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牙齿移动中不同正畸力对牙槽骨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ANKL)表达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于2010年9-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寄生虫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轻力组、中力组、大力组(各9只),分别施加0、0.29、0.49、0.98N正畸力,建立大鼠牙齿移动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牙周组织压力侧RANKL的表达。结果对照组RANKL有少量表达,主要分布于破骨细胞的胞核,正畸加力各组RANKL表达主要分布于压力侧牙周膜及骨改建区的破骨细胞,在基质细胞和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也有表达,且其黄染程度强于对照组。各实验组牙周组织压力侧不同程度地出现血管被挤压、玻璃样变区和骨吸收陷窝。正畸力与RANKL的表达呈正相关(r=O.834,P〈0.01)。结论正畸力与大鼠牙槽骨压力侧RANKL的表达呈正相关,且0.49N为促进RANKL表达的最佳力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在正畸牙齿移动中幼年鼠和成年鼠牙周组织骨保护素 (Osteoprotegerin ,OPG)信使RNA(mRNA)表达的不同 ,以探讨增龄因素影响正畸骨改建的分子机制。材料与方法 :以 4周 (幼年鼠 )和 2 4周 (成年鼠 )雄性大鼠为实验动物 ,牵引左上第一磨牙中移动为正畸牙齿移动模型 ,右上第一磨牙为对照 ,利用OPG多相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检测实验侧和对照侧牙周膜组织OPGmRNA的表达。结果 :1.幼年鼠对照侧近牙周膜的牙槽骨面可见破骨细胞和相应的骨陷窝 ;成年鼠牙周膜内细胞的OPGmRNA表达高于幼年鼠 ;2 .幼年鼠正畸牙齿移动中 ,加力后 6小时牵张侧近牙槽骨表面可见OPG表达阳性细胞排列 ,加力 2 4小时可见骨吸收陷窝内多核破骨细胞亦有明显OPGmRNA表达 ;压力侧加力 3小时开始即可观察到破骨细胞的数目明显增多 ,OPGmRNA在牙周膜细胞中的表达未见明显改变 ;3.与幼年鼠相比 ,成年鼠正畸牙齿移动中 ,牵张侧牙周膜细胞的OPGmRNA表达没有明显改变 ,压力侧加力 3小时仍未见典型的破骨细胞和骨吸收陷窝 ,加力 2 4小时见破骨细胞。结论 :增龄因素使牙周组织内OPG表达明显增强 ,加力后幼年牙周膜细胞较早表现出张力侧OPG表达增强和压力侧破骨细胞活动增强 ,幼年较成年的牙周组织有较强的骨改建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在正畸牙齿移动中幼年鼠和成年鼠牙周组织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信使RNA(mRNA)表达的不同,以探讨增龄因素影响正畸骨改建的分子机制。方法以4周(幼年鼠)和24周(成年鼠)雄性大鼠为实验动物,牵引左上第一磨牙近中移动为正畸牙齿移动模型,原位杂交检测牙周膜组织OPG mRNA的表达。结果 1.幼年鼠正畸牙齿移动中加力后3小时张力侧近牙槽骨表面可见OPG表达阳性细胞排列;与幼年鼠相比,成年鼠加力后牵张侧牙周膜细胞的OPG mRNA表达没有明显改变。2.幼年鼠加力后6小时开始压力侧即可观察到破骨细胞的数目明显增多,成年鼠加力后,压力侧加力24小时可见破骨细胞;无论幼年和成年鼠压力侧牙周膜细胞的OPG mRNA表达在加力前后均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增龄因素使牙周组织内OPG表达明显增强;成年牙周组织中较强的OPG表达可能与成人正畸出现的牙槽骨吸收、牙齿移动迟缓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鼠实验性牙齿移动中不同正畸力对牙槽骨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ANKL)表达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于2010年9—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寄生虫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轻力组、中力组、大力组(各9只),分别施加0、0.29、0.49、0.98 N正畸力,建立大鼠牙齿移动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牙周组织压力侧RANKL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RANKL有少量表达,主要分布于破骨细胞的胞核,正畸加力各组RANKL表达主要分布于压力侧牙周膜及骨改建区的破骨细胞,在基质细胞和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也有表达,且其黄染程度强于对照组。各实验组牙周组织压力侧不同程度地出现血管被挤压、玻璃样变区和骨吸收陷窝。正畸力与RANKL的表达呈正相关(r = 0.834,P < 0.01)。结论    正畸力与大鼠牙槽骨压力侧RANKL的表达呈正相关,且0.49 N为促进RANKL表达的最佳力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在弱激光作用下接受正畸力作用的牙齿的压力侧出现的生物学变化,为临床应用弱激光加速牙齿移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动物分2组,每组20只。A组动物接受正畸力,B组动物除接受正畸力之外,还接受弱激光照射。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层连蛋白的组间表达变化,采用原位杂交检测RANKL(receptor activator of NF-kB ligand)mRNA的组间表达变化。