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研究发现锌是多种酶和激素的重要成分,这些酶和激素参与核酸与蛋白质的合成、细胞分裂和伤口愈合。因此,当急性心肌梗死(AMI)时,血清锌浓度降低可能是由于大量锌参与心肌的修复所致。而另有学者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锌降低是疾病过程中的一种应激反应。为探讨AMI时血清锌变化,本研究测定105例AMI患者血清锌指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本文观察了22例AMI患者及免心便模型血浆中TNF的含量变化,以研究TNF对心肌梗塞坏死面积的影响。结果发现:(1)AMI患者心肌梗塞早期血浆TNFα迅速升高,高峰在胸痛发作后4小时,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以后逐渐下降,48小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2)在免心梗模型中,用TNF单克隆抗体中和血浆中的TNF后,坏死区占缺血区和坏死区占左心室的体积百分比ATM组显著低于AMI组(P<0.01)。提示:TNFα在AMI发生中起重要作用,TNFα单克隆抗体可显著减少心肌梗塞范围。  相似文献   

3.
为了定量研究心肌梗塞左室总体和局部射血分数(EF)变化,对无心血管疾病者(对照组)(n=44)、急性心肌梗塞(AMI)(n=16)和陈旧性心肌梗塞(OMI)(n=29)患者进行平衡法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检查。AMI和OMI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左室总体和局部(室间隔区,心尖区和侧壁区)EF有显著性差异(P<0.01);AMI和OMI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左室总体EF与局部EF之间密切相关。局部EF定量测定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NT-proBNP的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N末端B型脑钠尿肽(NT-proBN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53例血中NT-proBNP的水平变化,分析其与心功能分级的关系。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24例,均已排除心、脑血管疾病。结果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血中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心功能对照组(P〈0.01)。患病组心功能≥Ⅱ级组血NT-proBNP显著高于心功能Ⅰ级组,心功能Ⅰ~Ⅳ级患者组各组间血清NT-proBN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心功能级数递增,NT-proBNP水平增高。NT-proBNP与Killip分级呈正相关。结论AMI后心脏钠尿肽系统激活,其改变与心功能损伤程度有关,因此NT-proBNP的测定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静注垂体后叶素复制家兔心肌反复短暂缺血模型,观察了其对随后进行的急性心肌梗塞(AMI)再灌注过程中血小板和白细胞聚集性、心肌梗塞边缘区多形核粒细胞(PMN)浸润以及心肌梗塞范围的变化。结果显示,垂体后叶素所致心肌反复短暂缺血对AMI再灌注实验组的心肌梗塞范围、血小板聚集性和心肌梗塞边缘区PMN浸润数均大于或高于单纯AMI再灌注对照组。两组白细胞聚集性无明显差异,但处死前两组高于结扎前。提示垂体后叶素所致心肌反复短暂缺血对AMI再灌注具有累积性损伤效应,而血小板和白细胞活性增高可能在其累积性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垂体后叶素对急性心肌梗塞再灌注家兔的累积性损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静注垂后叶素复制家兔心肌反复短暂缺血模型,观察了其对随后进行的急性心肌梗塞(AMI)再灌注过程中血小板和白细胞聚集性、心肌梗塞边缘区多形核粒细胞(PMN)浸润以及心肌梗塞范围的变化。结果显示,垂体后叶素所致心肌反复短暂缺血对AMI再灌注实验组的心肌梗塞范围、血小板聚集性和心肌梗塞边缘区PMN浸润数均大于或高于单纯AMI再灌注对照组。两组白细胞聚集性无明显差异,但处死前两组高于结扎前。提示垂体后叶素所致心肌反复短暂缺血对AMI再灌注具有累积性损伤效应,而血小板和白细胞活性增高可能在其累积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 溶栓治疗可使缺血心肌早期再灌注,减少死亡率,已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溶栓后及早判定冠状动脉再通对决定下一步治疗十分重要.我科对溶栓后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以评价早期T波倒置判定再灌注的价值.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选自1991年3月~1995年10月87例AMI患者,其中男71例,女16例,年龄32~75岁(平均56.8±8.7岁),均无陈旧性心肌梗塞及束支传导阻滞史.无溶栓禁忌症.溶栓剂为尿激酶、链激酶及重组链激酶.溶栓时间均在发病8小时以内.二、观察方法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3小时内每半小时作一次全导ECG;发病后8小时起每2小时测一次血心肌酶,共12次;同时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及心电图T波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KPS记分是一种简便的评价病人功能状态的指标。本文旨在应用KPS记分评价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的预后,并与心肌梗塞(MI)后入院时的左室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9.
临床研究发现,各种溶栓治疗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病死率。心室晚电位(VLP)是心肌梗塞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强烈预兆。新近,许多作者对AMI溶栓治疗后心室晚电位转阴的机理及意义进行探讨。现综述如下:1 溶栓治疗前VLP转阴的机理 溶栓治疗后VLP转阴确切机理尚未完全明了,  相似文献   

