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评估常频通气和高频通气治疗胎粪吸入性肺炎 (MAS)所致呼吸衰竭的临床与实验对比疗效。 方法  实验方面 :健康白兔 ,气管注入胎粪混悬液 ( 3~ 5ml/kg) ,呼吸衰竭模型出现后随机分组 :①继续常频通气 (CMV) 3h后转为高频通气 (HFV) 3h(CMV HFV组 ) ;②转为HFV 3h后再转为CMV 3h(HFV CMV组 )。 2 0例MAS患儿入院后即用CMV治疗 ,当所用吸入氧浓度 (FiO2 ) >0 82h左右 ,经皮氧饱和度 (TcPO2 )仍 <90 %,改为HFV治疗 ;当FiO2 >0 82h左右 ,TcPO2 能维持在90 %以上 ,继续用CMV治疗。 10例继续应用CMV治疗 ,10例改用HFV治疗。 结果  动物出现呼吸衰竭模型时 ( 0h)的氧合指数 (OI)二组无差异 ,CMV HFV组在治疗后 3hOI无明显变化 ,至 6hOI有上升 ;HFV CMV组治疗后 3hOI较 0h时有下降 ,两组动物治疗后 3h的OI的组间比较有差异。 2 0例患儿中 ,CMV组治愈 7例 ,死亡 2例 ,放弃 1例 ;HFV组治愈 7例 ,放弃 2例 ,死亡1例。HFV组患儿治疗后 1hOI较 0h有下降 ,至治疗后 6h ,OI与 0h比较差异显著 ;CMV组治疗后 1hOI有明显下降 ,但至治疗后 6h下降幅度不明显。二组患儿的呼吸机应用时间和用氧时间均无差异。 结论  MAS用HFV治疗后的氧合作用较CMV改善明显和吸入氧浓度下降迅速  相似文献   

2.
高频通气治疗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高频通气 (HFV)治疗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37例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患儿 ,因在常频通气 (CMV)治疗过程中出现FiO2 ≥ 0 8,平均气道压≥ 10cmH2 O ,持续 2h以上氧饱和度≤ 90 %或胸片示肺气漏或持续高碳酸血症而启用HFV。记录HFV开始时及治疗后 6、12、2 4h的FiO2 、a A、OI、MAP、PIP、振幅参数。结果 HFV治疗成功组 2 2例 ,HFV治疗失败组 15例。成功组HFV治疗 12h后 ,FiO2 下降 (P <0 0 5 ) ;a A有上升 (P <0 0 5 ) ;OI有显著下降 (P <0 0 1)。失败组HFV治疗 12h后FiO2 无明显变化 ;a A在治疗后 12h无好转 ,2 4h有上升 (P <0 0 5 ) ;OI在HFV治疗后 6h无好转 ,12h后逐渐下降 ,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CMV疗效不佳的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改用HFV是呼吸序贯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胎粪吸人综合征(MAS)患儿应用高频通气(HFV)、肺表面活性物质(PS)及常频通气(CMV)治疗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20例诊断为MAS的患儿,按治疗方法分为CMV、HFV和PS三组.通过动态观察生命体征、血气变化和计算氧合指数(OI)及吸入氧浓度(FIO2)的变化柬评价疗效.结果 三组患儿用呼吸机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 h的OI比较,CMV组与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03±3.7和8.82±2.8,t=2.22,P=0.05);PS组与HFV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2±2.8和13.29±3.3,t=2.59,P<0.05).三组患儿不同时段的OI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AS患儿应用PS、HFV和CMV治疗效果比较,用PS治疗后氧合改善明显;三组患儿应用呼吸机时间及治疗结果相同.  相似文献   

4.
