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天麻论选     
天麻,气平,味辛。无毒。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久服益气,轻身长年。天麻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得天地之金气独全,故为制风木之上药。气降味升,阳也。肝为风木,诸风皆属于肝,肝主血,血涩不通,则湿感成痹也。其主之者,天麻气平味辛,入肺而通水道,能活血而散风也。  相似文献   

2.
薯蓣论选     
山药气温平,禀天春升秋降之和气,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禀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升味和,阳也。脾为中州而统血,血者阴也,中之守也。甘平益血,故主伤中。脾主肌肉,甘温益脾,则肌肉丰满,故补虚羸。肺主气,气虚则寒邪生。脾统血,血虚则热邪生,气温益气,味甘益血,血气充而寒热邪气除矣。脾为中州,血为中守,甘平而益脾血,所以补中。脾主四肢,脾血足,则四肢健。肺气充,则气力倍也。阴者宗筋也,宗筋属肝。气温禀春生之阳,所以益肝而强阴也。  相似文献   

3.
《光明中医》2014,(8):1766-1766
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专除阳明之湿热。下气。直达下焦。久服,轻身益气。阳明气利则体强而气充也。其根下三虫。除阳明湿热所生之虫。  相似文献   

4.
黄芪论选     
正黄芪气微温,禀少阳之气,入胆与三焦;味甘无毒,秉太阴之味,入肺与脾。其主痈疽者,甘能解毒也。久败之疮,肌肉皮毛溃烂,必脓多而痛甚,黄芪入脾而主肌肉,入肺而主皮毛也。大风者,杀人之邪风也。黄芪入胆而助中正之气,俾神明不为风所乱;  相似文献   

5.
李志亮 《中国针灸》2013,33(5):431-432
王居易老师总结50余年临床实践经验,创立了经络诊察法[1],依据经络诊察的结果,结合患者的病症特点,分析查找病变经脉,再根据经脉的寒热虚实,选择施治的经脉与腧穴,在我院得到广泛应用.王老在多年的经络诊察中发现,湿浊内蕴型疾病的经络异常多集中于太阴经,且临床通过针刺太阴经腧穴,调整太阴经,使湿浊之邪外行,气化归常,起到了引湿外达之效,为调整湿浊内蕴的首选经脉. 太阴经与湿浊之气密切相关是基于六气六经相感理论,六气与六经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和联系规律.正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就是说太阴经承受湿气的作用,并使人体与之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一、用于风湿痹证:苡仁功能除风湿,止痹痛、利关节、缓拘挛。对于湿滞皮肉筋脉的痹痛,及湿热不攘、大筋软短所致的拘挛等证有较好的疗效。如《本经》记载:“苡仁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久风湿痹……。”《金匮要略》以苡仁配麻黄、杏仁、甘草,如麻杏苡甘汤,用于风湿病人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又《类证治裁》有薏苡仁汤,治疗风寒湿痹。笔  相似文献   

7.
正川芎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风为阳邪而伤于上,风气通肝,肝经与督脉会于巅顶,所以中风,风邪入脑头痛也;其主之者,辛温能散也。寒伤血,血涩则麻木而痹,血不养筋,筋急而挛;肝藏血而主筋,川芎入肝而辛温,则血活而筋舒,痹者愈而挛者痊也。  相似文献   

8.
黄芪论选     
脾主肌肉,甘能解毒,温能生肌,所以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也。风湿热壅于肌肉筋脉中,则筋坏肉败而成大麻风癞疾矣。脾主湿,胆主风,三焦主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黄甘温,补益气血,故治癞疾也。  相似文献   

9.
石膏论选     
石膏气微寒,禀天初冬寒水之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手太阴肺经、足阳明燥金胃、手阳明燥金大肠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中风者,伤寒五种之一也。风为阳邪,中风病寒热,而心下逆气惊喘,则已传阳明矣。阳明胃在心之下,胃气本下行,风邪挟之上逆,乘肺则喘,闻木声则惊,阳明火烁津液,致口干舌焦,不能呼吸,故用石膏辛寒之味,以泻阳明实火也。  相似文献   

10.
桑叶论选     
桑叶,气寒,味苦甘,有小毒,出汗。桑叶气寒,禀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甘有小毒,得地中南火土之味,而有燥湿之性,入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太阳者行身之表,而为一身之外藩者也,太阳本寒标热;所以太阳病则发寒热,桑叶入太阳,苦能清,甘能和,故除寒热。汗者心之液,得膀胱气化而出者也;桑叶入膀胱而有燥湿之性,所以出汗也。  相似文献   

11.
上品:细辛     
内容:味辛温。主咳逆,散肺经之风。头痛脑动,散头风。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散筋骨肌肉之风。久服,明目,利九窍,散诸窍之风。轻身长年。风气除,则身健而寿矣。此以气为治也,凡药香者,皆能疏散风邪。细辛气盛而味烈,其疏散之力更大。且风必挟寒以来,而又本热而标寒。细辛性温,又能驱逐寒气,其疏散上下之风邪,能无微不入,无处不到也。  相似文献   

