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S100A6过表达对胃癌细胞侵袭转移的调控机制。方法收集1995年1月至2001年12月间经病理确诊的166例胃癌标本及其对应的癌旁组织、肝转移组织和淋巴结转移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标本中S100A6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通过ChIP—Chip方法检测胃癌细胞株KAT03中S100A6可能调控的下游因子;将S100A6基因转染入胃癌细胞株AGS,通过细胞侵袭实验、RTQ—PCR方法分别检测转染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中细胞的侵袭能力和侵袭转移相关因子CDK5和FLJ12438的mRNA表达。结果S100A6蛋白在癌旁组织细胞质中偶有低表达;而在胃癌、肝及淋巴结转移灶组织的肿瘤细胞质和(或)细胞核中均有高表达,且在侵袭边缘的肿瘤细胞的细胞核中表达较高,其高表达率为分别为67.5%(112/166)、92.9%(26/28)和100%(30/30)。S100A6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远处转移及TNM分期有关(均P〈0.05)。S100A6可能作用于26个细胞侵袭转移有关基因的启动子部位。SIOOA6转染组的过膜细胞数为31.3±5.5,多于阴性对照组的7.7±1.5和空白对照组的9.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DK5mRNA在转染组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均P〈0.05),而FLJ1243mRNA在转染组中的表达水平与另外两组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100A6可能通过调控下游侵袭相关因子如CDK5的表达,进而影响胃癌细胞的侵袭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胃癌及其癌旁组织Kiss-1和KAI-1转移抑制基因信使核糖核酸(Kiss-1mRNA和KAI-1 mRNA)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49例胃癌组织和20例癌旁组织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用Kiss-1 mRNA和KAI-1 mRNA染色方法作为原位杂交染色法。结果胃癌组织中Kiss-1 mRNA和KAI-1 mRNA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1);正常至轻度不典型增生癌旁组织两者Kiss-1 mRNA和KAI-1 mRNA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明显高于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病例(P〈0.05,P〈0.01)。侵袭深度T1~T2、区域淋巴结无转移、第1站淋巴结转移及无远处转移的胃癌Kiss-1 mRNA和KAI-1 mRNA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明显高于侵袭深度T3~T4、区域淋巴结有转移、第2站或第3站淋巴结转移及有远处转移的病例(P〈0.05,P〈0.01);但两者的表达与胃癌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关系。胃癌组织中Kiss-1 mRNA表达评分与KAI-1 mRNA表达评分呈密切正相关(r=0.53,P〈0.01)。结论Kiss-1 mRNA和KAI-1 mRNA表达可能是反映胃癌侵袭和转移潜力及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对胃良性病变者检测Kiss-1 mRNA和/或KAI-1 mRNA可能对早期发现及预防胃癌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S100A4细胞核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S100A4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细胞内定位及其表达情况及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分离10对新鲜胃癌组织及配对的正常胃黏膜的核蛋白及浆蛋白,用蛋白印迹法检测S100A4蛋白在细胞内的定位。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31例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和20例转移性淋巴结中S100A4蛋白的表达。结果S100A4蛋白在胃癌组织细胞核的表达阳性率为24.4%(32/131)。细胞浆表达阳性率为38.2%(50/131)。在32例S100A4核表达阳性的胃癌病例中,30例(93.8%)有淋巴结转移。伴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S100A4细胞核表达阳性率(29.1%)显著高于没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的S100A4细胞核表达的阳性率(7.1%)(P=0.016)。结论在胃癌组织中发现细胞核表达S100A4,并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nm23及E-钙黏连素(E—cadherin)蛋白表达与原发性肝癌(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2003年10月至2005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肝癌肝移植术的92例患者临床资料和术后病理标本。根据有否发生肿瘤复发(包括肝内复发和肝外转移)分为复发组(37例)和未复发组(55例)。病理标本为两组患者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和癌旁肝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方法对组织标本进行检测。比较92例患者的肝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中nm23和E—cadherin的蛋白表达差异;分析nm23和E—cadherin蛋白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比较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患者的肝癌组织中nm23和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92例患者中,肝癌组织nm23蛋白阳性表达49例(53%),癌旁肝组织则全部表达阳性(1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织E—cadherin蛋白表达缺失39例(42%),而癌旁肝组织中有4例(4%)表达缺失,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织中,nm23蛋白表达阴性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否门静脉癌栓显著相关(均为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缺失与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大小及有否门静脉癌栓显著相关(均为P〈0.05)。复发组和未复发组的rim2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2%(12/37)和67%(37/5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组和未复发组的E—cadherin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为62%(23/37)和29%(16/5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癌组织中nm23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对预测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KLF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04+2009年胃癌根治性手术标本264例.