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灌注加权成像(PWI)诊断不同时期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6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将按发病时间分为超急性期(发病时间≤6h)32例,急性期(发病时间7~72h)64例,亚急性期(发病时间73h~10d)45例和慢性期(发病时间11~15d)27例。患者进行DWI和PWI检查,比较2种检查所得头部核磁图像的参数差异和异常区域差异。结果超急性期患者和急性期患者患侧脑组织DWI中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显著低于健侧脑组织(0.39±0.08 vs 0.83±0.03;0.32±0.07 vs 0.91±0.05,P0.01),而亚急性期患者和慢性期患者患侧脑组织DWI中ADC值显著高于健侧脑组织(1.54±0.34 vs 0.85±0.07;2.01±1.29 vs 0.90±0.05,P0.01)。不同分期患者PWI均表现为脑血流量和脑血容量降低,而平均通过时间和达峰时间延长。信号异常区域DWIPWI的多见于超急性期患者,DWIPWI的多见于急性期患者,DWI=PWI的多见于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结论 PWI可显示脑梗死患者的缺血半暗带,DWI则可凸显出脑梗死病灶,两者联合运用可反映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脑组织血流状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发病 6h内的确诊和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的预后起关键作用 ,但传统MRI对超早期脑梗死不能充分评价缺血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功能MR技术 ,弥散加权成像 (DWI)和血流灌注成像 (PWI)使超早期诊断脑梗死成为可能。结合DWI、PWI和MRA可以超早期发现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变部位、损害范围、机制 ,缺血区可逆及不可逆损害区 ,血流灌注情况等 ,为溶栓治疗提供直观的影像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3.
DWI与PWI在急性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灌注成像(PWI)及其后处理技术在急性脑梗死,尤其是超早期脑梗死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应用DWI、PWI和MRA等技术对临床高度怀疑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扫描,并根据发病时间进行分组比较,再通过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所获得图像进行分析。应用上述技术,对1999—2002年间就诊于首钢医院和法国Roger Salengro医院的59例临床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分组和观察。结果:MR平扫T2加权像在发病12 h后才能隐约见到稍高信号的病灶,而DWI、PWI及后处理技术最早可在发病1.5 h发现缺血灶。此外,通过图像后处理可以看到半暗带的情况。结论:DWI、PWI与后处理技术可以明确诊断急性,尤其是超早期脑梗死,同时对治疗方案的制定与调整及评价疗效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功能MR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血流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技术的应用可诊断早期脑梗死,结合DWI和PWI可以确定缺血半暗带和血流灌注情况;DWI和PWI可以为溶栓治疗提供较直观的影像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缺血的弥散和灌注磁共振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 ,磁共振成像 (MRI) ,特别是弥散加权成像 (DWI)和灌注加权成像 (PWI)的进展 ,已使临床医生具备了区分不可逆性脑梗死和潜在的可逆性缺血半暗带的能力。本文探讨了DWI和PWI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随着急性脑缺血溶栓和其他治疗的不断进展 ,在急性卒中的决策方面 ,神经影像学会随时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和血管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54 例急性脑梗死病人行常规MRI 检查, 再行弥散加权成像(DWI)及TOF 3D 脑血管成像检查.结果 69 例发病时间< 2 h的病人, 在T1WI 和T2WI 均为正常, DWI 像呈稍高信号影; 85 例发病时间2 h~6 h病人,T2WI 呈高信号, DWI 呈异常高信号.在磁共振脑血管成像( MRA) 中, 31例表现为正常; 20例表现为主支血管影及其分支缺失; 35 例表现为脑血管影局限性狭窄、稀疏; 68 例表现为弥漫性脑血管分支影稀疏、减少, 呈枯枝状, 且常伴有主血管影粗细不均匀及狭窄.结论 DWI 比常规T2WI 对诊断急性脑梗死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并且能发现常规T2WI像不能发现的超早期脑梗死.脑血管成像在与DWI 及T2WI 像结合观察时, 可对病人脑血管基本状态做出初步评价, 但不宜单独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超急性期脑梗死是指发病 6h内的脑梗死。 1 999年 5月~ 2 0 0 1年 6月 ,我院对 5 1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 DWI)、CT检查。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5 1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 ,男 30例 ,女 2 1例 ;年龄 37~ 84岁 ,平均年龄5 6.