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FE复合酶类消毒剂对常见细菌抑菌作用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FE复合酶消毒剂和FE复合酶消毒剂(Ⅱ)对常见致病菌的抗菌作用。方法 采用药物纸片琼脂扩散法。结果 FE复合酶消毒剂和FE复合酶消毒剂(Ⅱ)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抑菌效果明显高于其他几类新型抗生素,在革兰阴性杆菌方面,FE复合酶消毒剂(Ⅱ)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尤其是对嗜麦牙窄食单胞菌具有比其他抗生素更为显著的抗菌作用。结论 FE复合酶消毒剂(Ⅱ)除保持对革兰阳性球菌良好的杀菌作用外,抗革兰阴性杆菌的作用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2.
丹参酮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烧伤残余创面愈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丹参酮是中药丹参根的乙醚提取物,其中含有10种成分,亦称总丹参酮,体外试验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某些真菌,临床上治疗侈种感染性疾病疗效显著。最近,我们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烧伤残余创面外用丹参酮治疗,取得了明显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丹参酮治疗烧伤后期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创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丹参酮是中药丹参根的乙醚提取物 ,其中含有十种有效成分 ,亦称总丹参酮。总丹参酮对革兰氏阳性球菌 ,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抗菌作用[1] 。最近 ,我们对烧伤后期有小面积创面金黄色葡萄球菌 (以下简称金葡菌 )感染患者 ,采用口服结合局部外用丹参酮治疗 ,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具有小面积、创面培养为金葡菌感染的慢性肉芽创面或烧伤后期创面患者共 80例 ,全身状况稳定 ,机体处于正氮平衡 ,年龄 15~ 6 8岁 ,病程2 0~ 85d ,后期残余创面面积 0 5 %~ 8%。随机分成两组 :丹参酮组和对照组 …  相似文献   

4.
烧伤创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烧伤创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现状及防治对策.方法从住院患者烧伤创面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MRSA的检测及分析,高原地区与平原地区MRSA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高原地区从烧伤创面每年检出的MRSA的菌数及检出率比较有逐年下降趋势,与平原地区比较MRSA的检出率明显偏低.结论高原气候对MRSA的检出有一定影响,正确处理烧伤创面、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医院感染是防治MRSA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gelelectrophoresis,PFGE) 技术对某院新生儿室发生的 1 例金黄色葡萄球菌院内感染进行调查和溯源分析。方法 对某院新生儿室环境和新生儿室患者样本进行 采样和细菌培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PFGE 检测技术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医生工作站电脑键盘分离 出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新生儿病房环境监测未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PFGE 分析显示,未分离出与院内 感染株同源的菌株。结论 应用PFGE 技术对新生儿病区的院内感染株进行监测,新生儿病区并未发生金 黄色葡萄球菌院内感染株的暴发流行。 关键词:院内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源性分析;脉冲场凝胶电泳;流行病学调查 中图分类号:R378.1,R4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8)04 0294 03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烧伤患者创面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及流行状况。方法收集烧伤病房2007年10-12月之间63例患者创面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63株,纸片扩散法检测其对10种抗生素的耐药率、随机引物扩增PCR(RAPD)检测其流行状况。结果6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没有检测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5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7株为甲氧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MSSA),除万古霉素外,MRSA对其他9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比MSSA高16.1%~100%,6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经RAPD分型分为7个基因型,其中Ⅰ、Ⅱ、Ⅲ、Ⅳ、ⅤⅥ、Ⅶ型分别占12.7%、17.5%、9.5%、39.7%、9.5%、6.3%、4.8%。结论烧伤患者创面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对多种抗生素具有高耐药性,以MRSA感染为主,基因型以Ⅳ型为主。  相似文献   

7.
