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Twin-block功能矫治器配合口外弓及颌问牵引矫治安氏Ⅱ^Ⅰ类错he的疗效。方法:17例骨性Ⅱ^Ⅰ类错he的生长发育期患者,应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配合口外弓及颌间牵引治疗,进行咬合重建。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及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经联合治疗.17例患者均获得满意效果。第一恒磨牙均达到中性或过矫正关系,前牙覆he、覆盖基本达到正常,侧貌面型均有明显改善。上颌骨生长受到抑制,ss/ref pl减小,P〈0.05;S-N-ss角(即SNA)减小,P〈0.01。下颌骨生长获得促进,pg/ref pl、co/ref pl+pg/ref pl、S-N—sm角(即SNB)均增加,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S-N-sm角(即ANB)、颌凸角差值有显著改变(P〈0.001)。下颌平面角(FMA)的变化无统汁学意义,P〉0.05。结论:Twin-block功能矫治器配合口外弓及颌间牵引,能有效抑制上颌生长而促使下颌向前生长,使上、下颌骨的矢状不调得到最大程度的矫正,患者侧貌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通过口外弓配合固定矫治器治疗后软组织侧貌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20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0 ~ 13岁。所有患者均为早期恒牙列,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远中磨牙关系,上牙列轻、中度拥挤,均角的非拔牙病例。应用口外弓配合固定矫治器进行治疗,对患者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侧貌软组织相关指标的头影测量及比较分析,评价矫治前后相关软组织侧貌轮廓的变化。结果 20例患者均通过口外弓配合固定矫治器将骨性Ⅱ类、远中磨牙关系的错牙合畸形矫正为骨性Ⅰ类、中性磨牙关系,患者侧貌改善,获得满意矫治效果。与矫治前比较,矫治后鼻唇角增大、上唇倾角减小、上唇突点到审美平面的距离(UL-EP)减小、上唇突度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表明上唇得到了内收;颏沟倾角增大,说明颏部向前生长;下唇倾角增大,说明下颌向前生长。结论 通过口外弓配合固定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患者,可明显改善软组织侧貌。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后,牙和骨骼的变化.方法选择14例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年龄10~12岁,后牙均为远中关系.全天戴用Twin-block矫治器9~12个月,测量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NB角减小1.68°(P<0.01),Pg-OLP增加3.23mm(P<0.01),上切牙唇倾度(1s-NSL)减小5.61°(P<0.01),下切牙唇倾度增加2.96°(P<0.01),覆盖及磨牙位置关系均有显著差异(P<0.01),腭平面角、(牙合)平面角、下颌平面角均未发生显著性改变.结论Twin-block矫治器用于早期以下颌功能性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功能性矫治,可取得明显的牙(牙合)骨骼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SUS2下颌前伸矫治器联合直丝弓矫治器对生长期安氏Ⅱ类错(牙合)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11例安氏Ⅱ类错(牙合)的患者,其中男3例,女8例,均为恒牙早期.X线头影测量显示为下颌后缩及轻微上颌前突,颈椎分析显示为生长发育高峰期或高峰前期,所有病人用SUS2下颌前伸矫治器联合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然后应用头影测量进行效果评估,分析该矫治器的疗效.