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缬沙坦对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 本研究将入选的102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3组.常规对照组30例,给予利尿、扩血管等常规抗心衰治疗.ACEI组36例,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给予卡托普利75mg/d.ARB组36例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给予缬沙坦80mg/d.用药前及用药后2个月彩色多普勒仪检测EF值及抽取患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结果 各组治疗前后血钾、血肌酐变化无统计学意义.ACEI组与ARB组治疗前后CRP下降,ARB组更明显(P<0.05)、ACEI组与ARB组治疗前后EF升高,ARB组明显(P<0.05).结论 缬沙坦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过度激活,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对心衰患者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将入选的66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利尿、扩血管等常规抗心衰治疗。ACEI组36例,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给予卡托普利100mg/d。用药前及用药后2个月检测EF值及抽取患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钾、血肌酐变化无统计学意义。ACEI组治疗后CRP下降,EF升高。结论卡托普利可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过度激活,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治疗中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的安全性和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自2005年2月~2006年2月共入选91例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ACEI组46例和ACEI联合ARB组45例。2组均应用氢氯噻嗪25mg/d,用药前血钾、肝功能、肾功能均正常。ACEI组给予培哚普利,4mg/d;ACEI联合ARB组给予培哚普利,4mg/d,缬沙坦80mg/d,均以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为达标。监测用药1个月前后的血钾、C反应蛋白(CRP)、血肌酐水平及心功能变化。结果(1)未见血钾及血肌酐的异常增高。(2)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浆CRP浓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2组间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5)。(3)2组患者治疗后心脏收缩功能改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但2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4)2组治疗前后心室舒张功能改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2组间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应用排钾利尿剂的基础上,联合应用ACEI和ARB治疗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不但可以增加控制高血压的疗效,而且不会导致血钾、血肌酐水平的异常增高,并且可降低血清CRP浓度,在改善心脏收缩功能的同时,明显改善心脏的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单用常规剂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与合用小剂量卡托普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Ⅰ拮抗剂(ARB)络沙坦治疗心力衰竭(HF)的疗效。方法 选择住院的HF患者84例,随机分成2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服卡托普利12.5mg id,和卡找普利6.5mg tid,络沙坦25md qd治疗10周,观察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EF),A峰值速度(A峰),E峰值速度(E峰),峰值速度比(A/E),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心钠素(ANP),内皮素(ET)的变化。结果 二药合用组EF值的提高,A/E,ET值的降低较单用ACEI组有显著的差异,少见副作用。结论 ACEI,ARB合用治疗HF疗效不仅优于ACEI潼,而且是一种安全的抗心衰药物组合。  相似文献   

5.
李群苑  毛林浩 《当代医学》2011,17(23):49-50
目的 探讨ACEI类药物和ARB类药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并诊断为糖尿病肾病的患者79例随机分为三组,三组患者均给予饮食控制和降糖药治疗,ACEI组26例,给予苯那普利10mg/d治疗,ARB组23例,给予缬沙坦80mg/d治疗,共2个月.对照组30例仅给予饮食控制和降糖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总...  相似文献   

6.
