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硬化再生结节(RN)、发育不良结节(DN)及小肝细胞癌(SHCC)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RN、DN及SHCC的MRI信号特点。结果:14例RN中10例(71.43%)T1WI、T2WI呈等信号;4例(28.57%)T1加权像呈稍高信号,T2加权像呈低信号,Gd-DTPA增强未见强化。6例DNT1加权像呈高信号,T2加权像呈低信号,其中5例(83.33%)增强无强化;1例呈"快进快出"特点。25例SHCC中22例(88.0%)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增强表现"快进快出"特点;其中7例门脉及延迟期假包膜强化。结论:MRI具有多序列成像特点,可通过不同信号特征来反映结节性病变的组织成分。结合增强扫描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髓母细胞瘤的MRI影像特征,提高髓母细胞瘤术前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的髓母细胞瘤患者MRI影像资料。结果肿瘤位于小脑蚓部12例,第四脑室6例,小脑半球2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脑积水;MRI平扫示T1wI序列呈低信号6例,稍低信号7例,等信号7例;T2wI序列呈高信号4例,稍高信号9例,等信号7例;反转恢复序列呈高信号6例,稍高信号13例,等信号1例;弥散加权成像表现为高信号9例,稍高信号9例,稍低信号2例;15例行增强扫描,瘤体普遍强化13例,瘤体内多发斑片状、结节状强化2例;MRI术前诊断髓母细胞瘤18例。结论典型髓母细胞瘤好发于儿童小脑蚓部,MRI成像有其较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四脑室区肿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四脑室区肿瘤的MRI表现。结果儿童四脑室区肿瘤以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多见,髓母细胞瘤9例(40.9%),主要呈长T1长T2信号,肿瘤界限模糊不清,强化明显;星形细胞瘤7例(31.8%),多有囊变;室管膜瘤4例(18.2%),呈长T1长T2信号,常有钙化;脉络丛乳头状瘤2例(9.1%),边缘不规则,增强扫描后显示为显著强化。结论MRI对儿童四脑室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颅咽管瘤22例磁共振成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咽管瘤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评价其对颅咽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咽管瘤的MRI表现。结果:22例颅咽管瘤发生于鞍上11例,鞍旁1例,鞍内3例,鞍内鞍上7例。囊性4例,囊实性15例(其中有壁结节5例),实性3例。囊性部分T1WI信号表现多样,可呈低、中、高信号,T2WI均为高信号,实性部分多表现为等T1与长T2信号,Gd-DTPA增强扫描示囊壁呈弧形或环形强化。结论:MRI可清楚显示肿瘤信号特点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具有较好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MRI表现及特点。材料及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MRI表现。回顾性阅读手术记录及病理报告单,并将结果与MRI表现对照。结果:肿瘤信号不均匀(9/10,90%);T1WI 6例呈混杂信号,4例呈中低信号;T2WI及T2WI/SPIR肿瘤信号相仿,9例呈混杂信号,1例T2WI及T2WI/SPIR呈低信号;轻度强化6例(60%),中度强化4例(40%)。4例实性肿瘤为不均匀强化,1例均匀轻度强化。病理上,5例肿瘤完全呈囊性(3例)或部分区域有囊性变(2例),其中4例囊液内可见不同程度不同时期出血;5例肿瘤呈实性,4例内部伴出血及坏死灶。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的MRI表现较有特点,对肾细胞癌亚型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颅内三叉神经鞘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三叉神经鞘瘤的CT和MRI资料,9例行CT扫描,8例行MRI扫描。结果颅内三叉神经鞘瘤分三型:颅后窝型(4例)、颅中窝型(3例)及骑跨型(9例);CT扫描肿瘤呈混杂密度、均无钙化;可见岩尖骨质吸收或破坏(4例)。肿瘤MRI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实性病灶呈均匀强化,囊变(6例)病灶呈环状强化。结论CT和MRI能较准确地显示肿瘤部位、形态、内部结构和增强表现,对颅内神经鞘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MRI对神经鞘瘤的定性诊断准确性优于CT。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MRI表现。方法本组病例1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脑脊液墨汁涂片染色检查。9例做了MRI增强扫描。1例进行了胸部CT检查。结果MRI表现主要有4种:①2例颅脑MRI平扫未发现异常,1例增强扫描脑沟及脑池呈线状强化表现,患者常见脑基底池软脑膜受累。②5例MRI表现为以双侧基底节区为主及额、颞、顶叶等的多发斑片状或片状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病变呈片状强化或未见明显强化;1例增强后基底池及桥前池亦出现软脑膜线状强化。③3例双侧大脑半球可见多发圆形或类圆形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呈结节状强化。④3例出现脑积水表现。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率高,确诊依靠病原学检查,其MRI表现虽然缺乏特异性,但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肾嫌色细胞癌的MRI影像学特征,提高MRI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肾嫌色细胞癌患者的MRI影像资料。