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食管癌腔镜术后不同营养途径对患者恢复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3年10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行食管癌腔镜手术的310例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术中放置鼻十二指肠管102例, 空肠造瘘98例, 术后早期进食110例。比较3组患者术前, 术后第4天血清白蛋白、体重; 术后第1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 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及鼻胃减压管拔除后咽喉不适、造瘘口渗液感染等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3组均无住院死亡。鼻十二指肠管组与空肠造瘘组术后第1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而早期进食组较这两组时间明显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均未出现术后急性胃扩张及胃排空障碍, 在吻合口瘘和肺部感染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鼻十二指肠管组在鼻胃减压管拔除后咽喉部不适高于空肠造瘘组, 术后有11%的患者自行拔管。空肠造瘘组术后有5例患者出现造瘘口渗液, 其中有1例较严重者予拔除造瘘管, 有5例患者出现不全肠梗阻。  结论  早期经口进食是食管癌腔镜术后较适宜的营养途径, 符合患者的生理状态, 减少手术带来的应激,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促进加速康复, 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吴晓燕  鲁铭  田辉 《中国肿瘤临床》2014,41(23):1510-1511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通过经空肠造瘘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  方法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的食管癌患者178例, 其中98例食管癌患者术后经空肠造瘘管进行肠内营养, 80例患者行全静脉营养支持, 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1、10天测定血红蛋白(Hb)、清蛋白(ALB)、总蛋白(TP)、淋巴细胞计数(TLC)、血清转铁蛋白(TF)水平。  结果  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第10天血红蛋白(Hb)、清蛋白(ALB)、总蛋白(TP)、淋巴细胞计数(TLC)、血清转铁蛋白(TF)水平均高于静脉营养组(P < 0.05);肠蠕动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均优于静脉营养组。  结论  经空肠造瘘管肠内营养能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态, 维护和促进胃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3.
王俊  李芝  甄福喜  张憬  骆金华 《中国肿瘤临床》2014,41(23):1503-1506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术中营养管放置和围术期营养支持的实施方法与临床效果。  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单手术组513例食管癌手术患者术中均常规放置营养管, 其中鼻肠管497例, 空肠造瘘16例。术后24 h后经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治疗, 并辅以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治疗, 至全量EN后停PN支持。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放置营养管, 在观察期间无死亡、无营养代谢障碍。鼻肠管组吻合口瘘、肺部并发症及切口感染发生率与空肠造瘘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空肠造瘘组肠梗阻发生率高于鼻肠管组患者(P < 0.05)。  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中有效放置鼻肠管及早期应用EN为食管癌术后安全有效的营养补给方法。   相似文献   

4.
黄旭  杜铭  陈焕文 《中国肿瘤临床》2013,40(19):1189-1191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营养管在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方法  总结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73例食管癌患者在胸腹腔镜下行食管癌切除术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的手术方法和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包括胸腔镜下游离食管、腹腔镜下游离胃、消化道重建等重要步骤。  结果  73例患者术中均顺利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全组手术时间180~410 min,平均时间273 min,其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平均时间27 min。术中出血量50~450 mL,平均出血量120 mL。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胃肠功能不适5例,均顺利出院。  结论  十二指肠营养管在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中应用安全、可行,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应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法对新乡市中心医院在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 食管癌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的63例患者与63例术后未发生呼吸衰竭者经行病例一对照分析。  结果  肺部疾病史、吸烟、肺功能损坏、手术时间、管状胃、术后并发症及术前心脏疾病这7个相关因素与术后呼吸衰竭的发生有显著关系, 其中管状胃为保护性因素(β < 0);对病例组进行分析发现术前肺功能中度或重度损害、有基础肺疾病、插管及呼吸机使用时间较长、术后出现相关并发症者, 其术后发生呼吸衰竭且死亡风险明显增加(P < 0.05)。  结论  重视对呼吸衰竭危险因素的防治可有效减少呼吸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并发严重食管胸腔瘘改良治疗法。方法 胃和食管多孔硅胶管持续负压吸引取代鼻胃管和空肠造口营养管,治疗4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胸腔内瘘和3例食管下段自发性破裂。