结果 平均疗程18.4个月,矫正后下切牙唇倾,下颌磨牙近中移动,磨牙关系均达Ⅰ类或接近Ⅰ类,下颌骨的长度增加,下磨牙前移升高,前后牙垂直方向变化导致上下(牙合)平面顺时针旋转,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结论 SUS2下颌前伸矫治器与直丝弓矫治器联合使用,装配简便,对生长期安氏Ⅱ类错(牙合)的患者既可刺激下颌骨的生长同时又可抑制上颌骨的生长,从而产生一定的生长改良作用,通过对牙、颌作用而取得比较明显的骨骼以及侧貌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定量评价双牙合垫矫治器(Twin-block)对生长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的颌骨及牙槽骨的影响。方法::12例10~12岁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用Twin-block进行矫治,治疗结果与11例未经治疗的10~12岁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比较,观察时间为12个月。采用团体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Twin-block治疗组,覆盖和磨牙关系均得到改善,覆盖的减小主要是由于上切牙的远中移动,及下颌骨的向前生长;磨牙关系的矫正,下颌骨的生长与牙槽骨的变化各占50%作用。下颌骨长度(Ar-Gn)比对照组增加2.29mm,后面高(Ar-Go)与前下面高(ANS-Me)均有增加,分别为2.28mm与2.58mm,未观察到不利的垂直向生长。结论:Twin-block能有效减小前牙覆盖,矫正磨牙关系,改善软组织侧貌,并增强Ⅱ类错牙合患者下颌骨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同卵双生子研究Twin-block矫治器对颌骨的生长改良效应.方法从32对双生子中筛选出6对非高角型同卵双生子女孩,年龄11~13岁,平均年龄12.2岁;骨龄MP3cap期,FMA小于26°,每对同卵双生子中至少有1人患下颌后缩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治疗第1年,Twin A(无下颌后缩或下颌后缩相对较轻者)采取非拔牙固定矫治,不进行任何可能会产生功能性变化的措施(如Ⅱ类(牙合)间牵引、斜面导板等);Twin B(有下颌后缩或下颌后缩相对较严重者)用Twin-block矫治器行功能性矫正.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Twin A、Twin B两组治疗后的上下颌骨变化.结果与Twin A组相比,经Twin-block矫治器治疗1a后,Twin B组的SNA、Cd-A、Cd-Go无显著变化(P>0.05);CdS'减小(P<0.05);Cd-Gn、SNB增大(P=0.01);(Cd-Gn)-(Cd-A)、ANB增大(P<0.05).结论Twin-block矫治器能有效促进下颌骨生长,前移下颌骨位置;对下颌支高度及上颌骨的位置及生长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方丝弓矫治和Twin-block功能矫治对骨性Ⅱ1 错(牙合)非拔牙患者颌骨的影响 .方法选择30例11~14岁的骨性Ⅱ1错(牙合)患者,随机分为2组,E组用方丝弓配合Ⅱ类牵引治疗,T组用Twin-block 功能矫治.对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方丝弓固定矫治配合Ⅱ类牵引可改变(牙合)的Ⅱ类关系,下颌骨长度及骨面突度改变较少.功能矫治器有效促进了下颌骨生长,使长度增加位置前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使用磁力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前后牙颌骨结构变化情况.方法 应用磁力Twin-block矫治器和固定矫治器对15例覆盖大于10 mm.替牙晚期或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进行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分别观测颌骨、牙齿结构的变化,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磁力Twin-block治疗前后SNB增加了(1.97 ±1.01)°,ANB减少了(1.94±0.72)°,MP-FH增加了(4.80 ±1.37)°,P<0.001,对下颌骨的矢状向、垂直向作用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磁力Twin-block矫治器对替牙晚期或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进行治疗,能够促进颌骨特别是下颌骨的改建及侧貌改善.  相似文献   

9.
