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膜假黏液瘤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Dong Y  Li T  Zou W  Liang Y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2,31(6):522-525
目的;探讨腹膜假黏液瘤(PMP)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病理诊断、发生及预后。方法:复习11例PMP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分别对线例腹膜及原发瘤进行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11例PMP男女比为3:8;年龄36-76岁(平均56岁)。随访1例术后2年死亡,1例失访,余8例1-60个月健在。11例均表现腹腔大量黏液和腹膜多发包裹黏液性肿瘤;伴有阑尾黏液性肿瘤者8例,其中5例女性同时有卵巢黏液性病变;结肠黏液性肿瘤1例,伴有卵巢黏液性病变;单纯卵巢黏液性肿瘤2例。CK7、CK20和CA125标记示同一病例其阑尾和(或)卵巢及腹膜肿瘤标记结果常一致。结论:对PMP作病理诊断时,应综合分析做出良性、低度恶性或恶性PMP的诊断。阑尾与PMP的发生可能有更加直接的关系。PMP的预后取决于其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2.
女性腹膜假黏液瘤的组织学起源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国人女性患者腹膜假黏液瘤的组织学起源。方法复习18例女性腹膜假黏液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别对每例患者腹膜、阑尾及卵巢的病变进行PV-6000法免疫组化标记,抗体有CK7、CK20、MUC-1、MUC-2、CA-125、ER及PR。结果18例腹腔内均见大量胶状黏液性肿瘤,17例患者有阑尾切除病史,其中黏液性病变15例,阑尾炎1例,1例外院手术病理不详;11例卵巢见黏液性肿瘤,7例为双侧,2例为右侧,2例为左侧;2例卵巢未见著变,5例术中未见病变,未予切除。18例中15例腹膜病变呈CK20及MUC-2阳性,而CK7、MUC-1、CA125、ER及PR阴性,阑尾与卵巢表达方式与腹膜病变相同;1例CK20、CK7及MUC-2阳性,MUC-1、CA125、ER及PR阴性;卵巢未予切除,阑尾为外院手术,未得到组织块;1例腹膜病变未获得组织块,影像提示双侧卵巢萎缩,而阑尾活检CK20及MUC-2阳性,CK7、MUC-1、CA125、ER及PR阴性;另1例术中见阑尾正常,未切除,腹膜及卵巢病变CK20、MUC-2、CK7、MUC-1、CA125、ER及PR均为阴性。结论腹膜假黏液瘤是一种以腹膜大量胶冻样黏液播散种植为特征的病变,患者往往具有阑尾黏液性病变,或曾行阑尾切除史。在女性患者,虽然部分病例卵巢同时有病变,但多数双侧卵巢受累,结合免疫组化检查考虑大部分腹膜假黏液瘤起源于阑尾,卵巢肿瘤应为种植而非原发,对腹膜假黏液瘤患者外科手术时应常规切除阑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直肠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基因突变。方法收集101例结直肠黏液腺癌的病理资料,采用二代测序法对石蜡包埋样本中31个热点基因进行分析,并比较结直肠黏液腺癌伴和不伴印戒细胞分化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基因突变谱的差异。结果 101例患者中,有15例(14.9%)有印戒细胞分化,86例(85.1%)无印戒细胞成分。两组男性均多于女性(黏液腺癌伴和不伴印戒细胞分化中男性分别为60.0%、58.1%),晚期疾病比例较高(Ⅲ、Ⅳ期疾病分别占57.1%、57.6%)。伴印戒细胞分化的肿瘤体积较小,年龄较小,好发于近端结肠,分期较高。伴与不伴印戒细胞分化的结直肠黏液腺癌,与患者年龄和肿瘤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无印戒细胞分化的结肠癌KRAS突变频率明显高于有印戒细胞分化者(P=0.001)。结论黏液腺癌的伴戒细胞分化与不伴印戒细胞分化相比,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阑尾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阑尾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及随访结果。结果10例阑尾黏液性肿瘤中阑尾黏液性囊腺瘤(mucinous adnoma, MA)3例,黏膜上皮呈高柱状,分泌黏液,无明显异型性。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 low grade apendiceal mucinous neoplasm, LAMN )5例,管壁可见无细胞或含少量细胞的黏液扩散至阑尾壁各层甚至阑尾外,其中1例伴有低级别腹膜假黏液瘤( low grade of peritoneal pseudomyxoma, PMP-L),腹膜病变组织学结构和细胞学特征与阑尾相同。阑尾黏液性囊腺癌( mucinous adnocarcinoma, MAC)2例,管壁可见腺管或筛状结构,细胞异型性较大,呈浸润性生长,1例伴有高级别腹膜假黏液瘤(high grade of peritoneal pseudomyxoma, PMP-H),腹膜黏液湖内可见多量异型性显著的黏液上皮细胞。结论阑尾黏液性肿瘤是一系列肿瘤谱系,其生物学行为取决于肿瘤性质和类型,准确且规范的病理诊断对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婴幼儿原发腹膜后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YS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1例幼儿原发腹膜后YST进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并结合文献探讨该病特点.