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台盼蓝染色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网膜前膜及视网膜内界膜的剥除是玻璃体切除术中的关键步骤,对视网膜前膜及内界膜的有效染色可使手术医师清晰辨别并准确、彻底剥除这些组织,减少对视网膜的损伤,降低复发率。近年来,台盼蓝染色技术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本文就台盼蓝对视网膜毒性的基础研究、台盼蓝染色在眼后节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视网膜前膜及视网膜内界膜的剥除是玻璃体切除术中的关键步骤,对视网膜前膜及内界膜的有效染色可使手术医师清晰辨别并准确、彻底剥除这些组织,减少对视网膜的损伤,降低复发率。近年来,台盼蓝染色技术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本文就台盼蓝对视网膜毒性的基础研究、台盼蓝染色在眼后节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玻璃体切割联合膜剥离技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膜剥离技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方法:对78例78眼行玻璃体切除合膜剥离术,切除混浊、变性、增殖的玻璃体及陈旧性积血。用膜钩、剪、镊对视网膜前膜彻底膜剥离、钩膜及切膜,对部分剥膜困难者,行网膜切开或切除,充分松解视网膜后,放液、注气体或注硅油填充,促之视网膜复位。结果:78眼经1-15月(平均2.9月)随访,总复位率83.3%。结论:(1)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由于纤维化形成,故行常规手术很难成功,往往需要将视网膜增殖膜进行彻底充分剥离,松解视网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2)由于此技术操作精度高, 难度大,同时需完善的玻璃体手术设备,术者需有丰富的临床操作经验及熟练的技术水准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曲安奈德染色玻璃体联合高速玻璃体切除(玻切)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31例31只眼,切除中轴部玻璃体后,注入曲安奈德(TA)混悬液,染色玻璃体,高速玻切切除残留玻璃体后皮质及视网膜前膜.术后随访时重点观察患者视力、眼压、白内障形成、是否有玻璃体残留再次增殖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 31例患者术中注入曲安奈德后,残留玻璃体及视网膜前膜均能清晰显示,利用高速玻切可容易切除残留玻璃体及视网膜前膜.术后随访观察3~10个月,31只眼中25只眼视力不同程度提高,11(91.7%)眼视网膜复位.结论 PDR玻璃体切除术中,应用TA染色玻璃体,可清晰显示后部残留玻璃体,同时联合应用高速玻切,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术后并未发现TA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牵引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聊城爱尔眼科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的30例(30眼)PDR合并牵引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标准的三通道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在高清的全视网膜镜及氙光照明系统下,完全切除玻璃体及其积血后以黏弹剂辅助单手剥膜或吊灯下双手剥膜等技术将PDR膜分割分层剥除,切开或切除僵硬及挛缩的视网膜,对严重的前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行周边视网膜的360°切开或切除及广泛视网膜光凝;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视力及眼底情况。结果患者的纤维血管膜均采用了经典的分割及分层处理,14眼行部分视网膜切开或切除;2眼行周边视网膜的360°切开或切除;均填充了硅油。术后24眼(80.00%)视力改善。结论玻璃体切除术中应用黏弹剂辅助单手剥膜或吊顶灯双手剥膜技术治疗合并PDR牵引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翻转遮盖与联合内界膜填塞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安阳市眼科医院2017年5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62例(62眼)。其中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翻转遮盖自体血覆盖33眼为遮盖组,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  相似文献   

7.