分析非拔牙矫治中应用口外弓治疗深覆盖的临床效果及软硬组织变化.方法 2002-2010年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治疗的恒牙(牙合)AngleⅡ1患者36例.应用固定矫治配合使用口外弓,比较治疗前后23项头影测量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骨性指标中,SNA、ANB、Wits距、A-Ptv治疗后减小(均P< 0.01),下颌仅Go-Gn及垂直向指标N-ANS、ANS-Me治疗后增加(均P<0.05);牙性指标中,U1-PP角、U1-Ptv、U6-Ptv、Overjet治疗后均减小(P<0.01),L6-Ptv增大(P<0.01);软组织指标中,Upper-lip、Z角增大(均P< 0.05).结论 矫治前后患者的相关指标,显著性改变主要发生在上颌,尤其是矢状向的变化.口外弓颈牵引能有效改善恒牙(牙合)期深覆盖,纠正磨牙关系,改善软组织侧貌.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锥体束CT研究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的上、下颌骨的改变,探讨Twin-block矫治器的矫治机制。方法选取31例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1患者,用Twin-block矫治器矫治,矫治前后拍摄锥形束CT测量、分析。结果 31例患者矫治后下颌升支长度(Co-Go)、下颌体长度(Pog-Co)都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1);B-冠状面、B-水平面,距离均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下颌向前向下生长。ANB减小,U1/SN减小、L1/MP增加,有显著差异(P<0.01),上颌骨没有显著性变化。结论 Twin-block矫治器能够有效促进下颌骨的生长发育,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体会.方法对11例青春发育期下颌后缩的安氏Ⅱ类错(牙合)利用Twin-block结合固定矫治器进行治疗.结果11例患者均得到磨牙和尖牙Ⅰ类关系和较好的侧貌,ANB角度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对青春发育期安氏Ⅱ类错(牙合)采用Twin-block矫治器进行治疗,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口腔医学》2005,25(5):289-290
目的评估快速扩弓加前方前牵引在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矫治中的效果.方法选择12例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反(牙合)患者,用快速扩弓加前方前牵引矫治器进行治疗,治疗前后摄头颅侧位片,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矫治后,SNA角增大3.5°,SNB角减少1.0°,ANB角增大4.5°,覆盖增加5 mm.上唇相对E平面向前,下唇相对E平面更靠后.结论快速扩弓加前方前牵引矫治器,有促进上颌骨向前发育,抑制下颌骨向前发育的作用,使前牙反(牙合)解除,侧貌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下颌(牙合)垫矫治器配合头帽颏兜牵引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机制.方法 选择临床16例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患者,使用下颌(牙合)垫矫治器配合头帽颏兜牵引.结果 经过6~11个月的治疗,下颌(牙合)垫矫治器配合头帽颏兜牵引,16例替牙期前牙反(牙合)解除.L1-NB、IMPA、SNB减小,有统计学差异(P<0.01),Y-axis、MP-SN、Co-S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下颌(牙合)垫矫洽器配合头帽颏兜牵引,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机制是内收下前牙,下颌向后移动及顺时针旋转,同时释放了上颌及上前牙向前的生长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锥体束CT研究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的上、下颌骨的改变,探讨Twin-block矫治器的矫治机制。方法 选取31例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1患者,用Twin-block矫治器矫治,矫治前后拍摄锥形束CT测量、分析。结果 31例患者矫治后下颌升支长度(Co-Go)、下颌体长度(Pog-Co)都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1);B-冠状面、B-水平面,距离均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下颌向前向下生长。ANB减小,U1/SN减小、L1/MP增加,有显著差异(P<0.01),上颌骨没有显著性变化。结论 Twin-block矫治器能够有效促进下颌骨的生长发育,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研究头帽 Activator 及 Twin-block 功能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的机理。方法应用 Clark 教授设计的 Twin-block 矫治器及 Vanbeek 设计的 Activator 治疗Ⅱ~1类错(牙合)22例(年龄10-13岁)。