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肿瘤生物疗法是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后,日渐成熟起来的治疗方法,其特点是对正常细胞起辅助调节作用,对癌变或突变细胞起杀伤作用。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等,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ympho 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 LAK)和肿瘤浸润淋巴细  相似文献   

2.
给裸鼠尾静脉注射Anip973人肺腺癌细胞造成人工肺转移癌模型。应用IL-2激活的PBL细胞进行体外扩增,诱导出具有杀伤活性的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对裸鼠体内抗肿瘤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注入新鲜淋巴细胞组和单纯注入IL-2组均不能明显抑制肿癌的肺转移,单纯注入LAK细胞组可抑制肿瘤的肺转移,LAK细胞与IL-2同时注射时抑制肺癌转移率比LAK细胞组明显提高。病理检查证实了经LAK细胞和IL-2同时治疗的裸鼠,肺转移癌结节明显减少。LAK细胞与rIL-2伍用亦可显著延长荷瘤裸鼠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同种异体LAK细胞治疗晚期癌症的疗效。方法:本组225例,采用IL-2皮下、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进行诱导,LAK细胞静滴、瘤体内注射、胸腔注射、动脉导管灌注等治疗225例晚期癌症。结果:多数患者一般状况改善,生活质量提高,CK4.44%(10/225),PR38.7%(87/225),且治疗后周围血OKT4比率升高,OKT8比率下降,说明治疗后免疫功能有一定改善。结论:同种异体LAK细胞有效的过继免疫治疗。LAK细胞获取量大,疗效肯定,副反应轻.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癌症治疗中,现代生物疗法是继手术疗法及放疗和化疗后的一种很有前途的新疗法,引起国内外肿瘤学者的极大关注,同时也给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1985年美国Rosenberg等人首先报道了应用LAK(Lymphokine—activated killer,LAK)细胞加白细胞介素Π(IL—2)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实践,近十几年国内外用此治疗方法临床报道较多,有效率约25%左右,主要是对恶性黑色素瘤及肾癌疗效明显,但此法有一定的毒副反  相似文献   

5.
香烟提取物对人体NK细胞和LAK细胞活性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烟雾对人类自然杀伤细胞 (NK)和杀伤细胞 (LAK)活性的影响。方法 抽取 4 0名不吸烟的健康自愿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 (PBMC) ,将每名自愿者的PBMC分为A、B、C、D 4份 ,A、B用于检测NK细胞 ,C、D用于检测LAK细胞 ,其中B、D不加香烟提取物作为正常对照 ,A、C加入香烟提取物一起培养 ,以K5 6 2 (NK敏感细胞 )为靶细胞经噻唑蓝 (MTT)法检测NK细胞活性 ,以HL 6 0为靶细胞 (NK耐受细胞 )检测LAK细胞活性。观察香烟提取物对NK细胞和LAK细胞的影响。结果 A组NK细胞平均活性为 (43 95± 5 5 7) %,B组为 (45 84±5 6 1 ) %,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两组NK细胞活性段位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C组LAK细胞平均活性为 (2 0 0 7± 1 78) %,D组为 (2 4 5 0± 2 1 7)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香烟提取物可影响LAK细胞活性和少数个体NK细胞活性。降低机体免疫监视功能和对癌变细胞清除的能力 ,可能是吸烟者癌症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使用淋巴因子激活杀伤(LAK)细胞及重组白细胞介素-2(rIL-2)腹腔灌注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9年12月天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87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行常规化疗,n=42)与研究组(行LAK细胞过继免疫疗法及rIL-2腹腔灌注治疗,n=45)。术后采集腹腔引流液行真菌培养,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腹膜转移发生情况,评价相关指标;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外周T细胞亚群变化;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感染率。结果研究组真菌感染率、腹膜转移发生率、治疗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骨桥蛋白(OP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CD3+、CD4+高于对照组,CD8+、自然杀伤(NK)细胞及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治疗后预防腹膜转移治疗期间开展LAK细胞过继免疫疗法及rIL-2腹腔灌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控制肿瘤复发,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减少不良反应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D3AK细胞的某些生物学特征、了解其对膀胱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方法 采用抗CD3单抗和IL-2共同刺激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出CD3AK细胞,体外动态观察CD3AK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增殖能力,并与LAK细胞进行比较;以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型:用MTT法测定CD3AK、LAK细胞对膀胱癌细胞株(124)的杀伤活性。