12.
地黄论选     
正阴者中之守也,伤中者,守中真阴伤也,地黄甘寒,所以主之。痹者血虚不运,而风寒湿凑之,所以麻木也。地黄味甘益脾,脾血润则运动不滞,气寒益肾,肾气充则开合如式,血和邪解而痹瘳矣。肾主骨,气寒益肾,则水足而骨髓充。脾主肌肉,味甘润脾,则土滋而肌肉丰也。作汤除寒热积聚者,汤者荡也,或寒或热之积聚,汤能荡之也;盖味甘可以缓急,性滑可以去着也。其除痹者,血和则结者散,阴润则闭者通,皆补脾之功也。其疗折跌绝筋者,筋虽属肝,而养筋者脾血也,味甘益脾,脾血充足,则筋得养而自续也。  相似文献   

13.
论"非典型肺炎"即《温病条辨》中之太阴温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典型病炎”目前认为是冠状病毒的变异病毒感染 ,其症状是 :头痛、发热、畏寒、干咳少痰、全身酸痛、腹泻、呼吸困难。上述症状正符合吴鞠通之《温病条辨》太阴温病。第二条 ,凡温病者始于上焦 ,上焦者心肺也 ,说明太阴温病是呼吸道感染。第三条 ,太阴之为病 ,脉不缓不紧而动数 (“非典”因高热脉必数 )或两寸独大 ,肌肤热 ,头痛 ,微恶风寒 ,身热自汗出 ,口渴或不渴而咳 ,午后热甚名曰温病。第四条 ,太阴之为病 ,但咳 (有声无痰曰咳 ) ,身不甚热 ,微渴者 ,辛凉平剂 ,桑菊饮主之。以上描述 ,太阴温病和“非典”之症状颇为吻合。太阴者肺也…  相似文献   

14.
猪牙皂论选     
皂荚枝有刺而味辛,禀金气也。色紫赤而味兼咸,禀水气也。太阳之气合金气而出于肤表,合水气而下挟膀胱,故味辛咸而气温热。辛咸温热,则有小毒矣。风邪薄于周身,则为风痹死肌之证。风邪上薄(薄,通迫)于头,则为风头泪出之证。皂荚禀金气而制风,故能治也。九窍为水注之气,皂荚禀金气而制风,故能治也。九窍为水注之气,皂荚禀水气,故利九窍。太阳阳热之气,若天与日,天日光明,则杀精物,精物,犹百精老物也。  相似文献   

15.
正"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类似的句式在《内经》凡三见,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灵枢·论疾诊尺》"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按六气与季节配属理论,春、夏、冬三季都是主令之气伤人,独秋季非本季之旺气——燥气伤人,反而强调"秋伤于湿",  相似文献   

16.
燥气论     
燥气论清·沈明宗撰《天元纪大论》云: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盖六乃风、寒、暑、湿、燥、火为节,五即木、火、土、金、水为制。然天气主外,而一气司六十日有奇;故五运六气合行而终一岁,乃天然不易之道也。《内经》失去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所以燥证湮没,至今不...  相似文献   

17.
大道至简     
脾气不足,则肌肉不生,手足如削。受肝之气为筋,肝气不足,则筋不束骨,机关不利。受肾之气为骨,肾气不足,则骨软。此胎禀之病。当随其藏气求之。肝肾心气不足,宜六味地黄丸主之。脾肺不足者,宜参苓白术丸主之。  相似文献   

18.
梁健忠 《河北中医》2001,23(9):684-685
祖国医学认为 :痹证多由于机体正气不足 ,风、寒、湿三气乘虚杂至而起。一般地说 ,在初起 ,或急性发作期多偏于邪实 ;病程久 ,证候呈慢性迁延者 ,多偏于正虚。偏于邪实者 ,即风寒湿痹和热痹 ;偏于正虚者 ,又称久痹 ,则属于虚痹。这两类不同的痹证 ,无论在其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等方面 ,都是不同的。兹略谈虚痹的证治如下。1 虚痹的病因病机《内经·痹论》对痹证有专篇论述 ,在谈到风、寒、湿三痹之后 ,又有筋、骨、脉、肌、皮痹的病名 ,指出 :“痹在于骨则重大 ,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 ,在于筋则屈不伸 ,在于肉则不仁 ,在于皮则寒。”[1] 又云 …  相似文献   

19.
附子论选     
正附子气温大热,温则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大热则禀天纯阳炎烈之火气,入足少阴肾经。补助真阳,味辛而有大毒,得地西方燥酷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浓,阳也。其主风寒咳逆邪气者,肺受风寒之邪气,则金失下降之性,邪壅于肺,咳而气逆也。  相似文献   

20.
标本中气学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本中气学说源自《内经》,是中医气化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1]”后世医家运用标本中气学说阐释《伤寒论》六经病变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对六经标本中气的实质却鲜有深究。本文将从空间结构上对此作一探讨。1 六经统领人身之气化人身之脏腑赖经络运行气血津液而成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