染色玻璃体切除术是指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使用活性染料使眼内组织染色的技术,以辅助进行手术操作,目前得到广泛关注。随着该技术的扩大应用及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也出现了一些有争议的报告。本文简要综述染色玻璃体切除术的技术、所用染料、适应证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黄斑孔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玻璃体切除结合内界膜剥除治疗黄斑孔16例(16眼),术中使用吲哚青绿(ICG)染色内界膜。结果 内界膜可被ICG染成均匀的淡绿色,而黄斑前膜不被ICG染色,16眼均能安全地剥离内界膜。本组16眼中13眼(81.25%)术后黄斑孔完全封闭。8眼(50.00%)术后较术前视力提高2行以上。结论 玻璃体手术联合黄斑孔周围内界膜剁除可有效地封闭黄斑孔,提高视力。视网膜内界膜可被ICG染色,术中使用ICG染色有助于内界膜及黄斑前膜的辨认和剥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剥除视网膜内界膜的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1例(21只眼),经常规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气一液交换、应用1/20(气体状态下)或1/9(液体状态下)的吲哚青绿染色、剥除视网膜内界膜、自体浓缩血小板或血清封孔、玻璃体腔填充惰性气体(20%SF6、16%(22F6、16%C3F8)或硅油;术后常规俯卧位及头低位,局部应用抗炎滴眼剂及散瞳剂治疗。结果20例(95.24%)患者黄斑裂孔愈合,视网膜复位。仅一例因颞上方视网膜周边裂孔而导致视网膜脱离复发。随访时间>2个月,20例(95.24%)仍保持视网膜复位,黄斑裂孔解剖封孔;视力>10.1者13例;主要并发症为晶状体混浊和一过性高眼压。结论玻璃体切除手术术中应用吲哚青绿染色、剥除视网膜内界膜并尽量切除周边部玻璃体、应用自体浓缩血小板或血清封孔,可有效地提高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的解剖复位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台盼蓝是否有助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视网膜前膜的去除。方法:10例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化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患者,剥除视网膜前膜,直到不能清楚辨认为止。液气交换后,注入0.06%台盼蓝溶液于视网膜膜表面。1min后,去除多余的染料,气液交换后,完成视网膜前膜的剥除。剥除的视网膜前膜标本送透射电镜分析。主要结果测量:每例患者在手术中,对剥除台盼蓝染色的视网膜前膜效率进行评分。结果:所有患者眼内视网膜前膜台盼蓝染色是一种有用的辅助方法,手术中使视网膜表面膜更清楚辨认,更易于剥除。在着染的视网膜前膜与无着染的其下面的视网膜组织间建立了很好的对比度。电镜显示只有视网膜表面膜组织被去除了。术后3个月随访观察未见有与膜染色相关的副作用发生。结论:由于台盼蓝可促使视网膜前膜完整、安全的去除,所以在手术治疗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台盼蓝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工具。  相似文献   

11.
C3F8辅助的玻璃体切除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科常用的实验动物(如家兔等)晶状体较大且后凸,玻璃体粘稠,透明,紧贴视网膜内界膜,因此玻璃体切除的难度大,时间长,我们在实验研究中改良了常规的玻璃体切除术,建立了C3F8辅助的玻璃体切除术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染色玻璃体切除术是指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使用活性染料使眼内组织染色的技术,以辅助进行手术操作,目前得到广泛关注.随着该技术的扩大应用及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也出现了一些有争议的报告.本文简要综述染色玻璃体切除术的技术、所用染料、适应证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TA)染色法在玻璃体切除手术中协助辨别和清除残留玻璃体皮质和视网膜前膜的作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10年5月,对我院85例(88只眼)玻璃体视网膜疾病行TA染色法玻璃体切除手术,切除中轴部玻璃体后,注入TA悬浊液染色玻璃体皮质和增生膜,切除残留的玻璃体皮质和视网膜前膜。术后随访时重点观察患者视力、眼压、白内障形成、玻璃体残留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 85例(88只眼)术中注入TA后,残留的玻璃体皮质及视网膜前膜均能清晰地显示,容易辨认切除残留的玻璃体皮质和视网膜前膜位置和范围。术后随访观察6~12个月,81只眼(92.05%)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手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40只眼视网膜脱离术后38只眼(95%)视网膜完全复位,术后未发现与TA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切除手术中,应用TA染色玻璃体,可以清晰地显示残留的玻璃体皮质和视网膜前膜,有助于彻底切除玻璃体皮质和视网膜前膜,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剥离内界膜的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6例(16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常规经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气-液交换、裂孔区注射透明质酸钠、吲哚菁绿染色、液-气交换、内界膜剥离、再次气-液交换、14?F8填充玻璃体腔,术后保持头低位,随访1~6个月。结果16眼中,13眼黄斑裂孔愈合,视网膜复位,3眼裂孔未闭,其中1眼复发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提高14眼,不变1眼,下降1眼。结论剥离内界膜的玻璃体切除术能有效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并能促进黄斑裂孔的愈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手术中于睫状体平坦部切口切除晶状体、保留前囊膜的远期治疗效果。方法37例(38眼)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同时伴有晶状体混浊病例,术中均采用经睫状体平坦部切口切除晶状体、保留晶状体前囊膜、吸除前囊下上皮细胞、同期或Ⅱ期植入人工晶体。结果35眼前囊膜瞳孔区保持光滑透明、视力接近预期矫正视力。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保留前囊膜,简化手术操做,恢复视功能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6.