结果:免疫组化结果表明,新生血管活跃的高峰期出现在接受正畸力的第7d。与A组相比,接受弱激光照射的B组呈现层连蛋白的高表达。同样,与A组相比,原位杂交检测发现在接受弱激光照射的B组中,正畸牙压力侧呈现RANKL mRNA的高表达。结论:弱激光照射后能够促进正畸牙压力侧血管新生(呈现层连蛋白高表达),从而促进破骨细胞的分化激活。此外弱激光还能够促进破骨细胞活化因子RANKL的表达,增强正畸牙压力侧的破骨细胞的活性,加快骨改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正畸加力时间牙槽骨压力侧破骨细胞数和MMP-9表达水平,探讨骨质疏松对正畸力作用下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取6月龄雌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去势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去势组大鼠切除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术后6个月,于两组大鼠上颌双侧磨牙与中切牙之间安装矫治器,并施以0.49 N的拉力.分别于加力后0、5、7、10、14 d取材,免疫组化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上颌第一磨牙压力侧牙周组织中MMP-9表达水平及破骨细胞数.结果:去势组和对照组大鼠移动牙齿压力侧MMP-9表达水平及破骨细胞数均随加力时间延长而增加,加力7d时达到高峰,10d后逐渐降低;相同加力时间点内两组相比,去势组MMP-9的表达和破骨细胞数均高于对照组,除加力14 d时两组破骨胞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状态下大鼠正畸移动牙齿压力侧牙槽骨吸收活动增强.  相似文献   

7.
局部应用二磷酸盐对鼠正畸牙移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局部注射Zoledronate溶液对鼠正畸牙齿移动距离与牙周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 选用42只雄性Wistar大鼠,牵引其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实验中分别将Zoledronate溶液及生理盐水注射入实验组(左侧)及对照组大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腭侧的粘骨膜下。注射于实验前3d开始,共进行9次,每3d一次。分别在加力0、3、7、14、21d后记录上颌第一磨牙移动距离,组织HE染色后,观察牙周组织形态学的改变。结果 ①实验组大鼠牙齿移动距离明显低于对照组。②实验组大鼠压力侧破骨细胞数在实验全过程中均低于对照组,而根分叉区破牙骨质细胞数除加力14d外,2组差异无显著性。③实验过程中Zoledronate溶液对破骨细胞和破牙骨质细胞以外的细胞作用不明显。结论 Zoledronate能有效地抑制支抗牙移动,减少压力侧牙槽骨表面破骨细胞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实验性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大鼠牙周组织中转录因子NFKB受体活化剂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kB ligand/RANKL)的表达及定位,进一步探讨RANKL的来源、作用机制以及与正畸牙齿移动中骨改建的关系。方法 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RANKL在正畸大鼠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的方法对各组RANKL的表达强度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实验性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①RANKL主要表达于牙槽骨表达的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牙周膜成纤维细胞胞浆和胞膜中。②RANKL在牙周组织内的表达和分布在时间上是不均衡的,随时间的增加呈先增高后回降的趋势,峰值在第5天。③RANKL在牙周组织内的表达和分布在部位上是不均衡的,压力侧的表达量高于张力侧,牙槽骨表面的表达量高于近牙骨质侧的牙周膜。结论 RANKL的表达与正畸牙槽骨改建过程中破骨细胞的生命过程密切相关,RANKL通过旁分泌、自分泌机制作用于破骨细胞前体、成熟破骨细胞膜表达的受体RANKL,促进破骨细胞前体的分化、成熟,激活成熟破骨细胞的功能,加速骨改建。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中药丹参联合电动牙刷对大鼠正畸牙齿移动及移动过程中牙槽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72只SD雄性大鼠,建立大鼠正畸牙齿移动实验模型,随机分为丹参联合电动牙刷+加力组(A组)丹参+加力组(B组)和对照组单纯加力组(C组),每组24只。 A组每天于左上第一磨牙颊黏膜处注射丹参,并间歇进行15 min电动牙刷颤动,B组注射丹参,C组为对照组。3组动物于正畸加力1、3、7、14 d分批次处死,每批处死6只,分离大鼠上颌骨,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变化并测量牙齿移动的距离及牙槽骨骨密度。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A组和B组较C组的牙周组织中更早更多出现破骨细胞;A、B组除第1 d外牙齿移动距离均明显高于C组(P<0.01),且A组明显高于B组(P<0.01);第7d,A组牙槽骨密度明显高于C组(P<0.05),第14 d,A组明显高于B组(P<0.05),且A、B组均高于C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丹参联合电动牙刷在加速牙齿移动的同时能有效地降低牙槽骨骨密度的减少。  相似文献   

10.
