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目的 评估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400例年龄≥65岁和500例年龄<65岁接受PCI获完全血运重建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冠脉特点、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近、远期临床随访结果.结果 与非老年组患者比较,老年组合并左主干病变、慢性闭塞病变、平均植入支架数均较多,有显著性差异.但两组PCI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平均随访(10.8±3.3)个月,再狭窄率、心绞痛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老年组冠心病患者虽在血管病变复杂性上高于非老年组,但其PCI成功率、手术并发症、长期临床疗效与非老年组患者相似,提示PCI是治疗老年冠状动脉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女性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女性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0月就诊于本院的100例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设置为老年组,另选取同期就诊于本院的100例青年女性冠心病患者,将其设置为青年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的冠心病类型、血脂水平、冠脉造影结果,总结老年女性冠心病的临床特点。针对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心功能指标、血脂水平、生存质量评分,统计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冠心病类型比较中,老年组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比例均高于青年组(P0.05);在血脂水平方面,老年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高于青年组(P0.05);冠脉造影结果显示,老年组的多支血管病变和冠脉中、重度狭窄比例均高于青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后,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射血分数高于治疗前,NT-pro BNP水平、各项血脂指标均低于治疗前,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结论: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较青年女性冠心病患者更加严重,采取经皮冠脉介入手术治疗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可有效改善其心功能,促使其血脂水平降低,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老年冠心病(CAD)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资料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分析本院2009年7月~2010年7月收治的CAD患者136例.对老年组(70岁以上)与同期非老年组(70岁以下)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观察,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手术效果、并发症情况及长期疗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在治疗老年CAD患者群体上效果显著,且手术安全,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刘艳红 《中外医疗》2011,30(26):132+184-132,184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随机将我院2008年3月~2010年8月收治的68例CAD患者临床资料分成两组进行观察,70岁以上CAD患者(老年组);同期70岁以下CAD患者(对照组)行PCI的手术、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均未发生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及需CABG患者,均未发生冠状动脉穿孔、心包积血及支架脱落等冠状动脉并发症,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CI在老年CAD方面疗效确切、安全、手术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CAD)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我院2007年6月~2008年6月收治的68例CAD患者临床资料,观察70岁以上CAD患者(老年组)行PCI的手术、并发症情况,并与同期70岁以下CAD患者(对照组)行PCI的手术、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手术情况、并发症情况及远期疗效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CI在老年CAD方面同样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冠状动脉治疗领域的一组重要技术成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我院自2004年10月~2005年8月成功地为26例冠心病患者施行了介入治疗,现将患者术前的心理反应及护理介绍如下。资料与方法26例患者中均为男性,年龄36~72岁,  相似文献   

7.
血清脂蛋白a与冠心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联.方法:对我科2002年4月~2010年7月连续8年1 260例住院临床诊断或疑诊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同时进行血脂检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年龄分为青中年组(31~59岁)217例,老年组(60~74岁)561例和高龄老年组(75~93岁)482例.各年龄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分别对不同年龄组的甘油三酯(Triglycendes,TG)、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载脂蛋白A1 (Apolipoprotein A1,ApoA1)、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 ApoB)等指标与冠脉病变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老年和高龄老年组中冠心病患者血清Lp(a)、TC、LDL-C水平较对照组增高或显著增高(P<0.05或P<0.01),高龄老年组冠心病患者血清HDL-C较对照组降低(P<0.05);青中年组冠心病患者血清Lp(a)ApoB也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或P<0.01).在中青年、老年及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组间Lp(a)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不同年龄组间,高龄老年冠心病组中冠状动脉狭窄支数较老年冠心病组及中青年冠心病组均有显著增加(P<0.01);高龄老年冠心病组中Gensini积分较老年冠心病组及中青年冠心病组均有显著升高(P<0.01).对冠状动脉狭窄支数及狭窄程度进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p(a)、LDL-C和增龄进入回归方程(P<0.05或P<0.01).结论:Lp(a)、LDL-C和增龄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共同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冠心病患者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年龄分布及临床特征。结果84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者46例(54.8%),受累靶血管112支,其中前降支54支(48.2%),回旋支20支(17.9%),右冠36支(32.1%)。老年组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及多支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心肌梗死组阳性率91.3%,心绞痛组64.3%,胸闷 心悸组25.9%。12例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血供明显改善。结论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狭窄一般较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有效的冠心病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近期临床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估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支架术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 5 6例年龄≥ 6 0岁 (老年组 )和 4 3例年龄 <6 0岁 (非老年组 )已行支架术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病灶特点 ,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及近、远期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老年组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的基础上行支架术总成功率与非老年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 (96 .3%与 97.6 % ,P >0 .0 5 ) ;两组间冠状动脉血管 ,外周血管并发症无明显差异 ;老年组因冠状动脉扩张后发生急性血管闭塞或严重内膜撕裂而置入支架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P <0 .0 0 1) ;老年组左主干病变化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P <0 .0 0 1)。随访 6 - 18个月 ,两组患者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但老年组患者再次血运重建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P <0 .0 5 )。结论 对 6 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行PTCA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成功率较高 ,并发症少 ,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相似文献   

10.
