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江苏省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调查分析江苏省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方法 采用指环个人剂量计及胸章个人剂量计测量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手部及全身剂量当量。结果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手部年剂量均值为55mSv,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因介入手术的不同手部剂量存在较大差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年个人剂量均值为2.317mSv。结论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高于普通放射工作人员所接受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了解不同放射工作人员接受外照射剂量水平及动态变化,正确评价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及防护效果。方法 采用热释光剂量方法。结果 4年共监测放射工作人员6 042人次。集体剂量当量为11.90(人.Sv.a-1);人均年剂量当量为1.98mSv.a-1;其中从事X射线诊断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最高为2.14 mSv.a-1;从事其他射线工作人员受照剂量为1.95 mSv.a-1;最低的为从事放射治疗工作人员受照剂量为1.21mSv.a-1结论 全区放射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水平除从事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人员中的四人年剂量当量超过国50mSv.a-1外,其他各类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均小于国家限值剂量。  相似文献   

3.
海南省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调查1998~2001年海南省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水平。方法 依据GB 5294-85《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方法》进行。结果 年人均剂量值为0.25 mSv,98.6%的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低于5 mSv;各类工种中以工业探伤的年人均剂量最高,为0.384 mSv。结论 我省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低于国家标准限值。  相似文献   

4.
330名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分析及剂量水平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和研究放射工作人员的染色体畸变情况,探讨受照剂量、不同工种、工龄与染色体畸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取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进行微量全血培养,按常规制备染色体标本,阅片;采用2005年度个人剂量监测数据及2006年度放射工作人员健康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放射工作人员的染色体畸变率为0.24%,高于对照组;不同工龄段有统计学差异,不同工种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其畸变率随工龄增高明显。个人剂量人均年剂量当量为1.13mSv.a-1,年剂量当量低于5mSv.a-1占98.54%、5mSv.a-1以上占0.97%、超剂量限值20mSv.a-1占0.49%。结论 放射工作人员的染色体畸变率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与工龄及累积剂量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南海石油测井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方法 使用Z或IZ鉴别式个人剂量计对南海石油测井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2004~2009年共监测551人,Hp(10)、Hp(3)和Hp(0.07)的人均年受照剂量均为0.63 mSv,实测集体剂量当量分别为346.51人·mSv、347.80人·mSv和348.11人·mSv,南海石油测井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年剂量均小于5 mSv。结论 南海石油测井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水平较低,远低于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受照剂量调查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07年湛江市不同类型放射工作人员接受外照射剂量水平。方法 采用热释光剂量方法进行定期监测。结果 2007年湛江市有效监测放射工作人员共378人次,集体剂量当量为340.6(人·mSv),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90 mSv/a,远低于标准规定的放射性职业照射年平均有效剂量限值。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人员受照剂量较大,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98mSv/a,受照剂量较小的是工业X射线应用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34 mSv/a。不同级别医疗卫生单位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不同,受照剂量最大的为市级医院,其次为镇级医院,最小的是县级医院。结论 湛江市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水平较低。其中医疗卫生单位工作人员是今后放射卫生防护的重点,尤其是市级医疗卫生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宁夏省级医疗机构及部分企业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水平。方法 按照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规范》的方法进行,对2014年和2015年宁夏省级医疗机构及部分企业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年共监测放射诊疗职业人员1475人,其中从事牙科放射学人员受照剂量最高达2.33 mSv/a,最低的是从事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工作人员受照剂量为0.64 mSv/a,两年人均年有效剂量为1.29 mSv/a均低于最优化水平(国家标准规定年剂量限值的1/10)。结论 绝大多数宁夏省级医疗机构及部分企业放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1997年至2000年心内科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方法 根据《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用热释光剂量法,定期测读。结果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明显高于一般放射工作人员。结论 介入诊疗技术发展较快,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管理措施,保障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保证介入放射工作者和患者的健康与安全。方法 对近几年军队介入放射工作者有关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结果 军队介入放射工作开展比较普及,非专职放射工作人员占4%。结论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防护意识对医、患人员受照剂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2003-2007年广东省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方法 采用热释光剂量测量法。结果 5年共监测20 997人次,受照剂量超过5 mSv的人员占2.0%,只有1人受照剂量超过20 mSv,人均年剂量当量0.66 mSv,实测集体剂量当量13.85人·Sv。核工业人均年剂量当量最大,为1.80mSv,其次是核医学和工业探伤,分别为0.58和0.45 mSv,其他工种受照剂量都较小;核工业对集体剂量的贡献最大,达9.14人·Sv,占66.0%,其次是X射线诊断,为2.18人·mSv,占15.7%。结论 广东省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受照剂量基本呈逐年下降,同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分析厦门市2012-2014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评估厦门市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水平及防护现状,为进一步做好辐射防护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热释光个人剂量计常规监测方法,对厦门市1659人次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2014年厦门市放射工作人员年均个人有效剂量当量范围0.28~0.34 mSv/a,平均0.31 mSv/a,以介入治疗组最高,为0.47 mSv/a,其次为核医学组(0.41 mSv/a),放射治疗组和放射诊断组相对较低。结论 厦门市2012-2014年放射工作人员年均有效剂量明显低于20 mSv/a国家标准规定的年有效剂量限值,厦门市医疗放射工作场所防护条件可满足健康和安全需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掌握介入、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水平,评价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效果,为放射卫生防护与监督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GBZ 207-2008《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要求,对铅衣内、外热释光个人剂量计(TLD)的受照剂量进行监测。结果 2015年累计监测放射工作者324名,其中介入人员287人,核医学人员37人。不同级别医院(三甲、三级(未定等)、二甲)工作人员铅衣内人均年剂量当量中位值分别为0.9 mSv、1.14 mSv和0.86 mSv;铅衣外分别为1.96 mSv、5.86 mSv和1.37 mSv。各级医院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各级医院工作人员铅衣内、外差别也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次调查的324名介入、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年剂量水平,均在国家标准限值内;但铅衣内外、不同级别医院以及不同工种之间个人剂量受照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降低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在放射防护实践中应加强重点工种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与防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制定合理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论调查水平。方法 对湖南省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水平、异常结论 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核医学、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平均值接近1 mSv/a,其他放射工作人员除后装机卡源维修人员外,有效剂量平均值均低于0.5 mSv/a,可疑监测结论经调查显示除上述人员外,绝大部分均为非实际受照。结论 核医学、介入放射学、后装机卡源维修人员个人剂量调查水平应为1.25 mSv/三个月,其余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调查水平应为0.5 mSv/三个月。  相似文献   

