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内镜血管减压术(EVD)治疗面肌痉挛(HPS)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7月宁波市鄞州第二医院就诊的HFS患者15例,均行EVD手术。术中探查面神经与责任血管的压迫程度,术后随访6~8个月,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术后即刻缓解率达100%,痊愈14例,明显缓解1例。术中发现面神经根部均存在责任血管压迫。除个例颅神经损害外,无颅内及切口感染患者。结论EVD治疗HFS安全、有效,并能确认责任血管以及面神经受压部位,有助于提高血管减压术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锁孔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的效果。方法 138例HFS患者采用锁孔下显微血管减压术手术,锁孔入路显露面神经脑干段,判断责任血管,将Teflon棉放置于面神经与责任血管之间固定;术中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结果 138例术中均发现面神经根部有明确血管压迫,术后面肌痉挛即刻停止106例,1周内停止20例,3月内停止10例,术后复发2例。听力下降5例,听力完全丧失1例。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HFS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面神经根部的显露,责任血管的识别,Teflon片的放置等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关键因素。术中应实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跃MRI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TOF-MRA)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中的价值。方法 55例面肌痉挛患者均于显微血管减压术前及术后7d行3D-TOF-MRA检查,比较术前、术后面神经根与责任血管关系,记录术中所见。结果术前患侧3D-TOF-MRA检查显示面神经根与责任血管接触50例,可疑接触3例,无接触2例;术中见面神经根与责任血管接触50例,可疑接触4例,无接触1例;术后患侧3D-TOF-MRA检查显示面神经根与责任血管接触13例,可疑接触24例,无接触18例;术前3D-TOF-MRA结果与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3D-TOF-MR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肌痉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前行3D-TOF-MRA检查可明确面神经和责任血管的关系,指导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增强3D-TOF-MRA结合3D-FIESTA成像在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关系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5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前均行3D-FIESTA序列,其中36例行Gad增强3D-TOF-MRA,21例行非增强3D-TOF-MRA,影像学资料由2名不知道患者临床资料的放射科医师评估并确定血管关系及责任血管。影像学结果与术中发现对比。结果:36例行增强3D-TOF-MRA的患者术中确定存在神经血管压迫34例,MR诊断出33例,灵敏性=97.1%,特异性=100%,正确判断责任血管29例,与术中发现的一致性为K=0.630,P=0.000<0.05,(95%CI0.517-0.743)。21例行3D-TOF-MRA的患者术中确定均存在神经血管压迫,MR诊断出20例,灵敏性=95.2%,特异性=100%,正确判断责任血管14例,与术中发的一致性为k=0.408,P=0.007<0.05,(95%CI0.242~0.574)。结论:增强3D-TOF-MRA(或3D-TOF-MRA)结合3D-FIESTA可以术前诊断三叉神经痛是否存在神经血管压迫,具有很好的灵敏性及特异性。增强3D-TOF-MRA结合3D-FIEST可以更好的判断三叉神经痛的责任血管,指导微血管减压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在三叉神经痛MVD中打开硬脑膜后,应用硬性30°角观察内镜,在桥小脑区观察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找到责任血管。结果术中发现压迫血管小脑上动脉5例,小脑前下动脉3例,小脑后下动脉1例,小脑上、下动脉3例,合并静脉压迫2例。其中2例显微镜下遗漏,在神经内镜下发现。随访3~15个月,疼痛完全缓解10例,2例明显好转,1例行感觉根切断后,面部麻木,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MVD中在显微镜下神经内镜辅助操作,可全方位观察神经、脑干及血管的关系,不易遗漏责任血管,减少术后复法,便于术中操作,减少对脑干、神经的牵拉及周围血管的骚扰,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模态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技术在颅底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颅底肿瘤患者进行术前MRI、CT及MRA等影像多模态融合,三维重建病灶,术中实时导航进行手术切除;其中17例在颅底附近贴附6个MARK,分别于开骨瓣前及切除病灶后检查是否发生移位,评估术中实时导航的精确性,并对后组颅神经进行全程电生理监测,保护相关颅神经。结果:多模态神经导航对肿瘤组织及其周围结构定位精确;在结合电生理监测下,手术全切除19例(73.1%),次全切除4例(15.4%),大部分切除3例(11.5%);对全部病例进行术后随访6~32个月,远期生活质量行为状态(KPS)评分80~100分,其中3例复发。结论:多模态神经导航融合可为术者提供全面的影像学信息,对术前合理设计手术切口和入路及预判大脑功能结构提供指导,增加手术的安全性;结合电生理技术能够最大化地切除病变肿瘤组织,并降低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显微解剖及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1例尸头标本,经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对面神经及其周围血管逐层解剖,观察,测量及照相,临床应用该入路治疗面肌痉挛10例。结果:小脑下前动脉是主要的责任血管;经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能够到达CPA区,充分暴露面神经、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结论:血管压迫是面肌痉挛的主要病因,经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可获得足够的操作空间,能够满足微血管减压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前磁共振三维时间飞越法序列(3D-TOF)联合三雏稳态构成干扰序列(3D-CISS)对面肌痉挛(HFS)的诊断及手术指导的价值。