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徐之斌  陈亚想 《吉林医学》2012,33(2):256-257
目的:探讨影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急诊接诊的心搏呼吸骤停患者50例,均实施院前急救心肺复苏,观察心脑血管疾病、开始实施复苏时间、电除颤、人工气道是否实施插管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结果: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与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 min内实施复苏成功率显著高>6min分钟实施复苏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电除颤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未除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人工气道实施插管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未插管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快实施院前急救心肺复苏、实施电除颤、插管建立人工气道有助于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总结除颤在院前急救心肺复苏中的应用和护理措施,促进急救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该中心2011年11月-2014年11月期间抢救的心搏骤停患者300例,根据急救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AED除颤器配合心肺复苏抢救措施进行急救,对照组采用常规心肺复苏措施进行急救,对比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以及急救存活率。结果观察组现场心肺复苏33例(22.0%),对照组现场心肺复苏15例(1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3571,P=0.0206);观察组患者出院存活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8.7575,P=0.0031)。结论在院前急救中进行早期除颤处理可有效提升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及时配合急救医生做好除颤措施的配合工作,以提高急救成功率,促进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析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临床影响因素. 方法 整群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该院行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291例心脏骤停患者,依次观察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并分析心肺复苏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 该组患者中心肺复苏成功共67例,成功率为23.0%,其年龄、基础疾病性质、心搏停止时间、现场除颤时间及抢救半径均为心肺复苏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实施效果的影响原因较多,主要包括患者个性化因素与急救时限性因素,院内急救中心可通过进一步提高抢救速度来增强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一汽厂区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心肺复苏的相关对比分析.方法 对心肺复苏的8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心肺复苏为863例,其中院前急救443例,院内急救420例,院前急救成功率和生存率分别为4.97%(22/443)和4.06%(18/443),院内急救成功率和生存率分别为22.14%(93/420)和19.29%(81/420),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抢救成功率和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心肺复苏术前呼吸心跳停止到开始抢救时间为(14.15±6.57)min,院前和院内急救时间分别为(18.01±5.81)min和(10.26±4.62)min(P<0.01);院前和院内急救资料均显示,心肺复苏术前心电图表现与复苏成功率密切相关,以室颤最佳,无脉电活动次之,心室静止最差(P<0.01).结论 院内急救心肺复苏较院前急救患者生存率高,应广泛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可提高急救成功率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52例急诊科心肺复苏情况,以此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依据。方法收集152例急诊科接受心肺复苏术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52例急诊科心肺复苏患者有48例救治成功,除颤平均时间为(2.81±0.32)min,救治成功率为31.58%;复苏失败104例,除颤平均时间为(7.95±0.36)min。以复苏时间进行亚组分析,≤5 min复苏成功率明显优于>5 min复苏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5,P<0.05)。结论急诊科心肺复苏成功率仍偏低,但复苏越及时,成功率越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心脏骤停效果影响因素。方法:选取68例心脏骤停患者按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分为复苏成功的观察组和复苏失败的对照组各34例,比较两组患者有效电话指导、心肺复苏开始时间、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出车后有效电话指导29例(85.3%),多于对照组的14例(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开始平均时间观察组为3.1±2.8min,早于对照组的8.4±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抢救成功率观察组为13.30%,高于对照组的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效果的因素较为复杂,包括患者的基础疾病、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心肺复苏时间和方法等,应通过缩短呼救反应期,尽早实施心肺复苏,规范急救流程和相关措施,加强公众急救培训,有效提升心脏骤停院前急救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王宁 《中原医刊》2009,(18):27-28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PR)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0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实施开放气道、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电击除颤,气管插管或气囊面罩吸氧,心肺复苏药物应用等急救措施。比较不同疾病类型、不同复苏时间、是否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异同。