结果 患儿男性,18个月大.送检腹膜后标本为灰白色实性肿块;镜下肿瘤具有疏松网状结构,嗜酸性小球、SD小体等特点;免疫组化:肿瘤组织表达CK及AFP.结论 婴幼儿原发腹膜后YST十分少见,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结果、患者年龄、部位及临床检查.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 33岁。因发现右乳肿物4个月入院就诊, 行乳腺癌根治术。肉眼见肿瘤边界欠清, 切面囊实性, 实性区灰白、质中, 囊性区胶冻样改变。镜下见大小不等充满黏液的囊腔, 囊壁内衬富于黏液的柱状细胞, 单层或复层, 部分区域肿瘤形成复杂的乳头状结构, 伴细胞异型性增大, 细胞内黏液减少, 间质可见外溢的黏液。肿瘤细胞雌激素受体中等至强阳性(80%), 孕激素受体中等强度阳性(20%), p53强阳性(>80%), 细胞角蛋白(CK)7、BAP1阳性, CK20、PAX8、Villin、HER2、Rb阴性, Ki-67阳性指数约70%。诊断为乳腺原发黏液性囊腺癌(MCA)。乳腺原发MCA是罕见肿瘤, 诊断应首先排除转移的可能, 其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印戒样细胞变化与印戒细胞癌的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子宫颈癌中印戒样细胞进行病理学分析,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K、CK7、E-cadherin、CEA、p53、Ki-67、vimentin、p16、p63、ER、PR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印戒样细胞变化与印戒细胞癌在形态上相似.印戒样细胞变化分非瘤性和肿瘤性印戒样细胞变化,子宫颈鳞癌和绒毛状管状腺癌可伴发非瘤性印戒样细胞变化.非瘤性印戒样细胞变化的细胞局限在基膜内,印戒细胞癌细胞在固有层内或更深组织内呈浸润性生长.非瘤性印戒样细胞变化免疫组化标记E-cadherin阳性,Ki-67低增殖指数和p53阴性,而印戒细胞癌E-cadherin阴性,Ki-67增殖指数高和p53阳性.肿瘤性印戒样细胞变化与肿瘤类型相关.结论 印戒样细胞变化的细胞在形态上与印戒细胞癌细胞相似,需仔细观察组织学结构,并结合病变器官,借助于免疫组化(CK、E-cadherin、CEA、p53等)和特殊染色(D-PAS)有助于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分类、良恶性组织学判断标准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1例肾上腺外(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进行光镜及免疫组化观察,同时跟踪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21例,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龄9~81岁,平均年龄46.5岁。肿瘤位于腹膜后10例,头颈部7例,纵隔、膀胱、精索及肾脏各1例。有功能者3例,无功能者18例。组织学上肿瘤主要由主细胞和支持细胞两种细胞组成,主细胞排列成巢状、束状、腺泡状或实体样结构,周围被支持细胞部分或完全包绕。1例诊断为恶性,瘤细胞异型性显著,核分裂象多见,并见灶性或融合性坏死和血管侵犯,伴局部淋巴结转移,余20例诊断为良性。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NSE、CgA、Syn、NF,而CK、EMA和SMA阴性;支持细胞S-100蛋白阳性。1例恶性副神经节瘤仅NSE阳性,CgA弱阳性。随访18例,其中1例1年后因多脏器转移而死亡,另有1例组织学诊断为良性者3年后肿物复发并侵犯邻近器官。结论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组织形态学改变与其生物学行为不一,临床上应长期随访。同时应与形态相似的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9.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A)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应用光镜、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对68例PA进行观察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体包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Ki-67和上皮细胞膜抗原(EMA).获得51例随访资料.结果 患者年龄3-66岁,平均年龄20.1岁,男35例,女33例.术前病程3 d至14年,平均371 d.影像学检查有囊性变者41例,增强后有强化者43例.发病部位以小脑最多见,为33例(48.5%).肿瘤全切除者35例,部分切除者31例,不详者2例.随访51例,其中生存44例,复发7例,死亡7例.生存者中,生存2个月至10年4个月,平均生存48.1个月.5年及10年生存率均为89%.组织学特征为:组织呈双相结构,由致密区梭形细胞伴Rosenthal纤维和疏松区多极细胞伴微囊及嗜酸性颗粒小体组成.部分病例出现细胞核异型性及偶见核分裂象,17例有肿瘤沿蛛网膜下腔侵犯.1例间变型PA.GFAP全部病例瘤细胞呈弥漫阳性表达,Ki-67除1例间变型PA为10%外,均表达较低.蛛网膜下腔侵犯处网状纤维染色多为阳性,EMA阴性.结论 PA属WHO I级星形细胞瘤,肿瘤全切除后无需放疗,一般预后良好.肿瘤沿蛛网膜下腔侵犯是PA的主要特点,加上部分病例瘤细胞核异形深染,常因此误诊为较高级别的星形细胞瘤.肿瘤部分切除者复发率较高.