结果 (1)CD3AK细胞增殖能力高于LAK细胞;(2)CD3AK细胞为异质细质细胞群,其细胞类型主要是CD8^ 细胞;(3)在效靶比为10:1及20:1时,培养4d的CD3AK细胞对124细胞的杀伤率为均高于同期培养的LAK细胞对124的杀伤率。结论 (1)CD3AK细胞制备简便,增殖能力强,可以为临床提供充足的过继免疫效应细胞;(2)CD3AK细胞是一明显优于LAK细胞的抗肿瘤效应细胞,对膀胱癌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CD3AK细胞在膀胱癌过继免疫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LAK、NK及T细胞亚群在肝癌手术前后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肝癌患者手术前后LAK、NK细胞活性和T细胞亚群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检测了31例肝癌患者手术前后和30例正常成人志愿者的淋巴因子活化性杀伤细胞(LAK)、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较肝癌患者的LAK、NK活性以及CD3、CD4和CD4/CD8比值均明显降低(P<0.01),CD8有增高趋势(P>0.05);术后16d,上述细胞免疫活性与术前相比显著增高(P<0.05).结果细胞免疫功能在肝癌患者中严重受损并且与肿瘤的消长有密切关系,LAK、NK、TC细胞亚群活性为判断肝癌手术疗效和预后的重要指标,对肝癌的综合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书航  于雅静  杨世强 《职业与健康》2005,21(11):1815-1816
目的探讨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预防方法.方法手术治疗的21例膀胱癌患者,术后用LAK细胞联合IL-2(白细胞介素-2)膀胱灌注治疗,并做随访和疗效观察.结果所有患者均获6~24个月的随访,复发率为9.52%(2/21),优于其他药物灌注的预防效果,并发症和副作用极轻.IL-2和NKACF(天然杀伤细胞激活因子)灌注前分别为(0.21±0.04)A值,(19.84±5.62)%,灌注6周后分别为(0.31±0.05)A值,(27.79±6.64)%,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LAK细胞联合IL-2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有较好的疗效,且毒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0.
LAK 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具有抗肿瘤抗转移作用。可以杀伤 NK 细胞抵抗的多种自体和同种、新鲜和传代的瘤细胞,而不杀伤正常细胞,因此它没有抑制造血和免疫的副作用。可以用它治疗多种肿瘤,是过继性肿瘤免疫治疗的一个新的有效方法。我们于1991年1月—1994年6月应用  相似文献   

11.
黄芪多糖对LAK细胞毒的增强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光  娄丹 《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92,11(4):233-234,244
本文采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研究了黄芪多糖(APS)对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LAK)的增强作用。结果表明:APS具有明显的增强LAK细胞毒作用,有效剂量范围为0.001mg/ml~0.01mg/ml,在0.01mg/ml呈最大的增强作用,为原LAK细胞毒性的3倍。同时也证实黄芪水煎剂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HAK细胞体外常规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血球计数板计算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LAK细胞及CHAK细胞三组细胞的增殖能力,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对K562肿瘤细胞株杀伤能力,免疫组化检测细胞表型。结果:与PBMC和LAK相比,CHAK细胞显示出更强增殖能力和较高的细胞毒活性,且CD16^ 、CD56^ 细胞表型明显高于其它两组。结论:CHAK是一类不同与LAK细胞的新型高效杀伤细胞,可能会在临床抗肿瘤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分子生物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抗癌领域中,不仅出现了多种抗生素,而且已发展到人身自体内抗癌物质的研制和应用,如由白细胞介素2(人体内的免疫调节物质)激活的LAK(淋巴因子活化性杀伤细胞)细胞和TIL(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细胞,就是近几年来临床上用以治疗肿瘤的重要的非特异性辅助药物,深为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14.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一种疲劳性疾病[1].适量运动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效刺激淋巴细胞、臣噬细胞的增殖,促进免疫细胞因子的释放,增强自然杀伤(NK)细胞、淋巴因子一激活的杀伤(LAK)细胞等杀伤细胞的杀伤活性[2].  相似文献   

15.
胃癌术前营养支持辅助化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5例AG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静脉营养支持组,化疗组,和静脉营养支持加化疗组。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PA、TFN和NK、LAK细胞活性。FCM测定胃癌细胞和正常胃粘膜细胞DNA含量,倍体类型及细胞周期各时相比例;发现治疗5天后,静脉营养支持组PA、TFN、NK、LAK活性和肿瘤细胞S%及S G2q-M%明显增高(P<0.005~0.05)。化疗组血清PA明显下降(P<0.001),静脉营养支持加化疗组肿瘤细胞S%和S G2 M%显著下降(p分别<0.05和o.025),两组其它指标未见明显改变。提示静脉营养支持能促进AGC患者蛋白质合成,改善其免疫功能,同时也一过性的刺激了胃癌细胞的增殖;静脉营养支持加化疗既能维持AGC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又抑制了胃癌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6.