大鼠正畸压力侧牙槽骨改建中RANKL和OPG mRNA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破骨细胞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eceptor activator nuclear factor kappa B ligand,RANKL)及其伪受体骨保护因子(osteoprotegerin,OPG)的mRNA在大鼠正畸牙移动压力侧牙槽骨改建中的表达变化及时问分布特点。方法选用80只6周龄SD雄性大鼠建立正畸牙移动模型,分别在加力后2d、5d、7d、10d和14d各处死16只大鼠。HE染色观察大鼠牙周组织的形态学变化;TRAP染色计数压力侧牙槽骨组织中的破骨细胞数量;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RANKL和OPGmRNA的表达变化及时问分布特点。结果骨改建的最活跃期为正畸加力后的第7d,压力侧牙槽骨组织中的TRAP染色阳性破骨细胞计数随加力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第7d达到高峰,而后逐渐降低。压力侧牙槽骨组织中的RANKL和OPGmRNA表达水平均随加力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第7d达到高峰,而后均逐渐降低。结论RANKL和OPG 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不仅与骨改建过程一致,而且也与TRAP染色阳性破骨细胞数量的变化规律一致。RANKL和OPG与正畸牙移动骨改建过程中破骨细胞的分化、形成和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成骨特异转录因子Runx2在去势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内的表达规律。方法:选用3月龄雌性未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去势组(OVX)与假手术组(Sham)各25只。全麻下行大鼠去势术或假手术,术后饲养3个月。构建大鼠上颌第一磨牙正畸牙移动模型,并分别于牙移动0d、1d、3d、7d与15d处死去势组大鼠和假手术组大鼠各5只,取上颌第一磨牙周围牙周组织,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观察正畸牙移动牙周组织的改建。结果:去势大鼠与假手术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的改建基本相似,即张力区以成骨为主,压力区以破骨为主。去势组大鼠牙移动15d张力区成骨细胞及压力区破骨细胞均显著多于假手术组大鼠(尸〈0.05)。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Runx2表达先升后降。牙移动1d、3d、7d张力区与压力区Runx2表达均显著高于0d(P〈0.05),15d与0d则无显著差异。去势组大鼠牙移动牙周组织Runx2表达变化与假手术组大鼠基本一致,但是去势组1d压力区和7d张力区Runx2表达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大鼠(P〈0.05)。结论:去势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的牙周组织改建符合正畸牙移动的基本规律,但其牙周组织的改建更为活跃。去势大鼠正畸牙移动牙周组织内Runx2的表达增强,这可能与活跃的牙周组织改建相关,其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建立SD大鼠正畸牙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ISO组,各20只,术后当天及7、14、21 d分别测定大鼠牙齿移动距离,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变化,对破骨细胞数量计数,检测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和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DF)水平。结果表明:加力后两组大鼠的牙齿均明显移动,且ISO组大鼠移动距离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HE染色观察ISO组可见压力侧牙槽骨表面存在骨吸收陷窝,张力侧可见牙周膜变宽;加力后ISO组破骨细胞数目较对照组多;两组大鼠牙周膜中Runx2、ODF表达水平变化明显(P<0.05),ISO组Runx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OD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幼年鼠和成年鼠在正畸牙移动中牙周组织骨保护素(OPG)及其配体(OPGL)表达的不同比值,探讨增龄因素对正畸骨改建影响的分子机制。方法:制备大鼠正畸牙齿移动模型,于牙齿移动1d、3d、5d、7d、10d、14d及14d后去除正畸力1周后取材,免疫组化检测牙周组织OPG和OPGL的表达。结果:①.牙齿移动3d时,幼年鼠压力侧OPGL的表达明显增强;而成年鼠此时OPGL的表达没有幼年鼠明显。②.牙齿移动5d和7d时,幼年鼠和成年鼠OPGL的表达均成强阳性,破骨细胞多。③.牙齿移动10d、14d时,幼年鼠和成年鼠OPGL的表达逐渐减弱。④.14d时去除正畸力至21d时发现幼年鼠和成年鼠OPGL均已成弱阳性表达,幼年鼠可见部分成骨细胞。结论:在正畸力的作用下,OPGL与OPG的表达比值与年龄关系密切,增龄因素引起的牙周组织内OPGL/OPG表达变化可能是导致成年正畸特点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大鼠牙周膜牵张成骨牙齿移动模型,探讨牙周膜牵张成骨过程中血管形成与骨形成的关系.方法 将48只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正畸对照组,所有动物拔除上颌右侧第一磨牙,正畸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建立模型,对实验组上颌右侧第二磨牙近中牙槽骨实施减阻措施后安装牵张装置,分别在牵张开始后第0、3、5、10、20、30天每组随机处死4...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膜内转录因子Osterix(Osx)的表达,初步探讨Osx与正畸矫治过程中牙周组织改建的关系。方法:将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9组,每组6只,即正畸加力0、3、6、12、24 h和3、5、7、14 d组,以右侧上颌第一磨牙不加力为自身对照组,左侧上颌第一磨牙为实验组,使用自制的加力装置移动磨牙并制备组织标本。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实验性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Osx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大鼠牙周组织中Osx低表达,实验组于加力5 d时Osx表达水平达到最高,且张力区整体上比压力区阳性染色深。