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先天性房间隔缺损(ASD)及室间隔缺损(VSD)的患者58例在术前显示缺损位置、大小及其边缘的解剖特点。术前筛选病例及指导封堵器的选择。术中引导封堵器放置,术后随访评价疗效。结果:TTE测量先天性房间隔缺损(ASD)缺损大小2.0~3.5cm。在TTE监测下行封堵术,术后仅1例68岁女性感胸闷,于1周内症状消失。TTE测量舒张期室间隔缺损VSD缺损大小2.0~8.0mm。在TTE监测下行封堵术,封堵术后2例出现微量残余分流,24~48h消失,随访1个月~1年,发现1例残余分流,57例封堵成功。。结论:TTE在ASD、VSD封堵术的病例筛选、封堵器选择和放置以及在术后进行随访评价疗效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房间隔缺损(ASD)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5例ASD患者应用TTE行术前筛选、术中监测和术后随访。结果用TTE术前检查ASD大小15~25(20.3±4.7)mm,选用Amplatzer封堵器大小为20~32(25.5±6.1)mm。硬缘ASD的封堵器选择比超声所测ASD大3~6 mm。软缘ASD通常不考虑摆动较大部分为有效缘而予以去除,封堵器选择比超声所测ASD大5~11 mm。随访6个月封堵器牢固,无脱落及残余分流。结论TTE术前检查及术中指导ASD封堵是一种可行、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对准备行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患者进行术前筛选、术中监测、引导封堵伞释放,术后随访,评价疗效。结果ASD、VSD封堵器放置成功。术后即刻超声检查,3例ASD均无残余分流。9例VSD患者中,2例可见少量残余分流,封堵器位置正常,功能良好。术后3个月复查,2例VSD残余分流完全消失,但1例ASD患者,心电图显示左前分支阻滞及偶发房早。结论超声心动图在术前病例选择、术中引导、术后疗效评价,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AMPLATZER Ⅱ代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Ⅱ)在特殊形态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经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确诊特殊形态VSD 20例,分别应用对称型封堵器(5例)和ADO–Ⅱ(15例)经皮介入封堵VSD,比较两种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5例应用对称封堵器封堵失败。其中2例(40 %)改用ADO–Ⅱ后成功封堵,3例(60 %)改为开胸直视修补手术。15例直接应用ADO–Ⅱ封堵VSD取得成功。封堵成功的17例术后3 d复查发现其中7例(41 %)存在室间隔残余分流,追踪复查结果1月后仍有4例(25 %)残余分流,3个月后仅存1例(5 %)。手术造成三尖瓣轻度返流3例(18 %),追踪复查三尖瓣返流无增加。17例均无出现如封堵器脱落、膜部瘤破裂、主动脉瓣返流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结论:应用ADO-Ⅱ介入封堵特殊类型的VSD,可以增加封堵术成功率,可降低封堵器对瓣膜、传导束机械损伤的风险,避免术后发生瓣膜返流及心律失常;但ADO–Ⅱ型号偏小,选用时需要充分考虑VSD的缺损大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并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全组45例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或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确诊为继发孔型ASD,均行介入治疗。结果7例术中更换封堵器型号封堵成功;余38例均1次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100%。经3个月~1 a随访封堵器位置固定无移位及其他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高,术后近期和远期疗效均满意,是治疗ASD的首选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应用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共60例房、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男性33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7.8岁(3—14岁),其中4例伴有膜部瘤。采用国产封堵器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进行封堵术,术后即刻行心脏造影、升主动脉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验证即刻疗效,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心电图、TTE、X线胸片检查随访复查。结果60例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成功57例,成功率95%,其中房间隔缺损11例,室间隔缺损42例,动脉导管未闭4例。9例患儿术后即刻造影及TTE检查显示少量残余分流,1周后超声检查证实残余分流消失,其余患儿均即刻达到完全封堵,1周内完全封堵率达100%。3例患者术后24h内出现有束支传导阻,3—7天后恢复正常,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的所有患儿平均随访7.3个月(1—12个月),无封堵器移位、晚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封堵器对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患儿进行介入治疗,经严密随访,其疗效确切,近期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摘 要目的:验证使用多个超声心动图切面在筛查房间隔缺损(ASD)经皮介入封堵术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深 圳市人民医院 2016 年 1 月至 2019 年 5 月期间收治的 34 例年龄 4 ~ 53 岁的继发性 ASD 患者进行经皮介入封堵术。术前行 超声心动图多切面检查:(1)胸骨旁四腔心切面;(2)胸骨旁大动脉短轴切面;(3)剑突下两房心切面;用于测量缺损 大小和重要的边缘支撑结构。 