染色技术的应用初步解决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靶组织透明、可视性差、切除范围不确切、手术费时等问题,从而降低视网膜损伤的风险,减少疾病复发。锥虫蓝是应用于玻璃体切割术中的新型染色剂,可使视网膜前膜(ERM)及内界膜(ILM)着染,尤其对ERM染色效果好。我们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了视网膜暴露于不同浓度锥虫蓝一定时期后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及对视功能的影响,为锥虫蓝染色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ICG染色对视网膜内界膜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璇  黎晓新 《眼科研究》2005,23(5):535-537
目的对老年特发性黄斑孔手术中吲哚青绿(ICG)染色和未染色条件下撕除的视网膜内界膜标本进行组织学的比较。方法连续的6例老年特发性黄斑孔患者的6眼行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气体填充手术。3例0.5%ICG染色,3例未染色条件下剥除内界膜,用透射电镜进行组织学研究。结果ICG染色及未染色的标本在电镜下均表现为一层连续起伏的内界膜,可见到向视网膜的不规则面和向玻璃体的平滑面,未见细胞成分。结论0.5%ICG局部染色对剥除的内界膜没有形态学上的影响,可使手术更安全并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新兴的染色剂将玻璃体染色,使用染色剂辅助内界膜(ILM)、视网膜前膜(ERM)等组织剥除技术降低了手术难度和风险,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染色玻璃体切除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常用的染色剂有:吲哚青绿(ICG)、曲安奈德(TA)、台盼蓝(TB)、专利蓝(PB)、亮蓝G(BBG)等,本文将介绍这些经典和热门染色剂的研究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19.
何渊  张文一  王明扬  王军 《眼科》2011,20(4):251-254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辅助下剥除视网膜内界膜的手术方法在黄斑裂孔和黄斑前膜手术中的应用及其疗效。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39例41眼,黄斑前膜23例23眼。方法全部患者施行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曲安奈德辅助下制作玻璃体后脱离,确认完全切除残留在黄斑周围的玻璃体后皮质,然后再次注入曲安奈德使之沉积于黄斑周围,利用视网膜镊完整地剥除内界膜,范围约2~3个视盘直径。主要指标视力、OCT结果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17.73±7.09)个月,最佳矫正视力提高63眼(98.4%),不变1眼。全部患者完整地剥除内界膜,剥除区界限明显。通过OCT证实,全部黄斑裂孔闭合,黄斑前膜未见复发,未发生因剥除内界膜损伤视网膜的并发症。结论在黄斑裂孔和黄斑前膜手术中曲安奈德辅助下可安全完整地剥除内界膜,减少视网膜损伤。  相似文献   

20.
王勤  李援东 《眼科新进展》2012,32(9):891-892
目的观察视网膜脱离晶状体切除术中保留前囊膜的疗效。方法视网膜脱离34例(34眼)患者行视网膜脱离晶状体切除术,术中切除晶状体及玻璃体,保留前囊膜,同时行硅油填充。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8.5个月,观察患者随访末期视网膜复位、视力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视网膜裂孔封闭、视网膜复位21例,复位率61.8%。术后视力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有角膜水肿伴硅油继发性青光眼、前房纤维素性渗出、玻璃体再次积血、黄斑区及周围视网膜点状出血、渗出等。结论视网膜脱离晶状体切除术中保留前囊膜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视力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