14.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有针对性的进行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方法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对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部分放射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1mSv。结论 受照剂量始终不可能大于1mSv/a的工作人员,一般可不进行个人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有针对性的进行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方法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对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部分放射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低于1 mSv。结论 对受照剂量始终不可能大于1 mSv/a的放射工作人员,一般可不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介入放射学放射防护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 调查表;工作场所剂量水平测定;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检测和手部剂量检测;单次介入术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检测。结果 年介入应用44192例;有1/3的工作人员未列入放射工作人员管理;57%的X射线机操作位置各检测点空气比释动能率大于150μGy·h-1;介入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为0.508mSv,手部年累积剂量55mSv。结论 应通过研制标准及医疗照射指导水平、更新和改造介入X射线机、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和管理,降低工作人员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理论估算131I放射性药物生产过程中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和内照射剂量,与现场辐射监测结果比较,探讨放射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估算与评价方法。方法 以某一131I放射性药物生产企业为例,通过估算工作人员在分装、转移、包装以及转运四个环节工作人员全身和手部剂量率以及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中对131I核素的摄入量,全面分析工作人员外照射和内照射剂量。结果 理论估算外照射最大受照剂量为3.23 mSv/a;实测推算工作人员外照射最大受照剂量为1.72 mSv/a,理论估算结果比监测结果保守;工作人员手部外照射受照剂量偏高112.3 mSv/a,约占年剂量限值的1/5;内照射剂量为0.23 mSv/a,占总受照剂量7.1%。结论 放射性药物生产131I项目对工作人员辐射影响分析时,工作人员手部受照剂量偏高,应采取必要的辐射防护措施,加强防护和管理;其次工作人员内照射剂量不容忽视,应设计合理的气流组织,定期对气溶胶进行有效监测。  相似文献   

18.
洛阳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外照射剂量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了解放射工作人员所接受的外照射剂量。方法 用RGD-3B型热释光剂量仪,对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进行个人外照射剂量测定。结果 共测定2 026人次,集体剂量当量为5.858Sv/人,人均年剂量当量为2.891mSv。其中从事密封源其他应用(密温度计、核子秤、料位计、液位计等)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最高达3.920 mSv/a,最低为核医学放免工作人员。结论 洛阳市绝大多数放射工作人员年受照量较低,工作场所防护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2014—2017年南通市放射单位不同年份和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的剂量水平及分布情况,为放射防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预防放射性职业病的发生。方法 按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规范,每季度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剂量监测,职业类别包括诊断放射学(2A)、介入放射学(2E)、核医学(2C)、牙科放射学(2B)、放射治疗(2D)、工业辐照(3A)、工业探伤(3B)等,使用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个人监测管理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统计。结果 4年共监测放射工作人员6 465人次,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8 mSv/a,年有效剂量低于探测下限MDL组的有654人次,占10.12%;年有效剂量位于MDL~1mSv组的有5 619人次,占86.91%;4年集体有效剂量共为1.83 Sv,其中MDL~1mSv组集体有效剂量共为1.46 Sv。核医学人均年有效剂量0.56 mSv /a,高于其他职业类别监测结果,介入放射学0.44 mSv/a,放射治疗最低,为0.21 mSv/a,诊断放射学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7 mSv /a,对集体有效剂量贡献最大。结论 根据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所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剂量均远低于剂量限值20 mSv,放射工作人员工作环境处于安全、稳定状态,辐射防护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某医院2007—2017年不同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保障放射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医院行政部门的放射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卫生标准,采用热释光法测量,评价从事诊断放射学、介入放射学、放射治疗、其他医学类的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用SPSS22.0统计分析。结果 该医院2007—2017年共监测666人次,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62 mSv·a-1,集体剂量为34.51 man·mSv。2010年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为1.08 mSv·a-1;2011年大剂量值占比最高,为18.87%。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大剂量占全部工作人员的53.49%。监测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最多,共263人次,且人均年有效剂量的平均值最高,为0.82 mSv·a-1,不同工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该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满足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较低且逐年下降。介入放射学仍是高风险辐射岗位,且个人防护意识有待提高。放射技师及护理人员岗位流动性大,需加强此类人群的放射防护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