10.
自七十年代Bonoris氏等报道以来,人们试图采用运动试验(ET)中R波振幅变化的新标准来提高ET心电图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文对4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后1~28月的患者进行次极量踏车ET,旨在探讨ET后R波振幅变化对心肌梗塞患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临床上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约有20%合井房颤,房颤多发生在心肌梗塞(MI)24小时后,通常由心包炎或心衰引起。但AMI后最初几小时发生房颤较罕见,对其病因也缺乏了解。本文同的是探索AMI最初几小时发生房颤的病因. 作者观察214例AMI患者(男性167例,女性47例。平均年龄59±11岁。下壁心肌梗塞120例,前壁心肌梗塞94例)中,7例(3%)在胸痛3小时内发生房颤。7例均为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左房分支近端闭塞出现下壁心肌梗塞,其中5例为急性左房分支闭塞,其余2例是在以往有左回旋动脉闭塞  相似文献   

12.
影响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预后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CHD)监护病房的普及和各种治疗措施的发展,急性心朋梗塞(AMI)后存活者逐年增多。但是许多研究证实,仍有10~15%的AMI患者死于出院后第一年内。现就影响AMI病人预后的几个有价值的因素综述如下,旨在识别心肌梗塞(MI)的高危人群,制订正确的康复治疗措施。心肌梗塞部位心肌梗塞部位(前壁和下壁)是决定MI预后的重要因素。B0urke等观察756例首次MI患者中,705例(93.3%)为Q波型;51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血B型利钠肽(B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顺序入选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CCU病房住院的AMI患者200例,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STEMI)135例为STEMI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NsTEMI)65例为NSTEMI组;另选择有心绞痛或冠状动脉无狭窄的患者110例作为心绞痛及正常对照组。采用美国博适公司Triage型BNP定量诊断仪测定BNP浓度。结果:①AMI组BNP浓度明显高于心绞痛及正常对照组[(467±645)pg/ml比(29±50)pg/mi,P〈0.01];②不同类型的心肌梗死(STEMI和NSTEMI)之间BNP水平无明显差异[(586±574)ng/ml比(460±435)ng/ml,P〉0.051。结论:检测B型利钠肽浓度对急性心梗患者的诊断、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凝血纤溶动态图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组与非溶栓组及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其凝血纤溶的动态变化。方法 前瞻性研究21例AMI患者,其中溶栓组8例,非溶栓组13例,健康对照10例。溶栓组分别于溶栓前、溶栓后20分、2小时、12小时、48小时取血,非溶栓组取心梗后就诊即刻及其后24小时取血,用凝血纤溶多功能分析仪测定凝血纤溶动态图,观察不同组之间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结果 AMI溶栓组溶栓后反映凝血功能的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而纤溶活性升高。非溶栓组凝血纤溶变化无统计学意义。AMI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凝血纤溶活性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MI患者溶栓后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纤溶活性升高。非溶栓组治疗24小时后凝血纤溶活性无明显变化。患者发生AMI后血浆凝血纤溶活性与健康对照相比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大约三分之一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不出现穿壁性心肌坏死的特征性 Q 波。然而无 Q 波心肌梗塞(NQMI)患者再梗塞的发生率,死亡率、猝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有Q 波心肌梗塞(QMI)患者。因此,对 NQMI 患者在梗塞后早期应进行全面评价,并给予积极治疗实属必要。现将近年来的研究概况作一简要综述。一、定义:传统上从心电图(ECG)角度将心肌梗塞分为二种类型:①穿壁性心肌梗塞.②非穿壁性或心内膜下心肌梗塞。这种分类是以体表 ECG 有无病理性 Q 波为依据的:即穿  相似文献   

16.
分析我院63例初发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MI)患者Ⅱ导联R/Q比与心电图恢复速度的关系及对AMI近期预后的意义。提示R/Q比值越大,心电图恢复越快,临床表现越轻。病后第12小时心电图恢复快的,以后恢复也迅速.R/Q比值及心电图恢复速度可作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使用链激酶治疗能增高血清谷草转氨酶(SG-OT)和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浓度。作者测定了链激酶(SK)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后患者血中转氨酶活性,以确定其发生率和该药物反应的临床关系。作者调查Dumfries和Galloway皇家医院的189例患者,D和G医院参予了心肌梗塞第二国际的研究(ISIS-2),对可疑AMI患者进行SK、阿斯匹林与安慰剂对照试验研究。95例患者接受SK〔男64例,女31例,平均年龄58.9(标准差8.38)〕;94例接受安慰剂〔男71例,女23例,平  相似文献   

18.
198 6年 Murry等 [1] 首先发现心肌反复短暂缺血可以限制随后的心肌梗塞范围 ,并提出心肌缺血预适应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概念 ,即心肌短时间的缺血能产生对以后长时间缺血的保护作用。目前对冠心病患者急性肌梗塞 (AMI)前反复发作的心绞痛是否具有心肌缺血预适应的作用尚有争议。为此 ,我们比较 AMI前有反复心绞痛患者与 AMI前从无心绞痛患者在 AMI期间的病情和短期预后 ,从临床方面揭示 AMI前心绞痛与 IP的关系以及对 AMI病情和预后的影响。1 材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根据患者有胸痛、心电图典型 ST段衍变过程及坏死…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脂质过氧化物及相关酶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9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发现AMI患者SOD,GSH-PX明显低于正常人,MDA明显高于正常人。这种变化的幅度因AMI的临床表现不同而异,AMI合并心衰,室速者MDA升高,SOD,GSH-PX降低最显著.提示上述指标与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有关.AMI患者脂质过氧化物及相关酶的测定对判断其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老年人心肌梗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AMI)临床表现不典型较易误诊。因此对老年人AMI应有充分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重要意义。现将221例心肌梗塞住院患者中症状不典型的36例加以分析,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