探讨高频通气(HFV)治疗重症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对30例ARDS患儿的平均胎龄(38±3)周,出生体重为(3.3±0.7)kg,PaO2/FiO2≤75 mmHg,需要机械通气治疗者,其中10例患儿在吸氧浓度FiO2≥0.8,动脉血氧饱和度在4 h内<0.9者改为HFV治疗.结果显示10例患儿用HFV治疗后2 h内动脉血氧饱和度均≥0.9.动脉肺泡氧分压比(a/A)较用常频通气(CMV)组显著改善,氧合指数(OI)较用CMV组明显下降,至8 h后效果更加明显.因此,对重症ARDS用CMV治疗效果差者可尝试改用HFV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频通气(HFV)治疗重症新生儿急性肺损伤(ALI)的疗效。方法对30例ALI患儿需要机械通气治疗者进行常频通气(CMV)治疗,其中10例患儿在吸氧浓度FiO2≥0.8、动脉血氧饱和度在4h内〈0.9者改为HFV治疗,比较HFV组与CMV组在疗效、上机时间、并发症等方向的差异。结果10例患儿用HFV治疗后2h内动脉血氧饱和度均≥0.9。动脉肺泡氧分压比(a/A)较用CMV组显著改善,氧合指数(OI)较用CMV组明品下降,至8h后效果更加明显。发生BPD、PDA、IVH、气胸等并发症更少,上机时间更短。结论对重症ALI用CMV治疗效果差者可尝试改用HFV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频震荡通气(HFOV)联合吸入一氧化氮(iNO)治疗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共97例急性低氧血症呼吸衰竭新生儿,入选标准为氧合指数(OI)>20,在机械通气(常频或高频)下,患儿随机被给予iNO或无iNO,比较常频机械通气(CMV)、CMV+iNO、HFOV、HFOV+iNO组间疗效.结果 治疗12h,HFOV+iNO组中PaO2/FiO2变化最大,氧合指数下降最快.治疗24h,HFOV、HFOV+iNO组PaO2/FiO2均有明显变化,两组分别与CMV、CMV+iNO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MV+iNO、HFOV、HFOV+iNO组OI均明显下降,其中以HFOV+iNO组下降最显著,与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FOV联合iNO治疗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疗效最佳,二者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频通气治疗重症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高频通气(HFV)治疗重症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对30例ARDS患儿的平均胎龄(38±3)周,出生体重为(3.3±0.7)kg,PBO2/FiO2≤75mmHg,需要机械通气治疗者,其中10例患儿在吸氧浓度FiO2≥0.8,动脉血氧饱和度在4 h内<0.9者改为HFv治疗。结果显示:10例患儿用HFV治疗后2 h内动脉血氧饱和度均≥0.9。动脉肺泡氧分压比(a/A)较用常频通气(CMV)组显著改善,氧合指数(01)较用CMV组明显下降,至8 h后效果更加明显。因此,对重症ARDS用CMV治疗效果差者可尝试改用HFV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频震荡通气(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联合吸入一氧化氮(inhaled nitric oxide,iNO)治疗重症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econium aspiration syndrome,MAS)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1年5月期间入住我科的60例重症MAS患儿,出生后均需机械通气治疗,上机前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均>30.根据通气模式的不同,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HFOV组、常频通气(conventio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CMV)组和HFOV+ iNO组,每组各20例,并比较3组的疗效,包括OI值、肺气漏及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结果 机械通气治疗24h后,HFOV组及HFOV+ iNO组患儿较CMV组OI值明显降低(19.0±4.5 vs 11.0±5.3 vs 25.0±7.1,P<0.05),并且HFOV+ iNO组在治疗4h后OI即出现明显下降(36.0±7.4至24.0±5.2).CMV组患儿肺气漏发生率为25%(5/20),HFOV组及HFOV+ iNO组均无肺气漏发生;HFOV组肺动脉高压发生率为30%(6/20),CMV组肺动脉高压发生率为40%(8/20),HFOV+ iNO组无一例发生肺动脉高压.