肿瘤位于脑干部位者及间变型PA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卵巢复合性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例卵巢复合性神经内分泌癌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分析。结果镜下见2例肿瘤均可见2种成分。其中一种成分为神经内分泌癌,另一种成分为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2例肿瘤中的神经内分泌癌成分均表达嗜铬素粒A、突触素和CD56,例1中子宫内膜样癌细胞角蛋白(CK)7、ER、PR、波形蛋白阳性。例2中黏液性癌CK7阳性。最终诊断为1例卵巢复合性小细胞癌(肺型)伴子宫内膜样癌,1例为卵巢复合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伴黏液性癌。结论卵巢复合性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混合性肿瘤,预后较差,术前及术中诊断困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1.
前列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和形态发生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前列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的组织发生、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在262例经穿刺活检证实的前列腺癌中选出10例印戒细胞癌,用SP法作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雄激素受体(AR)等9种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和AB/PAS,黏液卡红染色,3例作电镜观察,并与10例胃肠道印戒细胞癌作比较。结果:10例中仅1例为纯印戒细胞癌,9例与经典型前列腺癌混合,印戒细胞癌成分均大于癌总量的25%。按形态特征和形成机制,可将印戒细胞分为胞质内空泡或内腔形成和胞质内PSA、PAP分泌物积聚二种类型,二种类型印戒细胞均缺乏胞质内黏液,故不同于消化道印戒细胞癌。结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是来自前列腺腺泡上皮的低分化特殊组织学类型腺癌。在穿刺活检中可以与来自消化道,泌尿道的浸润性或转移性印戒细胞癌鉴别,也不同于放疗或内分泌治疗后经典型前列腺癌的空泡变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黏液性微乳头型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手术切除的黏液性微乳头型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结果,并应用免疫组化、ARMS法和FISH检测EGFR、KRAS、EML4-ALK、BRAF等主要驱动基因。结果 7例患者平均年龄57. 4岁,男女比为4∶3,3例有吸烟史,5例获得随访的病例中4例死亡。组织学方面,所有病例主要由微乳头构成并含有丰富的细胞内/外黏液,表现为彼此游离的黏液性微乳头和实性细胞团"漂浮"在黏液池中。肿瘤细胞呈多角形,异型性明显,有时含有黏液柱状细胞和印戒细胞。部分病例肺泡壁的结构保持完整,肺泡腔内充满黏液及肿瘤性微乳头。所有病例弥漫性表达CK7(7/7),不同程度表达TTF-1(4/7)、Napsin A(2/7)、p53(4/7)、MUC5B(4/7)、MUC5AC(3/7)和ROS1(2/7),1例表达ALK(D5F3),不表达p63、CK5/6、GATA3、CK20、CDX2和PAX8。2例有KRAS突变,1例表达ALK(D5F3)的病例经FISH证实阳性,未检测出EGFR、BRAF(V600E)和ROS1突变。结论肺黏液性微乳头型腺癌罕见,在组织和细胞学特征、免疫表型和常见驱动基因改变方面与经典的微乳头型腺癌有不同之处,该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具有高度侵袭性,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生物学行为及诊断与治疗的有关问题。方法INN性分析1970至2005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2例(共接受手术43例次)原发及复发腹膜后脂肪肉瘤病人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该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腹胀、腹部包块进行性增大。复发病例较原发病例生物学行为差,肿瘤侵袭力强,组织学亚型恶性程度高,手术完全切除率低。多次复发者复发间期逐渐缩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卵巢黏液性囊性肿瘤伴肉瘤样附壁结节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观察3例卵巢黏液性肿瘤伴肉瘤样附壁结节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3例肉瘤样附壁结节主要由破骨样巨细胞、卵圆形的单核细胞以及多少不等的梭形细胞构成.可见核分裂象和病理性核分裂,部分区域细胞显示多形性,类似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但结节体积均较小且境界清楚,缺乏血管浸润.单核细胞和梭形细胞vimentin(+),desmin、CK(-);多核巨细胞CD68、vimentin(+),CK、desmin(-).结论 肉瘤样附壁结节是一种良性病变,卵巢黏液性肿瘤伴肉瘤样结节的生物学行为取决于黏液性肿瘤本身的性质.