根据骨龄、错(牙合)严重程度等条件基本对等平均分成两组,分别戴用 Twin-block 或头帽 Activator 矫治器进行矫治。每位患者均拍摄术前、术后头颅侧位定位片、全颌曲面断层片及左手腕骨 X 光片,以 X 线头影测晕方法评价疗效。结果头帽 Activator 对上颌牛生抑制作用强于 Twin-block 矫治器,而 Twin-block 矫治器刺激下颌生长,尤其是水平向生长优于头帽 Activator;头帽 Activator 内收压入上前牙效果明显,对下前牙的唇倾控制也较好。结论头帽 Activator 更适于矫治上颌矢状及垂直向发育过度的Ⅱ类错殆。而 Twin-block 矫治器适于矫治下颌发育不足的Ⅱ类错(牙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Twin-block矫治器(TB)矫治年轻成人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矫治效果.方法 选取11例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错(牙合)的年轻成人,采用Twin-block矫治器(TB)以及固定矫治器双期矫治.对治疗前后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TB治疗后,所有患者Ⅱ1错(牙合)得到有效矫治:磨牙中性,覆、覆盖正常,侧貌面型明显改善.结论 Twin-block矫治器可以有效矫治年轻成人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错(牙合),能使边缘性病例避免正颌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观察前方牵引矫治18~24岁骨性反(牙合)患者的疗效,探讨前方牵引矫治的机制.方法 选择15例骨性Ⅲ类错(牙合)成年患者,年龄18~24岁(平均19.2岁),通过上下颌活动和固定矫治器的合理配置,利用晚间上颌前方牵引联合白天Ⅲ类颌间牵引进行矫治,前方牵引疗程约7个月,总疗程约24个月.头影测量分析治疗前后头颅侧位X线片.结果 经过治疗15例患者外形侧貌及咬合关系基本正常.SNA角、SNB角、ANB角由治疗前的(79.6±3.7)°、(83.5±3.3)°、(-4.1±2.0)°变为(81.1±3.8)°、(82.6±3.6)°、(-1.5±1.8)°,矫治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上下颌活动和固定矫治器的合理配置能连续实施上颌骨矫形作用,为临床矫治18~24岁骨性Ⅲ类反(牙合)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口外弓推磨牙向后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口外弓推磨牙向后治疗安氏 II类 1分类错牙合的机制。方法 :对 12例安氏 II类 I分类错牙合的少年进行口外弓推磨牙向后治疗 ,第二期用方丝弓矫治器治疗 ;对两期相关的软硬组织进行 X线头影测量。结果 :口外弓推磨牙向后的治疗使颌骨、牙齿、软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主要通过抑制上颌骨 ,使下颌正常生长而使 ANB明显减小 ;口外力也使上中切牙倾斜度明显减小。方丝弓矫治器使治疗更完善。结论 :口外弓推磨牙向后配合方丝弓矫治器是不拔牙治疗安氏 II类 1分类错牙合简便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Herbst矫治器矫治恒牙期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疗效.方法用Herbst矫治器矫治20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并对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Herbst矫治器矫治恒牙期安氏Ⅱ1类错(牙合),Ⅱ类关系的改善是上下颌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促进下颌骨生长及下颌牙前移的效应占主要因素.其中SNB增加(+4.1°),ANB减小(-4.6°),下颌骨的长度增加,上切牙舌倾,下切牙唇倾,下磨牙前移升高,前后牙垂直方向变化导致上下(牙合)平面顺时针旋转,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结论应用Herbst矫治器治疗安氏Ⅱ1类错(牙合),通过对牙、颌作用后产生综合效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MBT直丝弓矫治器与SUS^2下颌前伸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下颌后缩错[牙合]畸形,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安氏Ⅱ类下颌后缩错胎病例应用MBT直丝弓矫治器常规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再装配SUS^2下颌前伸矫治器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面[牙合]像及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分析。结果:SNB增加2.2°,ANB减少2.5°,SNA无明显变化,前牙覆盖减小4.4ram,MP-FH增加1.2°,NP-FH增加1.6°。结论:用MBT直丝弓矫治器与SUS^2下颌前伸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下颌后缩错[牙合]畸形可以有效地利用下颌骨向前生长的潜力,刺激下颌骨的生长,抑制上颌骨的生长,同时可以使上颌磨牙远中移动,下颌磨牙近中移动,改善骨性及牙性矢状关系不调,从而达到矫治Ⅱ类错[牙合]的目的,取得明显的骨骼和侧貌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