结果 愈合时间缩短,无死亡。胃肠道内营养改善,病人痛苦减轻,费用降低。结论 胃和空肠双造口管治疗严重食管胸腔瘘是一种积极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摘 要:[目的] 总结食管胃吻合口瘘患者,采用食管颈部外置引流的方法的临床实践经验。[方法] 4例食管切除胸内胃食管吻合术后发生严重的胸内吻合口瘘,保守治疗无效,患者出现感染中毒症状危及生命,行原切口开胸残胃回纳腹腔旷置,近端食管拉出颈部外引流,胸腔清除脓苔及坏死组织,改善引流,胃或空肠放置造瘘管作为术后肠内营养通道,待炎症消退后,再行胃或结肠经胸骨后通道上拉至颈部与食管吻合重建消化道。 [结果] 4例患者通过食管颈部外置引流手术,胸内炎症消退,感染中毒症状得到控制,其中3例再行二期胃或结肠胸骨后上拉至颈部与食管吻合,1例仅行食管颈部外置引流。4例患者的生命均得以挽救。[结论] 颈部食管外引流使胸腔感染得到控制,为二期手术创造了机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经腹手术超低位吻合保肛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54例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超低位吻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分析术后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及手术死亡病例。平均手术时间(165±31)min,术中出血(12±5)mL。本组患者未常规进行预防性造瘘。术后发生吻合口出血2例(3.7%),吻合口漏3例(5.6%),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术后患者排尿功能、性功能保持良好,术后一年时绝大部分患者肛门控制排便功能满意,术后随访两年以上均无局部复发,也无死亡病例,但手术一年后有3例患者出现肝脏转移。  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经腹超低位吻合近期效果良好,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ARROW中心静脉置管套件在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4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88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为两组, 一组为接受全腔镜Ivor-Lewis食管癌根治术而行空肠造口术的48例患者, 另一组为食管癌术后接受鼻饲管营养的40例患者, 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开始经口进食前营养指标的变化, 以及非计划拔除营养管比例。  结果  空肠造口组和鼻饲管营养组在食管癌手术前后, 患者的营养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空肠造口组的非计划拔管率显著小于鼻饲管营养组。  结论  使用Arrow中心静脉置管套件行腹腔镜下空肠造口术是可行的, 具有简便、耐受性好的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胃造瘘术是不能经口饮食或者需要长期肠内营养治疗患者的主要营养方式。开放手术下胃造瘘术应用已有一百 余年历史,已被证实安全有效,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大。随着内镜、腹腔镜技术的推广应用,多种微创胃造瘘术已经用于临床。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势,而且仅需要局部麻醉,已逐渐取代了外科手术, 成为胃造瘘的首选方法。但内镜下胃造瘘术的应用也有明显局限性,对于因咽、食管不通畅,不能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的患者,外科手术仍然是必须的。腹腔镜下胃造瘘术比传统开放手术微创优势明显,常见手术方式有多种,本文述评各种 常用术式的特点,并介绍笔者所在医疗机构应用的腹腔镜下管型通道成形胃造瘘术的经验。管型通道成形胃造瘘术是利用 胃壁制备管型通道作为瘘管,可以避免胃前壁向腹壁的过度悬吊牵拉;由于瘘道内有黏膜衬附,更换营养管简单方便,可 以随时取出营养管,经管型通道送入口服药物,也不需要特殊造营养管瘘管,只需要使用普通球囊导尿管,既可用于营养 液灌注,也可用于封堵瘘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综合评价并比较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和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行食管癌手术的患者237例,依据术后营养方式不同分为EEN组136例和TPN组101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功能进行匹配,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肝功能、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等指标。  结果  采用1:1最邻近匹配法,经倾向性评分成功匹配91对患者。EEN组营养指标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在术后7天明显优于TPN组(P < 0.05),而白蛋白(albumin,ALB)在术前、术后3、7天与TPN组比较无明显差异;EEN组的肝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在术后3天及7天显著优于TPN组(P < 0.05);EEN组在放置胃管时间、排便时间、术后经口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TPN组(P < 0.05);EEN组反酸或呕吐、腹泻的发生率高于TPN组,而肺水肿、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低于TP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与TPN相比,食管癌术后应用EEN的反酸或呕吐、腹泻发生率较高,但对肝功能影响小,能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肿瘤全病程智能管理平台在乳腺癌化疗患者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乳腺癌术后化疗的患者236例,分为研究组130例及对照组106例,评价使用该平台对于患者管理的效果。结果:研究组中患者化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低合并发热的例数及其住院例数、严重不良反应导致住院例数均减少,对化疗不良反应处理的及时性有优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该平台应用于乳腺癌化疗患者的管理中,有利于督促患者及时就诊,减少严重不良反应导致住院的例数,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研究旨在确定念珠菌血症的危险因素, 评估肿瘤患者中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和其他念珠菌之间可能存在的临床显著性差异。