结论 HFOV联合iNO是治疗重症MAS首选机械通气策略,两者合用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常频机械通气(CMV)与高频机械通气(HFOV)在治疗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7年1月 - 2009年12月收入NICU进行机械通气的64例重症MAS患儿,随机分为CMV组(32例)和HFOV组(32例),对比两种通气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儿上机前(0 h)的pH值、PaO2、PaCO2、PaO2/FiO2、OI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上机后在2、12、24、48 h时间点上,除上机后48 h的pH值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外,其余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两组患儿的平均上机时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 = 3.30,P < 0.01);两组患儿上机后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01,P < 0.05);两组患儿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73,P < 0.05).结论 重症MAS的治疗可首选HFOV,HFOV治疗重症MA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08年1-9月收治的RDS早产儿70例.根据胎龄、体质量、年龄、病情等随机分为常频机械通气治疗组(CMV组,n=37)和HFOV组(n=33),分别给予CMV和HFOV治疗,比较CMV组和HFOV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结果 HFOV组早产儿吸入氧体积分数(FiO2)、Pa(CO2)在HFOV治疗6 h后,与开始治疗时比较均显著下降(Pa<0.01),CMV治疗组早产儿FiO2、Pa(CO2)则在开始机械辅助通气12 h后,与开始治疗时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a<0.01),但下降幅度明显低于HFOV治疗组(Pa<0.01).氧合指数(OI)在HFOV治疗12 h后,与开始治疗时比较显著下降(P<0.01),明显低于CMV治疗组(P<0.01).HFOV治疗组Pa(O2)在HFOV治疗12 h较开始治疗时明显升高(P<0.01),并显著高于CMV治疗组(P<0.01).CMV治疗组发生气漏并发症高于HFOV治疗组(P<0.05).结论 HFOV与CMV比较,前者能更好地改善早产儿RDS的肺氧合功能,减少气漏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部分液体通气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部分液体通气(PLV)在治疗新生儿严重呼吸衰竭中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并发严重呼吸衰竭和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时肺氧合不良,在使用Babylog8000呼吸机进行常频机械通气无效的情况下,将加温后的全氟化碳(PFC)缓慢注入患儿肺内,通过球囊加压,使其在肺内均匀弥散后继续进行常频通气。㈦时监测患儿的PaO2、PaCO2、氧合指数(OI)和相关生命体征,定时进行气道分泌物的细菌学检查。结果 使用PLV治疗后,患儿的氧合情况明显改善,OI明显下降,6h后OI比PVL前下降41.18%,无明显二氧化碳潴留。使用PLV后77h撤机,撤机后7d复查:动脉导管关闭、肺动脉压力降至正常,肺部X线显示病变吸收,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脑缺氧缺血性病变好转,健康出院。结论 PLV在新生儿严重呼吸衰竭时可以使用,需要继续评价其在临床医疗中的效果和规范。  相似文献   

12.
