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涤痰逐瘀法对脑血管狭窄介入治疗术后患者中医证候及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将70例颅内外血管狭窄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单纯西药治疗组(对照组,32例)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观察组,3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根据辨证分型(痰湿型13例,痰火型18例,气虚型5例,阳亢型2例)辅以涤痰逐瘀中药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服药2个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分别采集患者相关实验室指标进行中医证候评分并观察两组脑血管事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火热证评分[(3.43±3.44)分、(1.54±2.16)分]以及6个月痰证评分[(3.57±2.45)分]均较对照组[(8.03±5.12)分、(7.43±4.61)分、(7.17±5.21)分]下降明显(P<0.05或P<0.01).治疗后6个月时观察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率(5.41%、2.70%、5.41%)低于对照组(10.00%、6.67%、10.00%).观察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有2例发生轻度鼻衄.结论 颅内外血管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给予涤痰逐瘀法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有助于降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山西长治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的诊断及介入治疗情况。 方法对山西长治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所有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先采用非创伤性检查筛查出颈部血管狭窄患者,征得患者同意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颈部血管狭窄符合介入治疗指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最终是否接受介入治疗分为介入治疗组及非介入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于出院后3、6个月,1、2年进行随访,了解疾病复发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评分(MRS)以评估患者生存质量,并比较两组患者差异。 结果共筛查出可疑颈部血管狭窄患者72例,DSA造影显示:颅外颈内动脉狭窄31例,椎动脉狭窄14例,锁骨下动脉狭窄13例;颅内颈内动脉系统狭窄10例,颅内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17例;其中多发狭窄25例。36例颅外颈部血管狭窄符合介入治疗适应证,其中16例接受介入治疗(治疗组),20例未接受介入治疗(对照组)。在所有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中,接受颅外颈部血管支架置入术者15例,接受球囊扩张术者1例,介入治疗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复发次数明显减少(χ2=8.23,P=0.004),生存状态更好(χ2=8.22,P=0.004)。 结论山西长治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前循环脑梗死的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为主;后循环脑梗死的颅外血管病变,以椎动脉起始部位狭窄为主,其次是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致锁骨下动脉盗血,另外后循环脑梗死的血管病变中颅内椎动脉狭窄也不少见。  相似文献   

3.
将80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均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后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四逆汤。结果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观察组34例复查,3例(8.82%)发生冠状动脉再狭窄;对照组32例复查,5例(15.63%)发生冠状动脉再狭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除常规治疗和护理外,应用四逆汤可有效降低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早期即刻补液与延迟补液复苏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以入院病例号为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将12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早期即刻补液复苏;观察组给予延迟补液复苏;对比两组患者复苏前后血凝学、血常规指标,观察两组患者休克1 h内的补液量和病死率,以及两组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发病率。结果治疗后两组凝血和血常规各项指标均较其治疗前改善(P〈0.05),其中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11.04±1.17)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28.12±5.93) s均较对照组[(15.12±1.26)、(36.17±9.05) s]降低(t值分别为-15.37、-9.81,P均〈0.05),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146.92±16.85)×10^9/L,较对照组(114.18±10.69)×10^9/L升高(t=-9.77,P〈0.05);血红蛋白(hemoglobin,Hb)(112.21 ±9.46) g/L、剩余碱(base excess,BE)(-5.30±2.45) mmol/L均高于对照组[(92.95±11.20) g/L、(-8.27±3.53) mmol/L](t值分别为-11.46、-8.99,P均〈0.05),血乳酸(blood lactic acid,BL)(2.79±1.12) mmol/L低于对照组(3.54±1.37) mmol/L(t=-8.99,P〈0.05)。观察组休克第1小时内补液量(569.96±187.34) ml低于对照组(1 957.35±204.14 ) ml(t=8.725,P〈0.05),且ARDS发病率[3.33%(2/60)]、MODS发病率[3.33%(2/60)]及病死率[1.67%(1/60)]均低于对照组[8.33%(5/60)、6.67%(4/60)、6.67%(4/60)](χ^2值分别为2.725、3.214、2.985,P均〈0.05)。