并对白假丝酵母菌血症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血症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 旨在通过该类分析, 及时开展干预, 尽量避免易感因素, 进而改善真菌血症患者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2年3月至2018年2月323例念珠菌血症患者的资料。分析患者发生念珠菌血症的危险因素, 同时对比分析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和非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和非白假丝酵母菌念珠菌血症的临床差异。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念珠菌常见抗真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和分析。  结果  念珠菌血症分离病原体中, 最常见的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37.15%(120/323), 而白假丝酵母菌占34.37%。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下述因素与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念珠菌血症的发生相关, 即肠外营养(P < 0.001)、粒缺(P < 0.001)、化疗(P < 0.001)和抗真菌药物的使用(P < 0.001), 同时肠外营养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念珠菌血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0.183, 95%CI:0.098~ 0.340;P < 0.001)。  结论  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超越白假丝酵母菌为患者念珠菌血症主要病原体。通过评估患者念珠菌血症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 以期加强和制定感染控制策略, 从而预防念珠菌血症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辅助化疗前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eriatric nutrition risk index,GNRI)评估老年胃癌患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连云港市东方医院162例接受根治性手术并行规范化疗的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术前和化疗前GNRI,绘制其预测患者预后的ROC曲线,比较两者的诊断精度,分析化疗前GNRI不同水平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结果:化疗前GNRI的AUC值均大于术前GN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最佳截断值将化疗前GNRI分为高GNRI组和低GNRI组。通过Kaplan-Meier分析,高GNRI组患者5年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均高于低GNRI组患者(均P<0.05)。根据pTNM分期分层分析,在pTNMⅡ期患者中,高GNRI组患者5年生存率高于低GNRI组患者(P<0.05)。高GNRI组和低GNRI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pTNMⅢ期患者中,高GNRI组患者5年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均高于低GNRI组患者(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低GN...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进展期胃癌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联合周围组织器官切除在原发及复发胃癌治疗中的的经验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5例原发胃癌或胃癌术后复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或联合周围脏器切除病例, 其中3例为原发胃癌, 2例为胃癌术后复发。  结果  1例患者因腹腔感染及腹腔出血于围手术期内死亡, 1例出现胰瘘, 经保守治疗好转后出院。4例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生存, 平均生存期22.2个月。  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周围脏器切除治疗胃癌有一定风险, 但如合理应用, 可获得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遵循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etal Exeision, TME)原则的前提下, 探讨应用腹腔镜辅助直肠外翻技术完成低位直肠癌骶前切除及吻合的新方法。  方法  选择性地对2007年6月到2009年7月间收治的27例低位及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实施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 术中将远端直肠经肛门外翻来确定肿瘤远端切缘, 完成低位保肛术。  结果  所有27例患者手术顺利, 切缘病检阴性, 术后恢复顺利, 无吻合口漏, 随访6~31个月, 26例无瘤生存。  结论  将直肠肿物经肛门外翻确定肿瘤远端切割线的方法可以弥补腹腔镜下术者手感不足的缺点, 能够准确地确定直肠远端安全切缘, 同时还可以节省手术费用, 让更多的患者受益于腹腔镜直肠癌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上腔静脉滤器对肿瘤合并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预防肺栓塞发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资料。20例患者中肺癌6例, 胃癌4例, 乳腺癌2例, 卵巢癌、胰腺癌、鼻咽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食管癌、贲门癌、胸腺瘤术后左颈部转移各1例。其中9例患者行PICC(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置管化疗, 2例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化疗。  结果  全部患者均成功置入上腔静脉滤器, 保留深静脉置管的患者术后成功拔除深静脉导管, 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 随访6~24个月, 术后无症状性肺栓塞、上腔静脉穿孔、滤器移位及上腔静脉综合征发生。  结论  恶性肿瘤及深静脉置管是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重要的原因, 上腔静脉滤器置入是预防肿瘤合并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发生肺栓塞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