熟悉肉瘤样附壁结节的组织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可避免将其误诊为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膜假黏液瘤(PMP)的病理诊断、命名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40例PMP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并分析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将40例分为腹膜弥漫性黏液腺瘤病(DPAM)、腹膜黏液腺癌病(PMCA)以及交界性腹膜弥漫性黏液腺癌病(PMCA-I/D)三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每组患者的生存率,并分析三组间生存期的差异。结果40例患者中,12例死亡。生存时间为2~348个月,中位生存期为37.5个月;3、5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79.0%、69.4%和53.0%。诊断时平均年龄为50.3岁(22~76岁),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性别、手术次数及卵巢累及与患者生存期无相关性;而阑尾肿瘤、实质脏器受累、腹膜肿瘤细胞成分、结构、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与患者生存期关系密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PAM、PMCA-I/D及PMCA三组比较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两两比较PMCA.I/D与PMC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将PMCA—I/D与PMCA组合并后重新与DPAM组进行两组间生存期的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尽管病理形态呈良性或低度恶性改变,PMP10年生存率仍然比较低;腹膜肿瘤内上皮细胞成分越多、细胞异型性越大、核分裂象越多的腹膜肿瘤其生存期越短;伴有阑尾黏液腺癌的病理较黏液腺瘤的病例预后差;伴有实质脏器受累的病例预后更差。建议在病理诊断中采用DPAM、PMCA和PMCA-I/D来对PMP进行分类,应少用或不用PMP这一名称。  相似文献   

16.
伴发于直肠腺癌的肛周佩吉特病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伴发直肠腺癌的肛周佩吉特病(Paget’s diseas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组织学发生及特点。方法 对3例伴发直肠腺癌的肛周佩吉特病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作过碘酸雪夫(PAS)、阿辛蓝和黏液卡红染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行癌胚抗原(CEA)、CK7、CK8、CK10/13、CK20和巨囊性病液体蛋白15(GCDFP15)标记。结果 3例均发生于中老年男性,因便血和(或)大便习惯改变就诊。肛指检查显示距肛1.8~2.0cm处可触及溃疡型或菜花状肿块,3例中2例肛周皮肤伴有湿疹样改变,1例呈细颗粒状。术后标本显示直肠肿瘤位于齿状线上方或紧邻齿状线,组织学上为中分化腺癌(2例)或低分化腺癌(1例)。肛周皮肤内佩吉特细胞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为经典型(A型),另一种为印戒型(B型),两种类型细胞可存在于同一病例中。直肠腺癌细胞和皮肤佩吉特细胞PAS、AB和黏液卡红染色均为强阳性,PAS和AB染色耐淀粉酶消化,并同时表达癌胚抗原、CK7、CK8和CK20标记,而CK10/13和GCDFP15标记均为阴性。结论免疫表型为CK20^ -GCDFP15^-的肛周皮肤佩吉特细胞由结直肠腺癌细胞扩散到表皮内所致。此型肛周皮肤佩吉特病伴结直肠腺癌的概率可高达60%,较发生于其他部位的乳腺外佩吉特病高,提示一旦发现肛周佩吉特病,需注意是否有结直肠癌原发病灶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Wei B  Bu H  Chen HJ  Zhang HY  Li X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35(10):589-593
目的探讨乳腺实体型乳头状癌(SP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收集伴或不伴有浸润癌的SPC共21例,总结其临床资料、大体和组织病理特征,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染色和阿辛蓝黏液染色。选用抗体包括细胞角蛋白(CK)、肌上皮标记、神经内分泌标记、增殖标记Ki-67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等。结果本组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平均年龄66.1岁。肿瘤的临床特征与经典型乳头状肿瘤相似。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8例中无1例检出癌转移。镜检所有标本均见到实体乳头状病变,19例存在黏液分泌。肿瘤细胞呈卵圆形、多角形、梭形或旱印戒样。细胞为轻度或中度异型性,15例核分裂象〈5/10HPF。7例伴发细胞学与导管内癌一致的浸润癌。肿瘤均表达CK8,但基底型CK呈阴性。平滑肌肌动蛋白(SMA)d、Calponin和p63在乳头轴心肌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94.0%、64.7%和58.8%,在导管周缘肌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94.0%、76.5%和70.6%。