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病人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4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分为介入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观察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成功率、住院期间的治疗效果及随访结果。结果:冠脉造影成功率98%,PCI成功率98%;住院期间两组在胸痛缓解、24h后下床活动、6min步行距离、左室射血分数方面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随访期间两组在死亡率、心绞痛复发、心功能减退和6min步行距离等方面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介入治疗组优于药物治疗组。结论:老年冠心病病人选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可靠,效果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需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00例,根据是否有侧支循环的建立,分为对照组(无侧支循环)50例,观察组(有侧支循环)50例,经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成功率,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心功能指标[心室射血分数(EF),脑钠肽(BNP),体积分布宽度(RDW)]。结果 经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观察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心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有助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成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应用院外长期护理管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9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入选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的45例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的45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院外长期护理管理,对比两组生活质量。结果出院后随访3个月和6个月,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呈现上升的趋势,且研究组患者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应用院外长期护理管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20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2组,A组268例,年龄〈70岁;B组152例,年龄≥70岁。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穿刺部位并发症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在手术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穿刺部位血肿以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后血浆可溶性Fas因子的改变以及与再狭窄的关系,并通过给予辛伐他汀干预治疗,观察其对血浆可溶性Fas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老年患者35例(老年PCI组),再根据6个月后回访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又分为再狭窄组(21例)和无再狭窄组(14例);选择同期行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非老年患者35例(非老年PCI组,冠心病组)和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35例为正常对照组;另选择同期行PCI治疗40例老年患者作短期辛伐他汀干预观察,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血浆可溶性Fas因子水平。结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组血浆可溶性Fas(513±135ng·L-1)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1±14ng·L-1)、非老年PCI组(146±28ng·L-1)和无再狭窄组(142±30ng·L-1)(P均<0.01);非老年PCI组和无再狭窄组血浆可溶性Fas也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而非老年PCI组和无再狭窄组之间血浆可溶性Fas差异无显著性。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6h血浆可溶性Fas水平急剧增高;术后3d对照组血浆可溶性Fas升高达最高峰,辛伐他汀治疗组则显著降低(分别为1987±413和1124±253ng·L-1,P<0.01);术后7d对照组仍维持在高水平,治疗组下降至最低水平(分别为1325±237和598±104ng·L-1,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可溶性Fas因子水平明显增高,并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进一步增高,且以老年人显著;再狭窄患者血浆可溶性Fas因子水平明显高于无再狭窄患者,辛伐他汀干预可显著降低血浆可溶性Fas因子水平,提示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更应强调调脂、抗炎及稳定斑块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熊雨 《吉林医学》2013,(29):6029-6030
目的:对比药物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老年冠心病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70.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治疗组的死亡率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再次血运重建发生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药物治疗,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大东  李树生  郑智 《重庆医学》2008,37(14):1587-1589
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患者临床特点,探讨不同干预措施对老年CS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26例由急性心肌梗死所至的CS患者按年龄被分为两组:年龄大于或等于65岁为老年组(A组,n=72);年龄小于或等于64岁为成年组(B组,n=54);并将老年组根据是否接受PCI治疗分为两个亚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不同再灌注治疗下老年心肌梗死并CS患者近期预后的差异。结果(1)老年组临床症状不典型者多;冠心病危险因素、并发症多(P<0.05);侵入性的积极治疗措施应用较少(如冠脉造影I、ABP及PCI,P<0.05);住院病死率高(P<0.05)。(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与非介入治疗相比能显著降低老年CS患者住院病死率(P<0.05)。结论严密监测,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及时介入治疗,可明显改善老年CS患者的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80例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运用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科学评估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LVDs、LVDd显著低于对照组,FS、LVEF较对照组明显提高.观察组患者Ⅰ~Ⅱ级比例80.00%,较对照组更高62.50%,Ⅲ~Ⅳ级比例20.00%,低于对照组37.50%(P<0.05).结论 针对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利于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获取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心病合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老年患者中随机选取62例作为本次调查对象,依据手术方法分为,接受桡动脉入路行PCI治疗的观察组(32例)与股动脉入路行PCI治疗参照组(30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参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卧床时间更短,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有CTO的老年患者应用桡动脉入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安全性高,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高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的有效护理措施仅分析。方法应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我院80例使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联合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其实施传统护理和护理干预。结果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护理后,观察组的介入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明显更高,所有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通过介入治疗的方法对高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患者治疗时,护理干预可较好的提升治疗安全性和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55岁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 I)特点。方法: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中青年组(≤55岁,152例)和老年组(≥75岁,109例),比较2组间发病的危险因素、PC I治疗特点及术后严重并发症情况,评价2组间PC I治疗疗效。结果:中青年组冠心病患者中男性、有阳性家族史、吸烟、高脂血症者明显多于老年组(P〈0.01),老年组冠心病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检出率高于中青年组(P〈0.01)。冠脉造影结果显示:中青年组患者以单支病变为主,且多为局限性狭窄,明显多于老年组(P〈0.01);老年组患者三支血管病变、弥漫性狭窄病变、钙化病变明显多于中青年组(P〈0.01);双支血管病变2组间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支架置入情况相比,中青年患者右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数少于老年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及严重并发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吸烟、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是中青年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以单支血管病变居多,三支血管病变少见,弥漫性狭窄、钙化病变亦少见。中青年组冠心病患者右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数少于老年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