴阳失调密切相关。舌为心之苗,心脉布于舌;脾开窍于口,脾脉布于舌下;胃脉络脾入上齿,环口唇;肾脉络膀胱,支脉沿喉咙至舌根两侧。口腔与脏腑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临证必须结合整体分析病机。“诸痛疮痒,皆属于心”,心  相似文献   

2.
口疮又称为口疳,是以口腔、舌及齿龈等处粘膜出现淡黄色或灰白色大小不等的溃疡为特征。是口腔溃疡中常见的发病率高的顽固性疾病。祖国医学认为,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心肺布于舌上,脾脉布于舌下,肾经夹舌体,故口腔疾病多与脾、胃、肾等脏器密切相关,而且病人的饮食、七情、睡眠等因素常常又影响到治疗效果。故如何提高口疮的护理质量,从而配合临床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体会到辨证施护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
吴沛田 《中医杂志》2007,48(8):759-759
答:复发性口腔溃疡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反复出现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浅表性溃疡,局部有灼热疼痛感。属中医学“口疮”、“口糜”、“口疳”范畴。口疮的发生与五脏关系密切。中医学认为,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脏连咽系舌本,两颊与齿龈属大肠与胃,又任督  相似文献   

4.
复发性口疮以口腔黏膜和舌面反复糜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历代医家对本病病机论述颇多。如王肯堂《证治准绳》说:“心脉布舌上,若心火炎上,熏蒸于口,则为口舌生疮。脾脉布舌下,若脾热生痰,亦生疮者尤多。”《圣济总录》有元藏虚冷上攻口疮之说。薛立斋《口齿类要》说:“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口疮有寒有热,有虚有实,多与心脾肾关系密切。现从心脾肾失和之病变探讨复发性口疮发病机制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口腔溃疡是临床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口腔溃疡虽是小病,但易复发,经久不愈,且新旧创口交替出现。笔者以自拟清心利湿方治疗口腔溃疡,获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口腔溃疡属于中医"口疮"、"口糜"范畴。中医认为,疼痛皆与火有关,所谓"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舌为心之苗"。但口疮之火,不独责之于心,因脾开窍于口,两颊与齿龈属胃与  相似文献   

6.
口疮,又名“口疳”,是指口腔内粘膜黄白色豆样大小的溃疡,是临床常见的病证。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因此祖国医学认为口疮主要与心脾经热有关。《圣济总录》  相似文献   

7.
从脏腑论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燕 《中国民间疗法》2010,18(10):68-69
复发性口腔溃疡因其反复发作而得名,病程可长达数十年或终身相伴,属迁延不愈的顽固性疾病,多见于青壮年,女性稍多于男性.口腔溃疡属中医"口疮"、 "口疡" 、"口糜"等范畴.中医理论认为,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咽系舌本,两颊与齿龈属胃与大肠,其发病与脏腑功能的紊乱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脏腑论治复发性口腔溃疡常能明显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8.
张振金 《光明中医》2000,15(5):24-25
口周及口腔生理上与心、脾、胃关系密切 ,“心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苗” ,《千金方·心脏脉论》曰 :“舌者 ,心之官 ,故心气通于舌。”心经别络上行于舌 ,心的气血上通舌。《内经》也一再强调 ,脾与胃相表里 ,脾开窍于舌 ,其华在唇。“口为脾之官” ,“脾之合肉也 ,其荣唇也”。《灵枢·脉度篇》说 :“脾气通于口 ,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脾经属脾络胃 ,分支上行挟咽 ,连舌本散舌下 ,胃经属胃络脾 ,起于鼻旁 ,下行鼻孔 ,入口齿 ,环口绕唇。故而口周及口腔皮肤粘膜疾病在病理上与心脾胃关系密切 ,当脾胃有热或心火上炎时 ,口周及口腔皮肤粘…  相似文献   

9.
<正> 口疮,病有久暂,症分虚实。新发者易图,久病者难疗。其系于心、脾、小肠、胃诸脏腑,病因病机非止一端也。《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幼幼集成》云:“口糜者,满口生疮,溃烂,乃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言本病源于心与小肠之火上蒸所致。然脾胃开窍于日,口疮也有因脾胃湿热之故耳。《医宗金鉴》卷四十二:“口糜泄泻虽云热,上下相移亦必虚,心脾开窍于舌口,小肠胃病化职失”所云极是。  相似文献   

10.
总结戴永生教授治疗复发性口疮的临床经验,阐述"土虚火浮"证之口疮病的发病机制。戴永生教授认为复发性口疮的发生与五脏均有关联,根据中医五行辨证治疗复发性口疮的临证经验结合中医理论"肝经络舌本",舌为"心之苗","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肾经挟舌本",其认为复发性口疮与脾胃功能下降,心、肾之火上炎等密切相关。其中,"土虚火浮"作为戴老辨证复发性口疮的重要病因病机之一,是其多年临证经验总结所得,其意包括土虚指脾(胃)土气虚,火浮有三:一指土中之火上浮,二指心火亢浮,三指脾气下流,肾中阴火逆浮。针对该证戴老常用补土伏火之法,每获良效。故此,文章欲通过学习戴永生教授灵活运用中医经典知识以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旨在为今后治疗复发性口疮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口疮又称口疳,以口腔粘膜溃疡为特点,西医称阿弗他口炎,临床十分多见。导师袁金声教授,国家级名老中医,师承全国名老中医袁家玑、李昌源教授,得其薪传,从医40余载,用药上善于撷古采今,灵巧变通,屡起沉苛,对本病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随师学习,收益非浅,现将袁师的经验总结如下。1病理上以心脾为病变中心袁师认为:心脾是病变中心,心脾积热是口疮的主要病机。这是由于心开窍于舌,其脉络于小肠,上布于舌,又“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脾开窍于口,其脉络胃,上行咽侧,连舌根,分布于舌下。故《外台秘要.口疮方》谓:“…  相似文献   