应用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KLF4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KLF4蛋白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2%(114/264)和79.2%(209/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LF4表达与浸润深度(P〈0.05)、淋巴结转移(P〈0.01)、远处转移(P〈0.05)及临床分期(P〈0.05)有关。KLF4阳性与阴性表达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5.2%和41.2%.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0.4%和3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LF4表达是胃癌患者总体生存(HR=2.89,95%CI:1.18-9.23)和无瘤生存(HR=2.14,95%CI:1.03-4.37)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KLF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下调:KLF4有可能成为预测胃癌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钙结合蛋白S100A2在肝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细胞增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钙结合蛋白S100A2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细胞增殖的关系,探讨两者对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SP)法检测62例肝癌标本中S100A2的表达,同时用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对其DI值(DNA含量指数)进行检测。结果高/中分化组,无门脉/胆管浸润或淋巴结/远处转移的病例中,S100A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27%、76.92%、80.00%;DI值分别为1.68±0.20、1.73±0.23、1.76±0.23;但随着肝癌分化程度的降低,出现门肘胆管浸润或发生淋巴结/远处转移,S100A2阳性表达率降低(50.00%、47.22%、50.00%)(Χ^2=4.39、5.53、5.07,P均〈0.05),而DI值明显升高(1.93±0.29、1.99±0.31、2.01±0.33)(t=3.612、3.794、3.379,P均〈0.01)。并且在短/中期生存患者中,S100A2阳性表达率(50.00%)明显低于长期生存者(100%)(Χ^2=10.05,P〈0.01),而DI值(1.88±0.25)却明显高于长期生存者(1.69±0.21)(t=2.606,P〈0.05)。S100A2的表达与DI值呈明显负相关(t=3.023,P〈0.05)。结论S100A2蛋白表达降低和高的DI值提示肝癌的低分化、高侵袭转移能力及预后不良,两者的联合检测对判断肝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黏着斑激酶的高表达与人胃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胃癌侵袭和转移过程中黏着斑激酶(FAK)的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10例行胃癌根治术所收集的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胃黏膜组织和胃区域淋巴结标本中FAK的表达情况。结果FAK表达强阳性率在胃癌组织中(78.0%)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10.0%)及癌旁组织(20.0%),P〈0.01,正常胃黏膜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AK表达强阳性率在淋巴结有转移和无转移患者中分别是68.8%(22/32)和33.3%(6/18),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在有转移的淋巴结中和无转移的淋巴结中分别是87.2%(136/156)和40.9%(18/44),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1);FAK表达强阳性率与胃癌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有关,浸润深度越深,细胞分化越低,表达强阳性率越高(P〈0.05);与Borrmann分型、肿瘤部位及大小无关(P〉0.05)。结论 FAK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有关,FAK表达增高是胃癌细胞浸润和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检测癌组织中FAK表达水平,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胃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利于治疗与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8.
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研究胃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以及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免疫技术对52例胃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进行检测,分析CD44v6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新鲜胃癌组织及距癌灶3cm远处的正常胃黏膜组织(经病理检查证实)中CD44v6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7.31%(35/52)和25.00(13/52),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1)。CD44v6的表达阳性率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pTNM分期有关(P〈0.05)。结论 检测胃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对判断胃癌的浸润、转移及病期进展情况有一定的价值,CD44v6可作为一个预测胃癌转移潜能和胃癌患者预后的病理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磷脂酶Cε1(PLCε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浙江省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125例胃癌手术标本及其癌旁胃黏膜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PLCε1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中41例胃癌及其癌旁组织中PLCε1mRNA表达水平。分析PLCε1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PLCε1蛋白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6%(67/125)和24.0%(30/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65.9%(27/41)的胃癌组织中PCLε1mRNA表达水平较癌旁胃黏膜上调2倍以上。