【方法】总结分析71例HFS病人术前MR3D-TOF及3I^CISS序列图像,对两侧面神经由轴位原始像作斜矢状位及冠状位重组,观察面神经近脑干端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了解有无血管压迫面神经,利用3D-TOF及315)-CISS序列的互补性,判明责任血管,术中根据MR结果的指导,探查并处理责任血管。【结果171例患者3D-TOF结合3D-CISS序列显示患侧面神经67例存在血管接触及压迫,阳性率95.7%;手术探查结果69例发现责任血管,3D-TOF联合3D-CISS序列显示与手术探查符合率达98.6Vo。【结论】面神经血管减压术前3D-TOF联合3D-CISS序列扫描具有互补性,可以提高术前责任血管发现的阳性率,防止术中遗漏责任血管,提高疗效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双激发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3D-FIESTA-C)序列曲面重建(curvature plane reconstruction,CPR)在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及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临床诊断的48例TN及33例HFS患者进行3D-FIESTA-C扫描,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CPR,分析判断症状侧血管神经关系,81例患者中65例与手术结果对照,并对结果的一致性采用Kappa分析。结果81例经CPR判断血管神经无接触8例,接触25例,压迫48例,在接触及压迫病例中患侧脑池间距较对侧窄小者33例,脑干变形12例,2名医师对65例3D-FIESTA-C以及联合曲面重建结果与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pression,MVD)术后的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K值分别为0.790、0.622、0.755),3D-FIESTA-C及联合CPR检测责任血管的灵敏度分别为83.08%、96.92%,特异度分别为93.00%、7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8.10%、94.02%,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7.69%、85.71%。结论3D-FIESTA-C CPR能够对血管神经解剖关系提供更为全面准确的观察视角,可为术前评估及病因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神经导航辅助显微外科切除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外科切除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效果。方法应用枢法模StealthStation影像导航系统,神经导航辅助显微外科切除颅内海绵状血管瘤45例,其中13例CA采用直切口锁孔入路手术。结果45例患者在神经影像导航辅助下均精确定位,导航注册平均误差为(2.3±1.1)mm。病灶均全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复查MRI病灶无残留。术后原有症状改善,无偏瘫加重及其他术后并发症。结论神经影像导航辅助下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外科切除,可以精确定位,设计最佳手术入路,避开功能区,减少神经损伤和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冼克聪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5):6057-6058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锁孔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2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神经内窥镜辅助锁孔入路手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根据颅内动脉瘤所在位置,选择经翼点锁孔入路,进行显微手术。结果 28例患者均顺利实施手术,对瘤颈均做了良好夹闭,3例术中动脉瘤破裂,无手术死亡病例。患者术前症状与体征基本减轻或消失,无一例发生与手术入路有关的并发症。GOS评分:5分17例(68.4%),4分6例(17.1%),3分5例(9.8%)。术后患者GCS评分为(12.8±1.2)分,与术前的(10.1±2.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窥镜辅助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可充分暴露动脉瘤及其周围结构,减少神经结构及穿支血管的损伤,明显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3D-TOF- MRA序列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MRI表现及手术结果.结果 3D-TOF-MRA序列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清晰14例,发现责任小动脉18条,与三叉神经接触16条,压迫2条;三叉经神经显示欠清晰12例,发现责任小动脉18条.术中证实责任血管共48条,小动脉38条,静脉10条.3D-TOF-MRA序列显示责任血管的阳性率为75%,其中小动脉为95%,静脉为0.结论 3D-TOF-MRA序列能清晰显示小动脉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责任血管,并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对提供患者术前评估和指导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3.0T MR三维时间飞跃(3D-TOF)与三维稳态采集快速成像(3D-FIESTA)序列融合图像在三叉神经及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术前评估三叉神经、面神经与邻近血管关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MVD治疗的36例三叉神经痛(TN)及31例面肌痉挛(HF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2名医师评判三叉神经、面神经与邻近血管关系的一致性,分别比较TN及HFS症状侧及无症状侧神经血管压迫(NVC)征象出现率的差异;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计算3D-TOF与3D-FIESTA序列融合图像对症状侧神经与血管关系的诊断效能。结果 2名医师评价症状侧及无症状侧三叉神经及面神经与血管关系的一致性均好(P均<0.001)。TN及HFS患者症状侧NVC征象出现率均明显高于无症状侧(χ2=26.13、20.81,P均<0.001)。3D-TOF与3D-FIESTA序列融合图像诊断三叉神经与血管关系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22%(35/36)、97.06%(33/34)、100%(2/2)、100%(33/33)和66.67%(2/3);诊断面神经与血管关系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55%(29/31)、96.55%(28/29)、50.00%(1/2)、96.55%(28/29)和50.00%(1/2)。