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复杂性冠状动脉病变的疗效。对61例69支病变冠状动脉置入支架72枚。置入前降支45枚、回旋支5枚、右冠脉22枚。结果:术后经冠脉造影证实疗效满意,支架置入的成功率为100%,术后1例发生亚急性支架血栓形成,1例出现穿刺部位出血。结论: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复杂性冠状动脉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性治疗技术,其成功率高、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冠脉内支架植入术(ICS)治疗的技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冠心病患者41例(47支狭窄的冠脉,均行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之后置入支架50枚,均为denovo支架植入。结果 84%A型病,14%B型病变,2%C型病变,50枚支架全部植入成功,无一例发生支架血栓形成和严重出血并发症,术后随访10个月-4年,仅1例心绞痛复发,经冠脉造影(CAG)证实支架部位无狭窄。为支架远端血管病变加重所致。结论 初步结果表明,de novo支架植入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不同介入方法治疗冠状动脉前降支分叉病变的近、中期疗效。方法:39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左冠前降支分叉病变的患者,接受了主支植入支架,分支分别采用无钢丝保护、钢丝保护、对吻球囊扩张术、Crush技术或改良Crush技术,术后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回顾性分析其结果。结果:39例患者共植入支架56枚,药物支架21枚,其中前降支药物支架15枚。分支与主支对吻球囊扩张11例,其中2例对吻球囊扩张失败;Crush技术或改良Crush技术5例,其中1例未完成对吻扩张。术毕主支血管无残余狭窄或残余狭窄〈10%,3例分支血管残余狭窄〉50%,手术成功率为92.3%(36/39),无严重急性并发症出现。住院期间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为2.6%(1/39)。结论:根据冠脉分叉病变的病理分型采用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是安全、可行的,并且近中期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6例心绞痛患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病变后行直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或预扩张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结果46例患者置入50枚支架,术中无严重并发症,支架置入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示冠状动脉残余狭窄〈5%,随访3~18个月,无心绞痛发生,无死亡病例。结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心绞痛效果满意,治疗成功率及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刘寅  高静 《天津医药》1998,26(4):207-210
1996~1997年间对11例内科治疗无效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造影发现:简单单支病变者3例(27.3%),单支多发病变者2例(18.1%),双支病变者3例(27.3%),3支病变者3例(27.3%)。平均狭窄长度(22.3±6.9)mm。平均狭窄直径(89.3±10.3)%。共植入12枚支架,LAD 10枚(83.3%),RCA 2枚(16.7%),LCX 0枚,其中1例植入2枚支架。支架植入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造影复查平均狭窄直径为0~10%,心绞痛较术前明显减轻或消失,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改善或恢复,术后两周运动试验均由阳性转为阴性。超声心动图提示左房内径(34.74±3.63)mm,左室内径(52.20±4.91)mm,左室射血分数0.65±0.11,明显优于术前的左房内径(39.93±3.21)mm,左室内径(56.64±5.47)mm,左室射血分数0.48±0.15。随访1~8个月均存活,仅1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发生支架部位再狭窄。说明冠脉内支架是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增加冠状动脉血流,保护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脉内垤架术治疗不稳定心绞痛(UA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药物治疗疗效欠佳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行冠脉造影术,单支血管病变行PTCA术并置入支架,双支或三支血管病变先判断“罪犯”病变血管,根据病情扩张包括“罪犯”病变血管在内的主要病变血管,可同期手术扩张双支血管或分期手术。结果 11例单支血管病变全部成功扩张后植入支架11枚,双支或三支血管病变中,3例患首期仅扩张了“罪犯”血管,均接受了二期手术,5例患同期手术扩张双支病变血管,5例患仅扩张了“罪犯”血管,PTCA成功率为96.8%,置入支架30枚,成功率100%,术后血管前向血流全部TiMi3级。结论 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治疗UAP疗效确切。安全系数大,多支血管病变即使行不完全血运重建亦能显缓解症状,减少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7.
何伟  刘志勇  蒋杰  周建明  陆启同 《江苏医药》2012,38(15):1776-1778
目的探讨胸骨下段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杂交技术)在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1例冠心病患者中,两支冠脉血管病变4例,三支冠脉血管病变17例;均采用杂交技术进行心肌再血管化。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左乳内动脉至前降支吻合;其余狭窄冠脉血管行药物涂层支架植入。结果 21例患者共植入支架38个,平均每例心肌再血管化2.6支,手术均成功,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及手术死亡。患者术后平均ICU观察时间为26.2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d。随访2-1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心绞痛症状发作。结论杂交技术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近、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冠脉旋磨治疗严重钙化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24例患者34处严重钙化病变行旋磨治疗。观察治疗的即刻成功率及随访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了旋磨治疗及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手术成功率100%。2组患者全部手术成功,术中无死亡、心肌梗死和冠脉穿孔等并发症发生。15例患者(62.5%)完成了9个月造影复查,无明显支架内再狭窄。结论冠状旋磨治疗可安全用于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提高介入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洪浪  盛国太 《江西医药》1999,34(6):326-329
目的 探讨PTC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1998年4月 ̄1999年4月,17例冠心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其中3例为急性心肌梗塞,15例患者的21外冠状动脉病变成功地进行PTCA,其中10例患者的12处病变置入12枚支架,立即行冠脉造影。结果 17例冠状动脉扩张满意,无残余狭窄,所有病例胸痛缓解或消失,1例术后7个月再发心绞痛,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发生。结论 显示PTCA和支架术是安  相似文献   

10.