结果不同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的病因、不同复苏开始时间、电击除颤的早晚、有无气管插管,其抢救成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围心搏骤停期患者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心肺骤停的早期信号,这将有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患者的病因、复苏时机、复苏措施均与心肺复苏成功率有较大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临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6年6月在急诊科接受诊治的心脏呼吸骤停患者58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复苏时间在6 min以上、未接受人工气道插管、未接受电除颤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可能与心血管疾病、复苏时间等因素相关,在院前急救中要注意对上述原因进行分析,尽可能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中心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救治的212例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观察心脏骤停病因,CPR开始的时间,有无群众性现场CPR,有无电除颤等因素对复苏成功率的影响。结果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心脑血管患者,CPR开始时间小于10 min的患者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大于10 min的患者,群众性现场CPR组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无群众性现场CPR组,电除颤组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非除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因素包括心脏骤停病因,CPR开始的时间,有无群众性现场CPR,有无电除颤等,可利用上述因素进一步提升其复苏成功率,更多问题有待临床上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4):96-100
目的探讨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影响因素,从而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丽水市人民医院2014年6月~2019年6月在ICU发生心脏骤停的106例患者,根据心肺复苏结果分为复苏成功组(n=76)和复苏失败组(n=30)。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通过χ2检验筛选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再进一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结果入组的ICU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为71.69%,心肺复苏成功组和心肺复苏失败组在性别、吸烟、饮酒、心脏骤停前乳酸水平、心肺复苏时机、除颤时机、是否气管插管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比于复苏成功组,复苏失败组患者年龄≥60岁比例更高(P=0.043),存在心血管并发症多(P=0.032),APACHEⅡ评分高(P=0.025),心脏骤停类型为不可电复律心律比例高(P=0.014),复苏时间≥30 min比例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合并心血管疾病(P=0.001,OR=9.252,95%CI=2.502~34.202)、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评分高(P=0.006,OR=3.931,95%CI=1.475~10.475),心脏骤停类型为不可除颤心律(P=0.020,OR=0.153,95%CI=0.031~0.745)是心肺复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心血管疾病、基础疾病严重以及心脏骤停类型为不可除颤心律是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失败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脑复苏(CPCR)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单纯心肺复苏(CPR)成功(对照组)和心肺脑复苏(CPCR)成功(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基础疾病、心脏骤停原因、心脏骤停持续时间和脑缺血缺氧时间对CPCR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基础疾病的分布不同;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心脏骤停持续时间、自主心跳恢复时间和脑缺血缺氧时间较短(P〈0.01)。结论基础疾病和心脏骤停持续时间与心肺脑复苏成功有关。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肾上腺素的应用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临床疗效。研究背景肾上腺素治疗成人心脏停搏的常规剂量为每分钟0.5~1mg。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心脏停搏行心肺复苏所需的肾上腺素剂量大于目前常规剂量。研究方法对63例心脏停搏患者应用不同剂量肾上腺素,分常规剂量组、大剂量组和超大剂量组。观察自主心律、心率、血压、呼吸恢复情况、心电变化。对自身循环恢复病例行血生化监测。研究结果大剂量组的自主心律、血压和自身循环的恢复及心肺复苏成功率较常规剂量组为优。超大剂量组临床效应与常规剂量组类似,但毒副作用表现突出。结论心肺脑复苏中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素(5mg/分),可提高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的方案在院内心跳呼吸骤停时实施心肺复苏的效果。方法 对6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实施两种不同心肺复苏方案,运用心肺复苏机复苏的患者为机控组;实施人工心肺复苏术的患者为人工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复苏药物和电击除颤等抢救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方案10 min及30 min后的体温、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浓度、动脉血气分析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的体温、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浓度及二氧化碳分压在心肺复苏后在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10 min后,机控组患者动脉血的pH值、氧分压、碳酸氢根离子以及血氧饱和度均优于人工组(P〈0.05);但心肺复苏30 min后,两组患者的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时间为(46.8±5.2)min,机控组为(45.6±5.5)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10 min后,人工组4例有效,而机控组15例有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人工标准心肺复苏术相比,采用心肺复苏机的心肺复苏的方式在循环的支持方面更加具有优势,可以有效地提升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梁道琼 《海南医学》2014,(9):1295-1297