203例烧伤创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了解医院烧伤患者创面感染情况,分析与创面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减少烧伤创面感染的发生. 方法 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调查的方法,对医院2007-2008年收治的863例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病原菌构成、药敏以及烧伤面积、患者年龄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863例烧伤患者发生创面感染203例,创面感染率23.5%;烧伤创面感染革兰阴性菌,334株,占54.14%;革兰阳性菌265株,占42.95%;真菌18株,占2.91%;革兰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多,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均为条件致病菌,耐药率高;创面感染与烧伤面积和患者年龄相关. 结论 加强烧伤创面病原菌和药敏监测,选择敏感有效的抗菌药物,及早清创和营养支持,是控制创面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烧伤病房患者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分布,探讨烧伤患者易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原因。方法收集2013年7-12月医院烧伤病房患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种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Compact细菌鉴定仪,并进一步作spa基因PCR检测,药敏试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Compact系统进行,通过PCR方法分析其耐药基因mecA、aac6′/aph2″、aph3′-Ⅲ、ant4′、ermA、ermB、ermC、mphC、msrA、tetM、tetK、qacA、bsa的表达。结果共收集金黄色葡萄球菌20株,其中19株来源于创面、1株来源于留置导管;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为100.0%,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福平等耐药率均为0;mecA和bsa基因检测阳性率均为55.0%,aac6′/aph2″、aph 3′-Ⅲ基因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0.0%和45.0%。结论烧伤患者分离的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ecA及bsa基因检出率较高,是烧伤患者易于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原因,耐药基因检测提示其对季胺类消毒剂消毒皮肤效果可能欠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替考拉宁用于治疗烧伤患者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疗效.方法 对38例MRSA感染的烧伤患者,静脉滴注替考拉宁.按照首日400 mg,以后200 mg 1次/d的方法 给药,疗程7~14 d,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创面细菌培养结果 等.结果 替考拉宁治疗38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烧伤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2.1%,细菌清除率为97.4%,创面感染的临床征象及全身反应明显缓解,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和实验室检查异常.结论 替考拉宁对临床治疗MRSA引起的烧伤创面感染有良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烧伤病区患者创面MRSA医院感染流行的预防与控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目的调查分析南方某医院烧伤科患者创面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造成局部流行的原因,并探讨预防控制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9月20-30日烧伤病区患者较为集中创面感染MRSA,对其发生原因、分布特点,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创面感染MRSA6例,4例为重症烧伤,2例为中度烧伤,患者全部治愈,无血液MRSA的感染,均采用万古霉素治疗;创面感染MRSA造成暴发流行与周围环境污染、无菌操作不严格致交叉感染有关。结论烧伤患者创面感染MRSA,细菌耐药性强,万古霉素有效;做好环境消毒、规范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避免交叉感染、预防和控制暴发流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莫匹罗星治疗中小面积烧伤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探讨莫匹罗星软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10月于医院就诊的64例中小面积烧伤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治疗,对照组采用外用2%磺胺嘧啶银治疗,对比观察治疗5~10d后患者创面感染的细菌清除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5~10d后,治疗有效率治疗组为90.6%、对照组为37.5%,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10,P<0.05);治疗组细菌清除率为9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1%,两组细菌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948,P<0.05);不良反应结果显示,用药前后患者肝肾功能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莫匹罗星软膏对中小面积烧伤创面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溃疡膏加白糖在治疗烧伤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创面的临床效果,缩短残余创面治愈时间。方法回顾性总结1996年1月~2008年10月收治的烧伤患者,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为MRSA感染者52例,创面处理在溃疡膏内加入白糖,创面用约1∶5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干净,直接涂抹溃疡膏后覆盖凡士林纱布,半暴露或者干纱布包扎,根据创面感染控制情况每日或者间隔1~2 d换药1次。结果经过2~5次换药,感染创面1周内很快得到控制,MRSA检出阳性率从用药前的100.00%下降至用药后1周的5.76%;无新生感染创面,治愈40例,12例创面较大者换药控制感染后手术植皮治愈,所有创面在1~2周内痊愈。结论溃疡膏加白糖治疗烧伤创面MRSA感染,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能加速创面愈合,临床效果满意,方法简单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金先革  晁生武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0):4308-4309
[目的]观察汇涵术泰护创液(Create dressing care)对烧伤感染创面的疗效。[方法]2008年2月~2010年5月对60例120处烧伤感染创面应用汇涵术泰护创液,观察创面局部细菌清除、创面愈合情况及全身反映情况。[结果]汇涵术泰护创液对皮肤无刺激、无致敏,杀菌力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多种细菌具有杀灭作用;预防伤口感染,促进创面愈合。[结论]应用汇涵术泰护创液有控制局部创面感染;促进烧伤创面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PFGE方法在医院感染病原学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应用PFGE对我院1995年9月~1996年11月间,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医院感染进行病原学监测。方法收集、鉴定分离菌株,检测MRSA,分析病历资料并进行了PFGE分型研究。结果共分离到8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44株(52.4%)。病历资料显示有53株为医院感染菌,其中41株为MRSA;经PFGE分析儿科、肾内科、皮科、骨科等有MRSA流行株存在,社区感染菌多为散发。结论引起医院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多为MRSA,PFGE是一个研究感染流行情况、进行感染管理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5.