结果:其中 1 例患者由于 ASD 缺损较大,被排除在外,其余 33 例患者中 ASD 缺损尺寸从 4 ~ 34 mm 不等,并在术中使用了腰部直径 12 ~ 40 mm 的 ASD 封堵器。相关分析显示 ASD 封堵器腰部直径随 ASD 缺损的 增加而增大,呈正线性趋势。Pearson 相关系数 r = 0.837,P = 0.00。根据 α = 0.05 的水平,可以认为 ASD 封堵器腰部直径 与 ASD 大小呈正线性关系。超声心动图显示封堵器未出现摇摆和脱位、残余分流和明显的房室瓣反流,也未出现严重心律 失常。 结论:超声心动图多切面、特别是三切面可以更详细观察 ASD 的几何形态,更清晰地显示邻近结构,对 ASD 经皮 介入封堵术中封堵器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微创介入手术的飞速发展和介入器材设计的日趋合理,介入治疗对有适应证的患者已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案。室间隔缺损(VSD)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心脏畸形,约占先心病发生率的20%[1]。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2],深受医生及患者的青睐。我院应用介入治疗VSD,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2008年7月—2010年3月介入治疗VSD患者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5~48岁,平均22岁。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VSD,食管超声心动图示VSD直径2.4~13 mm。1·2操作步骤在局麻或基础麻下行股静脉穿刺,用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成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者接受介入封堵治疗时,应用超声心动图对左心功能、右心功能变化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在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成人继发孔型ASD患者450例,均进行介入封堵术治疗,且定期随访,并在术前1周、术后3d、1个月、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监测,观察指标包括RVDd、RAD、PAD、FS、RVLFS、TAPSE、SV、EF、LVDd、LAD等心功能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手术后RVDd、RAD、PAD等数据减小,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尤以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变化显著,术后6个月,各项指标趋于稳定,无显著变化。结论在继发孔型ASD患者中,给予超声心动图监测封堵介入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术前、术中及术后监测相关指标,能够为治疗后心脏结构改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36例采用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根据Kreder方法在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观察相关影像学指标,并采用Dienst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腕关节功能评价。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均一期愈合,平均随访时间(9.22±1.97)个月。Dienst腕关节功能评分优26例,良6例,中4例,差0例,优良率88.89%。根据Kreder方法测量掌倾角术后2周为(12.11±2.14)、与术前(-13.08±9.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为(11.94±1.93),与术后2周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尺偏角术后2周为(22.75±2.98),与术前(6.03±2.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22.14±2.61)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桡骨短缩距离术后2周为(0.75±0.77)mm,与术前(3.72±1.77)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0.67±0.72)mm,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结论: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牢固固定,允许早期活动腕关节,并可防止复位丢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在儿童和成人的差别。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成功接受封堵器介入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者,其中儿童组113例,成人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应用特殊封堵器、术后心律失常、术后残余分流的比率以及手术时间、术后24hC反应蛋白(CRP)和心肌肌钙蛋白(cTnI)测定值。结果儿童组和成人组患者应用特殊封堵器、术后心律失常及术后残余分流比率分别为23.9%比27.6%、32.7%比37.9%、10.6%比6.9%;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24hCRP和cTnI测定值分别为(50±35)min比(47±20)min、(2.31±1.23)mg/L比(2.29±1.15)mg/L、(0.18±0.14)ng/L比(0.12±0.08)ng/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在儿童和成人中未见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颈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1月59例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访12~24个月,术前常规行颈椎动力位片(站立位)摄片、颈椎CT、颈椎MRI及末次随访时行颈椎正侧位(站立位)摄片,并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其中包括C_2~C_7 Cobb角、T1倾斜角(T1-Slope T_1S)、C_2~C_7矢状位轴向距离(C_2~C_7Sagittal Vertical Axis,C_2~C_7SVA),颈椎曲度丢失。