12.
臧堂从医四十余载,学验俱丰,笔者侍诊年余,受益匪浅,现总结其对口疮之辨治经验,以飨同道。1心脾积热清泄为主舌为心之苗,脾开窍于口,若心脾积热,上熏于舌,乃生口疮。正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口舌疮候》曰:“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  相似文献   

13.
泻脾泄热法治实火口疳口疳俗称口疮。由于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故口疳常与心脾两脏相关。若心脾之火熏蒸,则口疳作矣。但火有虚实之分,病有常变之异,临证岂能一例衡之?属心经邪热者当泻心导赤,属脾经积热者当泻脾泄热,此实火论治之大略。若虚火论治,又当随证立法:思虑劳倦,损伤脾气,证见运化无权,虚火内生者,当补土伏火;劳心过度,阴液暗耗,证见口干口苦,心烦不寐者,当泻南补北,交通心肾:长期反复发作,阴伤及阳,虚阳浮越者,则温养下焦,引火归源。  相似文献   

14.
<正> 口疮是口腔粘膜发生溃烂故名。历代医家对口疮的命名繁多,如口疮以唇、龈,舌、颊、上腭等部位粘膜溃烂故名。口糜以满口糜烂如粥样为特征。鹅口疮以口内生白屑形似鹅口而命名。又有口疳、喉疳等名称,均为口腔科常见病。病因与诊断口齿唇舌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如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其脉络胃上行咽侧,连舌根,分布于舌下;胃为水谷之海,其脉络脾进入上齿,环绕口唇;心开窍于舌,其脉络小肠,上沿食道通咽部;肾为阴阳之宅,其脉络膀胱,支脉沿喉咙到舌根两侧。说明了口腔与脾胃心肾四经的关系甚为密切。在生理上互相依赖,在病理上又相互影响。若过食辛辣,脾胃积火,情志之火内发,心火亢盛,房劳伤肾,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疮近况零陵地区卫校(425000)苏盛柱主题词口炎,口疮性/中医药疗法,口炎,口疮性/针灸疗法,口炎,口疮性/穴位疗法复发性口疮属于祖国医学中的“口疮”、“口疳”范畴,因“心开在于舌”,“舌为心之苗”,“脾气通于口”,所以中医学认为...  相似文献   

16.
周某 ,女性 ,2岁 ,1 999年 7月 2 8日初诊。家属代诉患儿发热伴口腔粘膜溃疡 3h而来诊。患儿哭闹 ,烦躁不安 ,拒食 ,流涎 ,3天未解大便。诊见前额、后背、前心灼热 ,舌尖、舌面、齿龈及口腔粘膜约有十余处白色疱疹 ,咽部充血 ,扁桃体不大 ,T37.5℃ ,舌绛红 ,苔白厚 ,脉浮数。诊为小儿口疳。舌为心之苗 ,脾开窍于口 ,脾胃相表里 ,脾主升 ,胃主降。大便秘结 ,胃失和降 ,浊气积聚 ,郁而发热则脾热。心为脾之母 ,子病及母 ,则心脾俱热。热邪上扰而发口疮 ,发热 ,舌绛红 ,苔白厚 ,脉浮数。治宜通腑泻热。予 75%酒精行腋窝、前额、腹股沟擦浴 ,开…  相似文献   

17.
口糜是一种口腔粘膜疾病,是以口腔粘膜及舌部溃烂如糜粥样为特征。满口糜烂,故名口糜。西医称为溃疡性口腔炎,或称疱疹性口腔炎。口腔粘膜疾病的病理变化,均以火热上蒸所致,但火有虚、实之分,因此在诊断时,主要是区别实火证与虚火证。实火证:口腔粘膜红肿、溃烂范围较大,灼热,疼痛明显,口干,口臭,同时伴有发热、溲赤等全身症状,虚火证:口腔粘膜淡红、溃烂范围较小,疼痛较微,但易于复发。一、病因病机由于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牙龈属脾胃,肾经行于舌根两侧,因此,口腔粘膜疾病与脾、胃、心、肾等脏腑经脉密切有  相似文献   

18.
本病亦称复发性口疮或阿弗他,为最常见的口腔粘膜疾病,以口腔粘膜发生黄白色小溃疡,经常反复发作为特点,多见于青壮年,中医称其为“口疮”、“口疳”。一般认为与内分泌、胃肠功能紊乱、变态反应、病毒感染、维生素缺乏、局部损伤、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口腔与肺胃相连,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唇,外感内伤均可致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正> 口疮,是指口腔粘膜上生黄白色如豆样大的溃疡而言。《圣济总录》说:“心脉布于舌上,脾脉布于舌下。”“口舌生疮者,心脾经蕴热所致也。又有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者,不可执一而论,当求所受之本也。”针对口疮发生的病因和临床所表现的虚实,本人采用温补脾阳、滋补肝肾、补益心脾、润肠通便、疏肝解郁,清心泄脾等法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浅谈口病     
<正>口病是临床常见病,口腔包括唇、齿、舌、咽、会厌,是人体每日进食、饮水,谈话、出声之门户,故《难经》称为"七冲门",如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舌乃心苗,又说"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齿乃骨之余,髓之所养,"肾气有余则齿硬"。三阴脉及阳明,手少阴、脉皆循行于口。手足阳明之脉,上夹于口,故《内经》又说[1],"中央色黄,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但脾与胃为表里,脾为阴土,胃为阳土,故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