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昏 1 1例 ,恶心呕吐1 4例 ,肢体麻木 6例 ,失语 1 0例 ,肢体活动障碍 41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2 0例 ,糖尿病病史 8例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史 4例。1 .2 方法 本组病例均采用 GE signa1 .0 TMR机先进行常规 SET1WI、FST2 WI、…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MCA供血区脑梗死急性期的磁共振弥散(DWI)及灌注(PWI)加权成像的特点,并探讨其与发病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发病时间在6h内的35例MCA供血区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DWI及PWI(达峰时间图,TTP图)检查,计算图像信号异常区域的体积,将其依次与患者发病时的欧洲卒中量表(ESS)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35例患者的DWI信号异常区域体积为0.2~252.8cm3(中位数为40.7cm3),TTP图上低灌注区体积为0.4~309.5cm3(中位数为141.2cm3),二者均与患者临床ESS评分呈明显负相关(依次为r=-0.673,P=0.000;r=-0.572,P=0.000);但TTP-DWI不匹配区的体积(0.2~179.9cm3,中位数56.7cm3)与ESS评分无明显相关性(r=-0.304,P=0.076)。其中有69%(24/35)患者的PWI异常区域的体积超过DWI体积的20%以上。结论DWI与PWI异常区域的体积与M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密切相关,决定M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的主要因素是DWI体积,TTP-DWI不匹配区与临床症状相关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其对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在理论上必须满足2个前提:闭塞血管尚无自发性再通和侧支循环代偿不足;梗死部位存在缺血半暗带。仅靠患者临床表现和CT结果判断是否进行溶栓治疗显然有一定的盲目性。近年来,fMRI特别是灌注加权成像(P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已被运用到溶栓治疗中。临床研究表明,联合应用PWI和DWI以及相关参数,可明确以上2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赵天平  张勇 《山东医药》2005,45(17):32-33
MR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的应用使脑梗死的诊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回顾分析了52例行DWI检查的超急性~慢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DWI对脑梗死(特别是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Cerebralischemiaisaleadingcauseofdeathandlong termdisability .Thedirectandindirectcoststosocietyareexpectedtoriseinanageingpopulation .However ,recentadvancesinstrokecare ,suchasdesignatedstroketeamsandthrombolysis ,haveshownsignificantimprovementsinthecl…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联合CT血管造影(CTA)对超早期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均于发病6 h内行CT平扫、CTP及CTA检查,分析平扫及灌注成像表现,测量缺血区的脑灌注参数值,并重建颈段和脑内动脉CTA图像。结果30例患者中10例头颅CT平扫发现早期脑梗死征象,20例常规CT平扫未发现异常,CTP均发现灌注异常区。CTP表现为脑血流量及脑血容量减低、达峰时间延迟;梗死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半暗带区脑血流量、达峰时间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脑血容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重建CTA图像显示17例脑梗死患者一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13例一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结论CTP能够早期快速、准确反映缺血部位及程度,预测半暗带;CTA可以显示病变血管的部位和程度,对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颈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CTA)和脑CT动态灌注成像(DCTPI)扫描,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管腔狭窄与脑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超急性或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急诊行头颅CT或MRI扫描后,立即行颈动脉双源CTA和脑DCTPI扫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管腔的狭窄程度和脑灌注血流参数进行评价。结果 40例患者中,颈动脉无狭窄9例,占22.5%;轻度狭窄9例,占22.5%;中度狭窄12例,占30.0%;重度狭窄8例,占20.0%;完全闭塞2例,占5.0%。