俞婷  刘娜娜  钟青  苏涛 《陕西医学杂志》2023,(10):1407-1410
目的: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比传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ARB)在阵发性房颤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诊断为阵发性房颤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沙库巴曲缬沙坦组50例及ACEI/ARB组50例,治疗时间均为1年。观察两组治疗后1年房颤复发率、左房内径、左房容积、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再住院率。结果: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心慌、气短等症状立即做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沙库巴曲缬沙坦组与ACEI/ARB组房颤发生率分别为10%与3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沙库巴曲缬沙坦组与ACEI/ARB组比较,左房内径、左房容积、LVEDD降低,LVEF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沙库巴曲缬沙坦组NT-proBNP下降更明显;沙库巴曲缬沙坦组再住院率低于ACEI/ARB组(10%与34%,P<0.05),沙库巴曲缬沙坦组有7例出现血压偏低,药物减量后仍能坚持服药。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与传统ACEI/ARB比较可以降低房颤复发率,改善心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比较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联合应用与单用ACEI或ARB治疗Ⅳ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将60名确诊为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3组为ACEI组20例、ARB组20例、ACEI+ARB联合用药组20例。比较观察治疗8周后3组患者血压、血肌酐、24小时尿蛋白定量、钾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各治疗组治疗后血压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明显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疗效明显优于ACEI组和AR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血肌酐、钾离子浓度三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EI与ARB联合治疗Ⅳ期糖尿痛肾病可提高降压效果并明显降低蛋白尿,优于单用ACEI和ARB,且用药安全,副作用少,故联合应用ACEI与ARB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对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的影响以及二者是否有叠加作用.方法:按WHO标准诊断的 2型糖尿病患者 48例,年龄 42~68岁,男26例,女22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各组均12例.对照组维持原治疗方案,不用ARB或ACEI类药物;ARB治疗组给予洛沙坦50 mg/d;ACEI治疗组给予福辛普利10 mg/d;联合治疗组给予洛沙坦50 mg/d+福辛普利10 mg/d.治疗8周后测定平均动脉压、血糖、HbA1c、BUN、Cr和尿蛋白排泄率(UARE). 结果:治疗结束后,各组平均动脉压、血糖、HbA1c、血BUN及血肌酐均无明显变化(P<0.05),但对照组UAER轻度增加(P<0.05),洛沙坦治疗组、福辛普利治疗组、洛沙坦+福辛普利组和联合治疗组UAER均明显降低(P<0.01),其中洛沙坦治疗组和福辛普利治疗组UAER降低幅度相当,而联合治疗组较单药治疗组UAER降低幅度为大.结论:ARB和ACEI各有优劣,这可能是二者在降低尿白蛋白排泄方面无显著差异的原因.联合应用ARB和ACEI,既可彻底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又可保留缓激肽依赖性肾保护作用,因此效果较单药更好.  相似文献   

9.
硝普钠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进东 《当代医学》2011,17(1):132-132
目的探讨硝普钠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心力衰竭患者80例,将他们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洋地黄制剂、利尿剂、ACEI、ARB或β受体阻滞剂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硝普钠50mg持续静脉泵入,曲美他嗪口服,每次20mg,3次/d,连用10d。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62.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在疗效上优于对照组。结论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抗心衰药物基础上加用硝普钠和曲美他嗪,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AgT )的影响.方法:选入90例有不同程度CHF患者分为三组,A组为合用缬沙坦和苯那普利, 每天口服缬沙坦80mg, 苯那普利10mg; B组为ARB(缬沙坦),每天口服80mg;C组为ACEI (苯那普利), 每天口服10mg.三组均不限制使用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前、治疗第56天各采静脉血1次,测定血小板聚集率(PAgT ).结果:A,B和C三组自身比较治疗后较用药前PAgT(P<0.01)水平均显著降低;A组和B组之间、A组和C组之间及B组和C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 ARB(缬沙坦)和ACEI (苯那普利)可改善PAgT,并且二者联合治疗CHF有协同作用,是治疗CHF合理的联合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剂量辛伐他汀对非缺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就诊的非缺血性病因的心衰患者6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CEI/ARB)、利尿剂、扩管剂等常规抗心衰治疗,并随机分为辛伐他汀(20mg/d)组33例与对照组30例,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脏功能、炎症因子与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标准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mg/d,与对照组相比6个月时NYHA分级改善,左心室内径缩小,左室射血分数增加(均为P〈0.01)。辛伐他汀组患者的总胆固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明显变化,无肝、肾功能异常,1例患者因肌溶解终止治疗。结论非缺血性心衰患者在标准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mg/d治疗6个月安全、有效,可以显著改善左室重构与心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应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氯沙坦对血循环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8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组)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4例)与氯沙坦组(34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6例),检测治疗前后血清各炎性细胞因子浓度,并测定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LVEF与细胞因子相关性。结果: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心衰组的细胞因子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心衰组间比较也有明显差别(P<0.01)。氯沙坦组治疗后细胞因子显著下降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LVEF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而治疗后氯沙坦组LVEF与细胞因子呈负相关。结论:老年心衰患者存在着细胞因子的过度激活,ARB治疗可使血细胞因子浓度降低,并与LVEF改善呈负相关,可能是ARB改善老年心衰患者预后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刘占生  程东仙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2):1197-1198
