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踝关节骨折脱位常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其损伤机制较为复杂。如临床处理不当,容易引起严重的踝关节功能障碍,临床骨科医师应高度重视。近年我院共完成踝部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35例,现就有关问题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踝部旋后型骨折脱位是踝关节损伤中较为多见的一种类型,多合并胫腓下联合分离,踝穴完整性受到明显的破坏,预后有很大影响,笔者于近年收治踝部旋后型骨折58例,对失败病例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3.
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胫腓联合分离是踝关节骨折的常见伴发伤,约占全部踝部骨折的10%左右[1],多由距骨在踝穴内的外翻和外旋所致,少数情况下可单独发生。下胫腓联合对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处理不当,将造成踝部疼痛和远期创伤性关节炎。我们自  相似文献   

4.
下胫腓联合损伤为临床上常见的踝部损伤,多合并踝部其他损伤,较少单独发生,常发生在旋前—外旋和旋前—外展型踝关节骨折、脱位。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可明确诊断。对于无骨折的单纯性下胫腓联合损伤,即下胫腓联合稳定,可采用保守治疗。对不稳定的下胫腓联合损伤需积极手术治疗,但选取何种内固定方法仍存在争议。本文回顾总结国内外近年来的文献,从下胫腓联合的解剖及生物力学、损伤的诊断与治疗等几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下胫腓联合韧带对维持踝关节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但临床医生常忽视下胫腓联合韧带的损伤。近年来,随着运动医学的发展及对踝部损伤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对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也越来越重视。本文从下胫腓联合韧带的解剖、生物力学、损伤机制、诊断及治疗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治疗Dupuytren骨折20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兆强  张冉 《中医正骨》1999,11(5):30-30
Dupuytren骨折是指踝部损伤中具有内踝的撕脱骨折、下胫腓联合分离和韧带联合上界与腓骨干中段之间的骨折〔1〕。这类骨折软组织损伤广泛,如果治疗不当,会造成踝关节疼痛、功能障碍,后期发生创伤性关节炎。自1986~1995年,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踝关节损伤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36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伍书民 《中医正骨》2009,21(4):44-45
踝关节是人体的重要负重关节之一,是人体在运动中变化最为复杂的合力中枢;踝关节的稳定性对于负重和运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踝关节损伤常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2001—2007年,我院治疗踝关常损伤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36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下胫腓联合是维持踝穴完整性和保持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结构。在传统观点中认为下胫腓联合损伤约占急性踝关节扭伤的1%~11%。而Wolf[1]认为由于人们对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认识不足及临床判断不准确至使这个数值过于保守。  相似文献   

9.
踝关节骨折脱位常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早期手术治疗常能达到解剖复位。但有部分病人因早期治疗不当,常导致后期踝关节失稳。如何恢复踝穴的稳定,避免后期发生创伤性关节炎是临床医生关心的问题。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我们采用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踝关节骨折脱位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2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手法为主治疗踝部旋前类骨折脱位37例王力平,仇建峰柳州市中医院545001广西柳州市解放北路32号踝关节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踝部旋前类骨折脱位是踝关节损伤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多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属不稳定性骨折及脱位。一般认为只有手术解剖复位才是...  相似文献   