PLCε1蛋白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TNM分期有关(均P〈0.01)。PLCε1阴性与阳性表达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4.O%和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多因素分析显示,PLCε1表达并不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PLCε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胃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E-钙黏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ABC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40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E-钙黏蛋白、MMP-2蛋白及MMP-9蛋白的表达情况,比较2种组织中3种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该3种蛋白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比较,其E-钙黏蛋白的表达下调(P〈0.05),而MMP.2蛋白和MMP.9蛋白表达均上调(P〈0.05)。T3+T4期、N1~N3期及Ⅲ+Ⅳ期胃癌组织中E-钙黏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低于T1+T2期、NO期及Ⅰ+Ⅱ期胃癌组织(P〈0.05);MI期和Ⅲ+Ⅳ期胃癌组织中MMP-2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高于M0期和I+Ⅱ期胃癌组织(P〈0.05);T3+T4期、Ⅲ+Ⅳ期及低-未分化的胃癌组织其MMP.9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高于T1+T2期、I+Ⅱ期及高-中分化胃癌组织(P〈O.05)。结论E-钙黏蛋白可能参与胃癌的浸润及淋巴结转移,MMP-2蛋白可能参与胃癌的远处转移,而MMP-9蛋白可能参与胃癌的分化及肿瘤浸润。该3种蛋白可作为判断胃癌分期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fascin、nm23和C—erbB-2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在胃癌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意义,为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思路。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6例胃癌组织,自身对照正常胃壁组织及其中53例淋巴结转移肿瘤组织中fascin表达,以及胃癌组织中nm23、C—erbB-2的表达。实验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胃壁组织无fascin表达,76例胃癌中有24例(31.6%)fascin表达阳性,39例(51-3%)nm23表达阳性,35例(46.1%)C—erbB-2表达阳性,fascin表达与胃癌病理类型(WHO分类、Lauren’s分型)、TNM分期、浆膜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nm23表达及C—erbB-2表达等因素相关,与年龄、性别、脉管癌栓等因素无关。在伴有转移的胃癌病例中,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中fascin蛋白表达有相关性。结论fascin蛋白的表达与胃癌发生、局部发展和转移相关,并在胃癌及其转移灶中有表达连续性;在胃癌组织中fascin表达与nm23表达呈负相关、与C—erbB-2表达呈正相关,检测三种基因表达有助于胃癌侵袭转移的判断,fascin有可能成为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抑癌基因p16和转移抑制基因nm23-H1蛋白在人胃癌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探讨两者在胃癌转移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6例原发性胃癌及69枚转移淋巴结中p16和nm23-H1蛋白表达.结果p16和nm23-H1蛋白在受检原发性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4%(8/46/)和28.3%(13/46),在转移淋巴结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5.9%(11/69)和14.5%(10/69).原发癌伴淋巴结转移组p16的阳性表达率(6.9%)低于不伴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35.3%),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原发癌伴淋巴结转移组nm23-H1的阳性表达率(10.3%)低于不伴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58.8%),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nm23-H1在乳头状腺癌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学类型(P《0.05).p16和nm23-H1表达与肿瘤大小、部位、浸润深度、Bormann分型、年龄及性别等因素无相关性(P》0.05).p16和nm23-H1在原发性胃癌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p16和nm23-H1基因蛋白对胃癌的发展及淋巴结转移有抑制作用.检测胃癌p16和nm23-H1基因蛋白对评估胃癌生物学行为、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以及预后可能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p53、bcl-2和nm23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胃癌组织中bcl 2、p5 3和nm2 3基因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探讨bcl 2、p5 3和nm2 3基因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 80例胃癌组织、3 7例不典型增生癌旁组织及 2 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bcl 2、p5 3和nm 2 3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 结果 bcl 2蛋白在胃癌癌旁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7.1%、18.1%和 2 5 .0 % ,其在各组间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bcl 2蛋白在高分化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 78.2 % ,明显高于在低分化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4 8.5 % ,P<0 .0 5 )。p5 3在高分化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 72 .5 % ,明显低于低分化胃癌组织的 86.2 % (P<0 .0 5 )。nm 2 3在高分化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84.3 % ,明显高于低分化胃癌组织的 17.2 % (P<0 .0 5 )。