宿燕岗 《家庭用药》2010,(11):62-63
我于今年6月因冠心病心绞痛行介入冠脉造影检查,显示三支病变,于右冠脉植入支架2枚,回旋支植入支架1枚。一个月后复查,介入手术后的症状良好,血清、抗凝全血正常。但仍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手术不是已经治愈我的冠心病了吗?为何冠脉手术后仍需用药?  相似文献   

11.
周庆  杨劲松 《现代医药卫生》2014,(16):2427-2428,2430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60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其中80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体外循环组),80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苏醒时间、输血量、住院费用、带管时间、搭桥数目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非体外循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ICU时间、苏醒时间明显短于体外循环组,输血量、住院费用少于体外循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带管时间、搭桥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体外循环组围术期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体外循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安全性较好,住院费用较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目前几种常用旁路材料的临床应用。方法2001-10~2006-10连续106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旁路材料包括左乳内动脉(106根)、游离右乳内动脉(42根)、桡动脉(46根)和大隐静脉(86根),回顾分析不同旁路材料的手术结果。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桡动脉移植后旁路血管“线样征”1例;无胸骨、前臂并发症;下肢切口感染2例,均为糖尿病、大体重患者,治疗后痊愈。结论注意旁路材料的取制技巧,针对不同病变冠脉血管选取应用不同旁路血管,以及术后及时监护处理是保证良好手术结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扩张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 选择我院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的1568例患者,行多体位投影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扩张3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5例冠状动脉扩张中共累及55支冠状动脉,按累及数从多至少依次为右冠状动脉(24支,占42.6%),前降支(16支,占29.1%),左回旋支(10支,占18.2%),左主干(5支,占9.1%).35例冠状动脉扩张患者中,有心绞痛病史者30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与梗死相关动脉有关,3例表现为非典型性胸痛,2例心力衰竭.35例冠状动脉扩张患者中10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经治疗后30例症状消失或减轻,3例仍有反复胸痛,2例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结论 冠状动脉扩张以心绞痛为主要症状,抗血小板、调脂为冠状动脉扩张基础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冠脉造影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者冠脉病变特点。方法 回顾我院2000—2006年1068例冠心病患者造影检查阳性者对380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者行冠脉造影,并与688例非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相比较。结果 糖尿病并冠心病者三支病变和弥漫性病变者分别为56.8%和58%,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者(21.5%和16%)。结论 冠心病并糖尿病者冠脉造影主要表现为多支病变及复杂病变,而非糖尿病者多为单支或双支病变,糖尿病组冠脉狭窄程度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显示糖尿病对冠脉病变影响大,糖尿病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应用NIR冠状动脉支架治疗血管分叉处病变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方法:将36例冠状动脉分叉处病变的患者均置入NIR支架,并观察患者发生临床事件及6个月后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6个月后完成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患者32例,无1例发生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急性心肌梗死,3例发生了内支架再狭窄(9.38%,直径>50%),仅有1例发生再狭窄后出现心绞痛(33.3%),3例分叉处血管发生再狭窄(9.38%,其狭窄程度>60%),有1例于术后第10天出现急性肺栓塞死亡。结论:冠状动脉血管分叉处病变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成功后置入NIR支架,其发生临床事件及再狭窄率低,近、远期临床疗效及预后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告10例微创侧胸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体会。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对10例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采用微创冠脉搭桥术,术中使用特殊胸壁撑开器游离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其中1例行大隐静脉与右冠后降支吻合及食管癌根治术。结果 10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平均手术时间(130±13.1)min,手术出血(120~260)ml,平均(160±110)ml,无并发症。结论对前降支单支病变尤其是PTCA后再狭窄的患者选择微创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具有安全、可靠、美观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56例疑冠状动脉病变者行16排螺旋CT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管腔狭窄大于50%有意义,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结果:16层螺旋CT诊断冠脉病变的灵敏度90.99%,特异度95.89%,阳性预测值90.33%,阴性预测值96.38%,准确度94.65%。结论:16层螺旋CT成像无创、简单易行,可作为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种无创筛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A)在诊断冠状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0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并在短期内做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以CAG的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将2种方法评价冠状动脉的结果进行对比,探讨64SCT冠状动脉成像检出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准确性。结果 60例患者显示的842个冠状动脉节段中,可用于评估的为751个节段,可评估率89.2%。64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的敏感性为77.4%,≥50%的敏感性为89.7%,特异性为92.8%,阳性预测值为85.4%,阴性预测值为95.8%,准确率90.9%。结论 64SCTA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61例患者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分析各血管节段图像的可评估率和影响成像质量的因素;其中30例患者于1周内行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对照,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结果1.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清晰显示冠状动脉解剖结构各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可评价血管比例为97.0%。2.30例患者经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照,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严重狭窄的敏感性98.1%,特异度99.2%,阳性预测值94.4%,阴性预测值99.4%,准确率为99.3%。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作为无创影像学诊断技术,对冠状动脉的形态学评价及狭窄性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卡托普利对冠状动脉扩张症的疗效。方法将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扩张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患者总数40例,随机分为硝酸异山梨酯组和卡托普利组,疗程1年,观察心绞痛发作、平板运动试验、冠状动脉造影等项的影响。结果治疗后卡托普利组总有效率87.5%,硝酸异山梨酯组总有效率17.7%,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卡托普利治疗冠状动脉扩张中明显改善平板运动试验的结果,减少心绞痛的发病,冠脉血流明显改善,所以卡托普利是治疗冠状动脉扩张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