结论 3D-TOF与3D-FIESTA序列融合图像能清晰显示神经与血管的空间关系,可为MVD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锁孔乙状窦后入路(RSA)下听神经瘤(AN)切除术中应用神经内镜辅助多技术联合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经锁孔RSA行切除术AN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显微镜下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镜切除术治疗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和超声骨刀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引导下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郑州中康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5例中等量高血压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男56例,女39例,年龄(60.26±3.59)岁,年龄范围为50~75岁。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开颅手术组(n=47)和神经内镜组(n=48)。开颅手术组行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联合骨瓣复位术,神经内镜组行立体定向引导下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肿清除率、手术效果、神经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神经内镜组血肿清除率[(96.23±1.99)%]高于开颅手术组[(65.23±1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内镜组瞳孔恢复时间[(48.32±7.98)h]短于开颅手术组[(53.26±8.0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神经内镜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9.85±0.92)分]高于开颅手术组[(8.12±0.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和6个月神经内镜组患者NIHSS评分[(22.41±3.15)分,(14.32±2.65)分,(12.03±1.95)分]均低于开颅手术组[(25.36±4.10)分,(18.32±3.37)分,(15.52±2.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引导下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通过改变切口入路途径及应用神经内镜辅助降低对神经的损伤,更好地清除血肿,从而改善治疗效果,缩短瞳孔恢复时间,不会延长手术时间及增加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面神经垂直段梳理加银夹绞扎术治疗半面痉挛(HFS)的临床疗效。【方法】39例HFS诊断明确患者,局麻下暴露颅外面神经垂直段,梳理3~4个层面,同时予以银夹钳夹。【结果】术后全部患者痉挛停止,近期有效率达100%,平均随访1年,复发率12.8%(5/39)。【结论】面神经垂直段梳理加银夹绞扎术治疗HFS疗效满意,是多种手术方法中值得开展的一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神经内镜下经眶上锁孔入路行鞍结节脑膜瘤切除术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大、中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7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神经内镜下经眶上锁孔入路行鞍结节脑膜瘤切除术。结果 7例患者肿瘤均全部切除,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或内分泌功能低下。术后视力恢复情况;9只眼视力好转,3只眼视力维持原状,2只眼视力恶化。2例患者术后出现尿崩症,通过积极的治疗及护理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通过精心护理,可有效减少神经内镜下经眶上锁孔入路行鞍结节脑膜瘤切除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D-TOF-MRA序列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MRI表现及手术结果。结果3D-TOF-MRA序列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清晰14例,发现责任小动脉18条,与三叉神经接触16条,压迫2条;三叉神经显示欠清晰12例,发现责任小动脉18条。术中证实责任血管共48条,小动脉38条,静脉10条。3D-TOF-MRA序列显示责任血管的阳性率为75%,其中小动脉为95%,静脉为0。结论3D-TOF-MRA序列能清晰显示小动脉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责任血管,并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对提供患者术前评估和指导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听神经瘤切除手术中对面神经保护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治疗的听神经瘤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采用听神经瘤切除手术治疗,观察组28例实施同样的手术,并在手术中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保护面神经,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听力障碍和面瘫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面神经保留率高于对照组(96.43%vs67.86%,P<0.01),面神经分级情况(House-Brackmann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对患者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听力障碍改善率(67.86%vs 21.43%)和面瘫症状改善率(50.00%vs 10.71%)均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听神经瘤切除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保护面神经可提前发现面神经的位置,有效保护患者面神经,降低术后面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临床治疗以微血管减压术(MVD)、神经根切断术及放射治疗为主,术前明确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关系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磁共振表现与MVD手术结果进行分析来评估3D-TOF-MRA联合3D-FIESTA序列诊断三叉神经与责任血管关系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6月—2016年3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