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4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灸加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采用针灸加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80例,只行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88.8%,对照组为52.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灸加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见效快,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艾蒿、生姜施灸法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与护理要点.方法:将70例面神经麻痹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均采用恰当的护理措施.治疗组在针灸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艾蒿隔姜施灸法治疗,对照组只采用传统针灸法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1.4%,对照组治愈率42.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传统针灸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艾蒿隔姜施灸法,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李氏正骨手法治疗;治疗组在手法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5%,对照组为7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正骨手法配合针灸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温针灸翳风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在急性期即采用温针灸翳风穴,并予电针和西药治疗;对照组只予电针和西药治疗。结果: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组治愈率83.3%,对照组治愈率5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翳风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能提高临床治愈率,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治疗组采用龙氏正骨手法的核心技术"四步十法",矫正、整复错位颈椎小关节,配合牵引理疗治疗颈椎病颈型10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配合牵引理疗治疗颈椎病颈型95例.结果:治疗组痊愈率86.92%,对照组为41.05% 治疗组总有效率99.07%,对照组为73.96%.两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椎病颈型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断续波加颈面部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7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用电针加颈面部手法治疗,对照组36例单纯用电针治疗,取穴及针刺方法相同.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87.5%,对照组为61.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加颈面部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见效快,疗程短,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使其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6.00%和96.00%,对照组分别为18.00%和84.00%,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具有良好效果,可以作为常规治疗内容在临床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五官超短波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五官超短波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3.3%(P<0.05)。结论:采用针灸配合五官超短波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优于单纯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采用电针加穴位注射疗法,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率85%,对照组6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效果优于单纯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患者发病7天之内给予推拿治疗;对照组60例给予局部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6.7%,对照组治愈率为88.3%,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推拿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透刺配合按摩与传统针灸治疗陈旧性面瘫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12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透刺滞针配按摩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透刺滞针配按摩治疗陈旧性面瘫疗效显著,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透刺配合电针、理疗、闪罐、按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78例,透刺主穴根据患者个体差异配合配穴进行电针、理疗、闪罐、按摩治疗,7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78例患者痊愈60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100%。结论:透刺配合电针、理疗、闪罐、按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灸综合疗法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药配合治疗,对照组单独应用针灸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5.2%和73.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确切,患者容易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周围性面瘫分为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治疗时根据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急性期以西医西药为主,静止期中医针灸和中药并重,恢复期以推拿为主,后遗症期以针灸和功能锻炼为主.结果:128例治愈115例,治愈率89.84%,显效9例(7.03%),好转4(3.13%),总有效率100%.结论:周围性面瘫的分期辨治疗效果好、治愈率高,病程短、后遗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头、体针并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头体针组200例、体针组100例,分别采用头体针及体针治疗,1次/d,连续治疗30次。观察2组疗效及治疗前后麻痹指数、麻痹程度。结果:头体针组患者的麻痹指数、麻痹程度明显改善,优于体针组(P〈0.05)。结论:在传统针刺穴位(体针)的基础上配合头针治疗面神经麻痹比单纯体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中药内服对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配合中药内服。对照组只采用中药内服方法。两组治疗30天后,统计结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8%,对照组总有效率66.7%。结论: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沿皮透刺结合常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周围性面瘫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长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从地仓到颊车的沿皮透刺法,对比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30例中,痊愈22例,显效7例,好转1例;对照组30例中,痊愈11例,显效16例,好转3例。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周围性面瘫常规针刺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地仓到颊车的沿皮透刺法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灸推拿配合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方法:71例病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针灸推拿,观察组同时给予自拟方内服。结果: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灸推拿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好。  相似文献   

19.
潘伟 《中医临床研究》2014,(15):100-101
目的:对照观察针刺结合穴位注射甲钴胺治疗周围型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68例应用针刺结合穴位注射甲钴胺治疗;对照组22例采用针刺配合手法面部按摩。比较两组治疗后面部肌表情肌恢复情况。结果:冶疗组痊愈92.6%,有效7.4%,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40.9%,有效36.4%,无效22.7%,总有效率77.3%。结论:针刺结合穴位注射甲钴胺治疗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效果显著,治愈率高,疗效稳定,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中药治疗急性具有激素使用禁忌症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方法:根据中医辨病辨证理论,选取风热阻络面瘫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选取32例急性具有激素使用禁忌症的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治疗组,选取无激素禁忌症的30例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牵正散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选用激素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4%,对照组86.7%,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联合中药治疗急性具有激素使用禁忌症的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