11.
目的阐明踝部骨折脱位的分类方法和正确的治疗原则方法通过42例踝关节骨折脱位与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者行手术治疗,并随访40例。结果按照lange-Hansen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作出正确的治疗,外踝长度和下胫腓关节稳定性得到恢复,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lange--Hansen在踝关节损伤的分类方法能全面反映损伤的人部结构,又能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踝关节是人体承重最大的关节之一,踝关节骨折复位不良,会导致关节活动受限、疼痛及创伤性关节炎,而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的踝部骨折是踝关节损伤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这种损伤的不稳定性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非手术方法不能有效控制下胫腓关节分离和外踝移位。现将我科2000年9月-2005年5月治疗42例患者的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X线对踝关节骨折术后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的评估作用。方法将该院在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入院就诊的66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作为研究资料,回顾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所有病例术后拍摄X线片,分析观察经踝关节手术后是否存有胫腓联合间隙、下胫腓联合重叠、踝关节内侧间隙,判断复位情况,以CT扫描为参考标准,探究X线对踝关节骨折术后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的评估作用。结果通过对66例患者进行术后CT扫描,发现存在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有26例,以CT扫描为参考标准,经统计学检验后,X线片诊断存在一定的漏诊率,多角度投射加应力位片可降低漏诊率。结论为了确保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得到确切治疗,需要对其行踝关节正位、侧位、踝穴位及踝关节外旋应力位X线片检查,判断术后下胫腓联合复位效果,并加用CT来详细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分析改良Endobutton系统重建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38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19例,应用改良Endobutton系统重建治疗方法)和对照组(19例,应用金属螺钉固定治疗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AOF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足踝功能评分、平均住院费用。结果两组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平均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平均AOFAS足踝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4.74%,18/19)显著高于对照组(68.42%,1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Endobutton系统重建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下胫腓联合是维持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属微动关节,其结构及损伤机制复杂。对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评估,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尤其是非单纯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由于合并踝关节骨折,评估的难度更大。为进一步了解非单纯性下胫腓联合损伤评估的研究进展,本文从下胫腓联合的结构和功能及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评估(根据踝关节骨折分型评估、采用体格检查评估、利用影像学检查评估)两大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采用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从2016年10月—2018年10年该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患者中随机选择80例,采用双盲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非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下胫腓螺钉固定、内外踝固定和韧带修补术。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折愈合优良率均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修复时间均较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胫腓螺钉固定、内外踝固定和韧带修补术联合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具有优越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采用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从2016年10月—2018年10月该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患者中随机选择80例,采用双盲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非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下胫腓螺钉固定、内外踝固定和韧带修补术。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折愈合优良率均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修复时间均较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胫腓螺钉固定、内外踝固定和韧带修补术联合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具有优越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经皮钳夹固定治疗踝部损伤下胫腓联合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牵引下内翻或内旋位逆损伤方向手法复位,付氏钳夹固定的方法治疗踝部损伤下胫腓联合分离30例。经6~36个月随访,结果优良率为96.7%。观察认为,下胫腓联合分离多为踝部骨折并发,由外翻暴力或外旋暴力所致。X线片下胫腓间隙增宽大于3mm,结合临床症状即可确立诊断。手法复位后采用钳夹经皮固定,钳尖顶压在内外踝上,直接通过内外踝施压于下胫腓联合,作用力直接,固定牢靠,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简便有效的固定方法,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9.
踝关节骨折是足踝创伤中的常见损伤,常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由于失治或误治,将会遗留踝部的慢性疼痛及功能障碍.笔者自2010年8月-2012年1月,分析随访了本院74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手术治疗后的恢复情况,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4例,男41例,女33例.车祸伤16例,运动创伤27例,日常生活扭伤31例,均为闭合性损伤.年龄17~58岁,平均38.6岁;平均就诊时间7.3h,急诊手术16例,择期手术58例,平均手术时间4.2d.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展型Ⅲ°17例,旋前外旋型Ⅲ°9例,Ⅳ°35例,旋后外旋型Ⅲ°6例,Ⅳ°7例.此组病例均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并都采取了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螺旋CT及手术探查对踝关节损伤术前诊断及手术方案制定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6月至2010年1月对我院106例踝关节骨折病例行普通X线片检查、多层螺旋CT扫描及术中踝关节探查。结果:在106例踝关节骨折病例中,普通X平片漏诊15例,下胫腓联合分离损伤46例,关节内游离骨块18例,螺旋CT对骨折的诊断为100%,下胫腓联合分离损伤53例,关节内游离骨块30例,术中探查下胫腓韧带损伤为57例,关节内游离体的37例。结论:螺旋CT可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展示踝关节骨折的类型、骨折断端的移位情况,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信息,配合术中踝关节探查可以清除关节内游离体,减少或者延缓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