根据术前T_1S值中位数的大小分为较大的T_1S值组(T_1S≥23.0°,n=29)与较小的T_1S值组(T_1S23.0°,n=30)。结果:共有59例入选:其中男30例,女29例;年龄32~74岁,平均(57.12±10.09)岁。随访12~24个月,平均(14.4±3.9)个月。手术节段为C_(3~7)50例,C_(3~6)9例,手术时间(136.69±42.65)min,出血量(178.81±105.12)mL,男女性别无差异。T_1S由术前的24.15°±8.22°降为21.00°±6.44°,Cobb角由术前的21.51°±8.08°降为14.25°±5.01°,C_2~C_7 SVA由术前的(14.63±6.79)mm增至(19.31±7.37)mm,且三个参数术前及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术前的T_1S的中位数的大小分为A组(T_1S23.0°与B组(T_1S≥23.0°)。两组组间对比发现术前的Cobb角(t=2.803,P=0.007)和C_2~C_7SVA(t=1.889,P=0.064)。同时两组组间对比发现术后的Cobb角(t=2.295,P=0.025)、C_2~C_7SVA(t=0.998,P=0.323)和LcL(t=2.465,P=0.017)。术前颈椎矢状位参数相关性:T_1S与C_2~C_7SVA(r=0.313,P=0.160)、Cobb角(r=0.592,P0.001)两者存在相关性,而C_2~C_7SVA与Cobb角(r=-0.029,P=0.829)两者不存在相关性。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会造成颈椎曲度的丢失,术前较大的T_1S值(T_1S≥23.0°)有更多的颈椎前凸角,但术后发生颈椎曲度丢失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在四肢软组织缺损感染创面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科收治的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21例进行随机分组。10例行创面清创后负压封闭引流(VSD),其中6例经过7~14 d负压封闭引流(VSD)达到二期植皮创面准备,3例经过14~28 d负压封闭引流(VSD)达到二期植皮创面准备,1例经过1~7 d负压封闭引流(VSD)达到二期植皮创面准备。11例行创面清创后传统创面换药,其中5例经过14~28 d达到二期植皮创面准备,4例经过7~14 d达到二期植皮创面准备,2例经过28 d以上传统换药他面污染加重,坏死组织增多。结果:负压封闭引流(VSD)组在治愈率、总有效率和创面达到二期植皮创面准备的时间上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创面负压封闭引流(VSD)是治疗四肢软组织缺损并创面感染的理想方法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并对近期疗效和并发症进行观察。方法 126例经临床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室间隔缺损,采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术后即刻采用造影或术后72h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观察疗效。结果 VSD介入封堵成功率为98.3%,不成功原因为缺损直径过大以及缺损位置特殊,术中未发生任何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VSD是一种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一种可靠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手术护理配合方法。方法:总结53例室隔缺损患者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手术步骤和护理配合。结果:53例患者手术顺利,没有并发症。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熟练掌握手术各步骤,可缩短手术时间,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提高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冲洗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四肢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7例慢性四肢软组织缺损创面患者行VSD治疗后随机分为补阳还五汤冲洗组(A组,n=29)和生理盐水冲洗组(B组,n=28),术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炎症指标变化、细菌培养结果、1周后肉芽组织覆盖率和首次植皮成活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及术后3 d的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7 d及14 d,A组患者CRP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3 d、7 d的ESR及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14 d的ESR及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1周A、B组平均肉芽组织覆盖率分别为(81.86±5.74)%和(73.11±4.1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拆除VSD后细菌培养结果显示:A组阴性为20例(70.0%),明显高于B组的11例(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24例(82.8%)首次植皮或皮瓣转移成功闭合创面,B组有16例(57.1%)首次植皮成活,两组首次植皮成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冲洗联合VSD治疗四肢软组织缺损创面能降低炎症反应、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缩短植皮时间,提高植皮成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设计。