目的观察应用缬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选择82例CHF患者分成缬沙坦组(42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缬沙坦组加用缬沙坦80mg,qd,治疗6周,用药前后分别记录24h动态心电图,评价患者HRV的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缬沙坦组HRV各指标较常规治疗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缬沙坦可以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HRV,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ARB药物改善收缩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9例,对照组4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纠正心功能不全及对症处理,对照组有高血压者用ACEI及ARB以外的其他降压药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ARB类药物缬沙坦胶囊(商品名代文)80mg~160mg,口服,1次/d。6个月后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心功能改善治疗组显效率63.27%,总有效率93.88%;对照组显效率27.91%,总有效率81.40%。治疗组有显著疗效(P<0.01)。结论:ARB具有改善心肌收缩功能,减轻心力衰竭症状,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和存活率等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on Ⅱ receptor blocker, ARB)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分组对照分析 15 例用 ARB和 15 例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o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抗心力衰竭治疗3个月的DCM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及心肾功能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间心率、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治疗后3个月,两组心率、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ACEI组与ARB组心率、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RB可改善DCM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功能,减缓心力衰竭的病程发展,可作为ACEI副作用不能耐受者的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比较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联合应用与单用ACEI或ARB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将确诊为糖尿病肾病(DN)的患者78名随机分为ACEI组26例、ARB组25例、ACEI+ARB联合用药组27例。比较观察治疗5个月后3组患者血压、血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电解质(钾离子)的变化。结果:各治疗组治疗后血压及尿蛋白排泄率均下降(P<0.05),但联合用药组疗效明显高于ACEI组和ARB组(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与单用ACEI或ARB比较,ACEI与ARB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可提高降压效果并明显降低蛋白尿,且副作用小,故联合ACEI及ARB是安全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陈卫平 《中外医疗》2012,31(24):76-7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缬沙坦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影响。方法 90例老年2型糖尿病伴微量白蛋白尿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160mg治疗组30例(A组)、缬沙坦80mg治疗组30例(B组)和对照治疗组30例(C组),3组分别给予缬沙坦160mg1次/d、缬沙坦80mg1次/d、其他药物(排除ACEI和ARB)降压治疗,疗程12周,观察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A组、B组尿微量白蛋白指标降低,A组降低更明显。结论相对高剂量缬沙坦能显著降低尿微量白蛋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联合用药治疗老年糖尿病的疗效。方法:80例临床确诊的糖尿病肾病(DN)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3组,ACEI组25例,ARB组25例,联合用药组30例,观察用药前、用药2个月后3组患者空腹血糖、血压、血肌酐、24h尿蛋白定量。结果:3组血压、24h尿蛋白定量均显著降低(P<0.05),联合用药组效果显著优于ACEI和ARB组(P<0.05)。结论:ACEI与ARB联合用药可提高糖尿病患者降压效果,降低蛋白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氯沙坦和缬沙坦分别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降压和降尿酸作用.方法 选择82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给予氯沙坦50~100 mg/d 氨氯地平5 mg/d;对照组41例,给予缬沙坦80~160 mg/d 氨氯地平5 mg/d;观察用药12周前后血压与血尿酸的变化.结果 治疗12周后,氯沙坦组和缬沙坦组均能平稳而明显地降低血压,两组疗效相当,氯沙坦组尚能明显降低血尿酸水平(P<0.05),缬沙坦组治疗后血尿酸有下降趋势.结论 对合并高尿酸血症的高血压患者,氯沙坦联合氨氯地平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依那普利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的联合应用对慢性心力衰竭(CCHF)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将150例CCHF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口服依那普利治疗(5mg/次,1次/d),联合治疗组患者另口服缬沙坦(80mg/次,1次/d),疗程6个月。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评估指数(HOMA-IR)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INS、HOMA-IR明显降低,而ISI明显升高(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的FINS、HOMA-IR下降幅度及ISI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LVEF分别为(39.5±3.6)%、(41.3±3.5)%,明显高于治疗前[分别为(36.1±3.2)%、(35.9±3.1)%](P<0.05),且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LVEF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的LVEF升高幅度(P<0.05)。结论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在改善心功能的同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且两药联合应用效果大于单用依那普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