结果 MRI检查示病灶均为单侧单发,位于左侧肾脏6例,右侧肾脏4例;9例呈规则呈球形,1例形态欠规则,周边均可见假包膜;8例边界清晰,2例边界较模糊;2例伴不同程度瘢痕形成,瘢痕范围均<30%,瘢痕区域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7例T1WI表现为等信号,1例表现为高信号,2例表现为低信号;8例T2WI表现为低信号,2例表现为等信号;弥散加权成像均呈高信号,化学位移成像均未见脂质成分。增强扫描示皮质期轻度强化,髓质期及延时期持续轻度强化;动脉期瘢痕未见强化,延时期瘢痕可见轮辐状或分隔状强化。结论肾嫌色细胞癌MRI表现有一定特殊性,可与肾脏其余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肢少见原发软组织肉瘤的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下肢少见原发软组织肉瘤的MRI表现。结果平滑肌肉瘤1例,表现为长T1信号,增强后呈明显强化,病灶中心囊变区未见强化。上皮样血管肉瘤2例,1例呈长T1长T2信号;1例呈长T1短T2信号,2例增强后均呈明显强化。滑膜肉瘤9例,6例位于邻近关节肌间隙内;7例肿瘤直径>5 cm;MRI平扫主要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2例T2WI表现为低、稍高、高三重混杂信号;9例肿瘤T1WI增强序列均呈明显强化,其中7例因内部组织坏死呈不均匀强化。结论下肢软组织不同类型肉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检查能够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出血低场MRI表现。方法回顾37例(5ml以下脑出血9例,5ml以上28例)脑出血低场MRI表现,分析其影像表现特点。结果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内血肿34例,均表现为T1WI呈等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其中33例血肿周围可见环形或弧形长T1、长T2信号环,1例未见长1、2信号环,30例长1、2信号环在水抑制序列(FIR)显示信号环被部分或大部分抑制。5ml以下脑出血9例(3例亚急性)中,有3例血肿周围长1、2信号环未见明显抑制,亚急性期脑内血肿3例表现与高场MRI表现相同。结论脑内血肿周围长T1、长1、2信号环为脑水肿与血清的复合信号,对脑出血低场MRI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及MRI在尿毒症脑病(uremic encephalopathy,简称UE)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尿毒症脑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16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7例。临床表现为出现神经、精神及不自主运动等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异常,而行颅脑CT或MRI检查,其中CT扫描3人,MRI扫描16人,DWI扫描10例,增强扫描4例。结果:CT及MRI显示病灶主要位于双侧顶枕叶皮质及皮质下白质,呈基本对称分布,脑内其它区域亦可受累。CT表现为稍低密度影;MRI表现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DWI表现呈较低或等信号,ADC图上呈较高信号;DWI表现呈高信号,ADC图上则呈较低信号。增强扫描均未见明显强化。结论:CT及MRI检查能够明确尿毒症脑病患者脑部病变的部位及性质,从而进一步指导治疗,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韧带样纤维瘤的CT及MRI特征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韧带样纤维瘤共27例影像学及病理资料,CT检查12例,MRI检查14例,另1例行CT及MRI检查;全部病例均行增强扫描。结果27例共30个病灶,16个病灶发生于腹壁,14个病灶发生于腹壁外。形态:全部病灶均沿肌纤维长轴生长,20个呈梭形或类圆形,10个不规则形;7个边界较清,23个边界不清。与肌肉密度、信号相比:CT上10个病灶呈稍低密度,3个呈等密度,9个渐进性中度强化,4个不均匀性强化;T1WI上9个病灶呈等信号,9个病灶呈稍低信号;T2WI上15个呈高或稍高信号,3个呈混杂信号;STIR上均呈较高信号,15个内部见条片状低信号;增强扫描所有病灶不均匀性渐进性中度强化,其中12个内部条状斑片状的低信号未见明显强化。病理上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由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组成,内部见致密纤维组织及胶原组织,部分见黏液沉积。结论韧带样纤维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肿瘤多呈浸润生长,瘤内出现特征性稍低密度或条带状低信号,无液化坏死区,渐进性中度强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MR影像特征,提高其MRI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与术后病理对照,回顾性分析我院76例(7例双侧乳腺患病,共83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术前MR图像,总结该病变的形态学特点、内部强化方式、血液动力学特征及其在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上的信号特点。结果病变最大径为0.2~9.8 cm,平均1.3 cm。病变形态:类圆形51侧,椭圆形13侧,不规则形11侧,分叶状8侧。病变边界:清楚73侧,不清楚10侧。病变T2WI脂肪抑制的信号特点:等高混杂信号40侧,等信号34侧,高信号9侧。病变DWI信号特点:76例中3例(均为单侧乳腺病变)DWI失败;80侧病变:高信号59侧,等信号21侧;病变ADC值范围为0.82×10-3 mm2/s~1.42×10-3 mm2/s,平均ADC值为1.15×10-3 mm2/s (正常乳腺ADC范围为1.03×10-3 mm2/s~1.98×10-3 mm2/s,平均为1.53×10-3 mm2/s)。病变内部强化方式:均匀明显强化50侧,不均匀强化33侧。病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流出型33侧,缓升型28侧,平台型22侧。病变伴有导管扩张16侧(其中囊实性者11侧)。