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白内障患者34例(36只眼),行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随访1~3个月,观察患者视力、眼压、房角(Goldman前房角镜检查)、前房深度(眼科A/B超声诊断仪检查)及术后角膜混浊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1.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术前20/333,术后2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44,P=0.000)。2.眼压:术前初始眼压(34.10±7.72)mmHg(1 mmHg=0.133 kPa),术后3个月眼压7~20 mmHg,平均(14.85±3.89)mmHg,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84,P=0.000)。3.中央前房深度:术前(2.35±0.41)mm,术后3个月(3.80±0.3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40,P=0.000)。4.房角:术前各象限窄Ⅱ~窄Ⅲ者32只眼,窄Ⅳ1~2个象限者4只眼,术后房角明显增宽,各象限宽角者24只眼,窄Ⅰ~窄Ⅱ者9只眼,窄Ⅳ1个象限者1只眼。结论对于白内障促发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的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可以有效地降低眼压,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2003年~2008年在体外循环下施行10kg以下婴幼儿先心病手术140例,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40例中男76例,女64例;年龄1月~10月,平均6.3月。体重4.6~8kg,平均6.3kg。术前有上呼吸道及肺部感染97例。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肺高压,其中中~重度肺高压(PH)67例。全组患儿病种资料见表1。本组患儿均经临床检查、结合心电图(EKG)、X线胸片及心脏彩超(Echo)确诊。术前心胸比率>0.60者为117例,肺动脉段明显突出者127例。1.2疾病种类室间隔缺损(VSD)102例;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动脉导管未闭(PDA)10例;法乐四联症(TOF)9例;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15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镜面右位心1例;部分型房室通道2例。1.3手术方法采用静脉加吸入复合麻醉,在中低温(26~30°C)下手术91例,深低温低流量(25°C以下)手术49例。所有患儿均采用1/2张高钾冷晶体心肌保护液(15ml/kg)使心脏停跳下行心内畸形矫治。术中视VSD大小、类型及VSD的周边情况是否补片修补室缺,本组患儿均采用涤纶片间断修补。合并有PDA...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成功实行介入封堵治疗的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即房间隔缺损在封堵前后即刻.随访期间肺动脉压力的变化规律。方法 500例成功施行介入治疗的患者.经导管测定术前及封堵后即刻肺动脉压力.并对肺动脉压力在介入治疗前后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正常/轻度肺动脉高压组:PASP.PAMP在封堵即刻后均轻度升高.前者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中度肺高压组PASP和PAMP在封堵即刻后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①PH是ASD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肺动脉压力是其手术时机选择、疗效判断和预后的重要指标。监测肺动脉压力变化.探讨其变化规律对合并PH的ASD的诊断和治疗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②用肺动脉频谱法可以较准确地估测肺动脉压力.其对于PH的ASD具有重要诊断价值。③经导管封堵治疗合并PH的ASD是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能明显降低中.重度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微创针刀镜治疗难治性膝关节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1—12月,采用微创针刀镜治疗难治性膝关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0例,男1例、女19例。年龄27~74岁,中位数49.5岁。所有患者左膝关节症状较显著。术后随访观察病情改善、并发症发生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20~50 min,中位数30 min。术后4周,患者对疾病自我评分、医生对疾病评分、患者对疼痛评分、健康调查问卷评分均低于术前[(4.70±1.07)分,(7.65±1.42)分,t=10.927,P=0.043;(3.40±0.94)分,(7.80±1.32)分,t=12.130,P=0.048;(3.80±0.89)分,(7.35±1.35)分,t=9.811,P=0.035;(1.25±0.29)分,(2.65±0.17)分,t=18.404,P=0.040];晨僵时间短于术前[(21.65±3.45)min,(51.15±12.15)min,t=5.054,P=0.001];关节压痛数与关节肿胀数少于术前[(10.15±2.58)个,(18.90±4.36)个,t=7.719,P=0.014;(9.90±1.65)个,(18.05±2.41)个,t=12.453,P=0.037];血清C反应蛋白及血沉水平低于术前[(1.57±1.25)mg·L~(-1),(4.85±3.55)mg·L~(-1),t=6.205,P=0.001;(29.60±19.70)mm·h~(-1),(76.35±32.66)mm·h~(-1),t=6.133,P=0.001]。均未出现感染等并发症。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ACR20、ACR50、ACR70评价疗效,临床缓解2例、显效14例、有效4例。结论:采用微创针刀镜治疗难治性膝关节类风湿关节炎,创伤小,能够缓解膝关节疼痛和肿胀,减轻膝关节炎症,有利于恢复患肢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