目的:探讨空气和纯氧复苏方案在新生儿窒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产科出生的85例窒息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空气复苏组和纯氧复苏组。空气复苏组首先采用空气复苏,如果空气复苏无效改为纯氧复苏;纯氧复苏组直接采用纯氧复苏。并记录所有新生儿出生后1 min、5 min、10 min时的Apgar评分,以及出生时新生儿脐动脉的血气、新生儿建立自主呼吸的时间、开始啼哭时间、出生后5 min时的心率。结果空气复苏组与纯氧复苏组的新生儿脐动脉血气的各项指标以及Apgar评分在1 min、5 min、10 min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气复苏组新生儿建立自主呼吸的时间和开始啼哭的时间明显少于纯氧复苏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新生儿5 min后的心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气复苏在临床治疗新生儿窒息中起到积极的作用,甚至优于纯氧的复苏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王炳今 《中外医疗》2016,(23):97-99
目的:对比心肺复苏机及徒手心肺复苏在心脏骤停抢救中的疗效,探讨心肺复苏机在心脏骤停时的抢救意义。方法整群选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46例心肺复苏后患者资料,其中22例采用心肺复苏机予以心肺复苏,为研究组;其余24例采用徒手心肺复苏,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复苏成功率及24 h存活率。结果研究组自主恢复时间(16.32±5.23)min、平均动脉压(76.8±4.76)mmHg、血氧分压(53.74±3.31)mmHg、复苏成功率(63.64)%均高于对照组(29.41±15.82)min、(72.49±3.17)mmHg、(43.06±12.32)mmHg、45.83%,组间对比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24 h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虽未能明显改善其预后及存活率,但是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优于徒手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16.
彭艳  彭雪刚  文刚  王俊英 《四川医学》2011,32(8):1263-1264
目的观察积极液体复苏(AFR)与限制性液体复苏(LFR)抢救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62例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方法,比较积极液体复苏组(n=31)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31)两种方法中治愈率、病死率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的结果。结果 AFR组输液量(2790±536)ml,治愈率71.0%,病死率29.0%。LFR组输液量(1802±313)ml,治愈率83.9%,病死率16.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C、ARDS、MODS的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抢救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中限制性液体复苏法优于积极液体复苏组。  相似文献   

17.
张兴文 《医学综述》2012,18(12):1855-1857
液体复苏是治疗创伤性休克的重要手段之一,创伤性休克早期大多为出血未控制性休克,对其主张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维护机体本身代偿机制和内环境的稳定,减少并发症,但与传统的积极液体复苏存在争论。在此就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出血未控性休克研究现状予以综述,旨在为出血未控制性休克治疗提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吴多虎 《海南医学》2015,(3):354-356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从我院急诊科2012年2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观察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同时期60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采取非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抢救后相关指标变化、病死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行液体复苏1 h后,观察组凝血指标优于对照组,心率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死亡率分别为21.7%和40.0%,观察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存活的患者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9%,对照组为38.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改善凝血情况,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2006年3月至2007年12月对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城乡居民以自制问卷调查表形式进行心肺复苏知晓率情况调查,结果示11200人中有3708(33.11%)人掌握;6105(54.51%)人知晓,不会实施;不知晓者1387(12.38%)。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的人群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城乡居民急救知识知晓率低,尤以乡镇低文化层次人群最低,应对全民进行多层次、多样化的院外急救知识宜传教育,以提高心肺复苏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有效率。  相似文献   

20.
心脏复苏时肾上腺素最佳剂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最佳剂量.方法 66例心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3组,肾上腺素标准剂量级(A级,每5min 1mg)20例,实验级(B组,每3min 2mg)23例,递增剂量组(C组,首剂1mg,以后每3min递增2mg)23例,各组分别观察自主循环恢复率、存活率、自主徨恢复时间。结果 A组、B组、C组自主徨恢复率分别为30%、60.9%、56.5%,B组、C组明显高于A组;B组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