高频震荡通气对新生儿呼吸衰竭氧合功能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晓红  黄惠君  李成荣 《临床儿科杂志》2003,21(10):625-626,634
为评估高频震荡通气 (HFOV)对新生儿重度呼吸衰竭氧合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对18例常频辅助通气(CMV)和药物治疗失败的呼吸衰竭患儿 ,采用HFOV(美国产Sensormedics3100A)治疗 ,并进行肺部氧合功能和预后评价。结果表明 ,用HFOV3h后 ,18例患儿动脉血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比和动脉肺泡氧压比 (87.5±10.8,0.16±0.08)较使用前 (52.6±5.40,0.08±0.02)明显升高 (P<0.05) ;治疗前氧合指数 (30±10) ,治疗3h后明显下降 (16±10)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至9h所有指标较治疗前差异有极显著性 (P均<0.01) ;18例患儿中存活15例 (83.3 % ) ,胎粪吸入综合征 (7/7例 )和肺间质气肿并气漏 (5/5例 )的患儿存活率最高。提示重症呼吸衰竭患儿CMV失败者 ,改用HFOV能有效改善氧合 ,降低给氧浓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高频振荡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 (HFOV+PS)、常频机械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 (CMV+PS)、常频机械通气 (CMV)3种治疗方式对新生儿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LI/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ALI/ARDS新生儿136例 (ALI73例,ARDS63例),其中HFOV+PS组45例,CMV+PS组53例,CMV组38例,前两组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滴入 (70~100mg/kg)。分别检测机械通气0h、12h、24h、48h、72h的PaO2、PaCO2、PaO2/FiO2、氧合指数 (OI)、呼吸指数 (RI)。结果 机械通气12h、24h、48h时HFOV+PS组的PaO2高于CMV+PS组和CMV组,PaCO2低于CMV+PS组和CMV组 (P < 0.05);在机械通气12h、24h、48h、72h时HFOV+PS组PaO2/FiO2高于CMV+PS组和CMV组,OI、RI低于CMV+PS组和CMV组 (P < 0.05);HFOV+PS组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均低于CMV+PS组和CMV组 (P < 0.05);3组气漏、颅内出血发生率及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单纯CMV以及CMV联合PS治疗相比,HFOV联合PS更可改善ALI/ARDS新生儿的肺功能,缩短通气时间及用氧时间,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分别以常频机械通气(CMV)和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HMD患儿,并比较其治疗前后血气指标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1.HFOV组患儿治愈率明显高于CMV组(68.0%vs 38.8%,P<0.05);2.HFOV治疗后肺通、换气功能迅速改善,表现为PaCO2迅速下降(6.8±0.4 vs 5.5±0.6 kPa,P<0.05),PaO2明显上升(5.8±1.1vs 9.2±1.7 kPa,P<0.05),同时所需吸入氧浓度(FiO2)、血氧合指数(OI)等均迅速明显下降(p均<0.05);3.HFOv组并发症及后遗症等均少于CMV组.结论 HFOV用于治疗HMD,是一种疗效肯定、安全性好的新型机械通气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呼吸衰竭28例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呼吸机在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  2 8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经常频呼吸机治疗无效后改用高频振荡呼吸机治疗 ,观察其治疗前后血气指标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2 8例患儿中治愈 2 0例 ,治愈率 71 4% ,死亡 5例 ,放弃治疗 3例 ;出现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6例 ;治愈患儿中高频振荡通气 (HFOV)治疗后 8~ 12h的PaCO2 迅速下降 [(6 8± 0 4)kPavs(5 5± 0 6 )kPa,P <0 0 5 ],2 4~ 48h的PaO2 明显上升 [(5 8± 1 1)kPavs(9 2± 1 7)kPa ,P <0 0 5 ];同时吸入氧浓度、平均气道压、振荡压力幅度、血氧合指数等均有明显下降 (P均 <0 0 5 )。结论 HFOV用于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 ,是一种疗效肯定、安全性好的新型机械通气方法 ,具有常频机械通气 (CMV)难以比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文探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对应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22例的临床疗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HFOV能明显改善患儿的通换气功能,在HFOV治疗1/2h后各项观测指标(包括FiO2、:PaO2、PaCO2、OI)均有明显改善,治疗6h PaCO2基本降至正常,OI和FiO2逐步降低,22例患儿中完全治愈16例,1例在上机后半个月并发BPD,2例由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感染抢救无效死亡,3例因其他原因在48h内放弃,无1例气漏发生。结论HFOV对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观察高频振荡通气 (HFOV)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疾病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 方法   2 7例新生儿重症肺疾病 ,15例应用HFOV治疗 ,12例应用常频机械通气 (CMV)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 2 4h内氧合参数及呼吸机参数的变化。 结果  HFOV组 2 4h内氧浓度 (FiO2 )迅速从 ( 0 85± 0 11)降至 ( 0 5 3± 0 0 8) ,P <0 0 1;平均气道压 (MAP)从 ( 15 3± 1 8)cmH2 O降至( 11 2± 2 1)cmH2 O(P <0 0 1) ,氧合指数 (OI)从 ( 3 4± 10 )降至 ( 2 0± 4) (P <0 0 1) ,二氧化碳分压 (PCO2 )从 ( 6 9± 0 8)kPa迅速降至 ( 5 4± 0 9)kPa(P <0 0 1)。HFOV期间血压、心率无明显变化。 结论  HFOV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疾病 ,通气效果优于CMV ,氧合改善快 ,短时间内氧浓度、MAP下降更快 ,是一种疗效肯定、安全性好的新型机械通气方法。  相似文献   

18.