结论创伤性休克早期采用延迟补液复苏有利于保护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善血常规指标,减少第1小时内补液量,同时降低ARDS和MODS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Wingspan支架置入术与药物保守治疗的中短期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意愿将其分为支架组和药物组;支架组给予Wingspan支架置入术治疗方案,药物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及降脂、稳定斑块的药物支持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管狭窄程度、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状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率[(80.1±11.7)%vs(83.9±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3,P>0.05);治疗后支架组血管狭窄率(19.3±9.6)%显著低于药物组(45.6±1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572,P<0.05).治疗后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支架组生活自理者6例,轻度、中度、严重功能障碍的分别有1、2、4例,药物组生活自理者1例,轻度、中度、严重、极严重功能障碍的分别有2、1、1、2例.治疗后支架组的临床有效率76.9%显著高于药物组42.8%,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χ2=0.631,P<0.05).治疗后并发症情况:支架组1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1例出现脑梗死;药物组2例脑梗死,1例脑出血;支架组并发症发生率(15.3%)显著低于药物组并发症发生率(4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327,P<0.05).随访期内,支架组未发生脑血管不良事件,药物组发生脑血管不良事件2例;支架组复查DSA或MRA提示支架内再狭窄的1例,药物组复查后病情加重的1例,复发的2例.[结论]Wingspan支架置入术具有较高的手术技术成功率、较低的手术并发症、较好的安全性,对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中短期疗效优于药物保守治疗,但其对预防脑卒中的远期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下肢动脉支架植入术后12个月内,经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再狭窄患者31例(植入支架再狭窄47处)、未狭窄患者63例(植入支架89处)及健康对照者30名行超声检查,获取支架内、支架近心端及远心端自体血管的二维超声声像图特点及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收缩期血流加速时间(AT),与健康对照者相应血管血流参数作比较。应用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分析PSV、AT对下肢动脉ISR的诊断价值。结果未狭窄组股总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支架内PSV分别为(146.71±35.59)、(120.11±25.67)、(96.44±32.87)cm/s,健康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119.67±15.34)、(91.17±15.09)、(71.13±21.23)cm/s,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57、2.459、2.321,P均〈0.05);未狭窄组股总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AT分别为(84.98±13.77)、(87.33±16.36)、(90.77±12.05)ms;健康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78.23±21.24)、(82.31±18.24)、(84.29±23.01)ms,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96、1.904、1.835,P均〉0.05)。再狭窄组支架近心端、狭窄处、远心端PSV分别为(87.67±23.34)、(218.17±72.09)、(54.13±21.23)cm/s,未狭窄组支架近心端、支架内、远心端PSV分别为(91.71±25.59)、(131.11±45.67)、(96.44±32.87)cm/s,组间比较,支架内/狭窄处及支架远心端PSV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2、3.511,P均〈0.01),支架近心端P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1,P〉0.05);再狭窄组支架近心端、狭窄处、远心端AT分别为(98.31±14.09)、(109.54±21.03)、(158.23±45.21)ms,未狭窄组支架近心端、支架内、远心端AT分别为(84.98±13.77)、(86.34±19.36)、(83.77±17.05)ms,组间比较,支架内/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风险管理在脑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山东省枣庄市立医院急诊科收治的脑血管危重患者120例,按入院时间分为两组,对照组(n=60)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n=60)在此基础护理增加风险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差错率、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和对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差错率1.7%,并发症发生率3.3%,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678,4.904;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19.8±2.5)d、住院费用(6789.5±78.4)元,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74,4.782;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6.6%,对照组为8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980,P〈0.05)。结论风险管理护理的实施可以优化护理效果,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发生,提高患者急救成功率,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提升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对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防治作用。