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MRI表现具有以下特征:病灶多为边界清楚的圆形、类圆形均匀强化结节,T2WI以等高混杂或等信号为主,上述特征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刘玲  邓开鸿  宁刚 《华西医学》2010,(3):560-563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CT及MRI表现特征,以提高术前对该病的影像诊断能力。方法 分析2008年1月—2009年8月华西医院16例经病理证实PCNSL患者的CT、MRI资料及病理资料。结果 病理检查均为B细胞来源的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16例PCNSL 29个病灶,单发11例(69%),多发5例(31%)18个病灶。病灶好发部位依次是大脑半球临近蛛网膜下腔12个(41.4%)、脑室周围深部白质7个(24.1%)、胼胝体3个(10.3%)。有5例病变CT平扫表现为等或略高于脑实质密度影,无出血和钙化;MRI平扫75.9%(19/25)的病灶T1WI呈等低信号,T2WI等稍低信号,类似“脑膜瘤”样信号,均未见血管流空;增强后病灶大都均匀实质团块状或结节状强化,典型的可出现“尖角征”、“握拳征”,3例可见小囊变,呈“硬环征”。结论 CT对PCNSL的定性诊断作用有限,MRI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者,多可作出正确的诊断,但确诊有赖于病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室内脑膜瘤MRI特征及病理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脑室内脑膜瘤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行MR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18例中,16例位于侧脑室,2例位于三脑室。脑室内脑膜瘤多表现为圆形、类圆形(11例)或分叶状(7例)肿块。T1WI上呈稍低信号(14例)或低信号(4例);T2WI呈稍高信号(12例)或低信号(6例),9例见不同程度的瘤周水肿。增强扫描多明显均匀强化,5例可见少许斑片状低信号。14例见肿瘤与邻近脉络丛关系密切。结论脑室内的脑膜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评估鼻咽癌放射治疗引起放射性脑病的临床治疗疗效。材料及方法:24例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出现放射性脑病患者,在临床治疗前后进行MRI检查。结果:MRI显示病变累及颞叶者10例,脑干部位14例。MRI SE T1加权成像病灶均呈低信号改变;T2加权成像呈等、高信号混杂改变。增强后扫描显示病灶区无强化者6例、不规则斑片状强化18例。追踪MRI显示9例病灶消失,4例临床症状缓解及5例症状消失;12例病灶大小形态无改变者中,3例临床症状经治疗后有明显好转,9例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3例病灶增大者,临床症状无变化者1例及症状加重2例。结论:MRI可以显示放射性脑病经过临床治疗后的病灶变化,临床症状的变化与MRI所见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I在脊髓型多发性硬化(MS)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2例脊髓型MS的临床及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病人的病灶部位以颈、胸髓多见,病变脊髓TWI为低或等信号,TWI为高信号。增强后无强化或仅有轻度斑片状、环状强化。MRI复查,1例病人发现有新的MS斑块出现。急性期需与髓内肿瘤及急性脊髓炎进行鉴别。结论MRI对脊髓型M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完全钙化性脑膜瘤的CT与MRI特征,分析其有价值的影像信息,以提高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完全钙化性脑膜瘤患者23例,男6例,女17例,年龄33~82岁,平均61.5岁。23例全部行CT和MRI常规检查,其中17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23例病例CT脑窗上示病灶呈高密度影;骨窗示病灶密度不均21例,均匀2例;横断位病灶呈圆形的16例。MRI T1WI上14例病灶表现为低等信号,6例为等低信号,3例为不均质稍高信号;T2WI上12例病灶表现为以低信号为主伴有少许等或稍高信号,6例表现为以等信号为主伴有少许低或稍高信号,5例表现为稍高信号。8例病灶边缘可见薄层环状等T1等T2信号。MRI Gd-DTPA增强后12例病灶表现为明显强化,其中10例病灶表现为渐进性强化,5例强化不明显,脑膜强化的11例,5例跨大脑镰生长。结论:CT和MRI对完全钙化性脑膜瘤检查可以互补,两者结合可较客观全面地反映肿瘤的特性,提高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脑膜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整理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83例脑膜瘤的I临床和MRI资料,分析MRI的特征性表现。结果自旋回波(SE)T1WI为灰质等或略低信号,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为等或略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STIR)病变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显示大多数为均匀明显强化。结论MRI检查对脑膜瘤定位、定性准确,特殊病例增强扫描可以提供更多信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3.0T MRI在肝癌随访中检出新发微小癌灶的价值.方法:对经治疗后并有病理证实的肝癌进行长期MR跟踪随访,采用3.0T MR平扫、DWI及动态增强(DCE)检查,对由病理和临床诊断的17例共23个新发的微小癌灶(MHCC)的MRI特点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3个新发MHCC均<1.0 cm,在T2WI上为略高信号结节;小、大b值DWI高信号者分别为23个、19个;DCE显示富动脉血供结节21个,其中16个呈“陕进快退”,5个呈“快进慢退”;乏血供结节2个,增强各期未见强化;10个结节(≥0.7cm)在平衡期有“强化的假包膜征”.结论:3.0T MRI多种技术的联合使用在诊断新发MHCC方面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