结论:正畸力作用下Osx参与牙周组织的改建,是正畸成骨的调控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SD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内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表达,探讨OPN在正畸牙齿移动过程及成骨方面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选用6~8周龄雄性SD大鼠40只,以左侧上颌第一磨牙为实验组,右侧上颌第一磨牙不加力为对照组,通过自制的加力装置牵引移动大鼠的磨牙,分别在加力后8h、24h、3d、7d处死实验动物,即刻取上颌骨制备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D大鼠牙周组织中OPN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大鼠牙周膜中张力侧OPN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3d、7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正畸治疗牙齿移动过程中,OPN参与牙周组织的改建并与新骨的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牙移动模型,观察牙周膜牵张成骨过程中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骨细胞的增殖情况。方法: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正畸模型对照组。所有动物拔除右侧上颌第一磨牙后,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建立正畸模型;实验组对右侧上颌第二磨牙近中牙槽骨实施减阻措施后,在右侧上颌第二磨牙和支抗牙上安装自制牵张装置,频率为1mm/2d,牵引1周后进入巩固期。所有动物于牵张开始时腹膜内注射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分别在牵张开始后第3、5、10、20、30天,2组动物中随机选择4只动物处死,获取标本后,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标本新生组织中观察BrdU标记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情况,对BrdU阳性细胞进行计数,利用SPSS16.0软件包中的配对t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的张力侧和压力侧均发现BrdU阳性细胞,主要为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BrdU阳性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在第10天达到峰值,破骨细胞于第20天达到峰值,阳性骨细胞的数量随时间变化呈逐渐上升趋势。正畸模型对照组阳性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在第5天和第10天的表达虽也呈上升趋势,但明显低于实验组,破骨细胞在第5天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etor-BB,PDGF—BB)对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破骨细胞内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表达的影响,探讨PDGF-BB对正畸牙移动骨改建中破骨细胞的作用及其下游信号通路。方法80只sn雄性大鼠上颌安装施加50g力的正畸装置,牵引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隔日于正畸牙局部黏膜注射10ng的重组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recombinant human pt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BB,rhPDGF-BB),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在加力后1,4、7、10、14d处死动物,制备标本并测量牙齿移动距离,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计数压力侧破骨细胞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破骨细胞内FAK表达变化。结果PDGF-BB明显促进压力侧破骨细胞增殖,加速正畸牙移动,除第1天实验组与对照组牙移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观察点实验组破骨细胞FAK表达均高于对照组,灰度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源性的PDGF—BB影响正畸牙移动骨改建过程。在大鼠正畸牙压力侧牙槽骨改建的过程中,FAK参与了破骨细胞信号转导的下游通路,其表达能被外源性的rhPDGF-BB所调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淫羊藿总黄酮(TFE)对正畸大鼠牙齿移动及压力侧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于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在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进行。选取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40只,建立正畸牙移动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c、D组),每组10只。从正畸加力第1天开始,A、B、c、D组分别灌服不同剂量TFE(依次为0、75、150、300mg/kg),每天1次,第10天处死全部大鼠。测量大鼠左上第一磨牙移动距离,HE染色观察其压力侧牙周组织变化。结果A、B组牙齿移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C、D组牙齿移动距离均明显小于A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E染色显示,实验组正畸牙齿压力侧骨吸收陷窝少于对照组。结论’FFE可抑制正畸大鼠牙齿移动及压力侧牙槽骨吸收,且在一定范围内,剂量越大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正畸移动大鼠上后牙过程中,PLAP-1、BMP-2在牙周膜的分布和表达。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36只,按1d、3d、5d、7d、14d、21 d分为6组,均用50 g移动左上第一磨牙,右上第一磨牙为对照。在相应时期处死大鼠后测量牙移动距离,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不同时期牙周组织的形态变化; PLAP-1、BMP-2在牙周膜组织中的表达及研究两者可能存在的关系。结果:不同时期牙移动的距离不同,差别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HE染色显示对照组牙周组织变化不明显;实验组张力区有成骨细胞生成,压力区破骨细胞生成,随着时间的延长最后两区形态都基本趋一致。免疫组化法示PLAP-1在牙周膜的表达总是张力区高于压力区,在第3天张力区表达最强,除21 d外,其余各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BMP-2在第5天张力侧表达最强,在3 d、5 d、7 d的表达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AP-1,BMP-2在正畸力作用下参与牙周膜组织改建的表达最高值时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