方法将68例首次接受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治疗组)和对照组,随访6~8个月,记录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死亡、心绞痛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靶血管再次成形率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再狭窄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22.58%),P〈0.05;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8.82%)明显低于对照组(38.24%),P〈0.05;靶血管再次成形率治疗组(2.94%)低于对照组(11.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具有防治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良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介入支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方案分为介入组(n=42,接受血管支架置入术治疗)和常规组(n=42,接受常规内科药物抗凝治疗),比较其治疗后1个月血管狭窄情况,如狭窄血管舒张末期流速(Vd)、收缩期峰流速(Vs)等,并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价其生活能力,统计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个月,介入组患者狭窄血管Vd、Vs及血管狭窄率均显著降低(P0.05),且介入组治疗后1个月的上述血管狭窄情况评估指标均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ADL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介入组治疗后1个月的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ADL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介入组16.67%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的35.71%(P0.05)。结论介入治疗在ICVD患者中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狭窄血管狭窄程度,增强脑血供,降低神经损伤,安全性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支架置入术结合无缝隙急救护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病人的治疗效果及其对中国卒中量表评分(CSS)和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评分(NIHSS)的影响。方法:挑选116例我院治疗的AIS病人为此次试验的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8例。所有病人均给予颅内血管支架置入术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常规急救护理,研究组给予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病人的就诊情况相关指标、治疗方面的效果及治疗前、后CSS以及NIHSS的具体评分改变情况。结果:研究组DTP、DTT、DTI、DTL、入院后行颅内血管支架置入术时间、入院至脑血管再通时间均缩短明显(P<0.05);研究组闭塞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缩短明显(P<0.05);研究组预后良好病人比例显著较高,转送意外事件发生率显著较短(P<0.05)。颅内血管支架置入术后7d两组病人CSS、NIHSS评分较颅内血管支架置入术前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病人较对照组病人低(P<0.05)。结论:颅内血管支架置入术在AIS病人的治疗中效果确切,且安全性高,结合给予无缝隙急救护理则能明显缩短病人达到医院急诊至颅内血管支架置入术的时间,减少或避免治疗延误,降低转送意外事件发生率,缩短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进一步改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随机对照分析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分期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与同期行双侧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经济性。方法:选择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46例,随机(采用掷硬币法)分为分期组22例及同期组24例。分期组双侧分期(间隔1~3个月)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同期组同期行双侧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中及术后7 d内持续低血压的颈动脉窦反应、无症状性微血栓及症状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血肌酐水平,术后7~30 d内新发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以及介入治疗费用。结果:同期组围手术期颈动脉窦反应的发生率、症状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血肌酐水平、术后7~30 d内新发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分期组比较均未见明显增加(均P〉0.05),而无症状性微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分期组(χ^2=4.125,P=0.042),介入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分期组(t=8.373,P=0.001)。结论: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酌情同期行双侧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安全可行的,并且较分期手术更具经济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颅内宽颈动脉瘤应用血管内支架辅助介入治疗的效果观察。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方法分成两组,每组36例,予微弹簧圈栓塞的作对照组,予微弹簧圈栓塞联合血管内支架辅助的作研究组,分析两组疗效、治疗相关指标、预后、并发症、复发等。结果研究组进行性头痛、嗜睡、动眼神经麻痹等8.33%、5.56%与2.78%,均比对照组27.78%、25.00%与19.44%少(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50.36±4.73)min、住院时间(8.13±1.64)d均比对照组(66.24±5.36)min、(13.57±1.82)d少(P〈0.05);同时随访1年研究组再出血5.56%、载瘤动脉狭窄2.78%等并发症比对照组25.00%、8.33%少(P〈0.05);随访1年和2年研究组复发率11.11%、16.67%均比对照组30.56%、38.89%少(P〈0.05);随访2年内研究组动脉瘤的完成闭塞率83.33%,比对照组63.89%高(P〈0.05)。