CgA和突触素阳性率分别为88.2%和82.4%。Ki-67平均阳性指数为8.1%。17例行ER、PR和pS2染色的肿瘤均呈阳性,c—erbB-2均阴性。获得随访的患者中16例(94%)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乳腺SPC好发于老年女性,具有较独特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和免疫表型,部分SPC与乳腺黏液癌和神经内分泌癌相关。多项临床病理特征和随访显示SPC具有较为惰性的生物学行为和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相关多原发恶性肿瘤(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neoplasms, MPM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1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收治的4例腹膜后脂肪肉瘤相关MPMN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腹膜后脂肪肉瘤相关MPMN占同期收治的腹膜后脂肪肉瘤的1.3%(4/301)。4例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54~77岁,平均62岁。均为双原发恶性肿瘤,其组合方式分别为腹膜后高分化脂肪肉瘤和肾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和肾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腹膜后高分化脂肪肉瘤和直肠中分化管状腺癌、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和乙状结肠中分化管状腺癌。首发肿瘤与次发肿瘤的平均间隔时间为5.5个月(0~12个月)。免疫表型:4例脂肪肉瘤细胞S-100、p16、CDK4和MDM2均阳性,均可见MDM2基因扩增。2例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CD10阳性;1例直肠中分化管状腺癌和1例乙状结肠中分化管状腺癌均呈CDX2、Villin阳性。肿瘤均行手术切除,2例高分化脂肪肉瘤复发,其中1例复发为去分化脂肪肉瘤。结论腹膜后脂肪肉瘤相关MPMN极其罕见,其另一肿瘤易发生于肾脏,常见的组织形态是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腹膜后脂肪肉瘤相关MPMN应与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复发相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同时性肝胃双原发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复习1例同时性胃混合性碰撞型印戒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及文献报道的23例同时性肝胃双原发癌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4.5±6.7岁,其中18例为胃管状腺癌伴肝细胞癌,5例为肝细胞癌分别伴有胃黏液腺癌、胃肝样腺癌、胃神经内分泌癌、胃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及胃碰撞型印戒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为胃癌伴同时性肝细胞癌和胆管癌。其中17例行双根治术,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61.5%、41.7%。结论同时性肝胃双原发癌多为胃管状腺癌和肝细胞癌,双根治术能延长患者生存期,临床上应注意与胃癌伴肝转移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的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以“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 “阑尾黏液性肿瘤” “腹膜假性黏液瘤”和“low-grade appendiceal mucinous neoplasm” “appendiceal mucinous neoplasm” “pseudomyxoma peritonei”为关键词,检索2018年8月以前发表的有关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临床诊治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是阑尾上皮性肿瘤的主要病理类型之一,主要特点是不同原因引起阑尾管腔的慢性炎症导致管腔的狭窄,黏液物质不断聚集,在腔内压力不断增加的基础下,黏液侵及阑尾壁内或突破至壁外。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的病理诊断标准更加形象具体,有助于诊断、病理分期及评估预后;对该肿瘤的临床表现、体征及影像学的认识更加透彻,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鉴别诊断;其治疗方式在切除范围及黏液清除程度上有了基本统一的治疗方案。结论 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在临床表现上无特异性,CT及超声的诊断率在逐步提高,该肿瘤具有低度恶性,要做到完整切除肿瘤,即使扩大切除范围也要避免瘤体破裂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