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nm 2 3的表达阳性率为 5 4.5 % ,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表达阳性率 (85 .7% ,P<0 .0 5 )。p5 3与bcl 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bcl 2、p5 3和nm 2 3的表达与胃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对患者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E-cadherin和nm23-h1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及相关临床病理学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4例癌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E-cadherin和nm23-h1的表达水平,结合肿瘤的侵袭转移能力及相关临床病理学进行分析。结果84例肝癌组织中E-cadherin、nm23-h1的表达强度均弱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E-cadherin和nm23-h1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分化程度、侵袭转移能力及生存时间密切相关;对E-cadherin和nm23-h1在正常胃和癌组织、有侵袭转移组中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均具有明显正相关。结论E-cadherin和nm23-h1的表达水平能反映胃癌的分化程度和侵袭转移能力;两种蛋白的表达水平之间呈明显正相关;联合检测两种蛋白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对临床判断胃癌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人结直肠癌组织中nm23-H1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逆转录PCR及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测定30例结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及癌旁2、5cm组织和远端正常对照组织的nm23-H1 mRNA以及蛋白表达水平,分析nm23-H1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癌中nm23-H1 mRNA的低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明显相关(P<0.05)。nm23-H1蛋白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中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Dukes分期呈明显的负相关(P<0.05),并同基因转录水平一致。结论 nm23-H1的降表达是结直肠癌转移中的重要的分子生物学事件,检测结直肠癌中nm23-H1的表达情况对评估患者的预后可能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胃癌淋巴结转移预测的 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较准确地预测胃癌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标志.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方法检测 43例胃癌组织中的乙酰肝素酶 mRNA表达,应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 SP法)检测胃癌组织中 CD44v6、基质金属蛋白 (MMP)-7、 nm23和 syndecan-1蛋白表达情况,并结合可能影响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指标,寻找影响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客观指标.结果 43例胃癌患者中 27例( 62.8%)有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度是( 36.3± 30.8)%,中位数是 19.0%.胃癌淋巴结转移潜在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有无浆膜浸润、乙酰肝素酶表达、 CD44v6表达、 nm23表达和 syndecan-1表达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二值多元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nm23、 syndecan-1和有无浆膜浸润是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其优势比分别为 0.168、 0.126和 22.546.结论有浆膜浸润的胃癌和 nm23、 syndecan-1蛋白阳性表达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53和nm2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临床资料完整的196例结直肠癌病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p53和nm23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其相关及与肿瘤组织分化、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发现p53、nm23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密切联系(P0.05),与年龄、性别、病变位置无关(P0.05),p53、nm23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呈负相关(r=-0.314)。结论联合检测p53和nm23蛋白表达有助于阐释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浸润转移的机制,并可作为评估结直肠癌恶性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进一步评估p16和nm23鄄H1基因表达在胃癌中的作用,尤其是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16和nm23鄄H1基因蛋白在46例原发性胃癌及69枚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探索二者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评估二者作为预测肿瘤转移和临床预后的生物学指标的可能性。结果:p16和nm23鄄H1基因蛋白表达在原发性胃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7.4%和28.3%,在转移淋巴结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5.9%和14.5%。p16表达在伴和不伴淋巴结转移的原发性胃癌中差异显著(P<0.05)。nm23鄄H1在乳头状腺癌中呈明显高表达。p16和nm23鄄H1蛋白表达在原发性胃癌及转移淋巴结中无相关关系。结论:胃癌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中存在p16和nm23鄄H1基因蛋白频繁缺失;p16阳性表达的病人淋巴结转移机会降低;nm23鄄H1基因蛋白表达率在乳头状腺癌中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学类型;nm23鄄H1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无关;p16和nm23鄄H1表达调节似无关联,同时检测p16和nm23鄄H1表达不比单纯检测p16表达具有更高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