结论对颅内宽颈动脉瘤予血管内支架辅助介入治疗效果显著,且预后生活质量良好,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针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采取预防措施。方法:选择114例住院治疗的颈动脉支架置入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采用支架置入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循证护理方法指导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护理。两组患者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提示为颈动脉狭窄程度70%~95%。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征护理在减少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苷治疗中度活动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9例中度活动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在应用醋酸泼尼松基础上,观察组给予雷公藤多苷20mg/次,3次/d,口服;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10mg/次,1次/周,口服。治疗6个月后评定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补体C3、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7.5%)高于对照组(66.7%)(P〈0.05);观察组治疗后24h尿蛋白、补体C3、SLEDAI评分分别为(0.65±0.12)g、(0.81±0.55)g/L、4.87±1.92,对照组分别为(0.97±0.39)g、(0.79±0.22)g/L、5.29±2.10,与治疗前((2.16±0.36)g,(0.48±0.37)g/L,12.8±4.15;(2.08±0.21)g,(0.49±0.26)g/L,12.6±5.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4h尿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月经紊乱发生率(20.00%)高于对照组(2.56%)(P〈0.05),恶心呕吐、上呼吸道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醋酸泼尼松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中度活动型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优于联合甲氨蝶呤,且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患者108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于术后1、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根据随访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无再狭窄组和再狭窄组,比较2组的一般资料;基础疾病;椎动脉起始部;病变血管是否弯曲、病变血管管径大小;支架长短、支架突出锁骨下动脉长度、是否串联病变;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血管狭窄情况等,分析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根据术后随访1年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出现再狭窄28例(25.9%)纳入再狭窄组,其中27例出现在术后6个月内,术后6~12个月间仅出现1例;未出现再狭窄80例,纳入无再狭窄组。2组病变血管迂曲、病变管径大小及吸烟患者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存在一定的再狭窄比率,病变血管迂曲、血管直径(小)及吸烟患者发生术后再狭窄的几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显微手术与常规手术在肌腱断裂修复中的应用及预防术后粘连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2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手指肌腱断裂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预后与术后粘连情况。结果 术后12周,观察组的肌腱恢复良率达到94.4%(34/36),对照组达到75.0%(27/36),观察组优于对照组(χ2=5.552,P〈0.05)。观察组Carroll上肢功能评分术后4周(85.55±8.29)分与12周(102.49±10.82)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25±8.53)分和(91.44±12.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948、5.323,P〈0.05)。在术后12周,观察组患者肌腱粘连率为2.8%(1/36),对照组为16.7%(6/36),观察组比对照组明显要低(χ2=4.772,P〈0.05)。结论 相对于常规手术,显微手术在收治肌腱断裂修复中的应用能促进修复肌腱组织,改善上肢功能,有利于降低术后肌腱粘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支架成形术和药物治疗重度颅内动脉狭窄老年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78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给予支架成形术治疗。比较2组的颅内动脉狭窄度、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支架成形术均成功,植入支架40枚。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颅内动脉狭窄度均低于治疗前(t=13.113,P0.05;t=22.298,P0.05);且观察组的颅内动脉狭窄度低于对照组(t=9.133,P0.05)。治疗后,2组的阻力指数(RI)明显低于治疗前,搏动指数(PI)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RI、PI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支架内再狭窄、缺血性卒中、颅内出血、死亡等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内科保守治疗,支架成形术治疗重度颅内动脉狭窄老年患者能有效缓解狭窄程度,促进脑局部供血区血流的恢复,安全性也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联合来氟米特及泼尼松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骨质疏松(OP)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86例RA合并O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81)和治疗组(n=105)。