高频通气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高频通气(HFV)治疗重症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 20例重症RDS患儿的胎龄(33±4)周,出生体重(2.1±0.8)kg,X线胸片示≥Ⅱ级,需机械通气(CMV)治疗。当所需吸入氧浓度(FiO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肺保护通气策略的常频和高频机械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6例行机械通气的NRDS早产儿,分为常频机械通气(CMV)组和高频机械通气(HFOV)组,记录两组的血气和呼吸机参数的变化情况,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慢性肺疾病(CLD)、肺气漏(PAL)、III-IV级颅内出血(IVH)、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HFOV组患儿氧合迅速改善,24 h内吸入氧浓度、氧合指数、平均气道压下降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性(F=4.23、5.09、4.37,P均<0.05).24 h时HFOV组吸入氧浓度与CMV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181,P<0.05).CMV组治愈27例,死亡3例;HFOV组治愈24例,死亡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091,P>0.05).CMV组并发CLD 1例、PAL 2例、IV级IVH 2例、PVL 1例;HFOV组并发CLD、PAL、III级IVH、IV级IVH 、PVL各1例.两组CLD、PAL、IVH、PVL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χ2=0.015、0.015、0.241、0.007,P均>0.05).CMV组机械通气时间(86.5±20.5) h,HFOV组(60.5±16.5) h,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2.641,P<0.01).CMV组住院时间(34.5±8.5) d,HFOV组(28.5 ±6.5) 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015,P<0.05).结论 肺保护通气策略的CMV和HFOV治疗NRDS是有效和安全的,HFOV能迅速改善氧合,缩短上机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吸入(i NO)联合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PPHN患儿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时间段治疗措施不同分为HFOV组、常频机械通气(CMV)+i NO组、HFOV+i NO组。记录并比较各组患儿治疗前、治疗2、12、24 h的吸入氧浓度(Fi O2)、氧合指数(OI)、肺动脉压力,以及呼吸机使用情况、住院时间、症状变化及转归。结果治疗2、12、24 h,HFOV+i NO组Fi O2、OI、肺动脉压力均低于CMV+i NO组和HFOV组,CMV+i NO组低于HFOV组[2 h Fi O2:(0.43±0.15)比(0.58±0.11)、(0.71±0.13),OI:(17.1±5.6)mm Hg比(20.3±6.2)mm Hg、(22.6±6.4)mm Hg,肺动脉压力:(46.2±4.6)mm Hg比(51.3±4.4)mm Hg、(58.3±3.7)mm Hg;24h Fi O2:(0.26±0.14)比(0.32±0.16)、(0.42±0.13),OI:(8.4±4.2)mm Hg比(11.6±4.6)mm Hg、(13.8±3.8)mm Hg,肺动脉压力:(15.3±4.4)mm Hg比(24.5±4.5)mm Hg、(35.6±3.6)mm Hg,P<0.05]。HFOV+i NO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CMV+i NO组和HFOV组,CMV+i NO组短于HFO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儿病死率及Ⅲ度以上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i NO联合HFOV治疗PPHN疗效显著,能迅速改善肺动脉高压患儿的氧合情况,显著缩短患儿的上机时间、氧暴露时间及住院时间,但对患儿病死率及Ⅲ度以上颅内出血发生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