15例超急性或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中心区患侧脑血流量较对侧明显下降,同时梗死中心区脑血流量较缺血半暗带或边缘区也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或边缘区脑血容量、造影剂到达峰值时间、平均通过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双源CTA和脑DCTPI联合应用可同时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颈动脉狭窄情况和缺血脑组织的部位和范围,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超早期脑梗死区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灌注成像变化,分析超早期脑梗死区域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7例突发偏瘫或失语、发病时间少于6 h、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常规扫描阴性的患者,立即行灌注成像检查。分析灌注成像相关数据,并且与20例正常人群进行比较。结果6 h内脑梗死患者患侧灰质及白质脑血流量、脑血流容积明显低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脑梗死组对侧与对照组比较,灰质区域的脑血流量下降、脑血流容积上升、达峰时间上升,白质区域的脑血流量上升、达峰时间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5);发病年龄与病灶侧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呈显著性相关(脑血流量r=-0.707、脑血流容积r=-0.658)(P<0.05)。结论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灌注成像不仅有病灶侧大脑血流动力学改变,而且还有对侧大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患者年龄也是影响病灶侧大脑血流动力学状态相关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MRI技术研究大鼠脑缺血模型的超急性期(6 h内)及急性期影像动态演变规律。方法 10只Wistar雄性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缺血模型,分别于MCAO后0.5、2、6、12和24 h行大鼠脑部冠状位磁共振T_1WI、T_2W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分别测量T_2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上缺血区异常信号体积、ADC值和相对ADC值(rADC),并进行分析。结果随缺血时间延长,DWI及T_2WI异常高信号体积持续增大。0.5、2、6、12和24 h各时间点ADC图像显示的脑缺血体积明显大于T_2WI(P<0.01)。缺血中心区和边缘区的ADC值均较对侧脑组织明显减低(P<0.01)。随缺血时间延长,缺血中心区、边缘区和外周区的rADC值均呈不同程度减低。缺血中心区MCAO后2、6、12和24 h的rADC值明显低于0.5 h(P<0.01);缺血边缘区MCAO后2、6、12和24 h的rADC值明显低于0.5 h(P<0.01),6 h的rADC值明显低于2 h(P<0.05),12和24 h的rADC值明显低于2 h(P<0.01),24 h的rADC值明显低于6 h(P<0.05)。结论大鼠超急性期脑缺血病变进展迅速,急性期脑缺血进展减慢,DWI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16.
CT灌注和CT血管成像在缺血性卒中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灌注和CT血管成像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诊断缺血半暗带和缺血部位的作用。方法回顾2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于发病24h之内均行CT灌注检查,8例行CT血管成像,获取梗死侧与正常侧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参数图和脑血管影像,将上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急性脑梗死16例,4例TIA患者,经CT灌注检查梗死侧缺血中心区的CBV、CBF为(2.1±0.6)ml/100g、(22.8±26.2)ml.100g-1.min-1,较正常侧明显减少,MTT为(7.6±3.2)s,与正常对照区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15例可见缺血半暗带存在,CT血管成像8例,与CT灌注判断的梗塞血管基本相符。结论CT灌注成像能快速、准确反映缺血半暗带的部位、范围,结合CT血管成像,可以准确判断栓塞血管部位,对早期诊断缺血性卒中和抓住动脉溶栓时机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双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双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  对1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头部CT平扫,选择基底核区或感兴趣区行CT脑灌注成像,获 取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图;出院时复查CT,与 入院时CT片比较。对同一例患者脑灌注后资料作统计学分析。 结果 患者发病90min后,CT 脑灌注即可显示出病灶区域血流灌注异常,与对侧相比CBF、CBV下降,MTT延长。对于CT平 扫未见病灶的患者,可预示有无梗死灶的存在、位置及范围;对于已有梗死灶的患者可预示病灶 的发展趋势。12例CT脑灌注异常的同一例患者,左、右两侧半球脑实质内CBF、CBV及MTT差 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5~0.01),6例无CT脑灌注异常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0.01)。 结论 CT脑灌注成像技术可超早期预示脑梗死病灶及其发展趋势,有重要的临床应用 价值。统计学分析可作为诊断脑血流灌注异常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