对照组给予来氟米特及泼尼松,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常规剂量骨化三醇,两组治疗各进行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补体(C)及碱性磷酸酶(ALP)、血钙、血磷、肝肾功能等指标及骨密度(BMD),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IgG水平下降[(2.56±3.04)g/L vs.(2.52±1.98)g/L, t=1.01,P<0.05],C3[(0.37±0.12)g/L vs.(0.29±0.29)g/L,t=2.04,P<0.05]、C4[(0.17±0.04)g/L vs.(0.1±0.06)g/L,t=3.54,P<0.05]水平升高;治疗组降低炎症指标的效果明显[PLT:(96±10)×109/L vs.(59±5)×109/L,t=2.52,P<0.05;ESR:(51.2±1.7)mm/1 h vs.(32.3±1.1)mm/1 h,t=2.35, P<0.05;CRP:(51.5±1.3)mg/L vs.(39.4±1.1)mg/L,t=1.78,P<0.05;RF:(102±16) IU/ml vs.(90±20)IU/ml,t=2.31,P<0.05];治疗组增加ALP[(-42±7)U/L vs.(-9±6)U/L,t=2.27,P<0.05],改善BMD[腰椎:(0.400±0.014)g/cm2 vs.(0.030±0.015)g/cm2,t=2.78,P<0.05;髋部:(0.386±0.025) g/cm2 vs.(0.017±0.015)g/cm2,t=3.45,P<0.05]。结论常规剂量骨化三醇联合抗风湿药治疗RA合并糖皮质激素性OP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联合化疗药物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合并肿瘤患者乙肝病毒再激活的预防作用.方法 2014年7月至2017年2月在南充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HBV感染合并肿瘤患者共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与保肝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1次/d)预防性治疗,疗程均为8周.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HBV再激活率分别为5.0%(3/60)和33.3%(20/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92,P〈0.05).治疗前、后观察组患者血清谷氨酸转移酶、天冬氨酸转移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呈现上升趋势(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谷氨酸转移酶与天冬氨酸转移酶[(31.98±6.33)U/L和(26.38±4.98)U/L)]均低于对照组[(43.89±6.73)U/L和(51.78±5.99)U/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294、11.842,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HBV DNA[(0.16±0.04)×10^3 copies/ml和(5.02±1.72)×10^3 copies/ml]均低于治疗前[(14.55±2.14)×10^3 copies/ml和(14.09±1.98)copies/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498、8.142,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92,P〈0.05).结论 拉米夫定联合化疗药物应用于HBV感染合并肿瘤患者具有预防乙肝病毒再激活作用,不影响患者的肝功能,有利于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与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flexible ureteroscope lithotripsy,FURL)治疗直径≤2 cm肾结石的效果及对术后炎症反应、应激反应的差异。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128例直径≤2 cm肾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PCNL组(64例)与FURL组(64例)。分别实施PCNL与FURL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使用止痛药次数、炎症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变化差异。结果PCNL组与FURL组一次结石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8,P〉0.05),PCNL组手术时间(55.32±5.80) min短于FURL组(65.21±4.24)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322,P〈0.01),FURL组住院时间(4.50±1.20) d短于PCNL组(7.40±1.8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41,P〈0.01),FURL组术后3 d使用止痛药次数(0.35±0.14)次少于PCNL组(0.85±0.24)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25,P〈0.01)。FURL组术后超敏C反应蛋白(10.62±1.26) mg/L明显低于PCNL组(19.42±1.35)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34,P〈0.01);FURL组术后白细胞介素6(31.50±6.57) ng/L明显低于PCNL组(38.72±6.25)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9,P〈0.01)。FURL组术后丙二醛(0.63±0.17) mmol/L明显低于PCNL组(0.80±0.20)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88,P〈0.01);FURL组术后超氧化物歧化酶(80.40±5.80) U/L明显高于PCNL组(74.30±7.40)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91,P〈0.01)。PCNL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94%(7/64),FURL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7%(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0.01)。结论FURL治疗直径≤2 cm肾结石具有术中出血更少、创伤程度与术后疼痛更轻、并发症更少的特点,对患者机体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的影响较小,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