王善凤  栾宁  王雅楠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9):1697-1698,1704
[目的]对LAK细胞和HSV1-TKc/GCV基因治疗系统对卵巢癌细胞的体外作用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分别将不同比例的LAK细胞和AO细胞混合培养6h(4︰1,20︰1,100︰1,500︰1),采用LDH释放法测定LAK的杀伤活性;HSV1-TKc+及HSV1-TKc-AO细胞按照不同比例培养60h(15︰85,35︰65,50︰50,75︰25,65︰35,85︰15),后更换15μg/ml GCV培养液,6d后采用LDH释放法测定其杀伤活性。对两组实验的效靶比与杀伤活性进行相关性检验,比较两组的杀伤活性。[结果]LAK细胞与靶细胞的比值与杀伤活性呈线性相关性(r=0.996,P﹤0.01),其杀伤活性随着效靶比的增大而增加;AO/HSV1-TKc+与AO/HSV1-TKc-的细胞比例与HSV1-TKc/GCV的杀伤活性成线性相关(r=0.984,P﹤0.01),其杀伤活性随着比例的增大而增加,LAK与HSV1-TKc/GCV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K细胞与HSV1-TKc/GCV基因治疗系统对卵巢癌细胞的体外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低剂量辐射对脐血LAK细胞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低剂量辐射对脐血LAK细胞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影响。方法 新鲜分离的脐血单个核细胞用重组白细胞介素2培养72h获取LAK效应细胞,在培养48h时给予1次不同剂量(分别为62mGy,124mGy,186mGy,248mGy)的γ射线照射,应用^3H-TdR释放实验测定LAK体外杀伤肿瘤靶细胞(K562,HL-60)活性。结果 脐血LAK细胞对K562和HL-60的杀伤活性与成人外周血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接受低剂量辐射的脐血LAK细胞K562和HL-60的细胞毒性显著高于非照射对照组(P<0.01)。结论 脐血可作为LAK细胞的一个良好来源。低剂量辐射可增强脐血LAK杀伤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从而可能用于清除微小残留病变及在脐血移植时增强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体外诱导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并研究其生物学活性。方法从外周血和脐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经过细胞因子诱导、培养并扩增CIK细胞,以LAK作比较,流式细胞仪检测CIK细胞表面标志CD3、CD56。3H-TdR释放法检测CIK的增殖能力,MTT法检测对肝癌细胞系SMMC-7721、Bel-7402,正常胎肝细胞L-02的杀伤活性。结果CIK细胞第二周进入快速增殖期,到第31d扩增倍数超过60倍,CD3+CD56+细胞扩增倍数达800倍以上;CIK对肝癌细胞的杀伤能力明显优于LAK细胞(65%~81%);对正常胎肝细胞的细胞毒作用(<5%)。结论CIK细胞是一种具有很强杀瘤活性的免疫活性细胞,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希波医学技术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推出自体LAK(淋巴因子活化杀伤)细胞回输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技术。8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Rosenberg应用该项技术治疗中晚期肿瘤,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1986年公司董事长苏盛教授通过实验研究改进了Rosenberg该项治疗技术,使其更适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并取得成功,于1987年首次进行应用该项技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1988年这项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观察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Th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的变化,了解1型糖尿病患者中Th细胞亚群免疫功能的改变。方法 正常对照组(N组)和糖尿病组(D组)各20例,糖尿病组再分为治疗前和治疗后,N组和D组(治疗前后)均测定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2hG)、糖化血红蛋白(HbAlc)、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SIL—2R和细胞因子IFN—γ、IL—4。结果 ①治疗前D组CD4/CD8比值明显低于N组和治疗后(P值均<0.01);NK细胞活性也明显低于N组和治疗后(P值均<0.01);而治疗前D组SIL-2R水平明显高于N组和治疗后(P值均<0.01)。治疗12个月后,D组的CD4/CD8比值、NK细胞活性和SIL—2R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与N组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D组的IFN—γ值明显高于N组,P<0.01,治疗后D组IFN—-γ值与N组的差异则无统计学差异;而IL—4值则无论在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均明显低于N组,P<0.01。结论 在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存在着T淋巴细胞亚群、Th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的改变,提示1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免疫功能的改变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