在国内院内感染细菌的临床调查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首位(约50%以上),其原因是由于抗菌药物和消毒剂的广泛使用,从而导致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具有很高的耐药性,因而对消毒剂产生抗药性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在医疗机构环境中同时存在耐抗生素和消毒剂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按常规消毒方法不能及时清除该菌,就会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患者。因此,耐消毒剂菌株的出现就会导致消毒失败,易引起院内感染。我们选用宁波市江北区农村医疗站常用的6种消毒剂对本地区农村医疗站分离的菌株进行消毒剂抗性试验,以了解物表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消毒剂抗力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烧伤患者早期创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烧伤创面感染的防治提供相关研究基础。方法选取医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 981例烧伤患者中310例烧伤创面感染患者,对其早期创面病原菌进行检测,并分析主要致病菌的耐药性。结果 2 981例患者共出现355例创面感染,感染率11.9%,其中45例合并其他器官感染;共分离出病原菌32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75株占53.2%,以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为主,革兰阳性菌147株占44.7%,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占2.1%;主要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及头孢噻肟耐药率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及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耐药率较低。结论烧伤患者早期创面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且多数病原菌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治疗中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使用指征行预防感染处理,并佐以相应支持治疗,避免病原菌产生交叉耐药性或变异,保证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医院常用消毒剂乙醇、三氯片、碘伏、戊二醛、爱护佳免洗手消毒剂对医院不同来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效果,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送检标本和医护人员手及医院内周边环境物体表面采集的标本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共48株。通过消毒剂与细菌直接接触作用,研究消毒剂在不同稀释浓度、不同作用时间、体外杀灭不同来源的金色葡萄球菌的效果。结果常规使用消毒剂如5 g/L碘伏、20 g/L戊二醛和爱护佳免洗手消毒剂(0.5%葡萄糖酸氯己定+70%乙醇)常温下作用5 min对不同来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率为100%;70%乙醇和1 g/L三氯片常温下作用5 min对不同来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率为96.5%~99.8%;但碘伏、戊二醛和免洗手消毒剂被高度稀释后即使提高作用时间但仍不能完全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该院常规使用消毒剂能满足临床杀菌效果,但需要不断地监测消毒剂的有效浓度,防止杀菌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医院烧伤患者创面感染情况,探讨烧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控制和预防烧伤创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78例住院烧伤患者创面病原菌感染进行检测,统计分析创面感染率与患者就医时间、烧伤面积及患者既往抗菌药物使用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78例烧伤患者中发生感染145例,感染率52.2%;145例患者创面分泌物共培养出病原菌30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18株占38.5%,以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18.9%和16.0%;革兰阴性菌160株占52.1%,以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分别占18.6%、15.6%、10.4%,真菌29株占9.4%,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5.5%;伤后就医时间>6h后,创面感染率明显升高,创面感染率随烧伤面积的增大而增高,而对于既往经常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其创面感染的概率明显高于从未使用过抗菌药物的患者。结论及早就医、及时处理创面、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或更换抗菌药物,适时给予营养支持和免疫治疗等措施均有助于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烧伤患者葡萄球菌医院感染及危险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 为了防治患者由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引起的医院感染。方法 对1997年6月 ̄1998年6月我院烧伤科医院感染患者的创面分泌物、尿、痰、大便、血做细菌培养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从烧伤患者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蓖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CNS)对甲氧西林的而药率分别为89.4%和60%;不同标本葡萄球菌的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创面分泌物、尿、痰、大便、血液。结论 葡萄球菌可引起烧伤患者的创面、尿路、呼  相似文献   

20.
FE复合酶防治烧伤创面感染的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FE复合酶在烧伤感染创面上对微生物、愈合时间的作用及对肝、肾功能的可能影响。方法 将每1m1含酶1.5、3U的FE复合酶浸透两层纱布覆盖于烧伤感染创面上,每天换药1次,使用前、后15min行创面细菌培养,每隔1周行肝、肾功能检查。结果 3U/1m的FE复合酶对MRSA有效,1.5U/1m1的FE复合酶对其他创面分离菌均有效,愈合时间明显缩短,肝、肾功能正常。结论 FE复合酶可以在烧伤创面上常规安全使用的药物,具有较强的广谱杀菌能力,但要有足够的浓度才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